李安x是枝裕和,賈樟柯x霍猛,華語大師們在柏林電影節聊了什麼

2020-12-13 戲客Seeker

「請不要相信導演們在舞臺上對自己電影作出的任何解讀,那都不是真的。」——李安

為了慶祝誕生70周年,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增設了一個特別的環節——「傳承中」。這是一個由著名導演邀請一位青年導演進行作品對談的企劃,電影節新藝術總監卡洛·夏特裡安希望藉此傳遞柏林電影節的藝術傳承理念。

企劃挑選了7位導演,其中有2位著名的華人導演,李安和賈樟柯。兩位導演的個人風格都非常明顯,他們邀請的對談導演在創作上也和他們有著微妙的聯繫。

李安邀請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熟悉他倆作品的影迷看到這樣的組合可能會會心一笑。即使來自不同的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李安和是枝裕和的許多作品重合在了一起:日常普通的家庭、表達內斂的親情、東亞文化語境下的親屬關係。相同元素的組合,讓觀眾在瑣碎中品嘗到生活的況味與舒緩。

雖然兩人風格相似,但對談的契機卻處於偶然。在談到為什麼會選擇是枝裕和時,李安說自己並沒有認識很多著名導演,去年在參加一個電影節時,看到坐在同一張飯桌上的是枝裕和,他看上去人不錯,雖然害羞但因為很欣賞他,所以決定邀請他。

日本電影最強大的內核是慈悲

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對彼此有著英雄見英雄的惺惺相惜。是枝裕和提到自己很多地方受到李安的影響。

許多年前看完《斷背山》的時候,他感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完美與偉大,之後反覆品味,甚至在對談會開始前還複習了開頭,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李安更多的是受到日本文化的浸淫,由於日本殖民歷史的緣故,臺灣文化受日本影響很深。在電影方面更是,臺灣人早早地看到很多日本電影大師的作品。對於臺灣第二代導演來說,他們幾乎是被日本電影滋養長大的。

相比於美國當時主流的西部風,日本電影更加富有東方韻味。不僅是表面上的劇情或人物,還有視聽元素背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把善和悲放在一起,可以讓你更好地去理解悲」,李安認為慈悲是日本電影中最強大的內核,這個內核讓它擁有了獨特於其他文化的魅力。

優秀的電影人可以拍出任何想拍的電影

是枝裕和提到第一部真正振動他的李安作品,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英美合拍片。在自己的文化裡肆意發揮是容易的,但是在別人的文化中順暢地講一個故事是個難題。他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敢相信,一個亞洲導演能夠拍出一部如此歐洲的電影,想像不出李安用了什麼高明的方法克服了文化和語言的障礙。

這些想法在是枝裕和執導外語電影《真相》時再次出現,與他合作的演員是法國國寶級演員和美國著名影星,但他仍覺得拍攝過程舉步維艱。是枝裕和不會說法語和英語,最後靠翻譯完成了拍攝工作。

在開拍前,是枝裕和曾向李安請教,李安回答他要相信自己,不管怎麼樣一定能成功。再次聽到是枝裕和講起跨文化拍攝的難題,李安講了一件自己的糗事。

實際上在拍攝《理智與情感》時,李安的英語並不算好。有一個艾倫·裡克曼的鏡頭,拍了好幾遍都不成功。第一條沒過,他對艾倫·裡克曼說,「Do less!」第二條,又沒過,李安又說「Do less!」第三條,依然沒過,但是這一次李安不好意思再說「Do less!」了,於是他說「Do more!」

艾倫有點惱火,「Do less!」還是「Do more!」請導演把表演的要求和方向說清楚,否則他無法完成。於是李安非常抱歉地說:「Do more less」。

幽默完之後,李安總結說:「這部戲拍完後,我就想如果我都可以拍電影,那麼任何人拍任何電影都是可能的了。這是真的,如果你是好的導演,無論怎樣說、說什麼,都是可以拍電影的」。

Mr.OK:我的感覺好極了

賈樟柯對柏林電影節的感覺是回家了。他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在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首獎,已經是22年前的事了。獨立自由的電影精神,讓他感覺即使一句英語都不會講也不會焦慮,他充滿了安全感。

在對談環節,他邀請的是《過昭關》導演霍猛。賈樟柯的電影主要講述底層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記錄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和《過昭關》表達的內容和氣質有異曲同工之妙。

《過昭關》在2019年上映,用「過昭關」比喻人生,拍的是爺孫二人騎著摩託三輪車的公路片。影片樸實自然地表現出農村的風貌,聚焦在農村老人的內心世界,令許多年輕觀眾為之動容。

賈樟柯在對談的時候提到自己拍《小武》的經歷,但是沒有經費的他為了省錢,用當時中國電影工藝已經淘汰的16mm工藝來拍攝。

在北京柯達公司訂購膠片後,柯達的經理知道他要拍長片,自掏腰包送了賈樟柯5本膠片,這為他額外爭取到55分鐘的拍攝素材。

受制於電影監管,《小武》不能在國內上映。在製片人的建議下,賈樟柯將電影錄像帶寄給了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從此步入影壇。

賈樟柯回憶道,1998年的「論壇」單元,人們給了他一個稱號——Mr.OK。後面他一直在回想為什麼當時自己總在說OK,沒有說YES,因為:他的感覺好極了。

這次的經歷也讓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更多的青年導演出頭,於是他籌辦了平遙電影節,希望能給予中國年輕的導演更多的支持。

無論是李安對是枝裕和,還是賈樟柯對霍猛,電影不管在哪個國家的導演手裡,都是一門進化的藝術。這種進化的基礎在於傳承,每部影響電影史的偉大電影都取材於過去的經驗,再加工後用新的方式呈現給下一代。

藝術家們不是孤立地在創造,電影是溝通的語言。

相關焦點

  • 李安在柏林電影節和是枝裕和聊了這些
    李安柏林對談是枝裕和1905電影網專稿 「請不要相信導演們在舞臺上對自己電影作出的任何解讀——李安 柏林電影節七十周年大慶,專門舉辦了一個名叫「On Transmission」的單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與柏林電影節淵源頗深的七位名導演舉行對談;對談的對象則由他們自己選擇,往往是另一位在創作上和他們有所聯繫的導演。在對談前後,還會放映這兩位導演的一部作品。
  • 非常柏林第二彈:捕獲賈樟柯
    帶著桃廠全體成員的深情囑託,公眾號「電影島賞」的主理人二十二島主和青年導演邱導,前往柏林電影節,為各位帶來第一手的電影界消息。 二十二島主邱導本屆柏林電影節上,主要有四部華語片,分別是:賈樟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蔡明亮《日子》、齊溪主演的《平靜》、同志題材港片《叔·叔》。 繼馬不停蹄的開幕式和車輪戰看片後,二十二島主與邱導,分別採訪到了其中影片主創——賈樟柯。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對談:東方與西方,死亡與來生
    來源:新浪娛樂是枝裕和、李安在柏林對談(圖源:柏林電影節官網)名為「傳承中」的對談,是柏林電影節慶祝70周年的特別策劃。曾在電影節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一位著名導演,選擇邀請一位年輕導演,共同就電影和雙方作品展開對話。 電影節新藝術總監卡洛·夏特裡安希望藉此計劃,傳遞電影節的藝術傳承理念。
  • 在柏林發跡的中國導演:借衣服穿的李安、只會說ok的賈樟柯
    李安一到,鎂光燈閃個不停,中外媒體一擁而上,把他圍住。一位臺灣的官員見到這陣勢,一上來就把李安身上的灰綠色破雪衣刷地一扒,然後把他自己身上的呢子大衣往李安身上一披。之後李安走紅地毯、接著在會場門口的臺子上接受德國國家電視臺專訪時,就多虧他這件大衣撐門面了。(李安的「戰衣」,1992年第一次帶著《推手》去柏林時,李安就穿著它。)
  • 《Mr.Ok 來到柏林》:賈樟柯攜新作品來到柏林電影節
    賈樟柯 十點人物誌編者按:本文是賈樟柯應2020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邀請撰寫的柏林回憶文章。今年是柏林電影節70周年,也是「論壇」單元50周年慶典。1998年,賈樟柯長片處女作《小武》在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該單元首獎沃爾夫岡·斯道獎及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從此步入影壇。2020年2月21日,賈樟柯最新導演作品《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於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進行全球首映,時隔多年,賈樟柯再次攜作品來到柏林。而這部電影,也是十點讀書聯合出品的首部電影。
  • 賈樟柯「江湖」再戰坎城 360英文搜索聚合電影節海外資訊
    影迷們可以通過360英文搜索,第一時間了解本屆坎城電影節最新動態。山河依舊 賈樟柯攜《江湖兒女》再戰坎城本屆坎城電影節上,最令國內影迷掛心的當屬兩部入圍華語作品,《江湖兒女》和《地球最後的夜晚》。由賈樟柯執導的《江湖兒女》獨挑華語影片大梁角逐金棕櫚,從預告片來看,《江》以公路片結構展現愛情與犯罪主題,充滿了上世紀90年代的時代質感。影片故事起源於2001年的山西大同,講述了一對戀人跨越十五年的愛情及犯罪故事,由於影片加入了武術元素,賈樟柯導演在新片開機時戲稱電影講述了「一場狂暴的愛情」。
  • 19年後新片再次亮相柏林電影節!賈樟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全球首映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正在進行中,當地時間2月21日下午,著名導演賈樟柯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進行全球首映,導演賈樟柯、腳本作者萬佳歡等主創出席了紅毯儀式及映後見面會。首映禮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們也被電影中的情緒所牽動。
  • 北影節大師班官宣 李安、關錦鵬等擔任主講人
    新京報訊 8月18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正式官宣,主講人包括李安、關錦鵬、傑茜卡·豪絲娜以及來自美國電影協會(MPA)成員公司的高管和資深電影人。
  • 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不帶華語片玩了?
    《只是世界盡頭》海報儘管隨性的法國人在公布入圍名單這件事情上往往保留了一定的「彈性」,往年慣例中組委會也有臨近開幕前幾天還在隨時對片單進行調整和增補的慣例,不過至少在目前看來,本屆坎城電影節還沒有華語電影什麼事,不止主競賽單元沒有華語電影入圍,就連「一種關注」、「特別展映」或者短片單元都無一華語電影入選,這簡直是本世紀以來華語電影在這個電影節上最慘澹的一次缺席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三連映 賈樟柯新片獲贊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三連映 賈樟柯新片獲贊 電影網訊 當地時間2月25日,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進行了重複場放映。
  •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舉辦大師班 是枝裕和等電影人進行「雲上」授課
    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隆重推出線上電影大師班,弗雷德裡克·懷斯曼、謝飛、是枝裕和、馬基德·馬基迪、克萊爾·丹尼斯、萬瑪才旦等國內外知名電影導演傾情加盟,與大影節一同為廣大青年打造線上電影專業藝術的課堂。
  • 賈樟柯亮相大師班:主演《不浪漫》今冬或復拍
    賈樟柯亮相導演大師班1905電影網訊 7月25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開幕開幕當日的第一場大師班活動,請來了中國導演賈樟柯向觀眾分享創作體會。大師班上,除了暢談疫情給電影人創作帶來的改編,賈樟柯還透露了接下來的工作計劃:由他導演、監製的6部影片正等待上映,他主演的電影《不浪漫》則因為拍攝環境的需要,有可能在今年冬天正式復工。今年2月,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
  • 《小武》4K修復版柏林首映斯科塞斯發賀信,賈樟柯撰文回憶「Mr.OK...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賈樟柯是今年第70屆柏林電影節的大紅人。2月21日,賈樟柯新作,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賈樟柯在《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首映式上此外,賈樟柯作為電影節70周年特邀嘉賓,出席了電影節70周年特別策劃的一系列活動。1998年,賈樟柯長片處女作《小武》在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該單元首獎沃爾夫岡·斯道獎及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從此步入影壇。
  • 華語電影導演權威排名:王家衛第一,張藝謀第四,李安未進前五
    第五名:蔡明亮 不散 【611】 愛情萬歲 【695】 河流 【807】 你那邊幾點 【1339】 洞 【1584】 青少年哪吒 【1625】 天邊一朵雲 【2117】 蔡明亮的名聲遠遠小於他的實力,他11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且憑藉《愛情萬歲》捧回了威尼斯金獅獎。
  • 柏林電影節|莫裡茨德哈德爾登訪談:柏林啟示錄
    他的經歷令人神往豔羨:六十年代風雲激蕩的巴黎、冷戰下的柏林電影節、「文革」結束之後的中國……執掌柏林電影節期間,他整合東西方陣營的電影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改善電影節與美國的關係使得柏林成為奧斯卡的前哨,力促將亞洲新電影尤其是華語電影推上國際電影節的舞臺,離任前又成功將電影節轉移至新建成的波茨坦廣場......各個電影時代幾乎都身處「前沿」的見證者自然有著不同的回看視角,因為有些事情也許永遠只是當局者清
  • 盤點三大電影節中的華語片,電影最高獎獲得者,個個都是華人之光
    盤點三大電影節中的華語片,電影最高獎獲得者,個個都是華人之光大家好,今天小編向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在國際三大電影節中,獲得過最高獎項的華語電影。國際三大電影節是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坎城國際電影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這三大電影節是目前影壇上最權威最有分量的三個電影節,他們頒出的最高獎項分別是金獅獎、金棕櫚獎和金熊獎,也代表了全世界電影的最高榮耀,那有哪些華語電影獲得過這三個獎項呢?
  • 文章頻道 - 第70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哪些電影海報刷過你的屏?
    當地時間2月29日,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成功落下帷幕。從2月20日開始,經過為期9天的密集觀影和論壇討論後,柏林電影節公布了它步入「古稀之年」的第一屆獲獎名單。電影節官方海報(點擊查看高清大圖)本屆電影節共18部國際影片角逐主競賽單元中的獎項。
  • 我來翻譯一下,李安與馮小剛聊的到底是啥意思
    李安有新片要上。馮小剛也有新片要上。11月7號晚上,倆導演在一塊聊了會天,主持人是賈樟柯。李安現在是金句王,馮小剛以前是小鋼炮,一個誠一些,一個直一些,他倆的聊天很有意思,不虛,也不假。主持人賈樟柯,語言能力也不錯,不錯到深受記者朋友喜愛——據說採訪賈科長几乎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發稿。
  • 柏林電影節紅毯看點多!72歲鐵叔與賈樟柯比可愛,齊溪帆布鞋上場
    要說哪裡的紅毯最高端有派頭,那想必一定漏不掉柏林電影節了。在貫來尊重多元化的開幕式紅毯上,今年也一樣星光熠熠相當有看頭。來的都是實力派演員與導演,因而大家從氣場氣質上就已經碾壓時裝周與一般的頒獎禮。端莊優雅自帶光芒,氣場不是一般人可匹敵。
  • 賈樟柯柏林談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尋找歷史證人
    導演賈樟柯。片方提供中新網太原2月23日電 (記者 胡健)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正在德國柏林展映,主創一席人先後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全球首映式及新聞發布會等活動。23日,記者從片方了解到電影遠赴柏林的故事,賈樟柯表示,《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在尋找「歷史的證人」。當地時間22日,導演賈樟柯、腳本作者萬佳歡以及出品方代表朱瑋傑攜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出席由柏林國際電影節官方安排的PhotoCall以及新聞發布會。導演賈樟柯、腳本作者萬佳歡(右一)以及出品方代表朱瑋傑(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