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迎新掌門!是位南通人

2021-02-18 江海晚報

他,活躍在三尺講臺上,激情澎湃,妙語連珠,以絢爛的幻燈片展示詩詞的華美、傳遞亙古的情思;

他,遊走於青山秀水間,靜聽鳥語,細數春天,以飛轉的鏡頭捕捉自然的靈動、擁抱生命的活力。

「這絕對是個才子式的老師,他的PPT講義精美生動,讓我有叫他教學網小王子的衝動。老師上課極富感染力,平日裡愛喝點小酒,是個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一位青年學子談到這位老師時如是說。

他就是榮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慈竹獎」的中文系教授杜曉勤。

家庭啟蒙,名師點道

杜曉勤老師的家鄉是歷史文化名城如皋,宋代詞人王觀、明末文學家冒闢疆、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都是如皋人,但提到與文學結緣,家人的影響似乎更大。杜老師回憶起兒時,父親經常帶一些線裝竹紙的章回體小說回家,農閒時坐在小板凳上逐字朗讀,於是他也好奇地拾起小說開讀。「連猜帶蒙,慢慢就認識了繁體字」,到了初中二年級時繁體字就已基本熟識。初中時家人送他一本《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內容系統而豐富,杜老師曾迷醉其中,比同齡人更早地領悟到了古典文學的魅力。

初涉文學的少年漸漸成長為負篋求知的學子。學生時代的杜曉勤也曾迷茫,看不清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大學裡研究古代文學的徐應佩老師的鼓勵和賞識讓他有了信心,堅定了探求古代文學的信念。在老師的悉心指點下,杜曉勤掌握了把想法化為曼妙文字的方法,開始陸續發表一些文章。

畢業三年後,杜曉勤來到北大中文系,師從陳貽焮教授攻讀文學博士,陳教授強調文學原典的重要性,讓杜曉勤從《詩經》讀起,潛下心來鑽研原始材料,「不急功近利才能做成大學問」杜曉勤回憶道,他在《十年師生緣——紀念給我學問和快樂的一新師》一文中回憶起當年,自己專攻先秦到唐末五代的原著,積累了七大本近三四十萬字的讀書札記,最後成為他撰寫學位論文的寶庫。恩師對他博士論文的評價是:「用最笨的方法花三個月的時間一篇一篇分析聲律,研究出很多有用的成果。」杜老師自己也說,肯下功夫的嚴謹治學與開拓思路的創新研究是他在這段經歷中最大的收穫。杜曉勤始終記得陳老是如何在左目失明的情況下一字一字地批閱自己的讀書筆記的,對於恩師的培育他深懷於心。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杜曉勤摒棄浮躁,明晰了學術研究的方法,在漫漫學術路上走得越發堅定穩健。

由從師到為師

「我是從外校考來的,特別喜歡北大,這裡自由的學術氣氛和創新精神是一般高校無法企及的,畢業後我就在葛曉音老師的幫助下留校任教。」杜曉勤在北大的角色由從師轉變到了為師,但他熱忱的心始終如一,他希望自己能將恩師的學問與學風一同傳承下去。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一門有著九十多年歷史的精品課程,杜老師對這門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聽這門課,或是詩情畫意或是直面古人喜悲,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享受。所以在授課過程中,他努力探索各種方式,讓同學們跨越語言的障礙和時空的隔閡,「我用自身的理解闡釋作品中古人的心境,學生再根據他們的經歷體悟我的講授,實現與古人心靈的對話」,從而達到詩人、老師和學生的三位一體的融合。這種注重審美感受的風格也是中文系的教學傳統之一。而談到教學上的創新,杜老師最引以為豪的就是他製作的PPT講義。伴隨著學生的增多和課時的減少,從前那種頻繁的板書講授和課堂討論越發不適應實際情況,於是杜老師就選擇以PPT為載體展示詩詞及相關的背景資料,利用多媒體的豐富效果向學生展現鮮活的詩詞世界。學生可以在課上聆聽《霓裳羽衣曲》的靈動韻律,欣賞「大漠孤煙直」的壯闊景象,驚嘆「參差荇菜」原來在未名湖畔就可「左右採之」……

杜老師認為教師最重要的角色是「能力的訓練者」——老師要手把手教授學生如何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杜老師說起自己教授的課程古代文學史(二),「起初學生並不懂研究方法,課時又太少沒法當堂答疑,他們就給我發帖!」,於是杜老師在課下利用網絡教學與學生互動,同學們會發帖提出如何選題,可從哪些角度切入研究等問題,他會每天回覆帖子。對於網絡教學的成效,杜曉勤高興地表示不少同學獲益頗多,許多同學到了碩士博士階段還根據當初自己的講解開展研究。

杜曉勤將自己視作學生的朋友,不少同學聯繫他輔導論文寫作、撰寫推薦信等。他同時提醒學生,「一進北大後的目標就該是人生的目標和追求,該有個中長期的計劃和想法。然後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選擇不同的上課態度,但一定有一門是要比其他同學學得都好,因為這是你的興趣所在」。提起目標,杜老師感慨頗多。他認為一旦確立目標,就要開始積累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經驗,可以說,當初正是大學時代篤定了對文學的熱愛引領他走到現在的成功。

熱情生活,熱忱授課

杜老師不僅對授課一腔熱忱,對生活更是充滿熱情。旅遊、攝影、打球、看電影,都為他所愛。打羽毛球仰首抽球,奔跑跳躍時,全身都得以舒展,正解決了他因伏案工作時間長引發的脖子疼。如果周末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杜老師必會看上一部好電影。杜老師的人人網主頁上有很多優美奇妙的攝影集,鳥獸魚蟲、燕園草木,別有一番情趣。杜老師經常背著相機,上課之前在未名湖邊,拍上幾張照片。一年四季的北大景色都拍遍了,現在大約有幾千張照片。杜老師尤其喜歡微距攝影,愛拍一些小花小草,因為微距可以略去背景的雜亂展現細微的美麗。談到愛好,杜老師眉宇間洋溢著活力與快樂,那份陽光與積極令人動容。

這些愛好讓杜老師在工作的榮譽之外收穫快樂與幸福,並促使他把昂揚的精神狀態傳遞給學生。這些愛好有時還能和教學結合,比如在他廣角鏡頭聚焦下的西北「玉門關」被搬上課堂,拉近了同學們與詩詞的距離;他還找到了攝影與文學中間的契合點,以攝影分析山水詩,「謝靈運的詩句類似一種DV模式,移步換形的記錄山水,而謝朓卻不同,只是選取其中一個最美的畫面拍出,類似一般的攝影。這樣給學生講,他們就清晰多了。」

少年時經家人啟蒙初涉文學的杜曉勤,在名師的指點下堅定又幸福地走上了古典文學研究的道路,感念師恩的他自己也成為了一名老師。他熱情生活,他熱忱授課,有他的課堂,儘是活力與光芒。他是一個快樂而富有激情的教書匠,一個傳遞美麗古典文化與快樂人生觀的靈魂工程師。

相關焦點

  • 110歲北大中文系迎新掌門:古代文學專家杜曉勤履新系主任
    已經「110歲」的北京大學中文系迎來了新掌門。「北京大學中文系」微信公眾號2021年1月16日消息:2021年1月15日,中國語言文學系召開新一屆行政班子宣布會,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組織部部長寧琦等有關同志出席會議,中文系新老行政班子成員及系內教職工參會。
  • 天下如皋人 | 110歲北大中文系迎新掌門!如皋籍古代文學專家杜曉勤履新系主任~
    此番卸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的陳曉明出生於1959年。他早年有過知青經歷,1978年春進入北京大學(77級),1983年開始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從事過教學和研究職業。陳曉明1987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留院工作十多年。
  • 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北大經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2020年度迎新晚會暨獎學金頒獎典禮舉行
    北大經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2020年度迎新晚會暨獎學金頒獎典禮舉行 2020-10-01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中文系慶建系110周年 百餘年培養英才上萬名
    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辦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93歲高齡的唐作藩等十幾位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來到現場,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也對中文系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期待。北大中文系老教授唐作藩講述自己與北大的故事。110年培養1.3萬餘名學子自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門」起,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歷史已有百餘年。
  • 北大中文系歷經的七次重大變革
    第一次是1919年廢門改系,原文科國文門改為中國文學系;第二次是1925年課程調整,出臺「分科專修制」,為一年級設定共同必修課,二年級以上「分類選修」,分類選修的科目實際對應著語言文字、文學研究、古籍整理3個專業領域;第三次是抗戰西南聯大時期,清華與北大兩校中文系聯合,強化基礎性訓練,很好地發揮了兩校的優勢;第四次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大、清華、燕京大學三校中文系(包括新聞)合一,
  • 北大中文系百年留下了什麼 堅守中彰顯的"系格"
    位於北大靜園的北大中文系四合院。王文波攝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華誕,各種慶典活動也於近日拉開帷幕。走過百年途程的北大中文系,最值得紀念的是什麼?最值得留給後代學人的是什麼?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圖史:1910—2010》一書首發式及座談會上,與會者的思考,讓人體味出北大中文系這塊學術高地的精神氣度,也激發出人們對當下大學教育的深入思考。
  • 北大中文系12位知名學者國圖主講中國古代文學
    北大中文系12位知名學者國圖主講中國古代文學 2019年03月17日 11: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呂家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古代文學
  • 中文系110周年系慶|《光明日報》: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2018迎新】「未名湖」到了!來看看北大的「最」新生
    今天來到迎新現場,魏同學感受到了北大的熱情、北大的自由,她期待在未名湖畔度過充實美好的四年。最早到清晨六點零五分,中國語言文學系2018級本科生蓋佳悅成為第一位在系統中註冊的新生。,指導我申請燕園關愛助學金,告訴我迎新當天可以領取愛心禮包,學校為新生減免了軍訓的夥食費、服裝費、本年度的保險費。
  • 一張課程表看1950年北大中文系課程設置及師資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0年度第一學期中文系課程一覽表(局部)   這裡展示的是由時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的楊晦親筆籤字的1950年度第一學期中文系課程一覽表。其中開列了13位名師擔任12門必修課和2門選修課的課目。
  • 此間少年 一生燕緣——全球北大校友會紛紛舉辦2020年迎新送新系列...
    9月26日,湖北校友會2020年迎新座談會舉行。這是北京大學校友會「迎新送新」系列活動其中的一場。每年,各地校友組織都會以聯誼會、座談會、分享會等方式舉辦「迎新送新」活動。作為北京大學校友會的傳統,系列活動讓北大新生提前感知校園生活,融入校友文化;讓剛畢業的校友儘快與當地校友會建立聯繫,感受校友會大家庭的溫暖。
  • 北大環境學院迎新與賞月相伴 新生展望環保事業
    北大環境學院迎新與賞月相伴 新生展望環保事業 2016-09-16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不久前剛入學的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大一新生來說,這是他們大學生活的第一個中秋,北大環境學院將中秋節晚會和迎新活動相結合,讓迎新與賞月相伴,帶給新生不一樣的節日氛圍。  近日,中新網聯手中石化易捷卓瑪泉,為環境學院的新生送去50箱飲用水,作為入學和中秋佳節的禮物。
  • 北大中文系格的應有之義:北大中文系培養的數學家
    點評期中小論文,張鳴老師拿起了一張有些皺的紙,說:大多數同學都是列印論文,有位同學是手寫的,寫得很好。不過,背後還有幾道數學題,我做不出來。這位同學自然是阿七。張鳴老師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夫子」,課堂上吟唱姜白石時,也讓人印象深刻。但拿著數學稿紙的那個瞬間,同樣令人難忘。有趣的夫子,有趣的童子。從上面的故事來看,阿七還是很有靈性的。
  • 學霸故事:她熱愛詩歌,作為理科生卻義無反顧選擇了北大中文系!
    我跟朋友說,如果最終能去(北大中文系),就一定要改名,以示祝賀。高三後期時一直是「詩歌本身以太陽必將勝利」,儘管以詩心自詡,也仍然是夢想未就之時斷章的、微緲的祝福。其背後是多麼希冀那一個「勝利」,幾乎是押上了全部對「文」的熱情——畢竟北大中文系是所有中文系裡罕有的招理科生的。而「北大中文系」名聲在外,吸引了多少前赴後繼的學子。
  • 強基學子說 | 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位又美又強的學軍校友這樣回答
    其實在高一的時候,我就產生了要去「全宇宙最厲害的中文系」,也就是北大中文系學中文的想法。但在當時我並不知道中文系要學什麼,只是因為我從小到大遇到的語文老師都很棒,尤其在學軍中學教過我的周秋敏、張大千、張洪峰三位語文老師,在傳授應試技巧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拓展我們的知識面。而我又恰巧對中國的語言文字之美有很強的感受力,所以我就簡簡單單地形成了要學中文的志向。
  • 北大中文系男足,我知道你們怎麼才能贏球了!
    這兩天,你有沒有被北大中文系男足逗樂? 北大中文系男足把一場0:12的足球賽變成了大家的快樂源泉,在幾個時區之外的法國,最近也有一支被人大比分「剃光頭」的球隊,他們存在於巴黎的廣告代理商Havas,為法國La Presse QuotidienneRégionale(地區日報,簡稱PQR)與國家機構366製作的廣告中。
  • 掌門1對1代言人黃磊回歸配音《賽車總動員3》
    《賽車總動員3》的中文配音陣容同樣備受矚目:在前兩部中完美演繹閃電麥昆的黃磊重磅回歸,再度續寫車神傳奇;而在第三集中麥昆的強勁對手,速度奇快的科技新秀黑風暴傑克遜,則由全能偶像張藝興傾情獻聲,「小綿羊」將在動畫中帶給觀眾與以往不一樣的「黑化」感覺。身為人父的黃磊對於孩子的相關合作總是毫不含糊,此次與皮克斯和迪士尼合作,黃磊將展示自己配音方面的專業素養,滿足觀眾對與中文版的期待。
  • 我系2019級迎新工作圓滿結束
    我系2019級迎新工作圓滿結束 在榕苑11樓的架空層下,我系迎新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協助新生辦理入學手續、指引宿舍位置等工作。我系迎新工作人員不僅為新生答疑解惑,同時也貼心地為家長和新生們準備了便攜茶飲及小吃零食解渴充飢。迎新現場還設立了黨員服務站、現場諮詢點、醫療服務點等,為新生和家長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這樣來看中文系、數學系等基礎性學科,方才明白其在本科教育階段的作用及魅力。  新京報:有數據表明,現在每年報考中文的學生逐年呈下降趨勢,報考北大中文系的學生人數(主要指本科生)也下降嗎?是中文系科的問題,還是社會發展的問題?  陳平原:這個問題本不想多說,你既然追問,我如實匯報:託北大這塊金字招牌的福,我們的本科招生情況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