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躍在三尺講臺上,激情澎湃,妙語連珠,以絢爛的幻燈片展示詩詞的華美、傳遞亙古的情思;
他,遊走於青山秀水間,靜聽鳥語,細數春天,以飛轉的鏡頭捕捉自然的靈動、擁抱生命的活力。
「這絕對是個才子式的老師,他的PPT講義精美生動,讓我有叫他教學網小王子的衝動。老師上課極富感染力,平日裡愛喝點小酒,是個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一位青年學子談到這位老師時如是說。
他就是榮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慈竹獎」的中文系教授杜曉勤。
家庭啟蒙,名師點道
杜曉勤老師的家鄉是歷史文化名城如皋,宋代詞人王觀、明末文學家冒闢疆、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都是如皋人,但提到與文學結緣,家人的影響似乎更大。杜老師回憶起兒時,父親經常帶一些線裝竹紙的章回體小說回家,農閒時坐在小板凳上逐字朗讀,於是他也好奇地拾起小說開讀。「連猜帶蒙,慢慢就認識了繁體字」,到了初中二年級時繁體字就已基本熟識。初中時家人送他一本《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內容系統而豐富,杜老師曾迷醉其中,比同齡人更早地領悟到了古典文學的魅力。
初涉文學的少年漸漸成長為負篋求知的學子。學生時代的杜曉勤也曾迷茫,看不清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大學裡研究古代文學的徐應佩老師的鼓勵和賞識讓他有了信心,堅定了探求古代文學的信念。在老師的悉心指點下,杜曉勤掌握了把想法化為曼妙文字的方法,開始陸續發表一些文章。
畢業三年後,杜曉勤來到北大中文系,師從陳貽焮教授攻讀文學博士,陳教授強調文學原典的重要性,讓杜曉勤從《詩經》讀起,潛下心來鑽研原始材料,「不急功近利才能做成大學問」杜曉勤回憶道,他在《十年師生緣——紀念給我學問和快樂的一新師》一文中回憶起當年,自己專攻先秦到唐末五代的原著,積累了七大本近三四十萬字的讀書札記,最後成為他撰寫學位論文的寶庫。恩師對他博士論文的評價是:「用最笨的方法花三個月的時間一篇一篇分析聲律,研究出很多有用的成果。」杜老師自己也說,肯下功夫的嚴謹治學與開拓思路的創新研究是他在這段經歷中最大的收穫。杜曉勤始終記得陳老是如何在左目失明的情況下一字一字地批閱自己的讀書筆記的,對於恩師的培育他深懷於心。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杜曉勤摒棄浮躁,明晰了學術研究的方法,在漫漫學術路上走得越發堅定穩健。
由從師到為師
「我是從外校考來的,特別喜歡北大,這裡自由的學術氣氛和創新精神是一般高校無法企及的,畢業後我就在葛曉音老師的幫助下留校任教。」杜曉勤在北大的角色由從師轉變到了為師,但他熱忱的心始終如一,他希望自己能將恩師的學問與學風一同傳承下去。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一門有著九十多年歷史的精品課程,杜老師對這門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聽這門課,或是詩情畫意或是直面古人喜悲,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享受。所以在授課過程中,他努力探索各種方式,讓同學們跨越語言的障礙和時空的隔閡,「我用自身的理解闡釋作品中古人的心境,學生再根據他們的經歷體悟我的講授,實現與古人心靈的對話」,從而達到詩人、老師和學生的三位一體的融合。這種注重審美感受的風格也是中文系的教學傳統之一。而談到教學上的創新,杜老師最引以為豪的就是他製作的PPT講義。伴隨著學生的增多和課時的減少,從前那種頻繁的板書講授和課堂討論越發不適應實際情況,於是杜老師就選擇以PPT為載體展示詩詞及相關的背景資料,利用多媒體的豐富效果向學生展現鮮活的詩詞世界。學生可以在課上聆聽《霓裳羽衣曲》的靈動韻律,欣賞「大漠孤煙直」的壯闊景象,驚嘆「參差荇菜」原來在未名湖畔就可「左右採之」……
杜老師認為教師最重要的角色是「能力的訓練者」——老師要手把手教授學生如何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杜老師說起自己教授的課程古代文學史(二),「起初學生並不懂研究方法,課時又太少沒法當堂答疑,他們就給我發帖!」,於是杜老師在課下利用網絡教學與學生互動,同學們會發帖提出如何選題,可從哪些角度切入研究等問題,他會每天回覆帖子。對於網絡教學的成效,杜曉勤高興地表示不少同學獲益頗多,許多同學到了碩士博士階段還根據當初自己的講解開展研究。
杜曉勤將自己視作學生的朋友,不少同學聯繫他輔導論文寫作、撰寫推薦信等。他同時提醒學生,「一進北大後的目標就該是人生的目標和追求,該有個中長期的計劃和想法。然後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選擇不同的上課態度,但一定有一門是要比其他同學學得都好,因為這是你的興趣所在」。提起目標,杜老師感慨頗多。他認為一旦確立目標,就要開始積累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經驗,可以說,當初正是大學時代篤定了對文學的熱愛引領他走到現在的成功。
熱情生活,熱忱授課
杜老師不僅對授課一腔熱忱,對生活更是充滿熱情。旅遊、攝影、打球、看電影,都為他所愛。打羽毛球仰首抽球,奔跑跳躍時,全身都得以舒展,正解決了他因伏案工作時間長引發的脖子疼。如果周末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杜老師必會看上一部好電影。杜老師的人人網主頁上有很多優美奇妙的攝影集,鳥獸魚蟲、燕園草木,別有一番情趣。杜老師經常背著相機,上課之前在未名湖邊,拍上幾張照片。一年四季的北大景色都拍遍了,現在大約有幾千張照片。杜老師尤其喜歡微距攝影,愛拍一些小花小草,因為微距可以略去背景的雜亂展現細微的美麗。談到愛好,杜老師眉宇間洋溢著活力與快樂,那份陽光與積極令人動容。
這些愛好讓杜老師在工作的榮譽之外收穫快樂與幸福,並促使他把昂揚的精神狀態傳遞給學生。這些愛好有時還能和教學結合,比如在他廣角鏡頭聚焦下的西北「玉門關」被搬上課堂,拉近了同學們與詩詞的距離;他還找到了攝影與文學中間的契合點,以攝影分析山水詩,「謝靈運的詩句類似一種DV模式,移步換形的記錄山水,而謝朓卻不同,只是選取其中一個最美的畫面拍出,類似一般的攝影。這樣給學生講,他們就清晰多了。」
少年時經家人啟蒙初涉文學的杜曉勤,在名師的指點下堅定又幸福地走上了古典文學研究的道路,感念師恩的他自己也成為了一名老師。他熱情生活,他熱忱授課,有他的課堂,儘是活力與光芒。他是一個快樂而富有激情的教書匠,一個傳遞美麗古典文化與快樂人生觀的靈魂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