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抗美援朝戰爭,中朝兩國通力合作,將聯合國軍打到三八線以南,軍事實力強悍的美國人也只能無奈籤下停戰協定。三年作戰過程中,中朝軍隊都付出了巨大傷亡代價,才換得來之不易的停戰條件。不過在此期間,朝鮮高層對沒能擴大戰果控制整個半島而頗有微詞。結果蘇聯統帥史達林說了一句話,點醒了朝鮮方面。
朝鮮高層主要的不滿,集中體現在一個時間點:抗美援朝第3次戰役。按理來說1951年初的第3次戰役,是中朝軍隊在朝鮮戰場上最成功的戰例之一,跟之前的第2次戰役一樣,都痛擊了聯合國軍迫使敵人大步後退,屬於軍事大捷。而第3次戰役更是使敵人向南退到了三十七度線,從戰線推進距離來看,屬於志願軍在朝作戰的巔峰表現。
受到自身立場及宏觀軍事素養的限制,朝鮮高層對於志願軍此時的停止追擊產生了質疑,並向中、蘇方面都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他們認為,美韓軍隊連遭兩次重擊大步向南撤退,士氣已經跌落到谷底;中朝軍隊佔據兵力優勢同時還是乘勝追擊的一方,要把聯合國軍「趕下海」是不困難的。因此朝鮮高層對志願軍的打法並不認同,甚至聲稱「錯過了最好的取得全勝的時機」。那麼這種判斷是對是錯呢?
答案十分簡單,早在1950年戰爭初期,志願軍還沒有過江作戰,朝鮮人民軍曾經憑藉軍事優勢一路向南猛攻,把當時比較弱小的美韓部隊逼入狹小的釜山防禦圈。應該說當時朝鮮軍隊取得的戰場優勢,比第三次戰役後的情形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中蘇方面都擔心,美軍從朝鮮半島中部增兵,直接將朝鮮人民軍的補給線攔腰斬斷,實現南北夾擊。結果怎樣呢?麥克阿瑟果然趁機發動了仁川登陸戰,後面的戰事發展我們就很熟悉了,朝鮮軍隊完全失勢不得不求助中國出兵,抗美援朝這才正式開始。
很顯然朝鮮高層此時好了傷疤忘了痛,幾個月前的教訓沒有吸取,反而對志願軍的正確打法提出質疑和不滿。第三次戰役尾聲,志司停止追擊的決定,是對補給線過長及官兵疲勞損耗程度的綜合考量,能夠有效防止美軍再複製一次仁川登陸,甚至更嚴重的東西兩面登陸,從而把已經打下的戰線穩固下來,也把中朝軍隊的軍事風險降到了最低值。
史達林得知來自朝鮮的抱怨後,非常公允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志願軍能夠在裝備處於絕對下風的情況下多次重擊強大對手,所做的判斷和行動都完全正確。中國同志掌握了真理。朝鮮方面隨即被史達林的這段話點醒,擺正了位置,此後沒有再執著於這一問題,中朝兩軍的軍事合作也越來越默契,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