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田園的港大碩士,帶著妻兒住22平米小屋,13年沒有一件新衣服

2020-12-20 風蕭品史

《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對於人生來說,許多事情都是值得追求的。我們為了追求錢財,為了追求利益,為了追求舒適的生活,為了追求一份情感而奮鬥。但有時候,當我們為了那些世俗的東西而厭煩疲倦的時候,回過頭來歸隱田園,追求自己內心的寧靜。有些人他們在年少的時候,可能獲得了很多的利益,但最後他們還是選擇歸隱田園,追求自己內心的寧靜。有一個歸隱田園的港大碩士,帶著妻兒住22平米小屋,13年沒有一件新衣服。

致力於環保的莫皓光

莫皓光是香港人,他畢業於著名的香港大學,本來莫皓光靠自己的學歷可以擁有一份非常優渥的工作,但莫皓光在畢業之後卻選擇歸隱田園,租了一個就有22平米的房子,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上大學的時候,莫皓光和其他同學一樣,除了正常的上學之外,平時空餘的時間就在宿舍打遊戲,或者看看電視劇,餓了的話自己點個外賣。他過著並不算很奮鬥的日子,但也樂在其中,感覺生活過得非常的悠閒。有一天他無意看到一條新聞,新聞上說,香港的垃圾的數量非常高,香港的垃圾填埋場再也填賣不了這麼多的垃圾。這個報導的內容讓莫皓光感覺非常的震撼,因為他沒想到垃圾竟然堆積成這樣,環境這樣如此糟糕。莫皓光心裡非常的愧疚,他從此便立志要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真正讓莫皓光願意為保護環境身體力行的,還是因為他的一次社團活動,他從小在城市長大,並不了解鄉村的風光,他在鄉村了解了美麗的風光以及一些非常質樸的風景。他從小在香港長大,香港車水馬龍,但是擁擠的生活讓他倍感壓力,而鄉村舒適且悠閒的生活讓莫皓光非常的嚮往。他心中那個念頭便萌發出來,原來他在心中早就嚮往著鄉村的生活。

莫皓光決定自己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並不在乎工資,而是在乎是否會對環保以及社會做出貢獻。所以莫皓光在2004年成立一家關於社會服務的公司,而他做的這家公司就是宣傳環保理念,想要對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在他的碩士畢業之後,他決定去鄉村居住,過著非常環保,非常簡約的生活。

他在山腳下租了一個僅有22平米的小房子,在這個房子裡,沒有WiFi,沒有電視,沒有空調這些現代設施。他在夏天的時候只能開風扇,過冬的時候用暖爐。而莫皓光這個小房子裡的家具都是撿來的,他從來不用塑膠袋,也不用紙巾。他的衣服都是穿自己的舊衣服,或者從其他地方撿來的。

對於一些人來說,莫皓光過著的生活可以說是與世隔絕,甚至有些像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因為大家都知道,莫皓光是一個有著高學歷的人才,像他這樣的人,一般都會在一些發達的城市,去找一些薪資優渥的工作。而不是在這鄉野之地,過著如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但是莫皓光並不在乎別人的言語,他仍然遵循自己的本心,過著自己的生活。

遇見摯愛,一同過著環保的生活

後來他還因為自己的環保理念遇到了自己的此生摯愛,他的妻子阿牛,他和妻子在一堂環保課程相識。兩個人在交流之後發現對方也有著非常相似的環保理念,在第一次相遇的時候,兩個人便一見傾心。兩個人還一塊組織了一場環保的綠色婚禮,他們的婚禮在一個學校舉辦。這些賓客都自帶餐具,而婚禮上的素菜也是都有他們夫妻二人製作的,他們買的婚戒並不是鑽戒,而是他們兩個人帶的草戒。在他們婚禮第二天,他們便把自己的草戒埋在泥土中。

結婚之後,他就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這山間的小屋中,他們用的水就是山泉的溪水。他還在自己的家旁邊開了一方菜園,在菜園上種上蔬菜,這些蔬菜就是他們日常所用的菜。他們為了節能也不使用任何電能,自己弄的有土灶臺,撿一些柴火來燒飯,過著與世隔絕卻又悠然至自得的日子。

結語

莫皓光已經在自己的小木屋中度過了13年的時間,這十三年中,他一直踐行自己的環保理念,從來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家裡的用具基本上都是撿來的。他認為垃圾場的東西並不僅僅是垃圾,他們也可以有妙用,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參考資料:《歸去來兮辭》

相關焦點

  • 港大碩士,放棄高薪歸隱山間,住22平米小屋,13年沒買過一件新衣服
    就好比這個男子的選擇,作為香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卻選擇了歸隱鄉間,和妻子一同住在22平米的小屋子裡,13年都沒有買過一件新的衣服。多年努力學習最後他也是考取了香港大學,最後還一路念到碩士學位。香港大學作為全國知名學府,含金量自然不容小覷,更何況莫皓光還讀到了碩士,未來可以說是一片光明。但是正在大家以為他會進入不錯的公司,有無限前景的時候,莫皓光卻選擇離開都市,追求最原始的生活。那麼是什麼讓他放棄了高薪又有前途的工作,離開都市去到鄉間呢?
  • 香港碩士歸隱田園,帶妻兒撿13年破爛、住22平小屋,這又是為何?
    莫皓光身為香港大學的碩士高材生,在商界叱吒風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卻選擇了自己最嚮往的一種生活,與妻子歸隱了鄉間,住在22平米的小房子裡。雖然十三年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但是樸素的生活卻讓他感覺一身輕。百因必有果莫皓光出生於香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人,成績優異的他考入了香港大學。或許是因為對學習的熱愛吧,他又接著研讀了碩士學位,並且成功畢業。
  • 港大高材生,與妻子歸隱做農夫,家具全靠撿,13年不添一件新衣
    隱居於山間,帶著妻子孩子過著至簡至樸的生活,青山為伴、蟲鳥相隨,於嫋嫋炊煙中開啟一天的生活。歸隱鄉間,一心做農夫他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他是畢業於著名學府香港大學的高材生,他原本可以在繁華的都市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碩士畢業的他——莫皓光,畢業後卻選擇搬到山間鄉下,租了一個僅有22平米的房子,過著歸隱田園的生活。是什麼讓他放棄多數人想進都進不去的都市?
  • 港大碩士莫皓光:一家3口歸隱山間,享受田園生活,自稱「野人」
    一朝歸田園2000年碩士高材生莫皓光在農村租了一間22平米的小房子,這裡沒網,沒電,交通不發達,只能憑藉自己的手工勞作,勉強生活,這就是莫皓光新的田園生活。莫皓光房間裡的家具是清一色的舊家具,沒有絲毫美感,但這都是他從各種地方撿來或是二手市場淘來的。因為做飯,看電視都需要電,所以莫皓光保留了家裡的基本電量,以免完全與世隔絕。
  • 港大高材生莫皓光,歸隱山林13年,吃靠種穿靠撿,有意義嗎?
    只不過,此時的莫皓光仍舊生活在表面乾淨整潔的城市當中,享受著各種便利生活,只是有這麼一個意識,並沒有確切的規劃。直到莫皓光考上香港浸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後,偶然去體驗了一次鄉村生活,這才讓他真切的意識到,城市和鄉村的環境,是真的有差異的。自小在城市中長大的莫皓光,剛一到鄉村,便被撲面而來的自然之風給滌蕩的靈魂一震。
  • 13年沒買一件新衣服!這對高學歷夫妻隱居做農夫,沒車沒房也很開心!
    13年來,他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也沒有想過買房、買車一家三口每月的開銷只有2000元有孩子後,一個月也就多花一兩百塊這在物價水平極高的香港實屬不易他卻覺得格外幸福「身邊好多朋友在城市工作了大半輩子都想歸隱田園,我覺得他們很傻既然田園生活那麼好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過呢?」
  • 香港大學高材生,歸隱山林13載成農夫,生活用品要靠撿,值得嗎?
    而本文的主人公莫皓光正是一個這樣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不斷尋找的人,或許很多人都不理解他這樣一位來自港大的高材生,為何會拋下所有的榮譽,而去選擇妻子一起歸隱山林成為一名農夫呢?的確每一個人都有去選擇生活平凡的權力,但是世人終究不會理解莫皓光的選擇。那麼這一切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他是港大碩士,放棄企業高薪歸隱鄉間15年,只吃素食,家具全靠撿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隱居田園、親近自然的生活,似乎是很多人都嚮往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城市人群壓力很大,能夠找到一個「採取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地方實屬不易。話是這麼說,但真正能做到放棄一切去過田園中簡單自由生活的,其實寥寥無幾。
  • 一幢小屋,一片田園,重溫鄉村的悠閒時光
    沒有考驗操作的戰鬥,沒有複雜的強化升級,只有種地的鄉村生活,這種「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的玩法經過《牧場物語》《星露谷物語》等遊戲,已經成功俘獲萬千大齡玩家的心。只要一幢小屋,一片田園,釣釣魚,澆澆水,就能度過悠閒的一整天。
  • 吃素的高學歷夫妻過極簡生活13年:擯棄種種欲望,其根源是愛極了這個世界!
    莫皓光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系,並擁有香港浸會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卻沒有在城市中從事體面的工作,而是隱居郊外,選擇當一名農夫,和太太、兒子一起,過著貼近自然的簡樸生活。13年來,他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也沒有想過買房、買車,一家三口每月的開銷只有2000元。有孩子後,一個月也就多花一兩百塊,這在物價水平極高的香港實屬不易,他卻覺得格外幸福。「身邊好多朋友在城市工作了大半輩子,都想歸隱田園,我覺得既然田園生活那麼好,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過呢?」
  • 歸隱田園,是莊園和民宿的最大騙局
    拂衣而去,歸隱山野,淡了刀光劍影,忘了恩怨情仇……歸隱山林,到這裡做大山的居民……你若厭倦世俗,我願陪你歸隱山下……在民宿的品宣中,類似這樣表達「隱逸文化」的文案,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標配。甚至有媒體說:「隱」,是民宿的天然屬性。
  • 20fall:港大商科碩士已開啟申請|附英語考試時間表
    隨著高考後本科的錄取工作完成,20fall香港碩士的申請各港校陸續開放申請通道啦近日,小編瀏覽港大官方發現,20fall商科類碩士已公布了申請輪次一起了解一下吧:20fall港大商科類專業碩士申請輪次小編:*除了工商管理碩士的首輪申請在2019年11月22日截止(申請輪次共四輪,最終截止時間為2020年3月4日)*其餘:會計學、金融學、經濟學、商業分析、市場營銷、全球管理的申請首輪均在
  • 東晉陶淵明,歸隱田園和縱情山水的陶冶情操,是他人學不來的
    東晉陶淵明,歸隱田園和縱情山水的陶冶情操,是他人學不來的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陶淵明的故事。小編講起陶淵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家裡麵條件好,但是到陶淵明這個時候,家家庭卻已經敗落了。他小的時候喜歡讀書,有。
  • 清代詩人大徹大悟後,即興寫下一首田園詩,闡明自己的歸隱之心!
    說起歸隱,或許是古代文人們的一個共有嗜好,也似乎都要與「山」有關,陶淵明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王維說「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等等。然而歸隱真的要一個人深居青山?真的要不食人間煙火?其實不然,或許真正的歸隱就是我們身邊的鄉村田園。
  • 港大畢業生莫皓光,畢業隱居山林15年,是浪費教育資源嗎?
    港大畢業生回鄉種地,簡樸而純粹莫皓光,香港大學本科生,香港浸會大學碩士生。在很多人眼裡,他的確是高學歷的代表,會擁有高薪的工作和富足的生活。但,就是這樣一位高材生,選擇了隱居山林15年。如今的莫皓光38歲,而在他選擇隱居時,他才23歲。他的隱居生活,簡樸而純粹。逃離了都市的他,不需要面對「車貸」和「房貸」的壓力,也不需要面對高強度的工作。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題圖:明李在《歸去來兮圖》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陳引馳|文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會浮現出來:這是一位遵從自己心願而歸隱田園的詩人。不過,就一定是這樣的嗎?加上這時候的江州刺史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詩人與這個傲慢的王家子弟大概也不投緣,《宋書》裡記載他「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少日」就是沒多久的意思,雖然我們不知道究竟有沒有短過彭澤令的八十天。詩人之所以能一再地一不高興就甩手而去,當然有他的資本,可想而知,他有一定的依憑,是有些家底的,即使到最後他歸隱田園的時候已很落拓,也還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其一)。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尤其是到他20歲時,家裡異常貧困,這有詩為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當時正是東晉朝廷腐敗、墜落之時,官場風氣不正,門閥士族把握朝政,窮人寒門出身的有識之士,根本沒有施展才能的空間與機會的。
  • 130平米美式田園風格小家 設計大師的魔巖雅居(圖)
    130平米美式田園風格小家 設計大師的魔巖雅居(圖) 房天下
  •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一則那個時候科舉或者更早的察舉、舉孝廉等方式,能夠入選的人極少,一般人是沒有機會的;二則是很多人拿到了機會出仕,卻發現自己混不下去,只能放棄這一切重歸田園,日日飲酒作詩了此一生。這兩個路上的人,都不少。有的如範進中舉一般,考了幾十年沒有結果;有的則出仕當官,卻無法適應官場的生活節奏,最終要麼被排擠要麼在夾縫中,活得艱難,很多人都只好選擇回歸田園。
  • 辛棄疾很有禪意的一首詞,盼望歸隱田園,自在忘機,禪意盡顯
    下面這首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辛棄疾很有禪意的一首詞,歸隱田園,自在忘機,禪意盡顯。 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宋代:辛棄疾聲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與願違。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何人可覓安心法,有客來觀杜德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