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愛學生的幸福教師」是馮季瑩的座右銘。在她心中,幸福就是被學生認可、讓學生喜愛、在每一份辛勞之後都能收到那句真摯的話語——「謝謝您,老師!」那份快樂的幸福感是作為教師最絢麗的樂章。
實踐體驗,潤育桃李心靈
教師不僅教書,更要育人。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教育的責任。作為班主任,馮季瑩堅持全程關注學生的成長,在教育實踐中,她不但關愛每一個孩子,更注重平時對學生思想上的培養。她認為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感染獲得的。她總是愛和孩子們一起走出教室,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身邊的資源,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她帶領學生參觀自來水廠、鉛筆廠、大唐電力;為了讓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們了解我們的衣食住行,她帶領學生走進農業示範園、龍丹乳業、秋林公司.她經常思考讓學生接受的教育方法,除了帶領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在平時她要求學生多看新聞,關注國家大事,利用每天中午的時間,和學生一起評新聞,議焦點,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敏銳的洞察力。當南方遭遇大雪時,她帶領學生走進募捐現場,讓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幫助;當公交司機何國良的事跡從廣播中傳來,她帶領學生隨交通臺的主持人走進了何國良的家中,慰問他的家人……通過長期的影響,她所教的學生對身邊和社會上發生的事都很關注。
在與學生的相處中,馮季瑩主張每天都有小創新,每個新班級都有新創意:學生每天進行座位前後輪換制、班級幹部每天輪換制;利用各個傳統節日、紀念日製作感恩卡、同步卡,與語文教學相結合,進行感恩教育、愛國教育;作為獎勵,同學們可以減免作業、自選同桌等等。每一個假期,她都會為學生編寫新學期課外閱讀《童年》;期末為學生編寫作文集《智慧火花》;在孩子小學畢業時,整理五年的精彩瞬間,圖文並茂地將一本《難忘,經緯童年》送給每一位學生。
在馮季瑩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實踐體驗中,孩子們經歷了一個道德認識發展和道德情感升華的過程,更是把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通過自身的主動參與和體驗轉化為內在品質。她也在收穫喜悅的同時逐漸成長,多次獲得省師德先進個人,市模範教師、市優秀班主任標兵、市優秀班主任、市師德先進個人、市轉後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精心鑽研,追求「情」意課堂
從踏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天起,馮季瑩就開始了對「情」意課堂的實踐。在一次次的備課、磨課中,她漸漸發現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會把學生帶進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會更積極地展了開。於是她開始發掘和運用教學內容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創設情感氛圍,先入情,再動情,用自己對文章情感的把握去激起學生實現情感體驗,打動學生之情,進而去體驗文章之情。她在課堂上用「力」更用「心」,用方法更用智慧,關注學生的學情,順學而導,順勢而教。
「有了真性情即有了真境界」,當教學與自身融為一體,當教師情、學生情、文章情三者和諧統一,這時候的語文教學的過程才會真正成為師生蕩滌心靈、感悟生命的重要的生命歷程。通過不斷地教學嘗試,馮季瑩在各類大賽中鍛鍊自己,提高教學水平:市「翱翔杯」大賽特等獎、市「雛鷹杯」特等獎,市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特等獎、省語文網絡教研示範課、區研討課等等。
在實踐中反思,在思索中前行。她將自己的感悟、教學實踐成果記錄下來,發表在博客當中與更多的教師共同分享,其中一部分發表在《黑龍江教育》、《哈爾濱教育》、《道裡教育》中。
搭建平臺,工作室促成長
在2014年,馮季瑩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班主任育人工作室。工作室吸收了來自不同學校的多位年輕教師。在每次工作室的例會上,他們暢所欲言,交流平時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點滴體會,探討教育學生的小妙招,研究教育教學理論。在工作室這個平臺上,他們碰撞思維火花,總結經驗,使每一位教師都迅速成長。
2014年3月,馮季瑩代表哈爾濱市參加了全國第六屆班會課大賽,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這次的參賽,讓她對新時期的班隊會課有了新的認識。她在回來後將最新的理念和自己的一些心得與工作室的成員分享、研討,組織工作室的成員嘗試用新的形式上班會課,課後再集體研討。在區組織的德育實踐活動課大賽中,她主動幫助同學年和工作室的參賽教師備課,從整節課的設計思路,到課件中的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她都認真對待。
工作室的成員們在她的帶領下,都在慢慢體會做教師的快樂。「做愛學生的幸福教師」也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標。每天行走在愛的道路上,隨時播撒,隨時收穫,成為一名這樣的教師,馮季瑩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