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通過失敗來學習的,只有經歷挫折、困難,孩子才能夠明白和領悟,獲得成長。但是,生活中會有一部分急性子媽媽會因為孩子的失敗而心痛,間接剝奪了孩子失敗中學習的機會。要想孩子獨立性強,自律性高,就必須讓孩子自己從失敗和挫折中領悟和學習。讓孩子自己努力贏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 媽媽想提供孩子幫助,也必須是有意義的幫助,而不是幹涉和嘮叨。
孩子喜歡與別人比賽,在幼兒園裡老師舉行吃飯比賽、穿衣比賽,父母也會藉助這些激勵孩子,使其做事快一點,更好一點。在我們眼裡這些只是簡簡單單的比賽,但對於教育孩子卻有大大的學問。有些孩子,只喜歡贏,但卻輸不起,一旦比不過別人,會很不開心,甚至大哭大鬧,「我不幹,我不幹」,有些心軟的父母就會繳械投降說:「好好好,算你贏」。或者重新玩,故意輸給孩子而息事寧人。
所以,孩子的挫折教育是多麼重要。事實上,挫折教育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教育中都非常重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設置一些考驗來培養孩子坦然「接受失敗」。
失敗通常的定義是在競爭中或爭鬥中被對手打敗,或者是沒有達到自己預先設定的目標或計劃。從心理角度上說,失敗是一種絕望的感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很難獲得滿足的一種心態。
如何教會孩子坦然面對失敗呢?
1.陪孩子閱讀相關主題的繪畫,書本,故事。通過故事裡面的內容和經驗讓孩子理解輸贏是很正常的事,沒有人會永遠勝利,失敗也不是世界末日。
2.父母通過自己的失敗經驗向孩子分享,通過自己的努力,經驗和方法,讓孩子在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3.孩子遇到失敗時,不要指責,嘲笑,否則會讓孩子的失去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4.陪孩子玩一些益智類的遊戲,讓孩子遵守遊戲的規則啊,學習輪流的概念。通過遊戲的輸贏,久而久之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
如果媽媽總是為孩子提供善意的幫助,剝奪孩子獨立的處事能力,那麼孩子長大後勢必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當孩子面臨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挑戰時,一般會飽受失敗的折磨。對孩子來說,忍耐這種痛苦也是一種經驗。孩子天生能夠自我調節,適應外界環境。他們會通過自己的內心深處自我幫助系統來協調自己處理挫折和失敗。他們會從中學到各種各樣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和經驗。
那麼作為家長的你,如何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呢?歡迎大家積極留言!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點個關注防止走丟。如果覺得有用,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