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酈道元之死!酈道元雖然死於非命,《水經注》卻留存下來,長期為輿地學者所依據,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孜孜不倦地研究它。輿地,即大地。古代地圖統稱「輿地圖」,輿地學者指古代繪製地圖的專業人士。元魏三大奇書之二是楊衒之的《洛陽伽蘭記》。楊衒之的生卒年已無從查考,他是北魏末年人,也許活到了北齊取代東魏以後。有人考證他是姓陽(也有說姓羊),但過去習慣上用楊,現在還是如此因襲。他是北平郡(郡治在今河北定縣)人,曾經做過奉朝請、期城太守、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他研究過佛經,和有些高僧有所交往,但他卻沒有被迷惑而竭力反對佛教。
洛陽經過爾朱榮、高歡等多次戰禍摧殘,東魏於534年遷都鄴城。547年,楊衒之重到離別了十四年的洛陽,想起北魏時期的盛況,那時是王侯權貴驕奢淫逸的大都城,而今卻成了農夫牧童種地歇腳的一片廢墟,撫今思昔,不免萬分感慨,以前的洛陽城內及四郊,寺廟多到一千餘座,佔全部建築的三分之一,而且相互競比豪華壯麗,耗費了多少民脂民膏,這就是北魏所以趨於敗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楊衒之出於對國家成敗得失的感慨,為國計民生著想,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當年崇佛佞佛時的無窮奢靡,警告後世的人們。
《洛陽伽蘭記》在介紹佛寺建築的同時,又常常追敘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對北魏統治階級內部尖銳複雜的鬥爭和荒淫無恥的生活又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這本書還詳細記錄了洛陽的風土民情,它既仿佛讓讀者看到當時的名勝古蹟,同時又似乎遊逛了市場,趕集市,觀賞各種表演。它記載每年四月初四到四月初七佛像被抬出來遊行的盛況:「金花映日,寶蓋浮雲,旖幢若林,香菸似霧。」看熱鬧的人擁擠不堪,常被踩死。
即使平時有些王府的演出也是:「飛空幻惑,世所未睹……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足見當時的雜技、魔術技巧已是相當高超。《洛陽伽蘭記》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北魏洛陽的城市建築、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是研究北魏後期社會狀況的重要資料。屬於元魏三大奇書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它的作者是東魏時期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他的生卒年月及生平更不可考,只知道他是山東益都人,做過高陽太守,成書時期大約在534年至544年之間。
《齊民要術》共十卷近十一萬字,系統地總結了公元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經驗,還包括了果樹栽培、釀酒及制醬醋的方法,直到今天還值得重視。賈思勰的這本書是在生產實踐和深入群眾的基礎上寫出的,從他運用不少諺語就可以看出。書中說「椹釐釐,種黍時」,是指桑葚成熟,就是種黍的季節。「耕而不勞,不如作暴」,意思是說翻耕不勤快,就是自暴自棄。「鋤頭三寸澤」,是說多鋤一次地,相當於一次充足雨水的滋潤。
強調季節和雨水對種麻的重要性時,又引諺語說:「夏至後,不沒狗。」「但雨多,沒橐駝。」這是說夏至後種麻不易長大,連狗也遮蔽不住;只要雨水多,麻就會長到遮得住駱駝。黃土高原比較乾燥,小麥要種在低地,所以《齊民要術》引用歌謠「高田種小麥,稴不成穗(有氣無力不結穗)。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這是拿作客他鄉來比喻高地種小麥。《齊民要術》重視勞動人民的實踐,這是難能可貴的。今天小編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