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死於非命,但他編寫的《水經注》卻留存下來

2020-12-20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酈道元之死!酈道元雖然死於非命,《水經注》卻留存下來,長期為輿地學者所依據,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孜孜不倦地研究它。輿地,即大地。古代地圖統稱「輿地圖」,輿地學者指古代繪製地圖的專業人士。元魏三大奇書之二是楊衒之的《洛陽伽蘭記》。楊衒之的生卒年已無從查考,他是北魏末年人,也許活到了北齊取代東魏以後。有人考證他是姓陽(也有說姓羊),但過去習慣上用楊,現在還是如此因襲。他是北平郡(郡治在今河北定縣)人,曾經做過奉朝請、期城太守、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他研究過佛經,和有些高僧有所交往,但他卻沒有被迷惑而竭力反對佛教。

洛陽經過爾朱榮、高歡等多次戰禍摧殘,東魏於534年遷都鄴城。547年,楊衒之重到離別了十四年的洛陽,想起北魏時期的盛況,那時是王侯權貴驕奢淫逸的大都城,而今卻成了農夫牧童種地歇腳的一片廢墟,撫今思昔,不免萬分感慨,以前的洛陽城內及四郊,寺廟多到一千餘座,佔全部建築的三分之一,而且相互競比豪華壯麗,耗費了多少民脂民膏,這就是北魏所以趨於敗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楊衒之出於對國家成敗得失的感慨,為國計民生著想,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當年崇佛佞佛時的無窮奢靡,警告後世的人們。

《洛陽伽蘭記》在介紹佛寺建築的同時,又常常追敘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對北魏統治階級內部尖銳複雜的鬥爭和荒淫無恥的生活又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這本書還詳細記錄了洛陽的風土民情,它既仿佛讓讀者看到當時的名勝古蹟,同時又似乎遊逛了市場,趕集市,觀賞各種表演。它記載每年四月初四到四月初七佛像被抬出來遊行的盛況:「金花映日,寶蓋浮雲,旖幢若林,香菸似霧。」看熱鬧的人擁擠不堪,常被踩死。

即使平時有些王府的演出也是:「飛空幻惑,世所未睹……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足見當時的雜技、魔術技巧已是相當高超。《洛陽伽蘭記》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北魏洛陽的城市建築、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是研究北魏後期社會狀況的重要資料。屬於元魏三大奇書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它的作者是東魏時期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他的生卒年月及生平更不可考,只知道他是山東益都人,做過高陽太守,成書時期大約在534年至544年之間。

《齊民要術》共十卷近十一萬字,系統地總結了公元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經驗,還包括了果樹栽培、釀酒及制醬醋的方法,直到今天還值得重視。賈思勰的這本書是在生產實踐和深入群眾的基礎上寫出的,從他運用不少諺語就可以看出。書中說「椹釐釐,種黍時」,是指桑葚成熟,就是種黍的季節。「耕而不勞,不如作暴」,意思是說翻耕不勤快,就是自暴自棄。「鋤頭三寸澤」,是說多鋤一次地,相當於一次充足雨水的滋潤。

強調季節和雨水對種麻的重要性時,又引諺語說:「夏至後,不沒狗。」「但雨多,沒橐駝。」這是說夏至後種麻不易長大,連狗也遮蔽不住;只要雨水多,麻就會長到遮得住駱駝。黃土高原比較乾燥,小麥要種在低地,所以《齊民要術》引用歌謠「高田種小麥,稴不成穗(有氣無力不結穗)。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這是拿作客他鄉來比喻高地種小麥。《齊民要術》重視勞動人民的實踐,這是難能可貴的。今天小編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酈道元:撰寫《水經注》的他,最後卻因極度缺水而死
    期間,酈道元足跡踏遍長城以南、秦嶺以東的中原大地,他利用工作之便之餘,考察各地河流幹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並搜集各地風土民情、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積累了大量的地理資料,最後以畢生心血撰成地理巨著《水經注》。
  • 寫《水經注》的酈道元,不僅不畏強權,還帶兵打過仗!
    這篇文章,選自於北魏地理學家、散文集酈道元的《水經注》。不過,酈道元不止是地理學家,而且還不畏強權。不止如此,他還曾帶兵打仗,可見其能文能武。酈道元年少時,父親是青州刺史,他隨父遊歷,也因此觀察了各地山川風物。公元489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承襲了永寧侯爵位。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酈道元剛正一生,留下地理學魂寶《水經注》,是怎樣被小人害死的
    北魏年間汝南王元悅權傾朝野,他的黨羽們狐假虎威,在朝野上下作威作福。有個叫邱念的小官因為受到元悅的信重和庇護,行事尤為放肆,不但賣官鬻爵,還將朝廷撥下來治理黃河的官銀中飽私囊,使得黃河水利工程無法順利開展,河水泛濫引起民怨。
  • 初中課本上全文背誦的《三峽》作者酈道元,你了解他嗎?
    其作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課本上《三峽》那篇上的作者,酈道元。酈道元,生活在尚未統一的南北朝北魏,出身也是個官二代,生活吧還過得去。因為父親任官而經常性往外跑,都基本不在原住地。酈道元本來的發展是走仕途的,早期還行,一上任就拿出身為官的威嚴,按照法律嚴格執行,人情似乎在他這裡完全被隔絕。
  • 怎樣讀經典 《水經注》
    現在我們看到的《水經注》雖然依舊為四十卷本,但已是後人離析所存原三十五卷內容而得的結果。由於《水經注》在具體內容與版本流傳方面所存在的複雜性,想要真正讀懂《水經注》絕非一件易事,下面即就如何閱讀《水經注》這一話題做一概略性的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家鄉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個被稱為酈亭的村莊。他出身官宦人家,父親酈範曾為北魏朝廷的要員,出任青州刺史等職。
  • 酈道元開創古代寫實地理學 死於平叛行動(圖)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很多人都讀過這段取自《水經注》的描寫三峽的文字。文字的作者是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他是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眼中「世界地理學的先導」,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眼中「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完成《水經注》,源於其少時就有的喜愛遊歷、博覽地書、探勘水流的愛好。
  •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的女郎山上的張魯女確有此人
    對於張魯女墓祠的史料記載,最早是出自酈道元的《水經注》:「(漢)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遠望山墳,嵬嵬狀高,及即其所,裁(才)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入漢,謂之女郎水。"宋代的《輿地紀勝》也有記載,可見魯女墓及祠,可謂是歷史悠久。
  • 古代山水文學之祖竟然是一部地理學著作,《水經注》
    北魏時期,酈道元給《水經》寫了一部注釋叫《水經注》。這部書按內容劃分屬於地理學著作,如果按照文學藝術表現力劃分,這部《水經注》在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語文課本也出錯,名篇《三峽》的作者並不是酈道元,而是另有其人
    《三峽》被選入中學課本多年,這篇選自《水經注》的短文只有一百多字,寫得極美。然而,作者酈道元根本沒有到過三峽。酈道元生活於北魏。當時南北朝對峙,北魏最強大的時候也是「遺之度外,吳蜀而已」,也就是說,北魏根本沒有佔領包括三峽在內的長江流域。
  • 《水經注》裡的廬山——《水經.廬江水注》略考
    始見於《山海經》海內南經、海內東經,所在地說法不一:三國魏張氏《土地記》指東陽永康縣(今浙江永康市)南的石城山;晉郭璞注《山海經》指新安歙縣(今屬安徽)東的三王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指尋陽的廬山(今屬江西);
  • 南北朝酈道元《三峽》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酈道元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從小喜愛遊覽山川河流,並搜集當地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從中節選出的,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酈道元簡介: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
  • 酈道元因何事而死?執法嚴明卻不懂變通!慘死在陰盤驛
    酈道元慘死陰盤驛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十月,雍州陰盤驛(今聯臨潼縣東北)的地界內,來了幾個行色匆匆的過路人。我乃朝廷特使,他蕭寶夤只要不公然造反,還要買點朝廷的面子,怎會不來接我?」為首的中年人振振有詞地說道。說罷,他舉目四望,但見視野所及,不見一絲人跡,僅有的幾棵白楊樹也被風颳得東倒西歪;滾滾黃土,就像旗潮時的海浪一樣一道接著一道湧起酈大人,下官這一路上一直在想,此次朝廷委大人以關右大使的重任,究竟是重用大人呢?還是別有什麼意思!」
  • 《水經注》裡的晉中
    但此處「又南,過平陶縣東」中的平陶縣顯然非指漢平陶縣故城,這一點酈道元的表述是非常明晰的。而謝鴻喜(酈氏所說平陶非漢平陶縣)[11]、李曉傑等【此處「徑縣」所指當為流經北魏平陶(遙)縣境之意。瀟河下遊河道古今有異,《水經注》時期洞過水(今瀟河)下遊河道,當在今河道之北(張慧芝,2005)南溪水 今木瓜河。
  • 山水文學之祖——直至晚明山水作家也大都受到他的影響
    《水經注》就是北魏人酈道元寫的一部地理著作。它和賈思勰所寫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出於同一時代,是這個時代這種文風的代表。《水經注》雖然講的是地理,但由於辭採美麗、結構精當,作者對祖國錦繡山水飽含感情,寫出來的文章很能感染讀者,激發愛國熱情,某些片斷被公認為遊記小品,所以ㄍ水經注》又被譽為「山水文學之祖」。所謂「水經注」,就是為《水經》這部「經」作注。
  • 酈道元《三峽》:寫山狀水已臻化境,寥寥數筆柔腸百結!
    簡介本文選自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水經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 酈道元《三峽》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題解】《三峽》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寫,三峽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文章先寫概貌,再作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練生動地筆墨,寫了三峽的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
  • 酈道元是怎麼死的?到底是誰殺害的?
    酈道元是怎麼死的?到底是誰殺害的?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喜歡朋友記得轉發評論哦!如果大家想看什麼文章,也可以給小編留言哦!比心~!且說丘念成了汝南王府的上賓,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且元悅對他言聽計從,好多想巴結元悅的人都學會了走丘念的路子,他也靠著這撈了不少外快。但是丘念畢竟當二流子當慣了,有時在王府裡呆得無聊,仍會溜出去於一些偷雞狗的勾當。洛陽城裡,都知道汝南王府中養著一條叫丘念的惡狗,良民百姓,不知有多少人遭過他的殃。專管檢察官員的酈道元對元悅的秒行早有所聞。
  • 地理學家酈道元因何事而死?執法嚴明卻不懂變通!
    他不僅在選拔州官時營私舞弊,而且在負責治理黃河時大肆侵吞工程款,導致民怨沸騰,最後被舉報到了御史中尉酈道元那裡。因為酈道元執法嚴明不容私情,所以不僅僅是官員懼怕和他打交道,就是小人、賊人也不敢在他的境內作亂。
  • 《水經注》裡的黃河(甘肅篇.上)
    敦薨之水,李正宇在《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地望考——兼論「敦薨」即「敦煌」》一文中認為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黨河[2]的說法是按注文援引《山海經》「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考量是成立的,因為「泑澤」即今羅布泊,而按「西流注於泑澤」從河流流向推析則敦薨之水的確是指今敦煌市的黨河且誠如李氏所言此處酈道元注文所謂敦薨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