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皇帝對應的英文是Emperor,而國王對應的英文是King。
在歐洲,King是「領主」,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王,而Emperor則是「共主」,類似於周天子,也就是後來的「皇帝」。
歐洲本沒有皇帝,即使亞歷山大大帝也只是「偉大的王」——Alexander the Great。
歐洲的皇帝從「羅馬帝國」開始出現,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稱為「奧古斯都」,從此這一稱號成為「皇帝」的代名詞,歐洲的皇帝在羅馬帝國內傳承。
公元292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每一部分有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和一個副皇帝(稱「凱撒」)。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從此歐洲的皇帝傳承便分為兩部分。
1、先看西羅馬帝國的傳承
查理曼帝國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和哥特人聯合滅了西羅馬帝國,從此歐洲西半部沒有皇帝,直到法蘭克王國的建立。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注意不是法蘭西人。
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加冕稱帝,被稱為「羅馬人的皇帝」,史稱「查理曼大帝」。
從此西羅馬的帝位傳到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
查理曼死後,公元843年,帝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德國)、中法蘭克王國(義大利)、西法蘭克王國(法國)。
接下來就是皇位的爭奪,最終勝利的是東法蘭克王國。
神聖羅馬帝國公元962年,羅馬教皇為東法蘭克的奧託一世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便是「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又稱「德意志第一帝國」。
此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便名義上是歐洲西部的共主,直到拿破崙的出現。
法蘭西第一帝國公元1804年,拿破崙從羅馬教皇手上拿過皇冠親自戴在了自己頭上,意思是這是自己奮鬥出的皇位,從此法國成為「帝國」。
公元1806年,拿破崙令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滅了之後,其帝位被德國和奧地利分別繼承。
後來德國有德意志第二帝國,而奧地利有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
因此,歐洲西部有三個國家曾有皇帝:德國、法國、奧地利。
英國一直是King,只是維多利亞女王徵服印度後取得了印度皇帝稱號才被稱為「女皇」,這一時期英國統治者的全稱是「King/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Emperor/Empress of India」,Empress是「女皇」。
2、再看東羅馬帝國的傳承
東羅馬帝國的帝位傳承比較簡單——至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之前一直在東羅馬帝國內傳承。
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被滅後,奧斯曼帝國宣布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同時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和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結婚,從此莫斯科繼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後被稱為「第三羅馬」,而俄羅斯帝國也宣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皇位。
俄羅斯的沙皇其實便是「凱撒」的音譯。
因此,在歐洲東部只有俄羅斯稱「皇帝」。
綜上所述,歐洲的皇帝除了拿破崙外全部與「羅馬」有關,是羅馬帝系的傳承,其它的領主只能稱「王」。
在古代歐洲史上,德國、法國、奧地利、俄羅斯曾有皇帝,英國曾使用印度皇帝。此外,還有一個一直想加入歐洲的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