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溫麗芬)9月7日早上8點半,嘹亮的國歌聲在簡陋的操場上空響起,每周一早上的升國旗儀式準時在沿州小學舉行。老師和學生們站在國旗下,唱著國歌,目視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沿州村位於白琳鎮東北部,而沿州小學就這樣靜靜地屹立於村內一隅。該校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走過了最輝煌的90年代,現在正逐漸被世人遺忘。
生源流失、師資薄弱是當前農村學校發展的一大瓶頸,沿州小學也不例外。目前,該校僅有學生29人,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大部分都來自學校所在的沿州村。現有教師5名,除1名代課教師外,年齡均在55周歲以上。
「學生最多的時候有400多名,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人選擇了進城務工,學生數量大幅度下滑。」7月份剛剛退休的梁亦樂是沿州小學的原校長,由於該校教師隊伍不足,9月開學後他被返聘回校,重新站上教師崗位。他無奈地告訴記者,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師資力量,學校不得不開展複式班教學。「將不同年級安排在一起上課,是為了確保師資力量分配最優化。」
在教室裡,記者見到了「傳說中」的複式班:明亮整潔的教室裡,兩個年級的學生涇渭分明地坐在座位上,講臺上的老師一會兒教坐在左邊的一年級學生如何寫生字,一會兒給坐在右邊的三年級學生講解數學題目。
「每次上課前,都得將時間和課程一一規劃安排好,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享受到教育。」正在上課的是有著41年教齡的周立章,他在沿州小學已經紮根了將近30年之久。「大半輩子都跟學生待在一起,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多。」在周立章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他自己的孩子一樣,需要用愛心和耐心去認真對待的。
去年,班上有個存在智力缺陷的學生,經常在課堂上自顧自地睡覺,偶爾還會獨自一人悄悄跑到校外去。「上課的時候就得站在他的座位旁邊守著,以防他摔倒,下課了也得高度關注他的動態,擔心他出事。」周立章說,由於學校大多數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平時缺乏關愛,作為老師,除了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還得肩負起守護學生的擔子。「再過幾年我也要退休了,我得站好這最後一班崗。」周立章目光堅定。
不忘教育初心,用愛堅守鄉村教育。「如果我們不繼續幹下去,村裡的孩子就可能會面臨失學。」沿州小學負責人周孝端告訴記者,對於留守兒童而言,進城讀書所需要的食宿費、交通費等開銷成本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就算最後只剩一個學生,我們也得把農村教育做好。」周孝端一語道盡了所有老師的心聲,他們希望,能夠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忱之心來鋪就這些孩子們的求學路。
下午4點,放學鈴響,29名學生背著書包,排著隊伍,在學校老師的護送下,依次走出校門,穿過車來車往的馬路,在落日的餘暉中,緩步歸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