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農村薄弱學校帶來的蛻變

2020-08-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從瀕臨停辦的「冷門」校到在校生1600餘名的「熱點」校;從低矮簡陋的磚瓦房到窗明几淨的教學樓;從泥濘坑窪的磚鋪地到整潔平整的水泥地……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城關鄉第一中學地處城鄉接合部,她的蛻變,要從2005年4月說起。

當年學校只剩下160名學生,學校走進了歷史最低谷。2006年年初,封丘縣教體局及時對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新班子上任後以重獲家長信任為突破口,內抓管理,外樹形象,在家校共育上大膽嘗試,取得了明顯成效。

「逼出來」的家庭教育

萬事開頭難,重獲家長信任這件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起初,學校採取的是傳統的宣傳模式,結合各村小學畢業生信息,逐個邀請家長到學校了解學校的新變化,可效果不理想,精心籌備了很久的宣傳會,結果卻是家長請不到、學生叫不來。學校經過認真反思,提出了「包村包戶、分組包幹」的工作思路,充分與各村大隊結合,利用大隊廣播早晚兩個時段進行宣傳。

與此同時,組成多支工作組走入學生家中,全面介紹學校的新變化,講解教育管理孩子的知識,結合孩子學習現狀,傳授有效的學習方法等。一村村,一戶戶,一遍遍,工作組成員起早貪黑,不辭勞苦,為了學校的「生存」,他們不懈努力。

付出總有回報,他們的堅持和執著終於迎得了家長的信任,這種進村入戶包幹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最終使附近的孩子不再流失,就近回到學校讀書,在校生數也逐步增至千人以上。

「長起來」的家庭教育

生源問題解決後,學習目標不明、學習氛圍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又成為了擺在學校面前的突出問題。如何突破瓶頸,找到學校發展的「靈計良方」,讓學校領導班子頗費了一番心思,經過認真研究,學校決定使出「看家的法寶」——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號召家長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家校合力攜手育人。

該校以年級為單位,在家長中開展了「四個一」活動,即:邀請家長到學校吃一頓飯;邀請家長到學校參加一次晨會;邀請家長到學校聽一節課;邀請家長到學校參加一次座談。讓家長切身感受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通過家校交流,增進彼此理解,讓每一位家長都能夠積極融入到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方向,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每年寒暑假,學校還定期開展「訪千家活動」,讓任課教師主動走入學生家中,了解學生假期的學習情況,徵詢家長對學校發展的意見建議,及時訂正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走在附近村中的小路上,隨機問到周邊群眾對學校的看法,聽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把孩子交給學校,我們放心!

「火起來」的家庭教育

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由當初的160人發展到現在的1600餘人,原來的家庭教育模式已不適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學校成立了封丘縣城關鄉第一中學家長學校,有計劃地對學生家長分年級、分層次進行培訓,每學期對每個學生家長有效培訓不少於兩次,為他們講解家庭教育理論,介紹孩子在校學習生活情況,通過及時溝通、不斷交流,共同探討教育的新路子,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的銜接起來。

學校制訂了詳細的課程培訓計劃,全校28個班級每周每班邀請5至6名學生家長參加培訓,一個學期輪訓一遍。每周五上午9:00至10:00,學校不安排班主任教學任務,專門用來接待家長,和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分類施策,讓家長多鼓勵有進步的學生,多關愛出現問題的學生;10:00至12:00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從2015年9月至今已累計培訓200餘場,有效提高了家長的家教知識和方法,更新和改變了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同時也取得廣大家長朋友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經過近些年的努力,該校以「讓農村孩子享受城市孩子的優質教育」辦學理念為導向,遵循「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原則,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家校共育促質量提升的發展模式,學校先後被評為河南省師德師風先進校、河南省示範性家長學校、河南省卓越家長學校、新鄉市學校管理先進單位、新鄉市文明校園等。

封丘縣城關鄉第一中學用家庭教育這一「奇招」,探索出了一條促進農村學校健康發展的家庭教育改革之路,讓曾經的「一潭死水」變成了今日「一池春水」,讓這所薄弱學校實現了華麗的蛻變。這所學校的蛻變是新鄉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工作,專門成立了家庭教育科,組建了專業的教師隊伍,定期舉辦全市家長學校師資培訓,提升隊伍自我「造血」能力;打造家長大學等平臺,向群眾傳授先進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技能,收到了良好成效。(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利軍 通訊員 耿建明 鮑偉)

作者:張利軍 耿建明 鮑偉

相關焦點

  • 察布查爾縣持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步伐
    今年,察布查爾縣以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為目標,加大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整改力度,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牢固樹立抓教育就是抓發展、抓未來的理念,以建設教育高地為目標,大力推進教育優質公平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教育標準化等「硬體」設施建設是關鍵。
  • 「包校共建」改變薄弱學校
    具體內容是:阜新市教師進修學院中教部、小教部等主要教研部門主動承包一所鄉村薄弱學校,與之開展共建工作,共建時間最短一個學年,參加共建的教研員每周深入所包鄉村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對該校的教育教學進行診斷、示範指導和培訓提高,幫助學科教師快速提升專業素養。一路走來,「包校共建」深受好評,改變了農村學校的薄弱局面。以課堂為陣地,深耕細耘,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有效提升。
  • 一所農村學校的堅守……
    早上8點半,嘹亮的國歌聲在簡陋的操場上空響起,每周一早上的升國旗儀式準時在沿州小學舉行該校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走過了最輝煌的90年代,現在正逐漸被世人所遺忘。生源流失、師資薄弱是當前農村學校發展的一大瓶頸,沿州小學也不例外。目前,該校僅有學生29人,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大部分都來自學校所在的沿州村。
  • 薄弱農村學校孩子,你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你同意嗎?
    薄弱農村學校孩子,你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你們前途何在?朋友在學校當老師,不具備任何藝術素養,卻被學校安排了藝術課,學校按上面要求把課分下就行 ,反正上面只檢查課程表。孩子們喜歡畫畫,她讓他們畫數學課本上卡通人物,看著孩子們的畫,心裡特別難受,因為我不能交給他們所需要的
  • 一個經濟薄弱村的「完美蛻變」
    2012年,鳳來村因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被定為「市級經濟薄弱村」。在四任第一書記的帶領下,為達到衝破窮繭,脫貧致富的目標,村兩委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2011年至2020年,鳳來村先後實施建設創業園、收購企業廠房、安裝光伏發電項目、廢棄廠房出新等有力舉措,截止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3萬元到80萬元的倍增,2021年預計達到100萬元。
  • 深入調研 精準把脈 促薄弱學校質量提升
    點擊上方藍字 分享精彩內容深入調研 精準把脈 促薄弱學校質量提升為積極發揮名校的輻射引領作用,精準幫扶鄉村薄弱學校切實解決鄉村教師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問題,12月4日,在臨武縣教育局王必強副局長帶領下,臨武縣教研室黃金成主任、基教股羅方松副股長、臨武縣六完小唐小華校長、副校長蔣滿光、聶瑋與學校教研團隊一行11人,來到廣宜中心小學進行教學調研。
  • 農村學校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本人在農村從事教育已有十餘年,一直站在一線講臺上,發現農村學校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這不僅僅是我們學校所面臨的問題,我相信在廣大農村學校都存在著這樣的困難。以下是我發現的農村學校的一些問題:一、學校的生源嚴重不足,經費緊張。
  • 未來的農村學校什麼樣——人人有桌椅 吃飯有食堂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要求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適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這一系列要求、建議,將給農村貧困地區學校帶來哪些變化?
  • 一所薄弱學校的蛻變——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七年辦學折射昌都教育變化
    如果說一所學校神奇般快速崛起是一部攻堅克難的長詩,那麼昌都市卡若區二中創造的奇蹟就是這部作品中的和諧篇章。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卡若二中在短短的7年,緣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關鍵是「實實在在辦教育·真真切切惠民生」為辦學思想,創辦了一所有內涵、有亮點的學校,走上了一條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 六部門:將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作為申報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教育部、中組部、中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六部門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暢通城鄉一體配置渠道,重點引導優秀人才向鄉村學校流動。《意見》提出,要健全縣域交流輪崗機制。
  • 南昌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每一萬人布局一所小學
    城區約每一萬人布局一所小學  根據《方案》,今後在城區將按每1萬人口左右布局1所完全小學、每3萬人口左右布局1所初中的原則,在新建城區住宅小區或者其他居住項目依法設置相應學校;老城區未配套建設義務教育學校或配建不足的,要按本轄區居住人口規模配套建設,確保足夠學位供給,滿足學生就近入學需要。
  • 蘭溪為農村幼兒營造金色童年
    園長徐美芳說,自完成改造提升後,新園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金色華府幼兒園是一所民辦幼兒園,其前身為大路口幼兒園,創辦於2006年。「原先的園區場地只有1000多平方米,一共6個班級、100多名幼兒,因為創辦時間較早,受場地限制,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徐美芳說。
  • 一所農村校的堅守
    福鼎新聞網訊(溫麗芬)9月7日早上8點半,嘹亮的國歌聲在簡陋的操場上空響起,每周一早上的升國旗儀式準時在沿州小學舉行。老師和學生們站在國旗下,唱著國歌,目視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沿州村位於白琳鎮東北部,而沿州小學就這樣靜靜地屹立於村內一隅。
  • 法國:「鄉村公約」保障農村學校發展
    ——————————————————————在城鎮化進程中,法國農村人口、資源向城市聚集,造成農村學校生源減少、規模下降,出現越來越多的「微型學校」。法國政府認為,在農村社會日益凋敝的背景下,《基佐教育法》規定的「任何市鎮必須單獨建立或與其他市鎮合作建立至少一所小學」已經不現實。
  • 農村竹林裡的「醜八怪」,從癩蛤蟆到天鵝的蛻變,現一棵能賣千元
    導讀:農村竹林裡的「醜八怪」,從癩蛤蟆到天鵝的蛻變,現一棵能賣千元在農村可以看到很多的野生植物,除了樹木和野花野草,還有野竹子。記得小編家鄉有一片竹林,當起風的時候竹林裡就會沙沙作響。農村的竹林雖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但是竹林中也會偶爾生長一種長相醜陋的竹子。我們通常看到竹子都是一節一節筆直的生長,在古人的心目中竹子是代表紳士的植物,不過今天小編要講的這種竹子和紳士竹子完全不一樣,在我的老家這種竹子被稱為「龜甲竹」。這「竹子」長相醜陋,以前老農只要看見就砍掉,如今卻成稀罕貨。
  • 教育減負,給農村學生帶來的負面效應
    我們老師應該響應號召,將減負工作做實,但凡事不能過左也不能過右,減負,本來是針對學業負擔過重的學校,現在出現許多硬性規定,在校的時間不超過六個小時,低年級不許有家庭作業,高年級幾門學科加起來也不過一個半小時。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並不適合農村學校。減負對學習任務原本就不重的農村學生帶來的「負面效應」,需要我們去面對解決。
  • 從薄弱校到信得過學校!雲霄竹塔學校這樣「逆襲」
    像很多地方的農村學校一樣,竹塔學校也曾經歷生源流失的辦學陣痛,大量學生爭相湧入城關名校。而這一現象,卻在近幾年間徹底逆轉。至2020年秋季,這所九年一貫制農村學校生源數達1048人,相較之前增長近3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縣城或外鄉學生轉學而來。 「2017年來,竹塔學校連續3年蟬聯全市初中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學校。
  • 辦學規模比較小的農村學校,該不該「關門大吉」?一線老師有話說
    只要是農村的村民應該都知道,在那些辦學規模比較小的農村學校,學生的數量是非常「精緻」的,有的班級學生數只有十幾個,有的班級甚至只有三五個。那麼這樣的學校,該不該「關門大吉」呢?如果辦學規模比較小的農村學校都撤併了,都「關門大吉」了,從表面上看可能會節約一些教育資源,但實際上也會給當地的學生及家長帶來一些無法避免的麻煩,對農村教育中出現的一些「沉痾宿疾」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
  • 農村寄宿制學校:農村走向現代文明的腳步聲(圖)
    8年前,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對西部教育投入最大的基建項目——「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全面啟動。其間,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以學生為本」,統籌兼顧,撤點並校,資源整合,寄宿制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8年過去了,寄宿制學校給農村孩子帶來了哪些實惠?對農村教育產生了什麼影響?
  • 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黔改薄辦〔2014〕5號各市(州)教育局、財政局、發改委,貴安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財政局、經發局,仁懷市、威寧縣教育局、財政局、發改局,各縣(市、區、特區)教育局、財政局、發改局:  為增強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實施的計劃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滿足不同學校不同層次的基本辦學條件需求,省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領導小組辦公室研究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