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位於遼寧省西北部,屬於遼寧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緩慢,中小學教師流失現象嚴重,特別是一些鄉村學校普遍存在教師隊伍嚴重老化、教師結構性缺編、非本專業教師大量從教的現象,致使學校管理渙散、教學質量低下。
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鄉村教師專業能力,阜新市教師進修學院從2015年9月開始,對區域內的鄉村薄弱學校實施了「包校共建」。具體內容是:阜新市教師進修學院中教部、小教部等主要教研部門主動承包一所鄉村薄弱學校,與之開展共建工作,共建時間最短一個學年,參加共建的教研員每周深入所包鄉村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對該校的教育教學進行診斷、示範指導和培訓提高,幫助學科教師快速提升專業素養。一路走來,「包校共建」深受好評,改變了農村學校的薄弱局面。
以課堂為陣地,深耕細耘,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有效提升。學期伊始,教研員就把「包校共建」作為重點工作納入教研計劃,並且有針對性地制訂詳細幫扶共建計劃。依據計劃教研員每周都要到所包鄉村學校進行具體幫扶指導,以新課標、新課堂、新技術為研究重點,對本學科教師進行「四研四備」指導。「四研」是在備課時以研究課標、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和研究教法學法為前提進行教研;「四備」,即教師自己先備課為「一備」,在一備基礎上同組教師再集體備課為「二備」, 教研員再指導備課為「三備」,上完課後重新備課為「四備」。通過這樣一個流程,教師細研每一個教學環節,完善每個具體教學行為,把課堂教學主陣地抓嚴抓實,專業素養持續提升。
以問題為抓手,務實研究,促進所包學校教研水平整體提高。教研員每次深入學校的同時,還要設計好調查問卷,問卷主要是了解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疑惑、好的做法、建議等,到下次進校指導時再收上來進行梳理、歸類,篩選出最突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辦法和最佳建議,在月底的調研日集中所包學校的全體教師共同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校本教研活動的核心內容以問卷梳理出來的問題為重點,包校教研員、教師共同參與、平等交流,幫助教師解決存在的疑惑和問題,協助校長做好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以問題為抓手,有針對性地開展校本教研,增強了學校校本教研的實效性,解決了真問題,有效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整體提升。
以共建為平臺,多措並舉,整體促進學校工作全面發展。「包校共建」實施伊始,阜新市教師進修學院整合各方力量幫助共建學校。一是充分利用遼寧省「鄉村導師團」送教下鄉活動,促成共建薄弱學校與之結對,優先獲得省內一流教師的送課和指導。二是按「包校共建」計劃要求,學科教研員在薄弱學校教師中定期開展「同課異構」「同課再構」「區域賽課」等活動。活動中,教研員既是設計者、服務者,更是參與者、引領者和實踐者,通過與廣大教師密切互動,傳播了先進理念,改善了教學行為,提升了課堂質量。三是組織所包學校的部分骨幹教師和相關管理者到市內名校進行跟崗研修,跟崗人員和市內學校的教師一起教研,一起聽課、議課,一起上觀摩課,一起參與學校的日常工作。跟崗結束後,跟崗人員回到學校再對其他教師進行二次培訓,實現經驗共享。四是根據所包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阜新市教師進修學院組織德育部、心理健康教研部、教育信息技術部等部門的教研員,定期到所包學校進行班主任工作、學校主題班隊會、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高度融合等方面的培訓,全方位推進學校的整體工作。此外,在省、市開展的有關教學競賽、教師基本功培訓等活動中,教研員也主動創造機會推薦所包學校的教師參與,讓他們多開闊眼界,多見世面,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包校共建」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面對鄉村教育,「包校共建」只是「治標」,不能從根本上徹底改變鄉村薄弱學校優秀教師匱乏、管理鬆散、家長不滿意的狀況。二是在「包校共建」過程中,教研工作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教研員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每周還要深入所包學校;另一方面,面對龐大的鄉村薄弱學校的渴望與需求,單靠教研部門的「包校共建」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三是面對新時代教研工作的新任務,市級教研部門如何協調好縣、區教研部門開展鄉村學校的教研指導工作,如何與「扶貧助學」有機結合,如何將對鄉村學校的教研指導與鄉村學校黨建工作有機融合,都是我們需要努力探索的問題。
(作者系遼寧省阜新市教育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
《中國教師報》2020年02月26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