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一次媒體晚宴上再次發生「口誤」(是不是真的口誤就不知道了),表示「很想吃壽司,我愛中國食物」,讓現場笑聲一片。因為特魯多在此前已經發生過多次「口誤」,在上個月他當著安倍晉三的面,兩次把「日本」說成「中國」,也不知道他有沒有睡醒。
好了,其實小編今天想說的是,其實特魯多沒有口誤,壽司真的起源自中國。箇中緣由請聽小編細細道來。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壽司就已經在中國流傳,在那個時候,壽司其實被人們稱作「鮓」(zha三聲)。直到公元700年日本也開始流行。在宋朝年間,中國戰亂頻繁,壽司作為易儲藏的食物,正好作為百姓逃難的充飢食品,加上它的品種又多,由菜蔬類、魚類、肉類甚至貝殼類都有,於是很快就流傳開來。漢字傳入到日本的初期,日本加進自己對中國漢字的理解,將日本的一些食物用類似的文字替代,於是日本的「絲烏西」就變成了「鮓」,「薩希咪」就變成了「鮨「(yi四聲)。
後代時代的日本,也出現了用米飯生魚和醬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完的小型食品,這種比中國的鮓要小得多。這便是後來日本壽司的祖宗。同時期的中國的鮓只能稱作日本壽司的同類品種,只是現代沒有廣泛流傳和得到普及。公元700年,奈良年代,日本的這種食品開始被命名為「壽司」,被當成節日時的食品來使用,壽司開始逐漸普及成日常食品,特別是一些漁夫用一些醋醃製過的飯糰,加上一些海產和肉類,壓成一小塊之後再整齊地把它排列在一個小木箱之內,便成為沿途的食糧。鎌倉幕府時代,壽司就已經廣泛流傳,成為一種普通的食品和日本大眾飲食文化的象徵。
話說日本人之所以要將鹹魚寫作「壽司」,只是因為「鹹魚」不雅的緣故,為了不使人聯想到鹹魚,再加上壽司在日本語的意思是sushi(酸),因為米飯是用醋醃製的,於是便寫作」壽司「了。在那個時代,壽司吃的時候是用手抓的,吃完後用茶水洗手,洗完手直接在店家招牌布簾上擦手。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壽司布簾越髒,就越能說明這家店客人多,味道越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嚴格控制食物分配,壽司攤也遭到關閉。不過經過人們的爭取,最終也拿到了營業權。但是規定一合大米(150g)必須製作10貫壽司或者4根卷壽司,於是這個就變成行內的規矩了。壽司的品類也多種多樣,像箱壽司、熟壽司、握壽司和押壽司等等。
好啦,小編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覺得好看的朋友可以點個讚收藏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