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思事件:犯罪心理學視角下的「天生犯罪人」,他這一次還能「免死」嗎?

2021-02-06 刑辯之道

 前言 

該文系浙江天訟律師事務所的金君瑤律師向本公眾號獨家供稿。針對近期北京發生的打死勸戴口罩老人的郭某思事件,金君瑤律師先是列舉了該事件的爭議焦點,後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對該案予以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郭某思的行為符合「天生犯罪人」的外在表現。最後也就郭某思可能面臨的刑罰,給出了自己的預判等。

最近,一則疫期犯罪案件震驚全社會。

3月14日15時許,郭某思在北京市東城區一超市內排隊結帳時摘下口罩,顧客段某某(男,歿年72歲)提醒其應當遵守防疫規定佩戴口罩,引起郭某某的不滿,遂將段某某摔倒在地,並用雙手擊打段的頭頸部,致段某某受傷。郭某思在逃離現場過程中,又打傷兩名超市員工,後被當場抓獲。被害人段某某因顱腦損傷,經救治無效於3月20日死亡。

 

疫情期間因口罩引發的刑事案件不在少數,但是如上述此等嚴重的「血案」卻是第一起。該案之所以反響如此強烈,其特殊之處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犯罪嫌疑人郭某思1982年出生,今年38歲,正值青壯年,受害人段某某歿年72歲。然而,僅僅因為後者勸其戴口罩令其不滿,郭某思便對受害者致命部位施以暴行,致老人死亡,其殘忍程度可見一斑;

第二,郭某思在對受害老人實施了傷害行為之後,不但沒有實施救助義務,而且在逃離現場過程中,又打傷兩名超市員工,其社會危害性超出常人;第三,更為令人震驚的是,郭某思竟然是個累犯!他在16年前的一個晚上,與女友產生矛盾後,竟然用枕頭生生將其捂死!最終被判處無期徒刑。16年前殘暴殺女友,出獄沒一年又暴力斃老人,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魔鬼?難怪16年前為郭某思辯護的錢列陽大律師在得知此事後,在朋友圈直呼「心裡很難受!難受!難受!對不起!!!」 錢律師的痛心疾首之情溢於言表。


第四,是不少人質疑的重點,為什麼一個曾因犯故意殺人罪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的人能夠獲得9次減刑?最終只實際服刑14年多,幾乎是貼著「普通無期徒刑經減刑後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13年」的硬性規定執行,這其中是否存在司法腐敗問題?

案發後,北京市委高度重視,在31日下午,針對郭某思曾因犯故意殺人罪在服刑期間多次被減刑情況,經北京市委決定,由北京市委政法委牽頭,北京市監委、北京市檢察院參加,成立聯合調查組依法依紀開展全面調查,並對郭某思此次故意傷害案進行督辦。

 

1876年,一本震驚法學界、醫學界、法醫學界的著作問世,它就是龍布羅梭所著的《犯罪人論》。在這本著作中,龍布羅梭提出了「犯罪人是一類特殊人」的觀點,這類人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的生理構造異於常人,呈現出生理上的返祖現象,他們的犯罪行為並非出於理性的選擇,而是有著不由自主的個體生理性問題,因此決定了這類人是「天生犯罪人」。此後的繼承者菲利進一步提出「在任何刑罰制度下,無論是採取最嚴厲的還是最寬容的方法,總有一定種類的犯罪,由於其生理或道德的退化,改惡從善幾乎不可能」。菲利認為,懲罰對這類「天生犯罪人」幾乎無效。另外一位繼承者加羅法諾提出,這一類人不但在生理上存在異常,還同時具有心理上的異常。他們在情感上異於正常人,多以犯罪為生,以犯罪為樂,表現為累犯或慣犯。從上述犯罪人類學派的觀點出發反觀本案。我們都知道,窒息死亡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死亡過程,死者會在一段時間的掙扎中痛苦死去。而彼時,郭某思在面對擁有深厚感情的女友,竟用枕頭生生將其捂死,在女友痛苦掙扎時,郭某思哪怕有一絲的惻隱之心稍一鬆手,都不會造成那樣的悲劇。此時,在面對他人好心勸告時,一般人至多與對方發生口角後不歡而散,哪怕脾氣再暴躁之人,當面對一個耄耋老人時也不至於會將其往死裡打。但是,根據官方通報的情況來看,當時郭某思 「將段某某(受害人)摔倒在地,並用雙手擊打段的頭頸部」。毫無還手之力的耄耋老人被摔倒在地時還能有何反抗能力?郭某思竟然並未停止實施傷害行為,反而用雙手繼續擊打頭頸部這樣的致命部位。其兇殘程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由此可見,郭某思似乎在情感上異於常人,缺乏常人具有的基本自制力,其在消極情緒的支配下完全無視人類的基本情感,缺乏與社會共鳴的情感力,即缺乏通常所說的「惻隱之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其表現符合「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特徵。並且,在犯下重罪,接受了十餘年的牢獄生活之後,其並沒有被改造成功。可以說,刑罰對他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威懾力。因為在通常情況下,犯過錯誤的人只會更加謹言慎行避免再次犯罪,但是郭某思卻因為他人的一句好心提醒而往對方的致命部位攻擊,其不計後果的行為說明了對懲罰的漠視。而郭某思的這些行為表現,完全符合上述實證派犯罪學的「天生犯罪人論」。郭某思被多次減刑是否存在司法腐敗等問題,筆者相信在北京市委政法委 「依法從嚴從快辦理」的要求下將會很快水落石出。筆者試圖從犯罪心理學角度淺探可能存在的原因。按照法律規定,無期徒刑罪犯在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服刑二年以後,可以減刑。從網傳的減刑裁定書可以看出,郭某思最後一次減刑的理由是獲得改造積極分子獎勵和其他多次獎勵。如果九次的嘉獎均屬實並符合規定,那麼減刑處理並無不當。那麼,一個剛剛出獄又犯下命案的「天生犯罪人」,為什麼會在服刑期間表現如此良好?這是因為,具有反社會人格的「天生犯罪人」大多聰明,有較高的智商,懂得如何規避懲罰。筆者注意到,郭某思在16年前之所以未被判處死刑,「自首」「賠償」「認罪悔罪」在量刑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彼時看來,似乎郭某思真的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追悔莫及,但是從此時其再犯的結果來看,其當時的這一系列操作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其精明盤算的結果。至於到了獄中,郭某思則有了更多「表現」的機會。正如菲利所說:「他們在監獄中並不感到痛苦,就像一個在畫室裡構思其下一幅傑作的畫家一樣。他們對待看守人員很友好,甚至懂得如何使自己受益」。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也就很好理解其在獄中為何能夠表現如此「優異」了。但是,「天生犯罪人」並不會因為刑罰而改變其天性,只是沒想到郭某思天性的「釋放」竟會來得如此之快……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是否會影響郭某思的刑事責任能力?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按照我國刑法規定最高可判處死刑。從目前官方通報的情況來看,郭某思的犯罪情節相當惡劣,並且是在疫情這一特殊時期在公眾場合當眾行兇,對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最後很有可能會被判處死刑。但是,司法實踐中存在行為人因患有精神疾病而被認定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16年前郭某思故意殺人後保住了性命,其今日再次犯下嚴重罪行,假如郭某思真如筆者所言具有「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其是否對本次的犯罪行為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格障礙不同於精神障礙,人格障礙者智能良好,對事物和環境以及行為性質有清晰的認識,能夠正常地從事學習和工作。而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是以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作為判斷依據的。人格障礙是基於先天的因素和後天的影響造成的行為人人格偏離社會規範,但是並不影響行為人的認識和判斷能力,也沒有完全喪失控制能力,因此,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人格障礙者是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複雜的心理現象,到底郭某思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樣的人,可能最終連郭某思自己都難以理解……

-end-

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刑辯之道  

轉載及諮詢請聯繫作者微信:13666833131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罪犯,最後發現自己就是「天生的變態」!
    後臺有讀者私信,提出了一個疑問:「#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講一個真實案例。在美劇《犯罪心理》中有一個客串人物叫做James Fallon,他在影片裡是一位心理變態的教授。然而,他在現實中的故事卻比電影劇情更加「精彩」。
  • 犯罪人是天生的嗎?他們認為罪犯有先天生理特徵
    因為在他眼裡,你就是塊犯罪的好料。 他被譽為「現代犯罪學之父」,著有著作《犯罪人論》,以其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理論聞名於學界。   在大學的時候,龍勃羅梭就敏銳地感覺到了人類的生理差異與行為特徵之間可能存在聯繫。1859年奧地利和義大利之間爆發戰爭,作為軍醫的龍勃羅梭在從軍途中,也觀測到了士兵之間存在身體方面的諸多差異。
  • 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罪犯,最後發現自己就是那個「天生的變態」!
    後臺有讀者私信,提出了一個疑問:「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講一個真實案例。在美劇《犯罪心理》中有一個客串人物叫做James Fallon,他在影片裡是一位心理變態的教授。然而,他在現實中的故事卻比電影劇情更加「精彩」。
  • 中山三院心理科傷醫事件:精神疾病真的是「免死牌」嗎?
    清晨又是最痛苦的時刻,他覺得難受,待在房間床上,一個人什麼也不想幹,像是在煉獄。他有點活夠了,但想到父母,又不捨得死,害怕死的巨大疼痛。人是在自由意志下去實施犯罪行為的,對一個人處罰的根據是他可以從善而不從善,由此形成刑事古典學派的核心刑罰觀念:以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為」作為處罰對象。由於精神病人沒有自由意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他的行為不具有可責難性。
  • 犯罪心理學:被上天拋棄的原罪
    七原罪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犯罪人數並不簡單和犯罪案件的數量成正比。實際上,決定犯罪案件數量的只是40%,這部分人以犯罪為生甚至以犯罪為樂,往往是慣犯、累犯、系列犯;另外60%的犯罪人平時生活正常,人格也正常,但因為曾經的心理刺激留下創傷,就像埋下定時炸彈,一旦內部外部的時機成熟,就會引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從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是否穩定持續,按此標準,把犯罪人分成了兩大類:危險人格犯罪和危險心結犯罪。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 北京市通報郭某思減刑案調查進展情況,兩名監獄幹警涉嫌職務犯罪被...
    關於對郭某思減刑案調查情況的通報2020年3月14日,郭某思(男,37歲,北京市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發生後,北京市委決定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市監委、市檢察院參加的聯合調查組,對郭某思前科犯罪、多次減刑等問題依法依紀開展全面調查。
  • 犯罪心理學:犯罪是尋找替代性滿足的象徵,其本質是一種返祖表現
    這一發現使勃羅梭認為,犯罪者與犯罪真相的神秘帷幕至此被完全揭開了。人之所以會犯罪就在於,原始人和低等動物的某些原始返祖特徵,必然存在於我們某些人的身體當中並重新繁衍。據此,勃羅梭提出了他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理論,即:人類犯罪行為的本質,是一種返祖表現。
  • 從犯罪中窺探人性——犯罪心理學入門這6本書就夠了
    ——約瑟夫·康拉德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行為和心理的規律、犯罪對策和預防的學科。   然而,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後來著名的顱相說,犯罪心理學雖有久遠的思想淵源,卻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直到19世紀下半葉,德國精神病學家埃賓、奧地利檢察官格羅斯相繼出版了《犯罪心理學綱要》《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才算是真正誕生。
  • 犯罪心理學:犯罪是尋找替代性滿足的象徵,其本質是一種返祖表現
    這一發現使勃羅梭認為,犯罪者與犯罪真相的神秘帷幕至此被完全揭開了。 人之所以會犯罪就在於,原始人和低等動物的某些原始返祖特徵,必然存在於我們某些人的身體當中並重新繁衍。 據此,勃羅梭提出了他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理論,即:人類犯罪行為的本質,是一種返祖表現。
  • 犯罪學與心理學的融合丨中國大學MOOC《犯罪心理學》課程開講啦!
    —— 波諾犯罪學與心理學的融合中國大學MOOC《犯罪心理學》課程開講啦!犯罪心理學是犯罪學與心理學的融合犯罪學追問的是人為什麼會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和與「外因」心理學關注的是人類「思維、情緒與行為的未知根源」當我們用心理學知識之光照向犯罪學的研究領域時在我們眼前呈現的就是人類內心世界難以捉摸
  • 風險管理下的校園犯罪防控 | 法治文化
    2020年8月,深圳市司法局法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猛的新作《風險管理視角下的中小學校園犯罪防控研究》出版。該書聚焦中小學校園犯罪,提出構建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犯罪風險防控體系,從風險管理角度給出了未成年人保護的新方案。早在2014年,武漢大學刑法學專業犯罪學方向博士在讀的劉猛就開始了對校園犯罪的關注。
  • 楊莉珊委員:年齡不應是青少年犯罪的「免死金牌」
    「最近在新聞上讀到連續發生的青少年蓄意犯罪的消息,心情有些沉重。」楊莉珊很震驚,十幾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這樣的犯罪行為,她查了查最近幾年的類似案件,數字觸目驚心。尤其是觀察案件的最終審理結果,楊莉珊發現,「同樣的十二三歲,以前的孩子可能還是懵懂無知,而當下社會的未成年人心智相對早熟,一些孩子已懂得利用法律這道『免死金牌』,毫無畏懼甚至實施有預謀的行兇。」
  • 郭某思減刑案新進展:兩名監獄幹警被立案調查
    郭某思減刑案聯合調查組今天通報郭某思減刑案調查進展情況。調查組發現相關單位和人員存在執法不規範、違反工作紀律和失職瀆職等問題,兩名監獄幹警被立案調查。關於對郭某思減刑案調查情況的通報2020年3月14日,郭某思(男,37歲,北京市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發生後,北京市委決定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市監委、市檢察院參加的聯合調查組,對郭某思前科犯罪、多次減刑等問題依法依紀開展全面調查。
  • 從「科技的想像」偷窺未來零犯罪模式
    接著,「天生犯罪人論」關於犯罪人特殊樣貌的討論,早期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提出的文明人返回原始的「返祖現象」。漸漸地,龍布羅梭的理論被修正,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我們發現「大腦功能」是決定我們犯罪與否的樞紐,其間我們也談到發展心理學對犯罪的影響。在了解犯罪心理學後,則進入到犯罪社會學的領域。
  • 【安全課】情景預防理論視角下網約車車內暴力犯罪研究
    本文原文刊發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總第205期)情景預防理論視角下
  • 北京通報郭某思曾多次減刑情況:監獄幹警違規創造減刑條件
    2020年3月14日,郭某思(男,37歲,北京市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發生後,北京市委決定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市監委、市檢察院參加的聯合調查組,對郭某思前科犯罪、多次減刑等問題依法依紀開展全面調查。經查,在郭某思服刑期間,劉某某、隋某某等人受郭某思親屬及有關社會人員請託,利用職務便利,違規為郭某思獲得減刑創造條件、提供幫助,涉嫌徇私舞弊減刑、受賄等犯罪。聯合調查組將繼續深入徹查,切實維護司法公正。相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郭某思減刑案聯合調查組2020年5月9日(北京日報)
  • 每天都有人犯罪,為啥我們無法根治犯罪?犯罪心理學專家說出真相
    為什麼社會無法徹底根治犯罪?犯罪心理學專家說出真相我們經常能在新聞上看到人們犯罪的消息,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年每天都有人犯罪。很多人就好奇,大家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去犯罪呢,這條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啊,說不定餘生都只能在監獄裡度過,這又是何苦呢?但即使是這樣的反問,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犯罪,那為什麼我們無法徹底根治犯罪呢?原因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犯罪心理學家說的真相。犯罪心理學專家說,其實犯罪是一種社會現象,這個世界先有了犯罪,才會出現警察、律師、法官等等這些工作。
  • 薦書│《犯罪心理學(第六版)》
    內容簡介:《犯罪心理學(第六版)》是一本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的教科書
  • 湯永隆:犯罪心理學視角的跨界兼職
    然而,日前發生的滴滴司機殺人事件,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平臺的安全性。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兼職司機殺人事件呢?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出發可以歸納為如下三方面原因。首先,角色切換困難。滴滴司機並非專職,幾乎各行各業中都有人兼職滴滴司機,而滴滴司機是一個服務型的角色,需要在約定地點到達,需要態度友好地面對客人等。
  • 李玫瑾:繩之以法不是解決犯罪的句號
    「犯罪心理學在中國十分短暫,很多人不了解,大家都憑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來談,我從專業背景來談,肯定會有爭議。」之前有位教授發文駁斥李玫瑾對藥家鑫案分析的立論根據,對此,她很是無奈,「黑格爾曾說過一句名言:熟知的東西不等於真知,更何況還隔著一個專業,從百度上找一個強迫症的概念來與我辯論,這有意思嗎?」  在國內犯罪心理學領域,李玫瑾擁有很高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