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南小學積極促進文明提升。圖為清明節時,學校舉行傳統文化遊園會,學生在體驗傳統戲劇活動。(園南小學供圖)
海滄天心島小學周末組織學生志願者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從零開始
目前,全國並沒有關於垃圾分類進校園的統一教材。
市教育局宣教處介紹,我市教育部門從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抽調了一批老師,組成了一個材料編寫組,都是和垃圾分類有關的學科,例如科學學科,還有美術老師。
虛心取經
老師們參考了新加坡、德國等國的教材,也借鑑了國內一些城市的做法,當然也沒有忘記廈門的特色。
教材還被送到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市市政園林局去審核。
廈門網訊 (文/本報記者佘崢 圖/本報記者林銘鴻(除署名外))垃圾分類也有教材了!在昨天的全市教育系統文明創建再提升動員部署會上,市教育局啟動「垃圾分類教材進課堂」活動,分發廈門市自己編寫的中小學幼兒園垃圾分類教材《綠海鷗伴我行——廈門市垃圾分類知識讀本》。
副市長國桂榮參加動員部署會。部署會主席臺的左右兩邊寫著兩條有趣的標語:垃圾無生命,循環利用壽比天;廢物有價值,分類再生貴如金。
一些學校代表上臺從國桂榮等領導手中接過《讀本》。五緣學校的一位老師說,明天她要在五年級的課堂上用這本書上課。
這就意味著:從現在起,廈門的中小學和幼兒園學生要在課堂學習垃圾分類減量那些事。教材預計陸續要下發到各所學校。
為什麼要編寫教材?
讓孩子從小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對將來的垃圾處理才有益
不太為外界所知的是,早在去年底,市教育局就啟動了垃圾分類教材的編寫工作。
教材編寫者說,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才能將對環境的汙染降到最低,分類處理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很多人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不了解。即使受高等教育的人,遇到簡單設置的分類垃圾箱,都需要猶豫一會兒,更不用說詳細分類的垃圾箱了,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裡,很少有人具體地講過這方面的內容。
市教育局局長郭獻文說,垃圾分類不是一陣風,不能搞臨時效應、短期行為。他認為,讓孩子們從小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對將來的垃圾處理才是有益的。
垃圾分類課怎麼上?
學校可以利用班會、綜合實踐課來上,還有課後作業
廈門版的垃圾分類教材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版,雖然都是講垃圾分類,但內容各有不同。
很顯然,教材是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而投放不同的內容,幼兒園以圖為主,最有趣的是一張「垃圾減量分類遊戲棋」,類似飛行棋,把分類垃圾的理念融入其中,譬如說,如果外出自帶水壺,那麼可以前進三步,亂扔垃圾則要退回起點。
而中學版的分類垃圾第一課,是從皮克斯動畫大片《機器人總動員》開始的。
每個章節都布置分類垃圾的作業,基本上都是實踐類的,例如,讓你計算下自家的垃圾量,或是變廢為寶的小製作。
市教育局副局長吳億年說,學校可以利用班會、綜合實踐課來上「垃圾分類課」。
據介紹,市教育局將組織骨幹教師培訓,老師怎麼開展教學、垃圾分類教育怎麼納入校本課程、課時如何安排等問題都將得到解答。
市教育局說,垃圾分類教材進課堂後,可以確保師生對於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達到100%。
不僅如此,從教材上看,編寫者希望「小手拉大手」,通過孩子把大人也「拉進」垃圾分類的隊伍中。教材布置的不少作業,都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動手。
昨天的部署會還啟動了「垃圾分類小手拉大手實踐活動」,五緣學校的一些父母代表當眾表示,他們願意和孩子一起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舊垃圾桶要丟了嗎?
不會丟掉,採用粘貼標識等方法改造後繼續使用
根據市教育局的部署,學校的垃圾桶要有藍色、綠色、紅色、橙色四個顏色,分別代表可回收、廚餘、有害和其他垃圾,還會配備垃圾分類袋等。
那麼,這意味著學校舊的垃圾桶都要全部丟了嗎?
市教育局表示,垃圾分類是為了環保,如果因為垃圾分類,把舊的垃圾桶全部丟掉再買新的,其實是違背了垃圾分類的初衷。
據介紹,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勤儉節約,如果垃圾桶的顏色和分類標識不一樣,只要它能承擔裝垃圾功能,採用粘貼標識等方法改造後繼續用。
市教育局表示,不鼓勵學校到處分發垃圾袋——分類垃圾其實是為了減少垃圾,而是提倡學生用廢棄紙張做成盒子裝自己的垃圾,隨身帶走。
【樣本】
撤銷垃圾桶師生帶垃圾袋上學
梧侶學校四年前就實行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
絕大多數學校都在展示自己「有什麼」,位於同安的梧侶學校卻因為「無」而聞名。
在昨天的文明創建再提升部署會上,梧侶學校作為唯一的代表發言,因為它實現「千人食堂三無聲」「百畝校園無垃圾桶」。
位於同安工業集中區的梧侶學校,是廈門教育文明建設的一個範本。它位於同安新民鎮,是一所農村學校,90%以上學生是外來娃,但卻因為文明建設而煥發生機,經常會讓前去參觀的人大吃一驚:這真的是農村學校嗎?
原本一天要運三車垃圾
現在三天不到一車
應該說,梧侶學校的「無」靠的是「有」。
在此次教育局推廣垃圾分類以及垃圾不落地之前,梧侶學校已經這樣做了四年。不過,梧侶學校校長張志願實事求是地說,剛開始他們倒不是為了垃圾分類。
他說,起初是為推廣「無值日」,做不下去,16個一人多高的垃圾桶每天都滿滿當當。
張志願和他的同事開始對垃圾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16桶垃圾中,85%是飲料瓶,作業等廢紙佔10%,其他垃圾為5%。
梧侶學校「釜底抽薪」:撤銷16個垃圾桶,開展不喝飲料行動,同時加大飲用水供應,學校的獎品全部換成水杯;此外,學生作業本寫完之後,由班級回收後再換新本子。
梧侶學校要求學生和老師每天自己帶垃圾袋上學,實在無法避免的垃圾要一直拽在手裡,直到丟到自己的垃圾袋中。
張志願說,這樣,學校就剩下5%的垃圾了。全校3314名學生,201名老師,原本一天要運三車垃圾,現在,三天不到一車。
排隊領餐和用餐「無聲」
1200人學習古人「食不言」
梧侶學校的午餐食堂也是一景。副校長莊美瓊昨天在部署會上介紹說,1200個人用餐,實現進出食堂、排隊領餐、用餐「三無聲」,學習古人「食不言」。
「三無聲」會不會太過分了?莊美瓊說,中午千人食堂用餐,如果沒有一定規矩,嘈雜的場面可想而知。
梧侶學校的文明建設特色,還體現在文明禮儀。張志願「上崗示範」,每天七點和同事準時出現在校門口和家長孩子互相問好。
莊美瓊說,問多了,孩子們回禮和主動問好的習慣就養成了。
梧侶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自豪地認為,他們每天做的這些事,都在為廈門文明建設貢獻力量。莊美瓊說,外來娃從小和父母到處漂流,我們從他們的習慣養成著手,他們回家或走向社會,就會以在學校的面貌示人。
【文明品牌】
核心價值觀
融入體育課數學課
廈門做法獲教育部點讚
應該可以這樣說,廈門獲得文明城市「四連冠」,教育系統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我們今天從幾個側面為您介紹廈門教育在城市文明創建中做的那些事。
近年來,全國教育工作者普遍面臨的一個挑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三進」,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從某個角度看,廈門的教育工作者攻破了很多難點。
歷時三年推出《綱要》
覆蓋中小學36個學科
2007年起,廈門市教育局開始了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他們先通過課題研究,積累了幾百萬字的研究資料。
2014年,市教育局開始編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科教育指導綱要》,這也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外活動外圍「作戰」後,開始「挺進」課堂。
相對於課外活動,課堂上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難度會更大。2016年年初,在歷經三年的努力後,市教育局推出一套154萬字的《綱要》,覆蓋中小學的36個學科。市教育局德育處處長許界群說,《綱要》解決了一大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和各個學科結合,《綱要》基本上把中小學所有學科的知識點和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交匯點」都找出來了。
對一線的老師來說,操作仍有困難。當年年底,廈門市教育局出版一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科教育叢書》,800萬字,相當於「操作手冊」,手把手地教老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結合具體例子
融入各個學科教學
這套《叢書》涵蓋中小學所有學科,連數學、體育都有,疊起來有半米高、幾十斤重,介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學的途徑和方法。許界群說,它解決了「怎麼教」「教什麼」的問題。
他舉例說,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詹天佑》《懷念母親》,《綱要》在教育活動建議中寫道:抓住人物言行,體會愛國情懷。而《叢書》則有怎麼上課的具體案例。
《叢書》顯示,有一些看起來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距離很遠的學科,事實上充滿了「交匯點」。譬如說,體育課的打排球,就可以進行「友愛互助,團結協作」的教育;數學課更不用說了,講到著名的「雞兔同籠」,除了解題,老師還可以講講《孫子算經》,說說古人的聰明才智。
去年一月份舉行的全國教研工作會議上,廈門的做法還被教育部點讚。在聽取了廈門市的介紹後,教育部一位副部長說,廈門市已在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現在又開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學的研究,並取得成果,這是一個我們想破解都還沒有完成的難點工作,他們已作了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廈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