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居
道家養生 | 陰陽數術
太極八卦 | 丹道修煉
世界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人來自哪裡,歸於哪裡?人活著為了什麼?神佛是否存在?唯心與唯物哪個符合世界本來面目?種種問題,在當今時代已經比較少人花畢生精力進行專門的思考了,但無可否認,自古以來,幾乎人人都對這些問題有過思考,而真正想清楚了這些問題真的很少——但並不是沒有!其實,在人類的典籍中,這些悟透宇宙玄機的人真的是很真誠的將其所知道的一切告訴了世人。但是,由於人類語言的和人類感知能力的局限,這些典籍中所講述的東西往往無法被人理解,儘管人們在往往在現實中發現其所講述的東西或多或少地符合現實,因此認識到這些典籍的重要性,但一些更玄奧無法在現實中簡單印證的東西則被人們當作幻想或謊言。
為什麼想清楚了所有有關宇宙的根本問題的這些人將其所知道的如實告訴大家,而大家卻無法理解或相信呢?原因至少有兩個:
第一,語言的乏力。很多宇宙的道理超越普通人的感知能力,用人類的語言講出來在知識積累不夠的情況下,無法為人理解,舉個例子,如果在古代,有一個人告訴另一個人說,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球上,而且這個球是漂浮在空中的,這種論述基本上會被當作幻想的結果,那時候的人們無法想像人怎麼可能生活在一個漂浮著的球上,他們的第一個直觀感覺是:那個球怎麼不會掉下來?注意了,這就是人類的感知能力!在知識未積累足夠程度時候,直接觸及宇宙真相的人講出來的東西,是無法為人理解的,而他們也不可能超越當時語言的局限將這種東西講得讓人理解並信服。人類無法理解宇宙真相的
第二個原因是人類的思維模式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前面講過,人類的感知能力大多是建立在對以往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超越以往經驗太多的東西是很難為人所理解的。但這並不是說人的這種認識模式是錯的——其實大部分認清宇宙真相的人的初始思維起點也是日常經驗判斷,但這種經驗判斷發展為探索宇宙真相的過程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比如,蘋果落地是個常見的情況,大部分人會因為經驗而忽視其,只有牛頓才突破這種經驗判斷而直接觸及物理世界的一些規律,但牛頓的思維能力能發展到這種水平並不是完全脫離了經驗判斷而形成的。其是在經驗判斷的基礎上反思經驗判斷的不合理性。無論如何,超越日常經驗判斷太多的東西,對其的理解是要求對原來思維模式的反思和拋棄的,也要求思考者有很強的思維能力,這是大部分人無法做到的,因此,即便他人將這些東西告訴我們,我們也終究無法理解世界為什麼會是這樣。正由於我們無法理解這些人的論述,我們轉而尋求用科學的手段去重新探索這些奧秘,事實上,到當今時代為止,科學已經有了很高的發展,並且探索宇宙奧秘的步伐也從來沒停止過。這是好事,因為科學的發展增加了人們具體知識的積累,將使得我們更容易理解那些人的論述。但是,也帶來了這樣一個後果,即人們在經驗性地信任科學的時候,已經將古人的典籍中告訴的東西逐漸遺忘。人們甚至認為,只有科學才能真正揭開宇宙的奧秘,以往的人們的思考其實是初級的錯誤的。這就涉及到了人們對宇宙奧秘認知的手段或途徑的問題。
在當今科學時代,對宇宙奧秘或真相探知的唯一合理途徑是通過已有的知識邏輯創建理論或修正理論,在進而尋求實際證據反過來支持理論假說。這是最符合普通人思維模式的方法或手段,但也是最漫長的一種方法或手段,甚至嚴厲地說,這種方法實際上意味著探知的宇宙奧秘終究是不究竟的,不完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種方法意味著人是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或者說,人是作為超脫的第三方在研究宇宙。然而!人終究也是宇宙的產物,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根本規律其實也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具體地說,我們的思維模式其實按照宇宙的根本原理在運作的,這樣問題就來了,宇宙規律支配下的思維在思考宇宙,這個結果就等於一個人要將自己從地球上提起來一樣不可能!所以,以往探究得知宇宙奧秘的人其實不是按照科學的思維探索宇宙的,他們是從自己身上下文章,因為他們認識到自己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如果你要認識宇宙,你就必須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你也就認識了宇宙。具體他們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其實這已不僅僅是個思維的過程了,也涉及到對自身的改變的過程。本文隨後將由此切入主題,一個一個問題逐漸說明。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將繼續講下去。請支持。不過,由於主題太過宏大,語言乏力,在講述過程中,往往有些東西在之前會先講結論,再涉及相關內容時候再回頭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其前提是怎樣的。還有,我只講不參與談論。謝謝!這是科學都無法準確解答的問題,有關科學告訴我們思維的內容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思維的本質是思維主體的一種運動。從物理學的研究結果可知,思維的主體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單位構成的,分子和原子又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微粒構成,而這些基本微粒只能處於物理運動狀態之中。在分子角度上,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分子和原子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二、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組成思維運動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體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生物體的化學能;非生物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電能。三、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許多個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既然思維的本質是運動,那麼它當然可以被分解。生物體的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成許多個可以被蛋白質和核酸等生命物質控制和操作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非生物的思維可以被分解為許多最簡單、最基本的物理運算。四、思維運動是一種持續性的過程,是對新獲得的環境信息和之前的運算結果信息的綜合運算,即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積累的過程,過去思維運動的結果會對現在和將來的思維運動產生影響。五、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不一定被思維主體所意識。一些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可以被思維主體所直接意識,另一些思維運動可以被思維主體所間接意識,其餘思維運動則無法被思維主體所意識。就像光線一樣,人們只能看見其中的一部分(可見光),其餘部分(紅外線和紫外線)肉眼是無法直接看見的。六、思維運動不一定能被思維主體支配和控制。其中一部分思維運動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另一部分思維運動不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制。七、思維運動因思維主體的思維組織體系的發達程度不同而有低等思維和高等思維之分。低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系較低等,具有低等的思維;高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系較發達,具有高等發達的思維。八、思維現象普遍存在於生物界。思維運動是幾乎所有生物共有的一種本能,而不是人類或動物的特能。生物的應激性正是其思維的表現。生物普遍存在著應激性,由此可知,思維現象普遍存在於生物界。九、進行思維運動的組織和組織體系可以是大腦,可以是某些細胞,也可以是其他組織。細胞之所以能進行思維運動,是因為組成細胞的生物物質具有強大的功能,尤其是蛋白質。綜述科學對人類思維的研究結果,可知道「思維」其實是沒有確實對應的實體的,它只是物質運動的結果,是生物應激性的一種表現,同時,在此物質運動過程中,會消耗能量。(必須說明的是,上述科學的結論中,認為非生物體也能進行思維,這是廣義的思維概念。在狹義的思維概念裡,這種非生物體的「思維」其實不是思維,比如計算機能計算,但其並沒有思維。這種非生物體的「思維」,本質上是人的思維結果對物質運動的控制的結果。)然而,詭異的也就在於這裡,我們知道這些物質(比如蛋白質,以及構成其的胺基酸)具有強大的功能,卻不知道為什麼其有這種功能。道理上來講,所有物質的組成必須有相關的指示命令和控制,其才能按照一定程序或規律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特定的功能。就如系統論裡所說的,一個有機系統必然有個控制機制和控制主體。比如,計算機,其生產和組裝的命令是由人發出和進行的,這時候人是運動的主體和客體,而一旦計算機組裝完成,其要運作,你還必須輸入程序,這時候程序部分是控制主體,計算機本身是運作主體。因此,在人類思維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必然有些物質或組織是在充當著控制主體。這不難理解,但是,這充當控制主體本身的物質或組織,其控制行為又是什麼東西在控制呢?有人說,在非線性系統運作過程中,系統個體的相互作用,自然地會導致控制主體(就如上述的大腦中充當控制主體的物質或組織)的形成。比如,一群沒有關聯的人在一起生活,相互作用的結果,最後往往會出現一個領頭的人一樣。這個邏輯沒錯。但問題也就在這個邏輯裡。這個邏輯裡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運動中的個體必須有其既定的運動軌道或方向,比如,上述的例子中,人們要能結合起來,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目標,因此有其既定的運動軌道或方向,所以在相互過程中,才能達成一種均衡,最後導致有機系統(這個例子裡,系統是社會或社群)的形成。而如果運動中的個體必須沒有既定的運動軌道或方向,那其是不可能形成一種系統的,也就不能按照我們觀察到模式使得整體以一定程序或規律運作。這好比量子層次裡,無既定運行方向的粒子儘管集合在一起,卻在做著混沌運動的模式,也就是不僅個體運動是無規律無方向的,整體運動也是無規律無方向的。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那我們就清楚一點,任何微小的粒子其組合起來形成原子、細胞,甚至組織,甚至生物體,其一個前提是這些粒子在組合的時候必然是受到某種因素或力量的控制的。不然,這一切是不可能實現的。有人又會說,你這個推理只適合物理運動,而不適合化學運動,因為幾種粒子——儘管其沒有既定的運行軌道或方向——在適當的條件下(比如足夠的能量衝擊)下,其是可以自行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物質的——而宇宙是具備這種隨機條件的。這個邏輯也沒錯,但是,提醒注意的是,化學運動也是一種運動,只不過其是不同於物理運動的一種具體運動形式(之所以說是具體運動形式,是因為我們後面會講到,其實整個宇宙只有一種最基本的運動形態)而已。這種運動的實現,要求運動的基本粒子必須具備某種既定的屬性。比如,某種物質,氧原子,其性質是會燃燒以及其他等等,而其之所以有我們觀察到的這些屬性正在於其是由既定個數的電子和質子組合而成的。而這些既定個數的電子和質子之所以在適當條件下會自發形成氧原子,其內在依據是電子和質子這些基本粒子本身的內在屬性要求其在既定條件下按照特定化學運動模式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儘管這些基本粒子可能在物理運動形式上沒有既定的方向和軌道,但是其化學運動方向或軌道早就被規定了。什麼東西最初規定了最初始粒子的屬性?這個東西在道理上是應該存在的,這就是那個控制者。有關宇宙最初粒子的最初規定問題其實是現代科學的終極問題。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現代科學終究無法自圓其說,並且這是所有科學、哲學、宗教人士都面臨的一個黑洞,很多科學家、哲學家最終都掉到這個黑洞裡去了。而所謂的唯物論的邏輯起點也在這裡憑空建立起來——物質就是客觀存在。這個定義將物質作為第一性,所有非物質的東西都是第二性的。也正因為這樣定義,其對宇宙最初粒子或最初性質的控制問題是採取「本來如此!」的回答,其也就根本性地規避了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唯物論不讓你問宇宙最初性質由誰規定的問題,它告訴你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的!——一個沒有回答的回答,但是,這個回答顯然是跟經驗法則,即上述推理結果是相違背的,因為根據上述經驗法則的推理結果,這個問題是存在的)。而其他的思想體系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據中國哲學界的傳統分類,總結起來基本上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第一種觀點認為,宇宙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控制著整個宇宙。這種觀點是最直接的最簡捷的也最符合人們經驗判斷的解決方案,認為這個問題人類是解決不了的,那就外生個東西來補上這個漏洞吧。問題是這個最直接最簡捷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最違反人們經驗判斷的,也是最容易被駁倒的。眾所周知,反駁這個解決方案的問題是:又是誰創造了上帝?(也就是說,由於上帝是物質存在,那其是屬於物質世界的,因此上述邏輯推理可以繼續發展,質問上帝的起源,以及其行動的控制者)第一個解決方案如果說還承認上帝的物質存在的話,第二個和第三個解決方案則直接超越了人們的經驗判斷,並將人們的思路直接引向唯理論或唯心論。第二個解決方案是認為,並沒有人或神在控制著宇宙的最初粒子或最初屬性,而是一種客觀的理在控制著,但是這個理是沒有形態的。這種解決方案承認物質的客觀性,也承認理的客觀性,但是超越了物質第一性的觀點,認為理才是第一性的。這種方案超越了經驗判斷,因此無法用經驗判斷法則反駁(因為人們的經驗是在物質世界中建立起來的,這種經驗是否適用於理,則沒有答案,因此無法判斷,也就是說上述邏輯推理發展到這裡,確認是理在控制著宇宙的最初屬性,但不能質問理的屬性是由誰控制的,因為超出了物質世界)。第三個解決方案則更進一步,乾脆否認物質的客觀存在,認為物質是第二性的,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意識的產物,是受意識控制的,意識是主觀的,因此物質也是主觀的。這種解決方案否認了我們現實中的宇宙的客觀性,也超越了經驗判斷,因此同樣無法用經驗判斷法則反駁。(也就是說上述邏輯推理發展到這裡,落了個空,物質不是客觀存在的,其是主觀的,想怎樣就怎樣,所以上述我們推理面臨的最終問題不存在了)。以上都是屬於一元論下的解決方案,由於唯心論否認了物質世界的客觀性,為了尋求妥協,有人則提出二元論的觀點,即物質和意識都是第一性。這是第四個解決方案,部分可以用經驗法則(也就是說對於物質世界我們可以提出上述終極問題,但對於意識世界我們不能提出,但這種觀點沒有解決我們對物質世界提出的問題,因為其沒有回答到底是不是意識控制物質——如果不是,那沒回答,如果是,那物質是主觀的,回到唯心一元論)這終極問題其實對應著物質世界的盡頭或來源究竟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可以看到,在這裡人類的經驗判斷也走到了盡頭,我們想用物質世界中積累形成的經驗去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上述哲學或宗教觀點中,唯物論是止步於這個盡頭,上帝論是創造一個外生的物質主體來解決這個問題,實際是將盡頭繼續延伸,但在盡頭的盡頭還是止步了。唯理論和唯心論則是將問題擴展到了與物質世界有所不同的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可以稱之為非物質世界,這個世界裡,不存在任何我們稱之為物質的東西,不嚴格地說,也就是這個世界裡的東西都是沒有形體的。到這裡,我們似乎應該聽從唯物論的勸告,懸崖勒馬了。因為既然超出了物質世界,我們作為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無法理解那個世界的內容的。畢竟,我們所採用的思維方法完全都是來源於物質世界。也確實,歷史上多少才人智士在這個懸崖上折騰一輩子浪費時間,有的甚至瘋了,有的甚至直接跳下懸崖去。姑且不論所謂的非物質世界是否存在、是客觀存在存在還是主觀存在。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是不是要止步於此。如果是,那咱們就接受唯物論的教導,畢竟這也不防礙我們好好生活,健康向上。如果不是,那我們就要考慮一下,如何才能繼續向前走了。依靠經驗法則的推理顯然是不行了。因此,這裡涉及到了重大的方法論的變更。一些人走實證的道路了,也就是說既然防礙我們認識非物質世界的因素是物質世界對我的影響,那我就拋棄掉所有物質世界的累積影響,回歸到原始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也許我能認識到非物質世界。走這種路徑的人不在少數,特別是古代,人們相對單純,還是有可能達到的。只不過,走這種道路的人很多真的是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認識了非物質世界的(後面會講到,儘管從一個角度看似乎是誤打誤撞,但從另一角度看卻並非偶然)。根本原因在於他也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切實地拋棄掉所有物質世界的累積影響,是直接自殺消滅物質肉體?還是絕食不吸納物質?還是隱居不接觸物質世界的表象的影響。另外一些人明白沒有切實方法的實證是危險的,容易走入幻境,把幻境當作非物質世界(幻境是什麼?這涉及到人的思維,我們以人的思維為論述的起點,現在還沒回到那個話題上去。為什麼幻境跟非物質世界容易被混淆,以後會講到。這裡提一點,在現實中,不管是真實認識了非物質世界的,還是見到幻境的,都容易被人認為是見到幻境,事實上兩者確實也很難區分——至少對於沒證道的人來說是這樣的。因此,認識了非物質世界的人往往不會說出來,說出來也沒人相信,或者知道其真其假,反而會被認為是瘋子),因此其希望能在思想上理清應該往哪個方向走,也就是準備繼續以思維為手段。但是,這時候其思維模式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變更,要根本性地超越經驗法則。在歷史上,也有很多人走這種道路,也確實很多人確實找到了方向。綜述起來,現在有兩條路擺在面前,一條是實證,但自己並不知道自己往哪裡走,但走到了就知道了;一條是思維,知道往哪裡走,但不知道走到了是什麼狀況。這兩種方法都不是現代科學的方法,現代科學的依靠或產物是知識,而這兩種方法的依靠或產物的則是
智慧。實證的方法的依靠或產物是慧,所謂慧就是心中放光明(從字面看,是心上一顆彗星),這種方法適用於儘管不聰明,但本性淳樸的人(古代人大體如此,但也有很多聰明絕頂的人。文盲,普通人屬於這一類);思維的方法的依靠或產物是智,所謂智就是能利用萬事萬物透露的信息去了解宇宙(從字面看,上面是知,下面是曰,即知道別人或事物在訴說什麼),這種方法適用於儘管本性不淳樸,但思維能力強的人(現代人大體如此,但也有很多思維能力程度不高的人。知識分子屬於這一類)。智和慧既是上述認識方法的依靠,是因為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智和慧才能實行上述方法,智和慧又是上述認識方法的產物,是實行了上述方法反過來又會增加其智和慧。同時,智和慧又是不能彼此分離的,首先它們在實行上述方法時會互生,慧高的人越是實行上述方法,其越能認識到很多超越物質現實的東西,因此其智也就會逐漸增加;反過來,智高的人越是實行上述方法,其越能理解到事物的本原應該是怎樣的,因此會調整自己,所以慧也就逐漸增加。但是智和慧不同的人在選擇上述兩種方法時又是相互排斥的,因為智低慧高的人沒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其無法採用通過思維的方式去認識非物質世界;而智高慧低的人因為本性不淳樸,很難拋棄物質世界的累積影響,因此其也很難用實證的方法去認識非物質世界。實行上述兩種方法不要求人的智和慧達到哪個程度,但是如果要通過那兩種方法去認識非物質世界,則至少要求智和慧中的某一項達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沒有,那就不適合去認識非物質世界,也認識不了非物質世界,他自己也不願意去認識非物質世界。當然,大部分人都處於這種層次,沒有哪一項特別高,因此也就不會產生太強的探索自己歸屬或來源的衝動。但是,在學做人,學知識的平常生活中,其實也是在實踐這兩種方法,都會不斷促進其智和慧的提升,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會走上超越物質世界的方向上去。當然,現實中也有一些智和慧都很高的人,這些人往往是兩種方法都用的,互相促進。智低慧高的人通過實證可能可以真實體會到非物質世界,但是,如果其不通過思維的方式再進行探求的話,其依然不能真實了解自己;智高慧低的人通過思維可以理解宇宙的原理,但如果其不進行實證的話,其終究也是不能真實體會非物質世界。佛家裡,淨土宗走實證道路,禪宗走思維道路。都是可以得道,但證道之後需要通過思維悟道,而悟道之後則需要通過實證去證道。釋加牟尼應是雙修,老子應是先悟道後出函谷關去證道。六祖慧能則比較奇怪,其按道理應是先走實證道路的(因為其是文盲),但卻是先悟道,後承衣缽後隱居十幾年去證道。弘一法師是先無意中悟道,然後意無反顧出家去證道,所以其一輩子苦行。上述我們的推理過程是經驗法則的運用,但經驗法則的不斷延伸居然走向一個讓我們吃驚的境況:經驗法則不頂用了!它自己否定了自己!經驗法則產生於物質世界,經驗法則不適用於非物質世界,而我們想去探索非物質世界,所以,經驗法則不適用!但是!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都是我們所謂的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存在宇宙普遍適用規律,其必然既適用於物質世界,也適用於非物質世界。進而!我們的思維模式——經驗法則必然包含著宇宙普遍適用規律的因子。這表明,我們可以從經驗法則出發,提取出那個因子——也就超越了經驗法則,然後用這個因子回來檢驗經驗法則,進而再去推測非物質世界。我們探求的是一種道理,而所謂道理是什麼?就是事物運作的規律。我們探求的是規律,而所謂規律是什麼?就是事物發展的固有軌跡。那經驗法則運作的規律是什麼?經驗法則發展的固有軌跡是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見到聽到感受到的種種是不是宇宙中的事物?是!有人立刻提出疑問:就象「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的真理」這樣一句話,立刻有「那你這條真理是不是相對」的反駁。同樣的,如果我所說的宇宙第一原理是真理的話,那不就反駁了自己?因此,由宇宙第一原理可以發展出否定宇宙第一原理的推論:
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斷運作的結果是肯定自己!我稱之為宇宙第二原理。大家認為宇宙第二原理否定了宇宙第一原理。可是再想想,是不是真的否定了呢?沒有否定!既然已經講到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宇宙真相不可思議開始體現了。到這裡,必然有人開始若懂若不懂,有人開始不理解了,有人開始諷刺,甚至有人認為這是無聊瞎扯、邏輯混亂,瘋子胡言了。這很正常,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是宇宙真理了,因為如果那麼容易被人理解,那就沒什麼價值了。老子說過:「不笑不足以為道」嘛。當然,有生活閱歷並對生活進行過認真思考的人不在少數,肯定在之前已經意識到這兩個原理,但是,請別太早說,你早就明白了,因為意識到這兩個原理和深入理解這兩個原理之間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那麼,宇宙真相是不是就這兩個原理呢?可以說是,但也可以說不是。我們隨後會發展出更不可思議的結論。但是,在進行進一步發展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這兩個原理進行一些說明,以使得人們更直觀地認識它並接受它。第一宇宙原理說明了宇宙運作的基本規律,它闡述自己的時候既否定了自己也肯定了自己。問題是,怎麼可能是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呢?如果你出現這個理解上的困難,表明你在理解這兩個原理的時候是用經驗法則在進行判斷。根據經驗法則,一個東西不可能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但是,這隻適用於經驗法則,並不適用於高於其的宇宙基本規律。但你又會有疑問,經驗法則不也包含宇宙基本規律的因子嗎?怎麼他們之間沒得出相同的結論,而是得出矛盾的結論?瞧瞧,你又不明白了吧?經驗法則因為包含宇宙基本規律的因子,所以有「一個東西不可能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的結論,同時,宇宙基本規律的因子(就是該規律本身)又推出「一個東西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的結論,這不正是宇宙第一原理和第二原理的具體體現嗎?再進一步,經驗法則是用來研究物質世界的方法,那物質世界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其是否也遵從上述兩個原理呢?這個問題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具有直觀意義。在古代,這個問題是無法檢驗的,但在現代,由於科學高度發展,我們已經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來檢驗了。問題可以闡述為:其一,我們將物質世界不斷細分是否最終會否定物質?現在還沒有肯定的答案,因為科學家們似乎正面臨著悖論和矛盾,將有關科學進展轉貼如下(說明一下,以上有關思維的科學結論或總結也是轉貼的,畢竟我不是專業學科學的,所以必須引用其他人的總結):從30年代起,人們把當時已知的電子、陽電子、質子、中子和光子統稱為「基本粒子」,認為它們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磚塊,這樣就誕生了「基本粒子物理學」。從40年代起,在約20年之間,人們發現的粒子已達30種,從而認識到「基本粒子」並非基本,研究它們的學問也就被稱為「粒子物理學』了。當時,人們按自旋將粒子分為兩類:凡自旋為h/2的奇數倍的粒子叫費密子,凡自旋為h/2的偶數倍的粒子叫玻色子。這樣,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的光子是玻色子,參與電磁和弱相互作用的輕子是費密子,而參與電、弱、強三種相互作用的強子既有費密子(即重子),又有玻色子(即介子)。不論光子、輕子、強子,都參與引力相互作用。60年代伊始,由於高能質子加速器的建成,在短短的兩年內就產生了壽命約為10-23至10-24秒的短命強子。這樣一來,人們自然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粒子是不是有更深的層次?於是,夸克(國內稱層子)模型應運而生。這種模型指出,在強子之下還有一個物質結構層次,即夸克,而強子則是由夸克或反夸克組成的。與此同時,還有弱作用不守恆和電荷共軛不守恆的發現。60年代到現在,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述的,關於統一場論的理論研究和相互作用粒子的實驗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止目前,人們知道的夸克和反夸克共有36種(它們有不同的「色」和「味」),輕子和反輕子共有12種,而由夸克和反夸克構成的強子已達數百種之多。但是,人們花了20年時間,「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至今仍未找到自由夸克的影子。於是有人認為,夸克好像永遠「禁閉」在強子中一樣,只有用無限大的能量才能把它「拉」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夸克禁閉」問題。九年前有人利用電子計算機作非微擾計算,發展了一種格點規範理論,初步肯定了禁閉的存在,但依然不了解其具體機制。由於各種夸克和輕子多到48種,而它們的電荷和其他性質又有周期性的變化,人們又設想它們是否還有更深的層次,為此也提出了一些亞夸克模型,但這只是夸克模型的仿製品,並無質的突破。這就向人們提出:物質是否無限可分?可分性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而且,粒子物理學的研究表明,量子化的場是比粒子更為根本、更為普遍的存在。自由粒子只不過是場在激發時的一種狀態,在真空情況下,沒有自由粒子,但場依然存在。這也許為最終消除愛因斯坦所不滿意的二元論(粒子和場)找到了歸宿。不用說,這一切還有待於深入揭示,新的突破必定會引起科學理念的革新。注意裡面講到的一個事實和一句話:一個事實是人們不斷發現新的更基本的粒子,同時,又有一句話「這就向人們提出:物質是否無限可分?可分性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而且,粒子物理學的研究表明,量子化的場是比粒子更為根本、更為普遍的存在。自由粒子只不過是場在激發時的一種狀態,在真空情況下,沒有自由粒子,但場依然存在。」這間接在說明著科學家正在煩惱物質是否最終仍為物質,還是最終不再是物質的問題。這在間接印證著我們的原理: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必然面臨著一個悖論!另外,再看該帖子最後一段話:「當代物理學的發展雖然存在著一些革命性的因素,暴露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某些局限性,並誕生了某些新科學觀念,但是十分明顯的是,它們基本上還是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大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著。這些革命性的因素儘管還未使當代物理學面臨「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危機之勢,但隨著它們的日積月累,必將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導致新的物理學革命,從而使整個物理學乃至人們的思維方式來一個大改觀。」我可以判定,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危機來臨之時,就是科學否定自己之時,因為到時,科學家將不得不承認一種非物質存在甚至一種非物質生命體或非由物質產生的「意識」(不知道如何才能貼切,就姑且這樣稱呼吧!)的存在。宇宙第一原理和第二原理的驗證也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證。具體舉例我不再講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實證,當你面臨重大人生轉折或一些事物出現循環的時候,你就用上述兩個原理去對照,你會越來越理解並接受這兩個原理了。我們上面已經講了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接下來我們要推演出更不可思議的道理。由於我們有宇宙第一原理:
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斷運作的結果是否定自己!又有宇宙第二原理:
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斷運作的結果是肯定自己!A.由於宇宙第一原理被宇宙第二原理否定了,因此宇宙第一原理是錯的,宇宙第二原理是對的。則有
B.由於宇宙第一原理沒有被宇宙第二原理否定,因此宇宙第一原理是對的,宇宙第二原理是錯的。則有大家先別暈,咱們先把這些推論轉化為簡單的經驗符號。任何事物都有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的一面,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我們將肯定自己的一面(或者說正面)標註為A,將否定自己的一面(或者說正面)標註為-A,則以上推論可以表示為如下8個經驗公式:很明顯,A=A,-A=-A,A≠-A,-A≠A是符合我們經驗法則的。為了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們就找個具體事物來代入公式中的A吧,就以人為例吧,假設人的對立面是神(不要執著,我們還不知道人的對立面是不是我們思維中所謂的神呢,這裡只是個符號)。那上述四個公式可以表述為:人是人,神是神,人不是神,神不是人。另外四個公式:A≠A,A=-A,-A≠-A,-A=A,用語言表示就是:符合我們經驗法則的是對立法,而不符合我們經驗法則的是合一法。也就是說我們物質世界裡的經驗法則本質上是一種二分法(非此即彼),而經驗法則的否定(可以稱為非物質世界的經驗法則)是一種統一法(即此即彼)。
這二者都不完全,宇宙根本道理是二者的混沌二分和統一(為什麼這麼彆扭的稱呼?回頭想想,你說宇宙根本道理是二分法,對嗎?是統一法,對嗎?既是二分法又是統一法,對嗎?不是二分法,對嗎?不是統一法,對嗎?既不是二分法又不是統一法,對嗎?都對!都不對!我們無法準確形容它的屬性,因為我們的思維是二分法,我們創造出來的語言也隱含著二分法的因子。所以我們用語言去描述超越二分法的東西永遠描述不完全。但是!經驗法則中的二分法又隱含著宇宙根本原理的因子,所以,我在上面的推導儘管始終用的二分法,最後分析的結論卻最終超越了二分法,神奇吧?)。關於,上面網友問的「我是誰」的問題,你看看我上面對人屬性的推導,也許對你會有啟示的,你可能會初步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了。不過提醒一下,這只是初步答案,並不是最終答案。我們後面還會講到。上面兩個宇宙原理推出了八個推論,我們如果把第一宇宙原理代表的內涵表示為陽,把第二宇宙原理代表的內涵表示為陰,那八個推論的內涵應該就是我們中國的八卦。我們稱易經為天書,確實如此,它道破了宇宙運動的真理。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宇宙運動原理,那你可以認為它是一本玄學之書,可以認為它是一本預測之書,也可以認為它是一本哲學書,更可以認為它是一本科學教程,也可以認為它是美學、政治學、經濟學的書等等,但如果你沒真的理解宇宙運動原理,你會說它什麼都不是,它就是一個古代人畫出來的塗鴉。當然,我們不會去推演出六十四卦。我們下來要做的是推演出我們更關心的一些東西。即宇宙的本原是什麼?物質世界的我們處於什麼樣狀況?我們的方向是什麼?以上我們指出物質世界的經驗法則是二分法,可以用以下四個公式表示:我們A作為宇宙任何事物的一個變量,由上述四個公式我們可以得到:
A≠0,即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可以表示為任何數,但絕對不能表示為0。也就是說,我們物質世界的經驗法則如果把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表示為相應的數字,但這些數字中絕對不會有0。但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我們的思維模式是二分法的,在我們的思維裡一個事物的正面絕對不會等於其反面。如果我們把一個事物表示為0,那就是承認有一個事物其正面會等於其反面,因為數字0的反面還是0。你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真是這樣的思維模式,那好,你隨便把一個事物代入A,比如,宇宙的真相,你會不會認為宇宙的真相就是宇宙的假相?宇宙的假相就是宇宙的真相?又有人問了,既然我們的經驗法則裡不包含正面等於反面的東西,那我們的數學——我們經驗法則裡的精粹,怎麼會包含0這樣一個數字?對了,這就是我們經驗法則裡包含著的否定自己的那個因子,也是我們經驗法則能超越自身並同時肯定自身的關鍵所在。也是陰陽圖裡,白色那部分裡面的那個小黑點。為了更容易理解推演過程,可以將A設置為1(不是0的一個數)。然後放進去理解。第一宇宙原理: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斷運作的結果是否定自己!第二宇宙原理: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斷運作的結果是肯定自己!
物質世界經驗法則的陷阱是我們什麼東西都要把它二分化。所以由八個推論推出來的東西A既是1,又不是1,既是0,又不是0。我們無法用經驗理解。但是並不代表上述結論是錯的。因為我們直接從宇宙原理而非推論推出的A=0,本身也是我們難以為我們的思維理解的。這個0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空或無,而是一個包含「A既是1,又不是1,既是0,又不是0」的東西。好,現在我們來總結我們的結論。即將上述的推演結論敘述化。首先,利用物質世界的經驗法則,我們得出的結論,宇宙的本體必然是物質或非物質,但決不可能是一個既非物質又非非物質的東西,我們暫且稱之為「色」。其次,利用非物質世界的經驗法則,非物質世界的東西得出的結論,宇宙的本體必然不是物質,也必然不是它們世界裡自己的存在形式——非物質,而是物質與非物質合一的「空」最後,宇宙原理結論則告訴我們,宇宙的本體是另外一種「空」,但這個空並不等同於非物質世界經驗裡的物質與非物質合一「空」,其是更綜合更本質的一種的「空」,由此,我們無妨將宇宙原理告訴我們的宇宙本體稱之為「空空」。由佛經而來一個成語「空空如也」。「如」的意思,就是本來面目。看來佛已經告訴我們:這個「空空」才是世界的本體(只是借用概念,不一定跟佛經意思相對,不要以之去理解佛理)。至於這個「空空」是何東東,看來我們是不必再探究了,因為我們用我們的思維是無法理解的,只有真實體驗了才能明白那種不可思議。由以上對宇宙本體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以下佛學中的概念來替代我們的結論,推導出宇宙的真相:1、物質世界裡,我們科學方法或經驗法則對宇宙主體的最終的結論必然是:宇宙的主體要麼是物質,要麼是非物質世界中的非物質。我們將物質或非物質統稱為「色」,即我們的思維註定我們認識的世界要麼是唯物世界,要麼是唯心世界,但不可能是兩者的合一。2、非物質世界裡,其經驗法則對宇宙主體的最終結論必然是:宇宙的主體必然不是物質,也必然不是非物質世界自己的存在形式——非物質,而必然是物質與非物質的合一——我們稱之為「空」(因為根據我們物質世界的經驗,(+A)+(-A)=0,直觀上覺得0是一種「空」的形態)。3、而事實上,超越了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認識的各自片面性和不完全性,根據宇宙原理:宇宙的本體是一種不同於上述「空」的「空」,我們上面已經將之稱為「空空」。這種「空空」是個很奇怪的東東,它既是色,又是空,既非色又非空。下面是關於物質世界中觀念中的宇宙主體——「色」,與非物質世界觀念中的宇宙主體——「空」之間的關係的判斷。根據宇宙原理或根據對上述「空空」性質的了解,我們可以判斷(不一定跟佛經意思相對,不要以之去理解佛理):可見「空空」不過是「色」與「空」的混沌二分和合一——儘管我們並不能理解這是什麼東東。其實,我們連「非物質」、「空」都還不理解呢。補充一下,可以說上述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是我們物質世界中的辯證法之上的辯證法。根據我們物質世界的辯證法,任何宇宙現象都有兩個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互相肯定並互相否定。但是這個辯證法沒有認識到它也是宇宙的現象之一,它也應有它的對立面,對其進行再否定和再肯定。把我們物質世界中的辯證法的對立面補充進去,我們就得到了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物質世界中的辯證法儘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我們思維觀念中的二分法,但是由於其是在二分法支配下的思維產物,因此,其還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辯證法,而非宇宙的辯證法。宇宙的辯證法正是宇宙運作的根本原理。但是物質世界的辯證法隱含了宇宙辯證法的因子,根據其自身的闡述,我們可以否定其本身,但是同時又肯定其自身。進而我們也就超越了物質世界的辯證法,達到了宇宙辯證法的水平。大家覺得這兩個原理好像什麼都說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回頭看看我們物質世界的辯證法,是不是也好像什麼都說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二者的相似性正是因為物質世界的辯證法是宇宙辯證法在物質世界的一個體現。宇宙初生混沌二分及合一的運動過程的描述(根據宇宙第一原理及第二原理及現有科學知識推導):宇宙本體(空空)經過混沌二分及合一運動,形成能量和場。能量隱含著場的因子,場也隱含著能量的因子。同時二者又都隱含著「空空」的因子。但是,能量是混沌二分起主導作用的產物,其將繼續混沌二分及合一的過程。而場是混沌合一起主導作用的產物,其保持相對穩定肯定自己。再下來就是能量混沌二分及合一過程的繼續演進為正能量和負能量,負能量保持相對穩定肯定自己。正能量繼續混沌二分及合一運動,演進為光和粒子,光保持相對穩定肯定自己。粒子繼續混沌二分及合一運動,演進為正粒子和負粒子。再下去,由於科學知識不是很清楚,不敢亂推了。呵呵。但是,混沌二分運動到最後必然是反過來否定自己,即終止這種形式的二分,走向另一種形式的二分。注意:不要地將混沌二分和混沌合一簡單化為我們辯證法中的二分和合一。1、以上所有對立的雙方各自包含對方的因子,比如,光中包含粒子,粒子會發光,雙方都是結果的混沌二分及合一。但同時,在混沌二分及合一的運動過程中,混沌二分是否定自己的力量,其推動著事物由反方(混沌合一力量佔主導作用的結果),如負能量,不斷向正方(混沌二分力量佔主導作用的結果),如正能量,發展,從而使得宇宙保持穩定的同時不斷分化發展。而混沌合一是肯定自己、保持穩定的力量,其將混沌二分力量分化的結果沉澱穩定下來,形成各個級別的穩定現象。2、這只是推導出宇宙初生時的進程,下來一個圖將是推導是宇宙要素形成後的混沌合一及二分,是描述在以上混沌合一形成穩定宇宙要素之後,混沌二分及合一轉化為混沌合一及二分,開始另一種形式的運動。前面闡釋了宇宙初生的原理及過程,可以說跟我們的先天八卦講述的東西大體是一致的下面闡釋的是宇宙形成之後各宇宙要素的運動原理及過程。首先,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上面我們推演混沌二分,分化出「正粒子」和「負粒子」,這兩個都只是符號,不能將其理解為任何我們科學可以觀察到的或檢測到的粒子(我自己推導的時候一開始也犯了這個錯誤,所以才會推導到元素層次上去)。其次,所謂「正粒子」這個東西還是會繼續二分的,至於又二分出什麼東西,二分到什麼程度停止,沒法判斷。我們現在只關注到「正粒子」和「負粒子」層次的。由「空空」演化出「空」與「非空」,即我們所謂的場和能量。那麼,既然「非空」,那麼「能量」這個東西是否能為我們所觀察到或檢測到呢?假設這個「能量」曾經存在,那這個「能量」在一產生就立刻被自己給否定了,形成了「正能量」和「負能量」。同樣的,「正能量」也只是我們想像的東西,其是不能為我們所觀察到或檢測到的,因為其一產生立刻被自己否定了,轉化為「粒子」和「光」;再進一步,「粒子」也只是我們想像的東西,其是不能為我們所觀察到或檢測到的,因為其一產生立刻被自己否定了,轉化為「正粒子」和「負粒子」;更進一步,「正粒子」也只是我們想像的東西,其是不能為我們所觀察到或檢測到的,因為其一產生立刻被自己否定了,轉化為我們無法再推導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觀察到或檢測到的現象,比如「場」、「光」等等都是上述混沌二分和二分過程中的負方的產物。二分是陽,其只播種,但本身不會有任何東西誕生;合一是陰,任何東西的誕生都是陰在陽的播種的基礎之下孕育的。打個比喻,天為萬物提供陽光,但陽光並不能自行產生任何生命,而只有地在承受了陽光的基礎上,才能誕生生命。這個「負粒子」你可以理解成就是我們物質世界的最小粒子,我們物質世界中所有能觀察到和檢測到的粒子、元素、分子、細胞、組織、物體、生命都是由其構成的。這也就是物理界一直在追尋著的,「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是什麼,是原子,是電子、是夸克.?但是,很遺憾,這個「負粒子」——「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也只是我們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事實上,不僅是這個「負粒子「只是我們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就連真正意義上的「場」、「光」也都是只能在我們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大家可能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別管它,繼續往下看就明白了。如果我們把「空空」演化出來的「能量」標註為「正」,場標註為「反」,那負能量就是「正反」,光子就是「正反反」,我們的假想中的世界最基本粒子——「負粒子」就是「正反反反」理論上,負能量、光、「負粒子」如果碰上場那就應歸於「空空」,因為場是「空」,負能量、光、「負粒子」都是能量——「非空」的產物。也就是說,事情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正反」雖然含有「正」的因子,但其並不等於「正」,所以,「反」遇上「正反」並不必然歸於「空空」,而可能是形成一種新的屬性,比如「反正反」。也就是說,場、負能量、光、「負粒子」是可以共存的。由於「正反」、「正反反」、「正反反反」都具有「正的因子」,所以「反」——也就是場,與這些宇宙要素會相互吸引,走向合一,但由於不會歸於「空空」,所以是形成一種新性質的場。也就是說,科學家觀察到的場,其實不是我們概念意義上單純的場或「空」,其已經是一種各宇宙要素的結合體或混合物。由於這些要素與場的結合方式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我們檢測到和觀察到的場。同樣的,宇宙要素之間的不同結合方式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光——事實上,如果只是單純的場與單純的光結合在一起,我們現實中觀察到的光應該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卻是現實中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振幅,也就是說可能是暗能量參與其中了,導致不同的振幅形成了不同的光。最後,場、暗能量、光、「負粒子」結合在一起,其不同的結合方式形成了我們現實中種種真實的粒子。由於結合方式不同,這些粒子都有不同的性質。最後,結合而成的粒子各自性質不同,由於「正」、「反」比例不同、組合不同,可能會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互相結合,形成更高層次的粒子。然後,回到前面,為什麼說,不僅是這個「負粒子「只是我們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就連真正意義上的「場」、「光」也都是只能在我們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因為,我們現實中觀察到或觀測到的現象都是混合體,無論你怎麼分割或用什麼試驗手段,你只不過是找到了另一種混合方式的東西。你永遠無法找到純粹的那個東西。所以,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其實也跟宇宙本身一樣是混沌二分和合一的。
宇宙的本體是「空空」,我們無法理解但可以體會到的東西。那大概講一下宇宙的結論,下面將直接進入有關人的論述。大家可能會感興趣。有興趣的請繼續支持!因為講人就又容易理解了。「空空」具備了我們上述說的「空」——場、「非空」——負能量、光和負粒子等的所有要素。反過來,所有這些宇宙要素都是隱含著「空空」的因子。宇宙的產生就是「無」中生出「有」的過程——道家的「一」;「空」與「非空」混沌二分及合一則生出新的產物——道家的「三」,「三」的各種具體表現就是宇宙萬物。「人」者,「無毛雙足動物是也」——古代西方哲人如斯指出。然則,最後一個詞「動物」,最終又將「人」給拉回與禽獸同屬也。超越不僅體現在肉體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思維能力上。因此,要認識人,還是要從思維談起。前面已經講過,「思維」其實是沒有確實對應的實體的,它只是物質運動的結果,是生物應激性的一種表現,同時,在此物質運動過程中,會消耗能量。而又如前面所講過的,所有物質的最基本構成不外就是場、能量、光、及粒子(由於抽象意義上單純的「場」、「負能量」、「光」和「負粒子」大家難以理解,那就直接理解為我們可以體會的現實的場、能量、光、及粒子吧,畢竟這些都隱含著前者的因子,只不過後者在現實中都是前者的一種綜合體或混合物)因此,我們的肉體本身其實就是
場、能量、光、及粒子所組成。可以說,我們人身上是存在著科學上所稱謂的生物場的,我們人全身也都流淌著能量;同時,我們人必然也會發出光芒的,這個,因為科學上任何物質的組成可以由其光譜進行分析(因為粒子包含光的因子,不同的粒子構成就有不同的光構成),所以你沒發現自己有光,不代表不存在。最後,人也是由各種粒子形成的各種細胞、組織構成的。我們現實中直觀的感覺是,人是由粒子組成的。之所以說對是因為現實中的粒子是上述場、能量、光、及粒子的混合物或綜合物,你說人是由粒子組成的,其實已經隱含著人是由場、能量、光、及粒子共同構成的論斷。之所以也說不對是因為你理解中的粒子是二分法思維下的粒子,在你的認識中粒子就是粒子,其不是場,不是能量,不是光,你犯了片面性的錯誤。你會說你理解中的粒子就是合一法思維下的粒子啊,它既是場、又是能量、又是光、又是粒子,那你對了嗎?因為儘管場、能量、光、及粒子各自包含對方的因子,但其各自屬性並不等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場還是場,其不是能量、光、及粒子,能量不是場、光、及粒子,等等。。人其實也不是由場、能量、光、及粒子構成的,因為他們最終都是「空空」。反過來又說了,這個說法還是可以說它錯,因為場、能量、光、及粒子雖然含有「空空」的因子,但他們的屬性並不等於空空。那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人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這個思辨過程是讓你知道你的二分法或合一法都會犯片面的錯誤。一個完整的答案在人類二分思維或合一思維下的語言裡是不能表述的,因為一表述就是錯。你二分思維下或合一思維下的答案,你認為它對的,其實它才錯了。上面已經講了,人本身跟萬物一樣是場、能量、光及粒子的混沌二分及合一的結果。而由普通物質到生命的產生以至到人的產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故事。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故事的講述方法基本上是要由科學邏輯來進行的。因為在物質世界裡,否定科學是不合適的。回到前面的論述,隨著我們上述講到的各種現實世界具體粒子的出現,混沌合一及混沌二分的力量會進一步推動物質世界的演進。混沌合一導致物質彼此相互結合(因為上面講過各種粒子,各種物質彼此性質不同,有的會相互吸引)形成更高層次的物質,在此基礎上,混沌二分則導致物質分化,形成更複雜多樣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演進到一定階段,各種物質的混沌二分和合一最終導致在某種情況(偶然或必然?),一些物質的性質同時具有了自我穩定和自我變異的特徵,這就是生命的最初起源。這種生命的最初起源在我們的感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其實如果簡單化看來,其不過就是各構成要素之間一種自我平衡的機制,就好像有特定屬性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吸引互相排斥,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的人與人關係一樣。但是,這種自我平衡不是絕對的,因為與外界場、能量、光及粒子的作用過程,使得這種自我平衡必然是動態的平衡,也就是:平衡——變化——平衡,的過程。生命的最初起源或者是某種高級粒子,如有機分子等等。這些高級粒子受宇宙基本力量——混沌二分及合一的推動,繼續演化但同時又相對地穩定自己。由此,最終演變為各種最初的生命形態,如各種簡單的生命細胞。又繼續演化,最終形成各種最初的植物形態、細菌形態等等。這個過程並不必然是先出現一種具體的最初生命形態,然後演化出各種高級生命形態的。而更可能是一下子和陸續出現各種具體的最初生命形態,然後分別演進或相互演進的。嚴格的生命形態的出現是這些個體在自我穩定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分離出相對獨立的進行自我控制的結構或組織。也就是說,生命的最初出現也許真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神秘。就好像我們看到電腦裡變化的各種3D遊戲動畫畫面,我們很奇怪其是怎麼產生的,但其實在根本上其不過是0和1兩種原始碼的不斷組合形成的一樣。當然,電腦不具有自我穩定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這跟生命畢竟是不同的。我只是借其來解釋生命的原理而已。由於個體在在自我穩定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分離出相對獨立的進行自我控制的結構或組織。這些結構在開始並不具有我們所說的意識。而是隨著與外界場、能量、光及粒子的交換或相互作用過程中,由於自我穩定與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要求,使得其形成相對固定的模式來進行自我組織和自我變化。於是,在極其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各種信息被儲存在其「體」內,然後遺傳給下一代,下一代又繼續積累信息繼續傳給下一代。一直如此。可是,「信息」究竟是什麼呢?信息是否存在對應的實體呢?沒有的。信息不過就是宇宙基本要素:場、能量、光、粒子的結合模式以及其運動模式。打個比方,你走路摔了一交,腳瘸了,你現在走路,兩腳不平衡。這種狀態就隱含了你過去摔交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是不會消滅的。場、能量、光及粒子運動過程中的以往任何狀態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其現在狀態,因此,現在的運動模式或狀態隱含著其以往所有運動的信息。而正因為信息的遺傳,下一代將按照上一代以往運動過程進行運動,由此,一個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到發育成人的全過程隱含著人生命形成及發展的全部信息信息的積累,個體運動模式的不斷強化,還有,宇宙混沌二分力量導致個體結構的複雜化精緻化及不斷發展,以及宇宙混沌合一力量導致個體對自身的均衡化穩定化及不斷肯定;最終個體出現了「我」的錯覺。從「我」出現的那一天起,「我」就開始疑惑自己的形成,疑惑自己是如何形成的,其不敢相信是宇宙力量自我組織創造了「我」,因此,總是尋求一種神秘力量來解釋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從「我」出現的那一天起,「我」就逐漸將「我」與宇宙二分,不斷進行自我肯定,於是「我」的觀念越來越牢固,這些信息也融入了自身的運行結構和意識模式中,並一代代傳承下去。「我」的觀念越來越強化的同時,也是自身自我組織能力越來越強的過程,其積累越來越多有關宇宙的信息,反過來越善於接受宇宙中的各種信息,其作為二分法下的「我」,對宇宙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改造宇宙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與此同時,合一法力量作用下的「我」,又越發感知自己離宇宙——自己的本原越來越遠,其已經越來越限制在「我」的牢房裡,宇宙中「我」之外的其他東西,對「我」的制約越來越小,「我」越來越強大,甚至要與宇宙——自己的本原相抗衡,因此,「我」不斷地面臨著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悖論,一方面更加發展自己,但是,卻越來越茫然,不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潛意識裡極其希望重新融入宇宙,找回自己的歸屬。如上所說,生命因為迷惑,為了找到自己的歸宿,因此希望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因此不斷發展,希望自己有一天強大的思維能力能將宇宙搞懂,最終找到自己的歸宿。然而,悖論也出現了,其不斷發展自己,不斷肯定自我的同時,其卻離自己的本原自己的歸屬越來越遠。打個比方,低階生命離自己的本原比較近,或者說其離家不遠,因此象地震之類,宇宙本身發出的信息,其很快就能接收到並理解,但是,悖論卻是其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裡,因為其對宇宙認知很淺,其必然地要向高階生命走去,以尋找到自己回家的方向。而高階生命離自己的本原很遠,或者說離家很遠,因此宇宙發出的很多自然之音,高階生命都已經不能接受到或理解了,但是,其悖論是其更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裡,知道往哪個方向走,因為其對宇宙認知比較深刻,在其思想超越「我」的限制,擺脫這個桎梏自己的牢房的時候,其就會義無返顧地向自己的家走去。低階生命容易回家——因為其自我意識不強,但其也更不容易回家——因為其思維能力不強。高階生命不容易回家——因為其被自我桎梏,但其也更容易回家——因為其思維能力強,容易判別回家的路。下面將接著繼續闡述,這涉及了的將似乎是唯心的東西了。我們說,人的自我意識是宇宙力量自我組織造就出來的「錯覺」,那是不是說人的存在是無任何意義的呢?不是的,因為任何生命最終演化的目的是:以「假我」修「真我」。何所謂「假我」呢?就是我們感知中的現在的形態的「我」,但是這個「我」之所以是「假我」,在於其是虛幻的,或者說其只是宇宙本體的一種表象。你會說,「我」怎麼會是虛幻的呢?我活生生的,能說會動,怎麼會是虛幻呢?這個我等下再講。轉過話題說什麼是「真我」,所謂「真我」是很難描述的,如果硬要描述,那就只能說,其是人的「意識」或「思維能力」跟宇宙的本體「空空」的融合。這個「真我」不象「假我」,其是不生不滅的,與宇宙同體,其是「空空」,但卻具備永恆的思維能力。
宇宙本身是無知無覺的,也無自我意識,因此自然也就談不上天若有情或天若無情之類的話,那是人類美麗的幻想,由此,老子在其著述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這個意思。宇宙是按照自身的法則同時處於永恆的運動和永恆的靜止的。然而,上面講過,在宇宙的自我運作過程中,宇宙力量自組織地創造了生命,由此生命有了所謂的「我」的意識,即有了思維能力或意識,我們稱之為「錯覺」。為什麼說它是錯覺呢?因為宇宙本身並沒有這種屬性。你會懷疑了,我們也是宇宙的產物啊,那怎麼我們有這種屬性啊?是的!宇宙自身的運作產生了否定宇宙無意識的東西,那就是生命的「意識」。但是,宇宙真的否定自我了嗎?也沒有,因為宇宙本體是「空空」,它可以容納一切,但卻一無所有。它的「非空」的一面創造了「我」,但是這個「我」的另一面卻是「空」——
所以說,意識只是錯覺。然而,意識也並非錯覺!它也包含宇宙的本體「空空」,即它既是非空的,又是空的。就好像我們上面分析「我」時所說的,意識真實地存在著運作著,但是我們卻找不到它的任何實體!這個現象就好比我們更上面分析物質世界或人一樣,我們感覺中物質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不斷分析下去或探索下去,我們卻發現,物質本身居然根本就沒有任何實體一樣——不可能存在著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所以有的科學家提出宇宙是由一種無形的「弦」構成的。所以,我們明白了,意識也是「空」與「非空」的混沌二分與合一的結果。
「空」是「場」,——它是永恆靜止的;「非空」是「能量」、「光」和「粒子」——它們是永恆運動的。生命是上述的「空」與「非空」混沌二分與合一的產物。我們的物質形態的肉體中包含著永恆不變的一種最原始最純粹的場,其是「空」的。然後,我們的物質形態的肉體又是由粒子、能量、光等永恆運動的宇宙要素組成的,其是「非空」的。粒子、能量、光和場一樣本身也是不生不滅的,但其和場不一樣,其是不斷運動的,並且其運動軌跡不斷變化,不斷產生信息,促使生命的形態不斷變化,而場則一直保持不變維持穩定。粒子、能量、光和場相互混沌合一不僅導致生命物質形態的出現,也導致生命意識的出現。生命的肉體是粒子、能量、光運動的結果——佔主導的是粒子運動的結果。
其中,思維也是粒子、能量、光運動的結果——佔主導的是能量運動的結果。情感也是粒子、能量、光運動的結果——但佔主導的是其引起場的波動(這個你可能很難理解,既然場是永恆靜止的,怎麼可能波動?這裡說明一下,我們上面說的場是原始的純粹的場,但是生命的生物場是現實的場,其已經是粒子、能量、光和場的混合物,純粹的場還是永恆靜止的,現實的場則是可以波的形式運動的。這裡很難理解,我之所以不大想寫,就是因為寫出來太難了)。那麼光呢?光在生命中起什麼重要呢?這個我也搞不大清楚,因為在實證中我還沒看見光,只體會到能量的流動、場的波動及「空」,但還沒體會到光,所以不敢亂寫,但是根據佛說,在見到「本我」時,會見到大光明景象,如果見到了,那時我就大概能描述光是起什麼作用了)
以上是儘量用我們能理解的語言寫的,論述裡面存在很多問題的,因為無法用語言完全表述,只能表述大概的情形,大家不要太追究裡面邏輯的問題。寫到這裡,很多東西要靠實證了,描述出來終究都是錯。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實際上都是場、能量、光、粒子等宇宙要素構成的,但你要明白所有這些純粹的宇宙要素都是不可能觀察到或檢測到的。我們現實生命的場、能量、光及粒子都是這些東西的混沌二分及合一的結果,只是這些無形的東西的表象。所以佛才說:世間一切是虛幻。我們的心是主宰情感的器官,腦袋是主宰思維的器官,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既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並不是科學裡所說的完全是腦袋主宰人的一切行為。心跳是本身場受外界場波動影響而導致本身的波動,思維過程是能量運動的結果。但是,二者又不是截然分開。思維(能量運動)可以加強或弱化心跳——場的波動,心跳反過來可以加強思維或弱化思維——能量的波動。心與場有關,其內在要求回歸「空」,靜止;腦袋與能量有關,其內在要求「非空」,運動。二者一旦產生矛盾,人的各種痛苦就產生了。唉,千思萬緒,好難表述,大家將就看吧。如果哪天大家覺得我是在胡言亂語了,那我也就正好罷筆了。
其一,思維不斷發展,但是二分出來的現象越來越複雜,導致波動越來越大,人越來越煩躁不安,因為感知離本原越來越遠。這是現代人的普遍感受。其二,心越來越靜,但是,導致思維也越來越朦朧,鈍化,能量運動停止,整個生命出現衰老,腐水一樣的感覺。這是很多修道的人的共病。有一個圓盤,不斷旋轉,表面看,是圓盤外圍轉得最快,但實際上是越往圓心的地方越快,到了圓心——一個無限小的點,你看它似乎是靜止的,其實它又是運動得最厲害的!黑洞就是宇宙這個大圓盤的核心,其無實體,無面積無體積,其是永恆靜止的,但其卻也是永恆運動的。
宇宙萬物處於圓盤外圍,被轉得頭暈目旋,不斷輪迴,痛苦不堪。只有回歸到圓心,那個沒有點的點,永恆的靜止與永恆的運動共存!武俠裡,某人掄起大刀,但見飛舞越來越快,只見刀光滿天。最後,竟然連刀光都沒有了,但是,有人往裡潑水,竟然全部反彈。刀已經成「空」,就連刀光也已成「空」,二者你都不再看見其形。以上所舉兩個例子是想讓大家明白對於宇宙本體而言,其實沒有正與負,沒有動與靜,沒有「空」與「非空」之間的差別的。但對於處於宇宙圓盤外圍或作為宇宙本體表象的我們,意識的結果卻是有正有負,有動有靜,有「空」與「非空」的絕對差異的,這對立的兩面是不可能共存的。因為我們是不夠動,又不夠靜,就如圓盤外圍的一個點,你說它轉得快吧,又不如圓心轉得快,你說它比較靜吧,又不如圓心靜。這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現實事物的混沌二分及合一——動與靜都不夠純粹,但是動和靜卻又相互攙雜。由此,我們有動與靜的二分,又有相對論的動和靜是相對的,時間是相對的結論。而宇宙本體的混沌二分及合一則是純粹的動與靜,正因為其夠純粹,所以二者完全融合,成為我們論述「空空」時,指出的,其等於「0」。其沒有動與靜的區別,動與靜的是絕對的,時間是不存在的或沒意義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就明白了。宇宙的本體本來就是絕對的「空」與絕對的「非空」完美的融合。而我們現實中的各種物質只不過是「空」與「非空」的殘缺的融合。
所以,佛說,世間是「有漏」的——不完美的,所以不管你多幸運,有多大的福報,你終究是痛苦的。而宇宙本體則是「圓融」的——其是完美的。再進一步,我們也就明白了,所謂的「空」與「非空」,所謂的物質與非物質,所謂的正能量與負能量,所謂的唯心與唯物,其實本質上都是相同的。物質只不過是宇宙本體處於一種比較慢的運動頻率下的表現,就好像我們說的宇宙那個圓盤外圍的一個點。我們是宇宙高級發展的產物,但是宇宙高級發展的階段卻正是其運動頻率變慢的階段,就好像一個東西由宇宙那個圓盤旋轉出來,逐漸轉到外圍一樣,越是高級的,離圓心越遠,頻率越慢。而所謂的暗能量、暗物質只不過是因為其更接近圓心,其運動頻率比我們所謂的物質表現高太多,所以我們觀察不到他們檢測不到他們。但是,無論物質還是非物質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現代科學解釋宇宙為什麼持續在膨脹時,認為是暗能量或暗物質在推動宇宙膨脹,其實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宇宙本體不斷的旋轉促使無數的東西(無法稱呼之!)由宇宙這個圓盤的圓心拋出來,這種力量促使物質世界不斷在向圓盤的更外圍旋轉而去,所以體現為宇宙的膨脹。那你會說了,看來黑洞是宇宙本體了,可是怎麼不見其拋出東西來呢?原因很簡單,其拋出來的東西,我們是無法觀察到或觀測到的。唉,這又涉及黑洞的另一個性質了,其不僅將我們無法看到的東西拋出來,還會將物質、光等——我們這個宇宙高級發展的產物——物質世界給吸進去。
宇宙的運行,同時有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並且這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是混沌二分及合一的!我們前面講到其中的一個運行方向,歸納起來是:宇宙的中心是黑洞,整個宇宙圍繞著黑洞做旋轉運動,黑洞無體積無空間,質量無窮大,其是完全靜止的,又是完全運動的。從黑洞中會拋出無數的不可名狀之物,其最終結果是形成我們的物質世界。這裡,我們描述的宇宙的一個運行方向。但是,宇宙本體的運作並不是我們觀察到的行星圍繞恆星旋轉這樣一個運行模式的無限推演這樣一種簡單模式——這只是宇宙運作的一個側面!
宇宙運作的完整模式是類似我們上述指出的墨比烏斯環形狀的!其一,宇宙的運行不是簡單的如我們上述比喻的圓盤旋轉運動(為簡便表述,還是用圓盤作為表徵,對圓盤旋轉運動的說明可以參考放棄不等於失去的補充說明!),其比這複雜多了。其二,宇宙的運行有一個側面是我們上述比喻的圓盤旋轉運動,但這是運作的結果,不是運作的內在模式。在上述比喻的圓盤旋轉運動中,黑洞是宇宙這個大圓盤的圓心。然而,宇宙的完整運作模式是類似我們上述指出的墨比烏斯環形狀的,你可以設想一下,一個點順著這個環做旋轉運動會得到什麼結果?1、一方面,這個環的圓心似乎只有一個,是在這個環的中心,但另一方面,這個環的圓心似乎又有無限多個,其無所不在。什麼意思?你看哦,我們假設我們現在這個點是在我們正常的圓環外側旋轉,所以,根據我們的經驗,點所在的另一側的垂直方向指向的是這個圓的圓心。好,按照這個邏輯,你將一個點順著墨比烏斯環表面進行運動,你會發現,墨比烏斯環表面上的任何一個點指向的圓心都不一樣,這些圓心組合起來居然是個無限大的東西!我這是要告訴你,儘管我們這個物質世界中似乎包含著黑洞(黑洞被天文學家作為宇宙中的一個天文現象而已!),黑洞似乎在我們這個物質世界中間,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其實我們正處在黑洞中間!這就是說,黑洞一方面是無窮小的一個點,另一方面其卻正是我們整個宇宙的全部,其也是無限大的,黑洞包含著我們整個物質世界及非物質世界!這個結論很詭異,你可以不相信,但先不要懷疑,接著往下看!2、宇宙的運作模式類似墨比烏斯環。先假設這樣的真相。我們看下面會得出什麼結果。可以看到,在這個環的運作裡,宇宙既同時做著外旋運動,又做著內旋運動!我們上面的圓盤旋轉比喻是講述宇宙在做外旋轉運動的一個側面!在這個比喻裡,宇宙的核心的自轉將是產生向外的張力,促使宇宙萬物不斷擴展!反過來,我們知道,宇宙做內旋運動的另一個側面說明,宇宙核心的自轉將是產生向內的收斂離,其促使宇宙萬物向圓心收斂。
這兩種力量對於墨比烏斯環上的某個點而言是相等的。其相等的時候就形成一種新的合成力量也就是平衡力或對稱力——這就是我們上述所說的「合一法」。這兩種力量對於墨比烏斯環上的兩個點之間的過程而言又是不相等的,於是會導致一種新的合成力量也就是不平衡力或不對稱力!——這就是我們上述所說的二分法!宇宙是平衡的還是不平衡的?宇宙是對稱的還是不對稱的?都是,又都不是!不平衡力導致宇宙不斷地發展變化,有兩個運動方向同時存在——既是無限膨脹的,又是無限收斂的——科學家一方面觀察到黑洞將物質世界不斷吞噬,另一方面又看到宇宙在無限膨脹就是這個道理!
霍金在判斷宇宙是最終走向無限膨脹還是走向萎縮時,不斷改變其觀點,就是因為其沒意識到無限膨脹就是無限萎縮,無限萎縮就是無限膨脹。所以,當他認定一方時,再思考又會發現另一方才是對的。進一步說,宇宙萬物之間不僅存在著萬有引力,而且存在著萬有斥力。就墨比烏斯環上的某個點而言,這兩種力量是相等的,但墨比烏斯環上的兩個點之間的過程而言又是不相等的。在墨比烏斯環上的任何一點,平衡力會使得上述宇宙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相對穩定的現象,而同時不平衡力又會促使其向下一個點運作,又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現象。兩穩定現象之間,必然要發生宇宙要素的交換,比如發射出光線或吸收能量,因為要素的交換使得原來的穩定狀態被打破,由平衡走向不平衡,然後交換的宇宙要素跟原來的宇宙要素結合,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現象,不平衡走向平衡。
這個穩定狀態及穩定狀態的變化在我們的物質世界每天都在發生,在科學研究裡也在不斷重複!你可以用其去解釋各種物理學中的發現!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即便物質也是由一些無形的東西自我組織起來的。這種東西又象我們現實中的場,又象我們現實中的能量、光和粒子。這個東西是我們的真正的本體,你可以將它理解為一種無形的「氣」。「氣」凝聚成無限小的點,其是按照上述墨比烏斯環進行運轉,這就成為我們上述宇宙最基礎的粒子,這些粒子最終組合成物質世界。「氣」伴隨著能量和波動,當「氣」凝聚成點的時候,波動頻率無比之快,能量無比之大。
生命呢,是由物質組成的,但是物質並不就是生命。生命是由思維或意識來表現的。思維或意識是什麼?其不過是「氣」的運作過程中的信息積累及行動狀態的自我控制。唉,整個物質世界都是「氣」組成的,物質能產生意識,還不是最終是「氣」運作的結果?
這種無形之「氣」是宇宙的本體,在我們來看,其似乎是有靈性的,對的,我們可以稱之為「靈氣」。「靈氣」一開始是沒有意識的,但是由宇宙發展出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產生生命,誕生意識,「靈氣」也就有了意識。是的,因為所有物質都是由「靈氣」構成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宇宙萬物都有意識的,人是由物質的靈氣構成的,物質中的靈氣是凝聚的,但生命中還有霧狀的分散的靈氣在起作用,這種霧狀的分散的靈氣才是我們意識的主體。也就是所這部分分散的靈氣是儲存信息或不斷改變運動狀態的那部分靈氣,這部分靈氣平常散布在我們人體各個部分,大腦集中了大部分的這種靈氣,心臟也集中挺大部分的這種靈氣。大腦的靈氣的運動產生思維帶動全身靈氣的運動,指揮凝聚的靈氣(物質)進行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心臟的靈氣的運動產生情感,反過來會影響大腦的靈氣的運動。身體其他部位也集中有這種分散的靈氣。但是這些分散的靈氣本身又是一體的,不可分割。並且其都是不生不滅。我們平常的思維是錯將物質當作我們的主體——當然沒有物質也沒有意識的產生,你將其當作我們的主體也沒錯。
但是,我們最終是要脫離這個主體的,因為這個主體本身也是束縛你的桎梏。我們平常的思維或意識都來源於分散的流動的靈氣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因此我們執著認為物質世界才是真實的。但是,當你發現自己身上真實的本我時,你才會真心信服物質世界真是虛幻的。我們發現不了真我,是因為物質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太過頻繁,導致真我被現象掩蓋。當你全身靜下來的時候,真我就開始出現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全身「氣」流流轉。但是,這還不夠,身體還必須靜下去。最終你會發現,所有分散的流動的靈氣大部分會集中到腦袋部位上去。這時候,你的心跳基本上停止或說很微弱了,其他身體部位失去知覺,因為靈氣被集中到腦袋上去了。你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了真我,那個在腦袋不斷變換的霧狀體。這種霧狀體隨著意識的變動不斷變動。意識集中,則霧狀體趨於凝聚,成一個點,能量和波動越來越大;意識分散,則霧狀體趨於流動,到處亂串。你已經接近證道了,下去面臨的是問題是,如何最終證道的問題了。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想明白。道理很複雜的。物質世界(包括所謂的基礎的物質粒子)之間的結合在我們看來似乎是隨機的,但從另一個方面又不是隨機的,因為宇宙有根本的運作法則裡有兩種力量不斷在推進宇宙各種現象的發展,一種是二分法,一種是合一法,並且二者是混沌二分及合一的(二分法裡包含合一法的因子,合一法裡包含二分法的因子),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礎的粒子各自又有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性質,所以物質世界的形成以及生命的生命形成是宇宙自發組織起來的,其並非不可能。根據我的理解,物質生命的飛躍是前一次物質文明滅亡後的生命回歸到靈體形式(附帶著以往所有信息),跟這次物質生命結合在一起才出現的,由於帶有大量以往信息,這就表現為我們眼睛中的飛躍。但其並不是飛躍。但是,你會問,即便如此,那宇宙中第一次由物質出現意識是如何發生的呢?
呵呵,你假設宇宙有開始,這個問題是否存在還是個問題呢。我們科學家考慮中的宇宙產生實際上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構成的宇宙的產生,但宇宙並不是只包括物質世界,宇宙可能從來就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你是用物質世界的時間觀念去考慮沒有時間觀念的宇宙,必然是個悖論,而悖論卻正是宇宙的真相。綜合我的觀點,對於我們這個地球的生命的產生,一方面確實是物質進化論的結果;另一方面也不是物質進化論的結果——非物質生命早已存在,其只是以物質肉體為依託開始新的生命,繼續輪迴以提升智慧,最終達到宇宙演進的目的。宇宙也如同我們人,所有宇宙中的生命或意識都達到了圓滿,宇宙也就完成了演化,達到完美。但這個過程可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直線時間概念那麼簡單。物質(凝集的靈氣)運作的結果自然混沌二分出分散流動的靈氣來進行自我控制,此分散流動的靈氣帶有以往所有物質世界及父母各輩的相關信息,這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遺傳論。在這種觀點下,任何生命應該是父母的綜合體,相貌特徵性格智慧等等都是父母雙方的合一,實際上卻不完全是這樣,因此科學將其分為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是不是這樣稱呼啊?)。在物質(凝集的靈氣)運作將自然混沌二分分散流動的靈氣而尚未混沌二分出來之時,在思維將形成而未形成,在意識若有若無,在「我」若有若無之時(物質世界時間概念裡的無限小,按物質觀念等於0——黑洞?),已有生命的靈氣與將分離出來而尚未分離出來的新生靈氣結合,同時接受了新靈氣裡繼承以往父母輩的信息,混沌合一造就了一個新的「我」的形成。這個「我」不是前世的我,也不是新生的我,是前世的我,又是新生的我。在這種觀念下,新生生命除了繼承父母輩的特徵之外,還帶有自己前世的特徵——很多為自己父母輩無法解釋和理解的特徵。現實中,我們的生命其實很難說究竟是初生的,還是有以往生命的結合,大概所有生命都是這二者的混沌二分和合一吧。
也就是說,宇宙生命數量可以無限增長,因為宇宙混沌二分法下無限可以無限幻化,但是,宇宙生命數量又可以是一個常數,其不增不減,我的意思是,也許!所有生命都不過是宇宙本體的映像而已,而宇宙本體是無!那,我們是什麼?現實中,還是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些生命不是凡人的,必然是高級生命回歸物質世界的結合的產物。比如釋迦牟尼,比如老子,比如孔子,比如耶穌,比如歷史上一些神奇的人物。現實中,也是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些生命特徵不是簡單的遺傳的,比如,有些父母輩身上從來沒有的特性在小孩子身上體現出來,小孩子生來就具有父母各輩沒有的天賦,或與眾不同,這可能是其前生帶來的。經過黑洞,也就是已有生命在時間為0的那個階段的結合。新的生命儘管依然攜帶以往所有信息,但大部分會失去以往的記憶。只有一些前世修為很高的人,可能可以依稀記得前世的東西。而到釋迦牟尼,其達到那個層次,就又拾回了以往所有的記憶,所以其可以歷數自己以往累生類世發生過的事件。小孩子,3、4歲之前,「我」的意識尚未牢固,可以看到成人很多看不到的東西的,因為其受物質肉體的桎梏還沒那麼強烈,青春期後,大部分人失去感知非物質世界的能力。女孩子相對男孩子更容易感知到非物質世界,因為女人是合一法的代表,與非物質世界離得更近。
試管嬰兒,一樣的道理,但不要以為人類成為上帝了,人類不能創造生命,只是創造了創造生命的條件,生命是由宇宙自身自組織起來的。前面已經講過,意識的主體是由凝集的氣(物質)分離出來的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分散的流動的氣——古代人所說的「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氣」。
由於不同的靈氣被桎梏在相對隔絕的凝集的氣(即我們的物質肉體)之中,導致意識自我的執著或一種運作慣性,形成「我」和「你」兩個不同的觀念,這就是你和我產生的來源。意識由思維和感知兩個相對隔絕的部分構成——思維是能量的自我控制,感知則是與外界場的相互作用。
人與其他動物與植物的區別在於:人有很高的思維能力,但「我」執也最嚴重,感知能力最差。動物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也有「我」的朦朧意識,感知能力比人來得強。植物沒有思維能力,「我」的意識極其微弱,按理說其感知能力很強。但由於基本沒有「我」的意識,因此不會自我控制自身的運作,所以它不是動物。植物感知能力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千年人參,其由於千年運作而已經有朦朧的「我」的意識,因此,在採摘時候,如果不懂得程序,人參的靈氣會由於感知到人要採摘的威脅而跑掉。原因是人參儘管有了朦朧的「我」的意識,但其是很弱的,也就是「我執」不強,因此受物質形體的約束沒動物那麼強。而人的自我意識很強,因此受物質形體的約束也很強。但並不是所有植物都有這種能力的,千年人參是天地之精華啊。輪迴前面已經也講過一些了,萬物有自我否定的必然規律,一旦意識有所執著,其就會形成一種慣性使這種執著越來越強,最終這種慣性不斷運作的結果是否定你原來的執著。正是這個原理形成了生命的輪迴。這
種輪迴也就是我們說的因果論,此因為彼果,此果為彼因,無限推演,因此我們只能截取一段時間的因果關係來看。舉個例子,有人偶然接觸毒品(這裡是因,但往上推則是果,這裡我們不再往前推為什麼他會接觸毒品),享受毒品帶來的樂趣,形成一種新的對這種快樂的執著,由此這種執著會越來越強,形成毒癮,難以自拔。最終,快樂不斷運作的結果是走向否定自己,毒癮不得滿足或對身體和靈魂帶來的傷害使其遭受地獄般的痛苦。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輪迴。所謂六道,大家可能覺得難以理解,但事實上是可能存在的。前面講過,生命是不斷輪迴的,但新生命的決定是由你以前生命的執著所決定的,因此,前生和後世似乎是隔離的,其實卻也是連續的。人死後,由於各種執著趨向會有不同的去處,比如,有些人厭倦了各種物質欲望,形成對「空」的執著,於是得去色界,有人對物質欲望依然執著,於是還歸欲界。這裡,色界和欲界也是分層次,根據執著強烈程度有不同的維度的子世界。因為前面有任何事物自我否定的運作規律,如果你在今生某種執著已經達到極端,則你下一生將是你的你的執著很難或永遠無法實現。比如,你今生對錢財或女人執著到極端,則下一生你的趨向則將可能是錢財一無所有、女人一個都沒有,而你執著依舊,得不到之苦,讓你痛不欲生,如果你最終悟到,一切虛幻,那你去掉這種執著,命運也就改變了。
傳說中的地獄,比如靈魂在那裡不斷被各種形式的酷刑折磨,可能是比喻,但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以往無數次物質文明中已經升華很高層次的「人」,在非物質世界中,根據宇宙自我運作原理,自我組織貫徹這種運作規律進行所有生命發展升華的自我管理,於是就可能出現所謂的地獄了。不過,在非物質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靠彼此的感知形式來進行的,如果一個「人」定力夠高,能自由控制自身的能量形式,能不受其他生命場的影響,則所有都變成虛幻。但這「人」也已經不會處在低階世界了。在非物質世界,生命的相互影響是虛幻的,但又是真實的。打個比方,臺灣島上的一個人,平常可能沒有外省和本省人之間很嚴重的區分,但是在選舉時候,陳水扁具有很強煽動力,使得很多人開始區分外省和本省人,並認為外省人欺負本省人。於是形成一個很強的場,越來越多人受這種場影響,於是也就形成那種觀念。見到沒有,人是理性的嗎?本來虛幻的東西,一旦場的力量夠大,你無法抵抗,它就變成真實的東西了。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所有執著都是虛幻,但只要你沒有足夠定力,你無法認識到其虛幻性,對於你那都是真實的。所以,佛教中有「戒、定、慧」,「定」是很關鍵的。丹道修煉,聯繫助理:SuperAceA
長按下面二維碼,限時免費領取圈內簡單實用的內部修行資料《靈性的秘密》、《修行的秘密》
修行人的公眾號
格物|致知|自然|簡單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大門
版權聲明:
1、內容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2、本平臺旨在傳播好內容,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