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薄克國
在島城,有一支由20多人組成的團隊,他們不從團隊取得一分報酬,卻願意為此付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依靠虛擬的網絡聚集到一起,在現實世界裡屢屢寫下愛的讚歌。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網事如歌」。他們說:「學雷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為農村娃編織
「美麗中國夢」
今年1月上旬,「網事如歌」公益團隊走進黃島區藏南鎮高戈莊小學,拍攝了名為「我的夢想」的專題片,希望引起更多網友的關注和參與。
隊員魏超說,在一次調查中,他們發現在青島郊區農村孩子當中,有70%的孩子沒有見過大海,還有至少50%的孩子從小到大就沒離開過自己的鎮子;60%的孩子長大後的夢想就是做老師,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接觸到的除了農民外就只有老師了,「這些都非常讓他們觸動,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把『美麗中國夢』這個項目做下去的信心。」
「網事如歌」公益團隊發起人孫東生說,希望「美麗中國夢」大型公益活動,可以讓更多的網友、更多的熱心市民參與到這個活動當中來,通過手中的DV、相機、手機,記錄身邊的美麗事物、新鮮事物、奇特事物,帶到孩子們當中去,讓孩子們了解我們的美麗中國,讓孩子們擁有自己更精彩的夢想。
公益募捐百萬元
孫東生的公益之路始於2004年。當時,為了救助白血病患兒,他捐出了一個月工資。從那以後,孫東生不僅自己參與網上公益活動,還與愛心網友一起組建了「網事如歌」公益團隊。
2006年,4歲半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小雪豔危在旦夕,得知這個消息後,「網事如歌」聯合青島市紅十字會,組織了一場為小雪豔募捐的義賣活動,兩天募得善款2.9萬多元。得知北京阜外醫院與青島港務局有合作關係,他們又聯繫了雙方。小雪豔在醫院接受手術後痊癒,現在非常健康。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網事如歌」公益團隊在網上發起了大型募捐活動,兩天時間,參與網友近千人,募集善款15萬元。走上市區街頭募捐時,一位以撿拾廢品為生計的老奶奶的善舉,讓團隊成員們深深感受到青島這座城市的愛心。
隊員曹欣回憶說:「老人先捐出了1.5元錢,顫顫微微地就走了,過了一會兒又回來,捐出了10元錢。奶奶說,這是她身上所有的錢,我們全場好多人,都為老奶奶這一舉動感動得熱淚盈眶。」
從2006年至今,團隊募到的捐款保守估計至少百萬元。走進沂水,為那裡的貧窮孩子捐助電腦;走進養老院,為他們送去關懷……扶弱濟困、傳遞溫暖,「網事如歌」公益團隊一次次把愛心灑滿島城。
參與公益
收穫的是感動
雷鋒如今已經離開我們整整50年,時至今日,任何一位好人,都會被人稱為「活雷鋒」。作為活躍在網絡上的「活雷鋒」,在默默地為社會拋灑愛心的同時,收穫的是感動。
「做了這麼多年活動,我們也被人誤解過,說我們的努力是有私心的,是為了出名,不能不說心酸和委屈。如果說我們是為了名利,這麼多年過去了,幾乎沒人知道我們的真實姓名,就是連我們的網名記住的也不多。」孫東生坦誠地說,眾多熱心網友來自各行各業,一直都在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也許有人會問他們,到底圖的是什麼,他覺得做了這麼多年公益,收穫的不是快樂,而是一個由無助到感動最後到欣慰的過程。
他說,到今天為止,他們認為一點的就是,任何一個活動,任何一個愛心的行動,不是哪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功勞,而是成千上萬的網友,在關注和支持著這些活動,他們是我們的堅強後盾。
談及團隊未來的計劃和構想,孫東生說:「我們草根百姓做的公益,只是想喚醒更多的人投身公益。幫助他人的同時,我收藏故事、銘記感動,內心非常地滿足。我們沒有宏願,只能盡些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