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改革開放40年,風雷激蕩,歲月崢嶸,有哪些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為人先?有哪些事鐫刻著改革開放的印記?有著悠久歷史的《新疆日報》,忠實記錄著40年來新疆改革開放邁出的每一個腳步,見證著改革開放給新疆帶來的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 風雲錄」「本報見證」欄目,從本報過去40年的報導中,精心選取在改革開放歷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或舉措,講述改革者以巨大的勇氣和非凡的魄力,破除重重阻力,將改革推向深入的生動故事。
「臨別時,宋漢良、鐵木爾 • 達瓦買提分別題詞:『新疆第一村。祝賀八家戶村興辦鄉鎮企業成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為振興新疆作出新的貢獻』。」
這是1992年1月29日《新疆日報》一版刊發的《每逢佳節情更切——自治區黨政領導春節前夕慰問見聞》一文中「晨訪『新疆第一村』」的部分內容。「新疆第一村」,即原來的烏魯木齊縣二工鄉八家戶村。40年來,這個位於烏魯木齊市東北部的城邊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解放思想,敢闖敢幹,成為我區農村改革先鋒。
「住破房,睡土炕,鍋裏白水煮菜幫,土豆窩頭半年糧。」這是改革開放前八家戶村的真實寫照。那時候,全村點的是煤油燈,喝的是土井水,走的是小土路,始終沒有擺脫貧困的生活狀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八家戶。1978年,當時的生產隊會計何佔山辭了職,帶領8個人,靠著一輛手拉車,辦起了綜合廠(其實是搞建築)。「剛起步時很難,我領著大家組成建築隊,包工蓋房。篩沙子、搬石頭、扛樓板、上房梁,一天下來,精疲力盡。」6月20日,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何佔山記憶猶新。
改革大潮風起雲湧的上世紀80年代,何佔山靠著敢闖敢幹的拼勁,依託八家戶村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從投資少、見效快的建材行業入手,領著村民們辦起了軋鋼廠、石膏板廠、水泥廠、預製廠等10多個配套企業,使全村經濟在短短幾年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1985年,八家戶村在自治區首創村工農業產值超千萬元、人均收入超千元的奇蹟。1987年4月24日,《新疆日報》刊發《八家戶村堅持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大方向依靠發展鄉鎮企業迅速壯大集體經濟》一文,文中寫道:「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345元,已沒有一家貧困戶。」此時的八家戶村,呈現出一派全村群眾共同富裕的喜人景象。
此時,何佔山已是聲名遠揚的「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經常去全國各地學習先進經驗,見多識廣的他對改革開放有了更深的理解。在1987年10月13日《新疆日報》刊發的《何佔山的新思考》一文中寫道:「說起八家戶村的發展,何佔山說,我們要不斷地改革,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想辦法發展什麼。」
然而,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有失敗,有辛酸也有坎坷。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八家戶村辦企業倒閉了好幾個,經濟損失150萬元。辦企業的艱辛滋味讓領頭人何佔山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1989年12月7日《新疆日報》刊發的《何佔山和他的「造山」運動》一文中寫道:「借才生財,借知識分子致富,成為何佔山的一個戰略思想。」於是,聘請來的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兼職的「星期天工程師」,都被何佔山奉為「財神」,委以重任,當顧問、廠長、副廠長、會計等。有了人才,新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辦了起來,村裡68%的勞動力進了工廠做工,還從城裡招收待業青年。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嘗到改革甜頭的八家戶村人眼光更遠,探索出一條開拓市場的新路子——「借船出海」。1989年,八家戶毛巾廠與當時我區最大的一家針紡織中外合資企業——新南針紡織有限公司聯營,不僅提升了產品質量,而且逐步由內銷轉為外銷,增加了外匯收入。1991年12月29日《新疆日報》刊發《八家戶為何久興不衰》一文,文中寫道:「工廠過去愁的是產品賣不掉,現在愁的是忙都忙不過來。」
八家戶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緊抓機遇,思路更廣,發展步伐更快。到1992年底,八家戶村已發展了20個集體企業、兩家合資企業,成為新疆歷史上第一個億元村,人均收入3000元。1992年12月24日,《新疆日報》刊發《八家戶成為「大家戶」新聞會開成喜慶會》一文,文中寫道:「自治區主席鐵木爾 • 達瓦買提誇獎今日的八家戶實際上已發展成各業興旺、家大業大的『大家戶』」「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慄壽山也給了以何佔山為代表的八家戶的農民企業家們很高的評價,稱八家戶是『新疆第一個小康村』」。這一年,頭頂諸多榮譽的何佔山,光榮地出席了黨的十四大。
八家戶村村民的生活也芝麻開花節節高。1993年全村銷售總收入2.24億元,人均收入3500元;1994年全村銷售總收入3.5億元,人均收入4000元;到了1998年,全村總產值6.13億元,人均收入6130元。八家戶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奮勇前行,一年一個臺階,創造了獨有的「八家戶樣本」。
1999年,自治區專門組織調查組,對八家戶村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進行了調研,並於6月6日在《新疆日報》一版頭題位置刊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文明——「新疆第一村」八家戶村調查》一文,文中稱:「如今的八家戶,農民家庭彩電、冰箱、洗衣機已普及。50%的人家住上了漂亮的樓房,5%的人家買了小汽車,三分之一的農戶安裝了程控電話,家家都有一筆數量可觀的存款。」
對此,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曾多次採訪報導八家戶村的本報記者張創道回憶說:「八家戶村剛開始都是小平房,沒幾年,一棟棟樓房就立了起來。『大哥大』剛上市,八家戶就有不少人擁有了。」
實行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的經濟聯合,與臺商合資建立了新疆八家戶鋁型材有限公司,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對八家戶鋼管廠這家村裡經濟效益最好的集體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八家戶村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在改革中求發展,實現新的突破。2000年6月20日《新疆日報》刊發的《「新疆第一村」市場爭雄》一文寫道:「改制後成立的八家戶冷彎制管有限公司,僅一年利稅就比改制前增長40%。」
對此,在2000年7月1日《新疆日報》刊發的《大力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一文中寫道:「何佔山表示,作為『新疆第一村』的黨總支書記,就是要通過思想的不斷解放、觀念的不斷改變,帶領農民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去大力發展經濟。」
2003年,隨著「撤村建居」的推進,八家戶村民被分置到5個社區,八家戶村辦企業或被企業兼併,或被股東購買。用何佔山的話說,這是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不過,受八家戶村多年辦企業的影響,「撤村建居」後,依然有不少八家戶人選擇了自主創業或開辦公司,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繼續搏擊前行。
時光如流。如今,在原八家戶村的村址上,是寬闊的馬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近日,記者在烏魯木齊市銀川路的一棟高層住宅裡見到了73歲高齡的何佔山,這位經歷、參與、見證改革開放的風雲人物,撫摸著一塊塊鐫刻著昔日功勳的獎章,回憶起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無限感慨地說:「沒有改革開放,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記者:李春霞
來源: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