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河陽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後人多稱韓昌黎。他三歲而孤,由其兄嫂養育成人。著有《昌黎先生集》,存詩四百餘首。
他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多長篇古詩,其中不乏揭露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的佳作,如《歸彭城》、《縣齋有懷》等,大都寫得平實順暢。但他也有寫的清新、富於神韻、近似盛唐人的詩,如《晚雨》、《盆池五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一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唐代: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此詩作於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早春。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雖然時間不長,但此時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鎮州(今河北正定)藩鎮叛亂,韓愈奉命前往宣撫,說服叛軍,平息了一場叛亂。穆宗非常高興,把他從兵部侍郎任上調為吏部侍郎。
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於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張籍的遊興。
第一句中,詩人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雖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這一句是全篇中的絕妙佳句。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第三、四句是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心裁。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
對於這首詩,大家有什麼其他看法和意見,都可以在評論裡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