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安菜販的帳本:有家庭收支還有菜價表(圖)

2020-12-20 華商網

  2年了,在邱許元妻子記得帳本中,記載了一個打工者在城市中生存的不易來西安打工的邱許元在西安已經待了2年,所掙得錢緊緊巴巴只能夠一家三口的生活費,2年來,邱許元夫婦沒有攢下一分錢,為了孩子,他們只能在這個城市堅持。本報記者趙雄韜攝

  2年了,邱許元和妻子在居住的村子裡擺了一個菜攤,勉強能夠生活來西安打工的邱許元在西安已經待了2年,所掙得錢緊緊巴巴只能夠一家三口的生活費,2年來,邱許元夫婦沒有攢下一分錢,為了孩子,他們只能在這個城市堅持。本報記者趙雄韜攝

  帳本記些啥

  上周辣椒1.2元/斤現在1.4元/斤

  昨日凌晨3時多,老邱在西安朱雀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蔬菜時發現,很多蔬菜的批發價都漲了。(見下表)

  此外,還有部分蔬菜則沒有「跟風」漲價,保持價格平穩甚至還出現微降:韭菜一星期前批發價是2.5元/斤,昨日是2.2元/斤;香菜一星期前批發價是2元/斤,昨日是1.2元/斤;豆角一星期前批發價是2.8元/斤,昨日是2.5元/斤;冬瓜上星期批發價是0.3/斤,昨日批發價格沒變。昨日,記者從西安朱雀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中心了解到,和上周相比,昨日該市場蔬菜批發價總體上漲6%左右。

  菜販眼中的買菜者

  買菠菜揪幾根買西紅柿就一兩個

  「菜價上漲了,買菜的也少了,現在買菜的人比前幾周少了一半多呢。以前一天我們能賣230元,這兩天一天才賣不到150元。」老邱說,「很多人買菜時買的也比較少了,買菠菜就揪幾根,買西紅柿就買一兩個。西紅柿大點的一個就將近2元錢,你說誰還敢多買?」

  菜販說菜為什麼貴

  層層加價 物價跟風

  老邱說,根據他的經驗,目前菜價上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物價上漲的跟風效應。「現在菜價上漲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跟風,一看其他商品在漲,菜價也跟著漲起來了。」老邱說。

  二是層層加價。蔬菜從地裡出來賣到批發商手裡,批發商再加價賣給零售商,零售商再加價賣給市民,中間環節無疑提高了蔬菜的成本價。

  三是不排除背後有人在操縱市場。

  昨日,西安朱雀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分析說,現在菜價上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遊供貨商在漲價。此外,油價等上漲導致運費、人工費提高,也推動了菜價上漲。「天氣情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菜價,14日下雨就導致綠葉菜出不來,使菜價藉機上漲了。」

  「我和妻子賣菜每月淨收入1300元,但孩子就得花去700多元,再除去其他一些生活費用,每月收支勉強持平,還不敢有人得病,否則就要『倒找』了。」昨日上午,在西安高新區陳林村做販菜生意的邱許元指著家庭帳本上的一筆筆支出帳目說。邱許元說他和妻子記帳已經有一年多了,提起為啥要記帳,老邱妻子張康麗只是抿著嘴笑。

相關焦點

  • 居民堅持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在上高街道有一位居民,1994年開始,她堅持家庭開支每日記帳,而一個家庭的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開銷,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堅持記錄家庭收支,90年代帳目精確到分山藥2斤,7.4元;紅棗0.7斤,10.2元;木耳0.3斤,12.1元……3月3月上午,收拾完家務,伏靜趕忙拿出一個小本子,把當天的開銷記在上面,而本子的封面整齊的寫著「2016年3月家庭現金收支日記」。
  •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 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翻開帳本曹吉林仿佛看到了從前的自己曹吉林的第一本帳本和最新的帳本在平涼市涇川縣豐臺鎮豐臺村,一位翻看著5本厚厚的帳本和8本記事簿,裡面詳細記錄了曹吉林每一筆收支和所有重要的事務。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2014-10-04 10:46:15小本子的封面上,整齊地寫著「2014年家庭現金收支日記」等。  「本來帳本上都是寫老董和我的名字的。但他去年底因車禍過世了,我就接下來繼續記。」張春暉緩緩地說,「今天早上買的菜多,怕忘記,就先拿了張廢紙記下。」  「老董」叫董萬春,張春暉的老伴。兩人分別於1951年、1952年從老家麗水和浦江調到縉雲,參與縉雲供銷社籌建工作。兩人於1953年結為夫婦。
  • 一個中部地區農村家庭的人情帳本
    照片由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提供  在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薑紅(應研究者要求,化名)的調研中,有一個詳盡的家庭人情往來帳本的樣本。  這是江漢平原上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農家,一家6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加上兩個孩子。
  • ...物價也有大變化丨10本家庭帳本記錄了近個半世紀的生活收支明細
    在哈爾濱有一位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記錄家庭收支明細的老人。她就是今年已經78歲的孫玉芝大娘,她的10本家庭收支帳本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1998年帳本中首次出現「旅遊支出」孫玉芝拿著一本帳本讓記者看,1998年的帳本中記錄著夫妻倆的月工資是1500元,參加工作的二兒子每月還交家400元。此時改革開放已經20年了,孫玉芝一家和許多家庭一樣,生活已明顯改善。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據了解,全青島市一共有1350戶記帳戶。那麼,這1350戶記帳戶是如何產生的呢?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住戶調查處副處長付增梁介紹,國家統計局以每五年為一個周期,利用人口普查的資料採用科學的抽樣調查方法,在全國隨機抽取16萬戶作為全國4億多家庭的代表,構建起居民收支情況數據的樣本框。    在青島,一共有135個調查小區被抽中,每個調查小區10戶記帳戶。
  • 記帳員王壁峰:用家庭帳本記錄生活變遷
    今年74歲的王壁峰向記者展示著他2013年的帳本,泛黃的帳本記錄著的不僅是王壁峰家庭的收支流水,也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見證了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冬瓜2元、鮮箔殼18元、葡萄10元……每購買一樣食物,王壁峰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晚飯過後,王壁峰總會習慣性坐下來,取出帳本記錄下一天的收支。
  • 家庭小帳本反映國家大變化——記四川省南充市記帳員王清玉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老花鏡,拿出帳本,將支出的錢,或者是收入的錢一筆一筆地記下來,還要在算盤上進行詳細計算,一位老南充市民用家庭小帳本反映了國家大帳本的變化。今年已經66歲的王清玉表示,她還要堅持記下去。
  • 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年·變遷】家庭帳本裡的40年  「沒有想到,我記的家庭帳本成了改革開放的記錄冊。」  說這話的是一個叫張心俠的老人。今年89歲的他居住在濟南市市中區的臥龍社區,是一名離休幹部。
  • 河北一農民堅持記帳40年 家庭帳本見證時代變遷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於佳欣、嶽文婷)「買供應糖半斤0.35元,一斤醋0.14元……」今年71歲的河北省涉縣遼城鄉西遼城村村民王益清,從20多歲起就有記帳的習慣。積攢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帳本」,記錄著全家人的收支,也濃縮了時代的變遷。
  • 「家庭帳本」見證70年偉大成就
    「買供應糖半斤0.35元,一斤醋0.14元……」今年71歲的河北省涉縣遼城鄉西遼城村村民王益清,從20多歲起就有記帳的習慣。積攢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帳本」,記錄著全家人的收支。1978年,他們「光花在吃上面的錢,就佔了六成。」如今,用於食品的支出佔比下降到5%,其他的支出項目卻越來越豐富。
  • 西安普通家庭CPI:夫妻須商量超50元支出(圖)
    為此,我們記錄了西安五個家庭的小帳本,用確切的數字和普通人的故事,更真實地解讀CPI。  花費高,孩子留在農村上學  人物檔案  吳小軍,32歲,水暖工,來西安打工5年  家庭收支  家庭月收入3800元,每月固定支出約2000元  「如果不考慮在西安安家,我對自己的生活挺滿足。」
  • 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帳本裡的中國》新書首發
    《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央廣網廣州8月17日消息(記者鄭澍)17日上午,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廣東省委宣傳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選題《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在南國書香節琶洲展館舉行。
  • ...調查③丨一個家庭帳本裡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實體店...
    王女士2020年4、5月的家庭帳本。  站在年終歲末,回首即將過去的2020年,如果要給這一年貼一個關鍵詞,「改變」二字恰如其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  通過微信,王女士發給大眾網·海報記者兩張截圖,這是她2020年的家庭帳本。兩頁紙上,密密麻麻記錄著王女士一家2020年4月、5月每一天的開支情況。
  • ...團購調查③丨一個家庭帳本裡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儀首歌 濟南報導王女士2020年4、5月的家庭帳本通過微信,王女士發給大眾網·海報記者兩張截圖,這是她2020年的家庭帳本。兩頁紙上,密密麻麻記錄著王女士一家2020年4月、5月每一天的開支情況。
  • 從紙質帳本到電子記帳 個人小帳本關係著民生大事
    自從成為國家統計局南寧調查隊抽中的調查樣本記帳戶,李燕鳳便配合進行家庭現金和實物收支日記帳。從2013年開始,南寧市住戶調查逐漸從傳統的手工紙質記帳升級為電子記帳,發生了質的飛躍。而李燕鳳不僅經歷了住戶調查方式的變遷,她手中的家庭小帳本更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
  • 「小帳本」記錄40年中國家庭成長「大數據」
    但隨著三個女兒相繼上學,日子也過得愈發緊巴,便開始用記帳的辦法,精打細算每一筆收支。「每次開工資,老伴把錢上交,我第一件事就是買好米、油、鹽、煤,當時買這些都需要票證。」在桂玉英早期的帳本上,這四樣是「剛需消費」,每月都要優先保障。
  • 一個農民家庭2006年帳本:打工是主要收入來源
    ●記帳人:長沙縣黃興鎮黃興新村農民李海彬●記帳內容:李家六口人的收支情況●記帳時段:2006年1月-12月今年62歲的李海彬家住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黃興新村肖廠組,家裡除了李海彬的妻子外,還有兒子李大興和兒媳王群英夫婦以及兩個孫女
  • 堅持記帳38年,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被湖北省檔案館收藏
    堅持記帳38年,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被湖北省檔案館收藏 向秀 李爽/微信公眾號「湖北之聲」 2019-09-29 07:10
  • 帳本故事:中國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  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