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旅加學者
北京時間4月10日晨,796件套流失義大利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抵中國。翌日,中國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正組織專家對這些文物、藝術品進行鑑定、研究等工作,在相關工作結束後,這批文物、藝術品中的一部分將與公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見面。
這批文物是2007年被義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的。經過長達10多年的司法審判程序,義大利法院最終作出了將文物全部返還中國的裁決。就在上個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義大利之際,義大利官方正式公布了這一消息,引起廣泛關注。
許多懂行的朋友都知道,跨國追討文物困難重重,即便一些世界馳名、原所在地確鑿無疑的文物,如斯芬克斯鬍鬚、維納斯雕像等,埃及、希臘等國政府多年千方百計追討,迄今仍不得要領。
之所以難,關鍵在於人為設置的三大難題。
首先是追討年限和所有者證據。根據《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國家對流失文物的追溯權只有50年,幾乎所有像樣文物都超過這一年限。不僅如此,許多流失海外文物傳承無序,拿不出「原主」證據,就很難追討成功,甚至不容易在異國他鄉贏得訴訟和輿論支持。
其次是收藏者立場。2003年,19家西方博物館聯合發表《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反對將藝術品特別是古代文物歸還原屬國,理由冠冕堂皇,實則試圖將之長期據為己有。
第三則是國際公約的局限性。儘管若干國際公約確認了「掠奪的文物應歸還所屬國」原則,卻缺乏必要的約束性,有關國家和團體非但難以此為依據,去追索屬於本國的流失文物,甚至連借回展覽都困難重重。不僅如此,英、法等國乾脆就沒有加入公約。
近年來中國官方、民間追討流失海外文物的動作明顯變大,也取得了一定收穫,但像此番在義大利這樣豐碩的收穫,不能說「絕後」,卻絕對可算「空前」。
之所以能獲得這次「豐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意兩國關係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取得突破性進展,義大利在3月23日正式和中國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由此成為首個正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G7國家,兩國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愈益頻繁、密切。在這種良好的氛圍裡,意方積極推動將這些原本就循非法、不正當渠道流出國外的中國文物「完璧歸趙」,是一種友善的表示和互動,也是對中方一系列友好姿態的投桃報李。
其次,二戰後的義大利,在返還國外非法入境文物方面較其它歐美國家更積極。義大利有燦爛的古代文明,但自羅馬時代結束後曾經歷漫長的割據時代,直到19世紀後半葉才重新統一,形成現代義大利民族國家。
在此過程中許多本土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羅浮宮著名的競技場院拱門上的馬群雕塑,就是當年拿破崙從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頂上硬拆下搶到巴黎的),為此,義大利早在1969年就專門成立了全球第一支專門追蹤藝術品盜賊與贓物的勁旅——義大利藝術遺產防護指揮部(TPA),將義大利有據可查的流失文物全部記入資料庫,並組織專人系統監視各國博物館、陳列室和拍賣會,逐一比對,尋找可能的流失文物,一旦發現就緊追不放,2009年的統計稱「40年追討流失海外文物逾15萬件」,號稱「全球最善於追討流失海外文物的國家」。
將心比心,義大利政府、博物館在返還海外流失文物方面也相對「大方」,如墨索裡尼時代(1937年)從衣索比亞掠奪的國寶——阿克蘇姆方尖碑,戰後衣索比亞政府追討時就得到歷屆義大利政府積極、明確回應,在克服一系列技術、資金和其它困難後,高24米、重達160噸的方尖碑在闊別祖國68年後終於全部「回家」。此次流失中國文物、藝術品得以如數返還,而並未像在其它某些歐美國家那樣遭遇更多阻力,也和這一情結不無關係。
同時也必須看到中方為此付出的努力。
正如許多報導所指出的,2007年義大利文物憲兵查獲這些流失中國文物的信息公布後不久,中國國家文物局就立即對接義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循正規、合法渠道有條不紊地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並為此不懈努力、埋頭工作十多年之久。
此次文物返還,「高光時刻」固然是義大利政府「官宣」的剎那,但決定性的一環卻是此前鮮為人知的、義大利法院所作出的「必須返還文物」裁決,而裁決的背後,則凝聚著中國有關部門、人員的多年辛勞和默默付出。
此次成功的海外流失文物追討是一個友善姿態,也應是一個良好開端。它再次提醒人們,追討海外流失文物要耐心,更要講究渠道、方式。取巧、「偷雞」只能弄巧成拙,而「花錢買贓」等於變相鼓勵更多「文物竊賊」「文物黑市販子」去鋌而走險、「綁票勒贖」,惟有堅持「無償索討」的原則,走「正門」循正規渠道,合理合法、有理有利地維護文物所有國應有的權利,惟有相信並依靠「國家隊」的力量,相信國與國間互利友好、合作發展關係的「魔力」,才能讓更多循非法、不正當渠道流出國境的中國文物早日「回家」。(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