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歸還796件中國文物!當年瘋狂掠奪圓明園的英法為何不見動靜?

2020-12-13 中國網推薦

陶短房 旅加學者

北京時間4月10日晨,796件套流失義大利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抵中國。翌日,中國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正組織專家對這些文物、藝術品進行鑑定、研究等工作,在相關工作結束後,這批文物、藝術品中的一部分將與公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見面。

這批文物是2007年被義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的。經過長達10多年的司法審判程序,義大利法院最終作出了將文物全部返還中國的裁決。就在上個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義大利之際,義大利官方正式公布了這一消息,引起廣泛關注。

許多懂行的朋友都知道,跨國追討文物困難重重,即便一些世界馳名、原所在地確鑿無疑的文物,如斯芬克斯鬍鬚、維納斯雕像等,埃及、希臘等國政府多年千方百計追討,迄今仍不得要領。

之所以難,關鍵在於人為設置的三大難題。

首先是追討年限和所有者證據。根據《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國家對流失文物的追溯權只有50年,幾乎所有像樣文物都超過這一年限。不僅如此,許多流失海外文物傳承無序,拿不出「原主」證據,就很難追討成功,甚至不容易在異國他鄉贏得訴訟和輿論支持。

其次是收藏者立場。2003年,19家西方博物館聯合發表《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反對將藝術品特別是古代文物歸還原屬國,理由冠冕堂皇,實則試圖將之長期據為己有。

第三則是國際公約的局限性。儘管若干國際公約確認了「掠奪的文物應歸還所屬國」原則,卻缺乏必要的約束性,有關國家和團體非但難以此為依據,去追索屬於本國的流失文物,甚至連借回展覽都困難重重。不僅如此,英、法等國乾脆就沒有加入公約。

近年來中國官方、民間追討流失海外文物的動作明顯變大,也取得了一定收穫,但像此番在義大利這樣豐碩的收穫,不能說「絕後」,卻絕對可算「空前」。

之所以能獲得這次「豐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意兩國關係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取得突破性進展,義大利在3月23日正式和中國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由此成為首個正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G7國家,兩國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愈益頻繁、密切。在這種良好的氛圍裡,意方積極推動將這些原本就循非法、不正當渠道流出國外的中國文物「完璧歸趙」,是一種友善的表示和互動,也是對中方一系列友好姿態的投桃報李。

其次,二戰後的義大利,在返還國外非法入境文物方面較其它歐美國家更積極。義大利有燦爛的古代文明,但自羅馬時代結束後曾經歷漫長的割據時代,直到19世紀後半葉才重新統一,形成現代義大利民族國家。

在此過程中許多本土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羅浮宮著名的競技場院拱門上的馬群雕塑,就是當年拿破崙從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頂上硬拆下搶到巴黎的),為此,義大利早在1969年就專門成立了全球第一支專門追蹤藝術品盜賊與贓物的勁旅——義大利藝術遺產防護指揮部(TPA),將義大利有據可查的流失文物全部記入資料庫,並組織專人系統監視各國博物館、陳列室和拍賣會,逐一比對,尋找可能的流失文物,一旦發現就緊追不放,2009年的統計稱「40年追討流失海外文物逾15萬件」,號稱「全球最善於追討流失海外文物的國家」。

將心比心,義大利政府、博物館在返還海外流失文物方面也相對「大方」,如墨索裡尼時代(1937年)從衣索比亞掠奪的國寶——阿克蘇姆方尖碑,戰後衣索比亞政府追討時就得到歷屆義大利政府積極、明確回應,在克服一系列技術、資金和其它困難後,高24米、重達160噸的方尖碑在闊別祖國68年後終於全部「回家」。此次流失中國文物、藝術品得以如數返還,而並未像在其它某些歐美國家那樣遭遇更多阻力,也和這一情結不無關係。

同時也必須看到中方為此付出的努力。

正如許多報導所指出的,2007年義大利文物憲兵查獲這些流失中國文物的信息公布後不久,中國國家文物局就立即對接義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循正規、合法渠道有條不紊地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並為此不懈努力、埋頭工作十多年之久。

此次文物返還,「高光時刻」固然是義大利政府「官宣」的剎那,但決定性的一環卻是此前鮮為人知的、義大利法院所作出的「必須返還文物」裁決,而裁決的背後,則凝聚著中國有關部門、人員的多年辛勞和默默付出。

此次成功的海外流失文物追討是一個友善姿態,也應是一個良好開端。它再次提醒人們,追討海外流失文物要耐心,更要講究渠道、方式。取巧、「偷雞」只能弄巧成拙,而「花錢買贓」等於變相鼓勵更多「文物竊賊」「文物黑市販子」去鋌而走險、「綁票勒贖」,惟有堅持「無償索討」的原則,走「正門」循正規渠道,合理合法、有理有利地維護文物所有國應有的權利,惟有相信並依靠「國家隊」的力量,相信國與國間互利友好、合作發展關係的「魔力」,才能讓更多循非法、不正當渠道流出國境的中國文物早日「回家」。(責任編輯:唐華)

相關焦點

  • 義大利返還796件中國文物 外國網友的回覆亮了
    根據雙方協議,義大利將返還796件套中國文物藝術品。「796件套」——義大利大規模歸還文物的舉動,贏得了中國網友們的讚賞,而關注此事的外國網友們,心情卻很複雜。不過,由於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還有很多,涉及到多個國家,在義大利「開了個好頭」之後,其他國家該怎麼做?這也引起了外國網友的思考。事實上,類似的討論在歐洲國家已屢見不鮮。去年5月,英國歷史學家戴維·奧盧索加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一檔節目中發出呼籲:大英博物館應該讓那些被掠奪的國家拿回自己的文物。
  • 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德國率先道歉並歸還文物,唯獨此國恬不知恥
    同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完全佔領北京城,他們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將近50天,皇家園林如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等都被英法聯軍洗劫,並且還將圓明園和靜宜園燒毀,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當年法國作家對此予以強烈的譴責,稱英法聯軍的行為是「兩個強盜的勝利」。
  • 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大多知錯歸還文物,只有這兩個國家不知悔改
    反而是守衛圓明園的二十多名技勇太監,在首領任亮的帶領下奮力抵抗,最終全部壯烈殉職。當天晚上7時,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入福海身亡,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建築藝術傑作遂落入英法聯軍手中。 第二天,數不清的英法聯軍士兵衝入圓明園進行搶掠。在長官的刻意縱容下,失去約束的士兵們不但搶掠文物,還肆意毀壞園中珍貴的建築物。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而今關於圓明園的故事最為代表性的應該是十二獸首的回歸,這些本為圓明園中的物品,被列強掠奪之後,散落世界各地,如今雖然已經有幸找回不少,但是還有不少仍無下落,成為許多人心裡之痛。尤其是當中國昔日之物件,卻被放在外國的拍賣行裡拍出高價,更是讓人們有著莫名的傷痛。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
  • 戰後日本歸還16萬馬車文物只是皮毛,國外拍賣中國文物件件過億
    這引發了網友關於中外文物的大討論。清朝末期,幾次侵略戰爭,列強從中國掠奪的文物不計其數,單就八國聯軍橫掃圓明園這一次,他們就把大清當朝以及搜集的中國前朝文物帶走了大半,圓明園堪稱大清的博物館,可想而知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 中國南海打撈出英國沉船,滿載圓明園文物,英國稱:請歸還給我們
    火燒圓明園這一行為的嚴重程度,在當年法國人就已經指出,相當於羅浮宮和法國國立圖書館同時被燒毀。 曾經就有一位叫做麥克·哈徹的英國人,他作為一個尋寶人,就曾在中國的南海打撈出一艘船,船裡擁有2萬多件明朝瓷器,單憑一個瓷器就高達數十萬美元。 大家也知道,這種做法屬於違法行為,但是這個英國人卻開啟先河,偷偷在南海打撈並運到公海,等到沉船在公海待1年之後無人認領,就屬於個人的。
  • 英法聯軍搶走的稀世文物,堪稱千古第一「名畫」,如今拒不歸還
    所以中國的近代歷史,不只是我們中華兒女心中的傷痕,還是中華文物的一場嚴重損失。時至今日,圓明園的患難仍是我們的雪恥,而那些在戰爭中被擄走的文物,我們也不予餘力地追回。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背景,並於當年的10月6日佔據了圓明園,中國的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的總管大臣投海自盡,院內的嬪妃也受驚身亡。
  • 劍橋大學同意歸還從奈及利亞搶劫的青銅公雞,中國文物何時回家?
    據《每日郵報》11月28日報導,牛津大學耶穌學院昨日宣布,同意歸還19世紀從非洲掠奪的青銅公雞。奈及利亞藝術家,貝寧對話小組成員維克多·埃希哈曼諾爾對《衛報》表示:「無論這是多麼小的一個舉動,這都是對於歸還劫掠文物邁出的一大步。「牛津大學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我希望其他歐洲人,尤其是英國機構,能在沒有任何藉口或拖延的情況下跟進。」
  • 考古隊員在海底撈出4艘沉船,英國卻要求歸還,船裡是圓明園文物
    他成功地將這艘巨型商船打撈了上來,並且在船上找到了上百萬件中國的瓷器。這些瓷器出土於福建德化,每一隻工藝都非常精美,都是上等品,讓人看了就移不開眼睛。鑑定之後發現,這些文物竟然大多數都來自圓明園,既然是英國沉船,再加上裡面的文物,初步判定是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掠奪走的文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一直都是一件令人痛心難以啟齒的事情,這種銷毀文化的行為十分惡劣,給中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 中國海域發現英國沉船,滿載圓明園文物,英媒:我們的,別撈
    我國的皇家園林,擁有無數珍寶的圓明園,也被侵略者洗劫一空。過去中國經濟落後,落後就要挨打。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外國列強也沒有放棄對我國財富特別是文物的掠奪。為了讓這些文物名正言順,西方國家不惜通過國際社會為自己制定所謂「合法」的項目和規範,從而使自己少惹麻煩,從而獲得更多的不正當收益。說到圓明園裡的珍寶,首先想到的是我們都認識的十二生肖頭像。
  • 英法搶走的衣櫃,本是圓明園文物,老外「撿漏」後9315萬賣中國
    可即便過去的光景不在,殘破之境中,閉上眼睛便可以想像到當年的盛況,當時的圓明園,不僅是一個皇家園林,還是一個世界博物館,陳列著許多價值連城的文物,這樣的繁華最終止步於1860年。圓明園於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的焚毀,粗略統計,被搶走的寶物有150萬件以上,但圓明園可以搶的東西太多了,究竟被搶走了多少,這個數字可能永遠是一個謎。
  • 圓明園「馬首」今天回家了!五尊獸首銅像仍下落不明
    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今天(12月1日)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資料圖)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洗劫圓明園,「萬園之園」只留一片廢墟。此後的百年間,馬首銅像與其他11尊獸首銅像們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海外「流浪」,牽動著萬千國人的心。
  • 八國聯軍拿走了我國很多文物,唯有2個國家主動歸還,如今成國寶
    同年5月28日,以大英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為首的八國聯軍,開始發動對清政府的侵略戰爭。在8月14號,八國聯軍打到紫禁城內,對圓明園裡面的奇珍異寶洗劫一空。
  • 逛美英法日博物館,最怕看見中國文物
    被掠奪的文物 孤苦伶仃漂泊了半個地球 159年前,圓明園的一場大火,成為「文物流失」噩夢的開端。 大火燒了3天3夜,被掠奪的文物裝滿了英法聯軍的貨船,自此,中國的無數珍寶文物開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飄零之旅。 文物的流失,又大致分為四個階段:鴉片戰爭後、日本侵華時期、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 鴉片戰爭後的文物境況不用多說。
  • 英國主動歸還25年前流失的中國文物
    1840年,英國強盜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的中國的大門。從此以後,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而英國強盜在中國土地上肆意橫行,搶奪文物,焚毀圓明園,其犯下的歷史罪行罄竹難書。時過境遷,現在的中國逐漸強大起來,而追回當年流失的文物,才能找回真正的尊嚴。
  • 義大利歸還我國數百件歷史文物,國人為之高興
    但是近代以來,盛極必衰,晚清政府貪婪腐敗,而世界各國也開始能夠橫渡世界,晚清的我國落後於時代之中,許多別的國家開始用飛機大炮來攻打我國的大門,更是籤下了許多條約,付出了很多的土地財寶,後期更是攻破我國的圓明園。
  • 法國奢侈品大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
    圖說:皮諾2013年歸還的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網絡圖圖說:皮諾4月歸還中國的猛禽金首之一。網絡圖【新民晚報·新民網】昨天,有媒體爆料稱,4月至今法國已低調向中國歸還4件遭劫掠的純金文物,此次歸還的4件猛禽金首價值1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85萬元),距今歷史超過2000年。據推斷,這些文物是1992年中國甘肅省周朝貴族墓葬遭盜挖時流失的文物,中方表示,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盜墓潮導致的大批流失文物的一部分。法國奢侈品大亨弗朗索瓦·皮諾特原先佔有著這批文物。
  • 圓明園文物將在英拍賣,文物局強烈譴責,流失的國寶超千萬
    導讀:3月29號英國某拍賣行將在4月11日拍賣青銅文物「虎鎣」等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這消息一處,譁然全國,各界反對聲音高呼。那這青銅文物「虎鎣」到底是何物呢?原來,這是距今3000年前稀有的西周青銅器,因其器蓋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
  • 法國奢侈品大亨無償歸還中國四件周朝文物(組圖)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在歸還青銅鼠兔首之後,法國奢侈品大亨皮諾今年4月秘密向中國歸還四件屬於公元前7世紀(東周時期)的猛禽金首,沒有索要任何補償。2013年6月,皮諾家族曾無償向中國歸還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
  • 一馬當先,首件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回歸圓明園,激勵吾輩當自強
    前言: 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起,中國的很多文物就流失到海外,這些文物很多都是被當時的列強從貧弱的中國擄走的,就全世界的博物館中展出的中國文物來看,就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裡面還有一些流失文物被私人收藏,這些流失的文物全部都是屬於中國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