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歷史文獻《朔方文庫》首發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銀川9月13日電 (於翔 李佩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朔方文庫》編纂」成果13日在寧夏大學首發。《朔方文庫》的發布將有助於深入研究寧夏歷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時代價值,具有歷史學、文學、文獻學、民族學等多學科學術意義,為推動寧夏人文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朔方文庫》首期以寧夏相關的歷史文獻檔案為主,按專題分為《寧夏舊志編》《歷代人物著述編》《寧夏典藏珍稀文獻編》《漢文西夏史籍編》《寧夏專題文獻與文書檔案編》共五編。首批成果共112冊,收書146種,孤本35種。其中《寧夏舊志編》32冊36種,《歷代人物著述編》54冊73種,《寧夏典藏珍稀文獻編》10冊7種,《漢文西夏史籍編》15冊26種,《寧夏專題文獻和文書檔案編》1冊4種。

據了解,《朔方文庫》收錄的寧夏文獻檔案主要包括四大類:第一大類,形成於1949年以前的、由寧夏歷史人物撰寫的,或雖非寧夏人撰寫,但其內容與寧夏直接有關的各種傳世文獻,包括寧夏舊志、歷代人物著述、漢文西夏史籍等,如明朱修《〔正統〕寧夏志》、明管律撰《芸莊雜錄備遺》、清周春撰《西夏書》等;第二大類,在今寧夏轄境內出土的、1949年以前形成的各種出土文獻資料,或出土於寧夏轄境之外,內容與寧夏直接有關的各種出土文獻資料,如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出土碑石;第三大類,寧夏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以及流傳稀少、具有特殊研究價值的公藏、私藏文獻,如《漢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等;第四大類,存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有關寧夏的上諭、硃批、奏議、文書等珍貴檔案。

《朔方文庫》學術委員會主任陳育寧說:「『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古籍整理研究是文化興盛的基石,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基礎性工作。「朔方」是寧夏最重要的歷史地理符號,承載著寧夏悠久的歷史記憶與厚重的文化記憶。《朔方文庫》的編纂第一次全面普查了寧夏古代文獻檔案,摸清了家底;第一次對寧夏的歷史文獻檔案進行了系統分類、分專題進行研究;第一次對寧夏歷史文獻檔案集成式、規模式的統一彙編,真正稱得上文化工程。」(完)

相關焦點

  • 《朔方文庫》編纂成果首發 收錄寧夏文獻檔案
    人民網銀川9月13日電(寬容)今天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朔方文庫》編纂」成果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在寧夏大學召開。來自區內外的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並對其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給予了高度評價。
  • 「《朔方文庫》編纂」首批成果共112冊首發
    9月13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朔方文庫》編纂」成果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在寧夏大學舉行。全國各地5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對其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給予高度評價。  「『朔方』是寧夏最重要的歷史地理符號,承載著寧夏悠久的歷史記憶與厚重的文化記憶。」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朔方文庫》編纂」成果首發
    本報訊(記者 李姝)9月13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朔方文庫》編纂」成果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在寧夏大學隆重召開,來自區內外的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2017年11月,由寧夏大學胡玉冰教授任首席專家的「《朔方文庫》編纂」項目立項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是寧夏目前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方文獻整理編纂出版項目,計劃用五年時間(2017~2022年),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朔方文庫》《寧夏珍稀方志叢刊》《寧夏舊志研究》等項目成果,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分類分專題整理研究、集成式彙編出版相關寧夏的文獻檔案。
  • 「《朔方文庫》編纂」首批成果發布
    ,「《朔方文庫》編纂」項目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分類分專題整理研究、集成式彙編出版有關寧夏的文獻檔案,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據悉,「《朔方文庫》編纂」項目擬全面普查古代朔方之地的歷史文獻檔案資料,首期以與寧夏相關的歷史文獻檔案為主,理清寧夏古代文獻檔案「家底」。在文獻中理清地方文脈據介紹,《朔方文庫》作為「《朔方文庫》編纂」項目的首批成果,其中收錄的寧夏文獻檔案主要包括四大類:第一大類是與寧夏直接有關的各種傳世文獻,包括寧夏舊志、歷代人物著述、漢文西夏史籍等。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朔方文庫》編纂開題
    4月7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朔方文庫》編纂開題論證會在銀川舉辦。該項目將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分專題、分類整理研究寧夏古代文獻,第一次集成式彙編、出版寧夏文獻,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 櫛風沐雨砥礪行 《朔方》迎來創刊六十年
    在當天上午召開的座談會上,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代表中國作協向《朔方》表示祝賀,肯定了《朔方》為寧夏文學發展、豐富新中國文學事業做出的貢獻。參會作家代表、編輯代表對《朔方》的培養表達感恩。 1959年5月16日,寧夏唯一的省級文學期刊《朔方》創刊,隨後幾經更名,從《群眾文藝》到《寧夏文藝》再到現在的《朔方》,目前已經出刊609期。
  • 喜馬拉雅文庫搜集到的各種格薩爾文獻。圖片由喜馬拉雅文庫提供
    「我們早在多年前就對格薩爾文獻進行了專門的搜集和整理。」喜馬拉雅文庫負責人才讓多吉說。作為國內最具規模的藏文古籍搜集、保護、整理、編纂機構之一,喜馬拉雅文庫主要從事藏文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和編輯整理工作。
  • 《朔方》2021年第1期目錄
    《朔方》參與並見證了寧夏文學發展的不凡歷程,其辦刊史也是寧夏當代文學的發展史。《朔方》創刊於1959年,二十年後,寧夏文學迎來第一次輝煌。本刊1979年第1、2、3、5期在頭條位置刊發張賢亮短篇小說《四封信》《四十三次快車》《霜重色愈濃》《吉普賽人》。1980年第9期刊發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榮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拍攝為電影《牧馬人》。
  • 向世界說明中國 漢英對照《大中華文庫》全球首發
    身穿洋裝的《文庫》叢書裝滿了整整一個古色古香的書櫃,分外喜人。本次發布會主題是「向世界說明中國——漢英對照《大中華文庫》全球首發式」,由《大中華文庫》工作委員會主辦、北京四海經典文化傳播中心承辦、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協辦。中國網對首發儀式進行了現場直播。
  • 江曙:日本早稻田大學、東洋文庫有關廣州文獻考論
    [i] 此文為《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課題《日本早稻田大學、東洋文庫藏廣州文獻整理與研究》(2017GZY16)階段性成果。[ii] 耿淑豔:《聖諭宣講小說:一種被湮沒的小說類型》,《學術研究》2007年第4期。[iii] 同上。[iv] 周振鶴:《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
  • ...首部大型學前教育綜合文獻從書一一《百年學前教育文庫》出版發行
    近日,由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編輯主任熊偉研究館員、歷史文化與旅遊系黃彥震博士領銜主編的《百年學前教育文庫》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悉,這是國內首部大型學前教育專業綜合文獻叢書,其專業、全面、首創地為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一部基礎工具。
  • 朔方大講堂丨這個下午,我們認識了不一樣的納蘭性德……
    12月6日,朔方人文科學大講堂邀請到中央民族大學期刊社編審,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學所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紅雨,帶我們解讀了不一樣的納蘭性德!
  • 滿鐵遼陽圖書館專門劫掠歷史文獻考古資料
    成立於1910年的滿鐵遼陽圖書館,因坐落於東北軍事文化重鎮遼陽,側重收集劫掠周邊歷史文獻、考古資料及軍事類圖書。在35年時間裡,這裡成為奴化中國人民的殖民圖書館、為日寇侵華戰爭服務的情報基地以及掠奪中華典籍的收藏基地。
  • 寧夏高鐵首發 百名乘客共見歷史時刻
    楊迪 攝中新網銀川12月29日電 題:寧夏高鐵首發 百名乘客共見歷史時刻作者 於翔 李佩珊 楊迪冬日陽光灑滿「塞上江南」,勾畫出魅力寧夏冬韻風情。12月29日上午10時整,停靠在銀川站1站臺的C8201次動車滿載556名乘客,在一聲長鳴中起動,像利箭一般朝著中衛方向疾馳而去。
  • 大事丨《朔方》六十歲!本周末創刊60周年紀念活動將舉辦!
    1960年7月,《群眾文藝》改刊名為《寧夏文藝》。1974年,《寧夏文藝》復刊。1979年,《寧夏文藝》劃歸寧夏文聯主管主辦。1979年,《寧夏文藝》第1、2、3、5期頭條位置刊發張賢亮短篇小說。1980年,《寧夏文藝》第1、2期頭條位置刊發張賢亮短篇小說。1980年4月,《寧夏文藝》改刊名為《朔方》。
  • 百度教育文庫平臺獨家上線西南聯大珍貴史料
    在紀念會現場,百度教育文庫平臺的西南聯大史料專題及數字復原項目正式對外發布,共同為西南聯大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活動期間,在網頁版百度搜索框內輸入「西南聯大」等相關關鍵詞,即可看到「百度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專題活動。
  • 朔方
    天上的火燒雲到的恰是時候,其間還有飛鳥,那鳥是打北來的,於天上盤旋,飛回朔方。鳥兒有了羽翼,便可以享受飛翔;人有了理想,方能奔向遠方。採春途中,我就很想背上包,到很遠的地方去——沒有目的地,只是單純地渴望走遍大江南北。隨性的跳上一輛列車,到一個不知道也未曾聽聞的小城下車。當有一天感到倦了,便買上一張車票回到故土,一邊享受流雲,一邊咀嚼人生。彼時人不再年少,但心底有溫暖的記憶。
  • 烏魯木齊首發《託忒蒙古文文獻—故事匯集》等4本書
    人民網烏魯木齊6月18日電(記者胡仁巴)17日,《託忒蒙古文文獻——故事匯集》等4本書首發儀式暨託忒蒙古文文獻學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成功召開。受歷史、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加之保護條件有限,許多蒙古文檔案文獻遺產損毀、流失現象極為嚴重。蒙古文檔案文獻遺產問題的研究除梳理其內涵外延、檔案特點、類型構成和發掘價值外,還將涉及到檔案材料徵集、載體保護、資源建設與信息開發等諸多方面,這對提供蒙古文檔案遺產保護的實踐方法,建立區域性蒙古文檔案遺產保護模式,更好地搶救與發掘利用這一珍貴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寧夏:塞上江南,以沙漠做床,以星空為被的夢幻之地
    寧夏:塞上江南,以沙漠做床,以星空為被的夢幻之地【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文:青青>「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些優美的詩詞都形容的是同一個地方--「塞上江南–神奇寧夏」l 在幾千多年前的西周,遙遠的寧夏還被叫做朔方,幾百年後秦王一統六國,此時的寧夏才開始了郡縣行政。
  • 臺北秋惠文庫,雖然不大,卻數不清共有多少件收藏
    在這小小的空間裡,存放著橫跨不同時代與政局的臺灣文物,民國前、日據時期、戰後能從中清楚地看到數百年來島嶼的腳印,卻數不清總共有多少件收藏,這就是秋惠文庫。林於昉醫師擁有日本東京醫科牙科大學博士學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受到舊物、舊書吸引,開始零星搜集。1998年回臺灣開設診所之後,更時常前往跳蚤市場和舊貨店「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