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聰明的稻田什麼樣?2小時內的天氣預報準確到方圓1公裡

2020-12-12 紅星新聞

智慧農業如何讓農戶輕鬆種田?義大利發展模式如何在成都的田園間落地?今天,2019年成都全市都市現代農業類產業功能區建設現場交流觀摩會在崇州召開。來自市級相關部門以及全成都8個都市現代農業類產業功能區的相關負責人來到天府優質糧油融合發展功能區,座談交流、學習借鑑。

智慧農業:捕捉1平方公裡內的天氣趨勢 在家手機巡田

四川農村社會化服務總部崇州中心位於崇州市北部10萬畝糧經旅綜合示範基地環線。沿線是一望無際的碧綠稻田,立秋剛過,風吹稻浪提前透露豐收的信號。如果從空中航拍,彩稻勾畫出的拖拉機、無人機等農機形象,會給農田增添更多趣味。

稻田

在這裡種水稻,「智慧」是關鍵要素。中心引進中化MAP智農、北京農信互聯、成都曙光集團等,搭建「網際網路+農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空天地」一體化、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數字農業服務中心,應用智慧垃圾分類、智慧水務等數字農村公共服務,為政府監管決策、市場預測分析、企業經營管理、農村公共服務等提供技術與數據支撐,促進數字鄉村新經濟發展。中化集團四川公司技術經理李超告訴記者,「空」即衛星拍攝,根據顏色變化監控作物生長情況,「規模化種植後,農民不可能通過實地巡田去了解作物長勢,現在進入手機屏幕,在家裡就能定點巡查。」「天」即氣象站,能捕捉到未來2小時之內的天氣情況,知道未來趨勢,精準度可以縮小到1km*1km的網格範圍,這種精細監測的好處是能在異常天氣下提前推送,比如準備暴雨後排水,及時安排,減少損失。「地」即傳感器,「了解積溫後播種,根據土質和營養狀況精準施肥,能顯著提高生產效率。」李超說。

中心流傳著一句話,「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中心引進的企業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向農民輸出技術和標準。中化MAP智農公司就定期組織農戶來參觀、講課、培訓,讓農民了解該種什麼、怎麼種。李超介紹,去年開始公司增加了新業務,給五糧液供應專用釀酒糧,通過給農戶輸出技術方案和規範,經檢驗後回收,比市場價要溢價不少。

智慧農業的模式,給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發展部負責人王超奇一些啟示,他告訴記者,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要在1275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增綠增景,必然要藉助高科技手段,如果通過無人機等形式實現智慧化播種,將會儘快實現。

農家慢生活:義大利模式與崇州碰撞

「國際慢城發源於義大利,是大工業時代繁忙都市生活下的減負發展形式,我們認為這和成都的特質契合。」四川發展國弘崇展公司負責人張平安介紹。

慢城景色

走在天府國際慢城,很容易感受到這種融於自然的閒適氛圍。荷塘溼地延續了生態本底的自然風貌,新修的建築傳承川西林盤的風格,其中已經建成的文創綜合體以雲和稻花為設計元素,保留了川西水稻種植的傳統。天府國際慢城項目是四川發展集團在天府優質糧油融合發展功能區投資建設的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項目。計劃投資50億元,秉持「天府味、國際範、慢生活」核心理念,依託崇州優越的大田景觀、川西林盤和榿木河溼地資源,植入現代生產、生活、消費和創新場景,建設西部地區特大型田園綜合體和國際慢生活康養旅遊目的地。

慢城景色

張平安介紹,項目由創新農業示範區、遊樂慢享旅遊區和頤養休閒度假區三大板塊構成,主要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白頭愛情特色鎮、婚慶產業基地、親子遊樂世界、精品民宿群落、田園度假酒店、文創產業聚落、健康養生社區等子項目。

項目已於2018年3月動工,計劃用8年分3期建設。已建成風吹稻花文創綜合體、慢城精品林盤酒店、五星民宿酒店、愛情廣場等起步區項目。正在優化核心區項目規劃,計劃年內啟動第二批次項目建設。

「依託自然本底的溼地、水系、林盤,進行消費場景植入。」張平安介紹發展模式,並表示,通過建設溼地植物監測站、溼地昆蟲監測站、溼地鳥類監測站、科普宣教中心等機構,維護好當地的生態本底。

來自成都特色水果產業功能區的周家聖認為,天府國際慢城項目盤活了農村地區的閒置資源,通過整合資金和產業鏈的要素,打造增長極,對於帶動周邊老百姓生產生活將有裨益。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攝影報導

編輯 劉宇鵬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 精確到1公裡
    作為一場世界級的體育盛會,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順利開展,自然離不開精細、準確的氣象服務。怎樣確保公開水域比賽有著宜人的水溫?帆船比賽正逢合適的風速風向?記者帶你探秘軍運會氣象服務保障的幕後故事。
  • 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
    原標題: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揚子晚報訊(記者 石小磊) 省政府辦公廳、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日前下發《江蘇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無縫隙、精細化、智慧型成為江蘇未來氣象事業發展的關鍵詞。
  • 揭秘航空天氣預報:每天起得最早 預報精確到1小時
    很多人認為空管隸屬機場,其實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行業,他們在候機樓旁高高的塔臺之上,萬裡高空之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航班指引出一條安全、順暢的「天路」……天氣是複雜多變的,什麼樣的天氣會影響飛機起降?航空氣象預報與一般的氣象預報有何區別?
  • 青島天氣預報將每小時發布 精準度可到一公裡
    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建立智能化農業氣象分發平臺;提高霧、霾、沙塵天氣的檢測;關鍵區域天氣預報精準到1公裡;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提高到30分鐘以上……昨日,市氣象局發布我市氣象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建成具有青島特色、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顯著提升氣象業務現代化水平
  • 揭秘航空天氣預報:起飛前3小時準備 精確到1小時
    原標題:揭秘航空天氣預報:起飛前3小時準備 精確到1小時  預測「天公」表情的「慧眼」班組  他們在候機樓旁高高的塔臺之上,萬裡高空之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航班指引出一條安全、順暢的「天路」。本報記者 邢生祥 攝  提到民航,首先出現在大家腦海中的往往是飛行員、空姐、機務、地勤等廣為人知的職業,很少有人知道在龐大的民航系統內還有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行業——空管。很多人認為空管隸屬機場,其實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行業,他們在候機樓旁高高的塔臺之上,萬裡高空之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航班指引出一條安全、順暢的「天路」……  天氣是複雜多變的,什麼樣的天氣會影響飛機起降?
  • 讓天氣預報更準確
    如今所有的智慧型手機都會預裝天氣APP,但很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天氣預報並不準確,身邊明明已經下雨了但手機卻依舊顯示陰天。實際上,天氣預報之所以不準,很可能是你沒有設置好它。地理位置要自動天氣類APP通常提供了兩種定位方式,其一是手動選擇地理位置,另一種則是根據網絡確定你的當前位置。如果你希望天氣預報儘可能準確,一定要選擇使用網絡定位的方式(圖1)。以北京為例,在同一時間裡很可能海澱區下雨而豐臺區卻是晴天,如果你只是手動選擇北京這一籠統的天氣預報,自然沒有實時的網絡定位精準。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那天白天,公眾都在等雨,但北京多地的雨下得稀稀拉拉;到了晚上,大雨傾盆而下,人們早已守在家裡,準備休息。  雨確實下了,公眾卻不買帳,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矛盾?那麼,公眾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天氣預報?從科學角度看,天氣預報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天氣是不可預測的?
  •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記者邵權達 攝  記者驗證發現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手機天氣預報類APP受到市民歡迎,有的還推出了精細化的預報,預報時段可以達到逐小時。不過記者發現,這些預報軟體給出的結論不盡準確。尤其在天氣多變時,只是「看上去很美」。
  • 【專家視點】未來的天氣預報是什麼樣的?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能100%準確?未來的天氣預報是什麼樣的?這種提高不僅體現在天氣預報準確率的不斷提升,在與其他自然科學的預報如地震預報、海洋預報等領域橫向比較中也可以看到,天氣預報技術進步的速度是最快的。」丁一匯指出。世界上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普遍認為,數值天氣預報的成功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技術和社會成就之一。  1981年,國際上預報未來7天天氣的天氣預報只能報準40%。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這張網空間解析度達5公裡×5公裡,時間上可實現逐3小時發布未來10天的天氣預報,使公眾可隨時隨地獲得基於位置的精細化氣象服務。  今年7月開始,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廣東、海南、陝西等7省市已經率先發布智能網格預報。  1.
  • 天氣預報:準確率追趕期望值
    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張慶紅看來,「從科學上講,天氣預報不可能完全準確。只能不斷努力朝更準確的方向走。」  專家告訴記者,現代天氣預報看似簡單,實際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天氣預報是以大氣科學理論為依託,以各種氣象探測手段為基礎,以數值天氣預報為核心,依靠預報人員的綜合判斷分析,最終形成的。
  • 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天有不測「風雲」,而如今,得益於氣象觀測與預報技術的進步,人們切身體會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這樣的準確度和高效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
  • 北京天氣預報明年將精確到區縣 每3小時更新一次
    「部分地區有小雨」這種維持了很多年的、含混的天氣預報將被具體到區縣和鄉鎮的精確天氣預報所取代。昨天,記者從市氣象局了解到,明年起本市每天的氣象預報將精確到各個區縣,並實現每3小時更新一次。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奧運會期間,本市啟動奧運演練精細化預報業務系統,該系統包括「臨近天氣預報業務系統」、「3公裡解析度3小時快速循環同化預報系統」以及「短時臨近交互預報預警平臺」等。因此,鳥巢、水立方、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五棵松體育場等精確到各個奧運場館的天氣情況都能準確預報出來,並能做到每3小時更新一次。這樣精確的天氣預報系統將從明年起服務於北京市民。
  • 華風愛科將AccuWeather世界上最準確的天氣預報落地中國
    2020年1月6日,AccuWeather經美國獨立第三方行業分析機構ForecastWatch分析驗證,在全球目前為止所進行過的最全面的氣象預報準確度研究報告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世界上最準確的天氣預報來源。
  • 短時預報上線:墨跡天氣踐行更精細化的服務
    當前,氣候變化正在影響著我們的自然環境和人類環境,而對於天氣類應用來說,如何提供儘可能最好、最精確的天氣服務,幫助人們預防災害,減少災難,成為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傳統的天氣預報,對於大眾來說更像是一種粗略的信息服務,為人們的戶外活動和出行提供一些參考。"看一看天氣預報,明天是否下雨?"成為人們的日常話題。
  • 【科技】天氣預報精確到一小時,氣象自主創新的路走對了!
    「當你打開手機查看天氣的APP,就會發現,現在我國的天氣預報已經能精確到一個小時;現在氣象主播在播報天氣預報時,也已經很少使用『局地有雨』這種說法……這些變化,說明我國氣象預報已經進入了精細化時代。」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國家數值預報創新團隊負責人沈學順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一切源於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近年來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研發了風雲衛星和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體系。
  • 數值天氣預報的寂靜革命(譯文)
    但在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這一範式已經變成每天求解從初始時刻到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每個時間步長有著五億個空間格點、綜合考慮空間尺度延伸幾百米到幾千公裡、時間尺度遍及幾秒到幾周的動力學、熱力學、輻射和化學過程的一組非線性微分方程的問題。科學知識的一個檢驗標準是能否準確預測一個實驗的結果。在氣象學的領域,這就變成了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問題。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藍渝說,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尺度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對與暴雨有關的各方麵條件和資料進行全面和綜合分析,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
  • Google聲稱其Nowcast短期天氣預報比高級模型更準確
    谷歌山景研究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基於深度學習的天氣預報工具,用於預測短期天氣事件。他們寫了一篇描述其「臨近預報工具」的論文,並將其上傳到arXiv預印伺服器。他們還在Google AI博客上發布了一篇新聞報導,介紹了他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