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議論文,為了有力論證文章的中心論點,舉例子是最好用的手段,生活中也有俗語「事實勝於雄辯」。
那麼問題來了,在舉例的時候,詳細列舉一個事例好,還是運用排比的方式多舉幾個事例好呢?
對於擅長寫文章的人來說,兩者都好。
今天給大家展示,如何增加例子的密度而增強議論文的服力。
先看司馬遷的一段經典文字: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以下給出譯文:
看看人家司馬遷,不但運用了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還運用了一大堆。這個玩法是不是很高級?
像這樣運用排比的方式,列舉多個事例的論證方法,當然也有排比的效果。
文章讀起來整齊、有氣勢,說服力呢,自然也得到加強。司馬遷可以這樣用,我們是不是可以學到手呢,當然!
那麼,使用這種論證方法,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原則一:合理取捨,適度剪裁
運用排比式舉例,要達到高容量,必須有標準,對例子進行取捨,然後進行剪裁。
取捨的標準是是否符合論點,剪裁的標準是如何達到行文的規範。二者偏一不可。
具體點說:
第一,圍繞觀點來選取典型事例,恰當地進行剪裁,剔除與論點無關的材料和數據,正確選取事例中最能證明論點的內容,使事例準確有力地為論點服務。
第二:要照顧排比的形式。排比式的舉例,事例敘述必須簡潔,最好是「取其一點」,不可以洋洋灑灑,長篇大論。
選取的這一點,要能恰好證明自己的觀點。所舉事例的數量至少是三個。
比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優秀作文《「方」「圓」共鑄完美人格》:
「做人不應該阿諛奉承,曲意逢迎,而應該正直、清廉,做堂堂正正大寫的人。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放棄官職,他選擇了方正;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他彰顯了方正;聞一多至死仍然不屈,不放棄自己的信仰,他體現了方正。這些人都是用生命詮釋著做人應該 『方』,應該堂堂正正。」
分析如下:
再如同一年另一篇作文的片段:
歌德說:「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確實,阻礙個人走向成功的正是其自身過多的雜念與憂慮。為什麼眾多田園詩,只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最為人所稱道,為什麼柯林斯曼總能踢入點球而幾無失手?我想正是因為他們心無雜念,他們不過多考慮自己能否成功,而是不懼失敗,一心向前。
同樣分析如下:
以上兩段作文,都選了陶淵明作為例子。那個厭惡官場的黑暗,毅然歸隱田園的詩人,其事例適合很多話題,如捨棄、高潔、選擇等,這些觀點都可以用該事例。
這啟發我們寫作時,要學會針對某觀點取捨事例剪裁語言。
第一段中的觀點是做人要方正,因此選取陶淵明棄官事例說明其為人方正;
第二段觀點是做人做事要心無雜念,因此取詩句所表現出來的閒適,來說明其心靈的純淨。
可見,事例的敘述,要根據論點來。
原則二,句式靈活,語言生動
之前我們學習排比,把它定位為一種修辭方法,這裡我們要借用排比的樣式來進行舉例子,體現的是能力的升級。
這裡必須強調句式,因為作為修辭的排比,首先體現在句式的特點上。
比如:
「倘若馬化騰沒有勇氣,他又怎麼能在創業初期,選擇投身無人問津的即時通訊領域,並從此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倘若鄧小平沒有勇氣,他又怎麼會做出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決策,從而使中國騰飛?倘若小米公司沒有勇氣,又怎會有其投身低端市場,一舉創下效益冠軍的奇蹟?是的,擁有勇氣,打開束縛雙腳的鎖鏈,才可走向成功。」
圖片如下:
這段中,作者運用了「倘若……沒有……又怎會……」這樣的假設關係句式。運用此句式,加重反問語氣,使得議論更加具有說服力。
作為例子,這一句式也可以換為:「正是因為……,才……」「因為……所以……」等其他句式,大家不妨試試。
除了句式的整齊,音節的鏗鏘,議論文舉例子也可以嘗試著運用描繪性語言。在當下這樣一個重視古詩詞的時代,甚至可以引用一些詩句,
比如2017年遼寧一考生的作文片段:
專注初高中各學科學習,更多閱讀,請加關注。
關注,點擊主頁右下方「資料」,獲取更多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