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一生二,二生三」,很簡潔,很了不起, 「二生三」更精彩,我覺得這是精彩中之精彩,為什麼怎麼說,有了天有了地,天和地的結合,才有了人;所以天、地和人叫做「三才」。什麼叫「道生三」?就是有了天地,然後天地又有了人,這就是「三」了。有了陰有了陽以外還有「和」氣,不僅僅有陰氣有陽氣還有和氣,就是說任何的事物除了對立的兩種狀態以外還會有第三種狀態,不一定是中間狀態,也可能是一種新的狀態,也可能是一種結合以後的往前走了一步的狀態。
有一位教授說過我們要注意對立雙方鬥爭的結果有時候有可能出現一個第三種狀態,不見得非得是綜合的狀態而是一種新的狀態。他還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他說過去我們講市場、講商品——那時候還沒講市場經濟——常常說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就是一分為二,因為你抓得管得太多,這經濟生活就死了就呆板了,你放手了隨便吧它就亂了,什麼三聚氰氨、什麼假冒偽劣就都出來了,他說我們作為學者,要研究的就是除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以外,我們能不能有第三種情況,就是抓而不死放而不亂的這麼一種情況。
其實類似這樣的思想也不是那位教授一個人發明出來的,因為黑格爾對辯證法的理解已經是講「正反和」,任何事物都有正體,然後反了,他就有了第二個體,一分為二了,然後經過正反的一段相當長時間的鬥爭和變化,又在新的基礎上回到了原來的狀態,或者叫否定之否定。這些詞我們其實聽到的都是非常多的,但是我們現在看看老子,老子那個時期當然沒有毛澤東也沒有黑格爾,但是老子已經注意到了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為什麼叫「三生萬物」呢?因為「三」的意思就是有了 「一」,有了他的對立面,那麼「一」和「二」 互相鬥爭,又出現了新的東西就是「三」,又有新的東西不斷地出來了,不就有了萬物了嗎?要光兩人、 光兩個東西在那鬥爭,你戰勝我了,然後再出來一個反對者,又變成原來的那個反對方了。我戰勝你了, 我那兒便又出來一個反對的,又成了你了,事物只是在循環在打轉,就永遠不會有發展變化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大道本身意味著事物在它們的鬥爭當中、在它們的矛盾當中、 在發展當中,出現新的東西、新的可能,也包括和解的可能、和諧的可能。所以說老子這個「一、二、 三」是非常的、特別高明的對世界的一種看法,有很深的智慧在裡邊。我想提醒大家,它不僅是一 個簡單的數字的變化,如果說只是一加一等於二,再加一就等於三,這個是非常簡單明了的,但是「三生萬物」的時候就是各種可能性都可能出現,所以就有了這個大千世界。
我們現在談老子的「一、二、三」觀點還有一個好處,這個所謂「三」的觀點有助於我們克服那種簡單的二分法所造成的極端對立的情緒,比如說「非黑即白」,說你不是我的盟友你就是我的敵人。這樣的論點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說誰不是我的盟友誰就是我的敵人。但是中國人的思想恰恰相反,按照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提倡中庸之道的,所以「 一生二,二生三」,只有從這個觀點你才能理解「中庸之道」。
過去我一直認為中庸之道是中國的一個惡習,因為「五四」時期有很多人是很討厭這個中庸之道的,認為中庸之道就是什麼不陰不陽、不男不女、不好不壞,什麼事都模稜兩可,好像是這樣的事情。其實中庸之道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們也都有類似中庸的看法,他們認為兩個點之間的那個中點是最可取的。所以「一生二,二生三」幫助我們掌握中庸之道。中庸的意思,有學者解釋說「中」 的意思實際上是恰如其分的意思,並不是正中間。就是什麼事要恰如其分,不要過分。而「庸」的意思 就是保持常態。我想這對於我們的思維方法是有好處的,所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走極端,能夠幫助我們使我們的思想行為做事更加準確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