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幾乎所有企業都在做年度預算,其中重中之重,當然是確定明年的戰略目標了,大部分企業會設定20%左右的漲幅,有的企業甚至是倍增。如果企業目標更大了,意味著員工的承擔會更多,用固化的薪酬績效模式,如何激勵員工,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曾見過一個老闆,他固執地認為,收入預算不就是在去年的基礎上乘以百分比嗎,有什麼糾結的?我再問,那你如何確定增長比例?他不假思索地說,開會討論決定啊。這種拍腦袋決定的預算目標,分解首先是個大難題,更別說落地了。
在做年度預算時,戰略定位是必須解決的事。作為老闆,必須想清楚幾個問題:
1、未來幾年市場發展趨勢如何,公司的利潤從哪裡來?
2、競爭對手的盲點是什麼?客戶的痛點是什麼?
3、如何定位才能成為有影響力的品牌,讓客戶第一時間選擇我?
4、未來5年,企業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5、實現目標計劃,不同時期應該採取的方法是什麼?
6、實現目標不同階段,需要哪些資源?
7、如何設計出不同的模式、戰術?
戰略定位之後,我們才可以做組織結構優化,做崗位工作分析,職業生涯規劃,然後是人才規劃,人才培養系統,最後才是薪酬激勵與績效考核系統。千萬不要為了薪酬績效而薪酬績效,這種模式,更像紙上談兵,如何發揮激勵作用?
試想,企業要大發展,實現年度預算目標,用固化的薪酬績效模式,能起到多大的激勵效果?公司業績增長,利潤倍增,似乎與員工關係不大啊。
老闆掙再多錢,員工還不是拿點底薪,掙點績效,每個月不超5000元,最後的年終獎,還得看老闆臉色。想激勵員工,是不是得先改變薪酬績效模式?
以技術部經理為例,如果結合預算目標,調整底薪,然後按總合同業績拿提成,再用季度獎勵與年度獎勵持續激勵。但對老闆而言,風險很大,一旦目標不能完成,必然承擔很大的人工成本,如何化解這個矛盾?
首先是設置比例上,年終獎會佔比較大,甚至高達70%;而剩餘的30%,也遠超原來的5000元,這樣員工的收入與企業的目標達成就統一了方向。
另一個常用的模式是設置觸發條件,以季度獎勵為例,每個季度中標率50%以上,獎勵3000元;中標率60%以上,獎勵5000元;中標率80%以上,獎勵8000元。年度獎勵自然用經濟指標衡量了,完成合同金額2億,獎勵1萬;完成合同金額2.5億,獎勵2萬;完成合同金額3億。
當然,季度獎勵不一定是單維度,我們可以提煉3-4個方向,年度獎勵也是如此,區別是季度偏動作,年度看結果。
我們也可以設置一些否決指標,如出現流標,取消季度獎勵,主管領導獎金減半;再嚴重就可以考慮取消年度獎勵了。
最後要強調,這裡的提成,和我們理解的銷售提成不同,而是包含了業績提成和利潤提成,至於具體比例,需要結合任務目標來測算。
是不是看著像績效考核,但其實真的是薪酬結構,而績效的考核維度,我們遵循「多快好省」的模式,如營銷的考核維度,可以拆分為:營銷業績+回款+團隊建設(或客戶儲備)+利潤;而生產的維度:生產量+周轉率+差錯率或合格率+成本來體現。
當然,在執行中還有很多細節必須明確,如季度任務沒有完成,或者非常接近完成時,季度獎勵該如何發?有人說按制度肯定不發,有人說按完成比例發,有人說可以下個季度發……大家來說說,該怎麼發才能有效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