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人又一次用他們的一個勝利讓傳統媒體人感覺到末日將至。
這一次是羅振宇,他主講一檔叫《羅輯思維》的脫口秀節目。半個月前,他在微博發起了一項會員和鐵桿會員募集活動,前者需交會費200元,後者1200元,羅本人沒有承諾任何回報,但5500個會員名額卻在6個小時內宣告售罄。160萬元通過支付寶、銀行等多個渠道匯入指定帳號,甚至活動截止後也還有人試圖繼續匯款,羅的團隊不得不發微信勸阻。
感覺到威脅的傳統媒體很可能是這麼想的:網際網路,收費不易啊!我們做訂閱零售都很難,恨不得一股腦進入資料庫營銷時代,轉手把用戶賣給廣告商。而現在有這個人,連幹什麼都還沒想好,就輕鬆收入160萬。讓我們情何以堪啊!
淡定……我們不如先來看看發生了什麼。
首先,我們得承認,這是一次好的銷售,但好的銷售不等於好的市場。促成好銷售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可能包括對羅振宇的支持、受眾對自媒體的嘗試,也可能包括一腔熱血的粉絲。這就好像一次路演前置的Kickstarter募款,它唯一的問題是是否有可持續性,160萬也許足夠一個小團隊衣食無憂一陣子,那下一次會怎麼樣?
其次,羅振宇自己也說過,他的節目服務有細分需求的10萬人,「這意味著,我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是看我的廣告還是捐贈,一年給我貢獻200元我就有2000萬……我們可以很體面地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個社會地位,幹著自己喜歡的事。」
把募款定義為捐贈,可以避免些麻煩,但捐贈心態和購買心態截然不同—對於付費者來說,這更像是滿足一種「被需要」的需求。能提供「被需求感」給對方的人,通常是處於強者位置的。所以你看,羅振宇的會員可能會有更強的優越感—這是傳統媒體無論如何裝不來的,它們做宣傳者、鼓動者、啟蒙者的日子太久了,天然強大。
但話雖如此,付款還是硬指標。羅振宇提供了一個重要需求:效率。
《羅輯思維》是一檔讀書筆記脫口秀,羅振宇歸納他看過的書,變成觀點傳播出去。對於觀眾來說,這是獲取知識的有效率的方式。你不願意讀書,那有人替你讀。其中一部分觀眾還會深感「吾道不孤」。
在雜誌這種媒體剛剛興起的時候,有「同人雜誌」一說,其中赫赫有名的是陳獨秀的《新青年》。羅振宇,還有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一樣有這心思。這是一種建立在「分享」基礎上的服務,其中最大的價值就是效率。
如果我們把這一點進一步放大,那這就是:從工業革命到資訊時代以來,所有的創新、進步都與「效率」相關,它是商業民主化—本刊最愛口號之一—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效率提升了服務的覆蓋率,人人皆可享用。
如今的微信或者微博平臺,為意圖尋找「同人」的各種媒體提供了便利的篩選機制,關鍵詞(Google)和社交網絡(Facebook)就是效率的根本。
在若干年以前,有兩個人,看到了一種需求,繼而看到這個需求支持的市場,而自己又熟悉解決之道,於是他們分享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推出了新服務。結果相當不錯,他們建立起來一個覆蓋全球的市場。
現在最新消息是它難以為繼了。
我說的是Lonely Planet。就在上個月,這個媒體裡絕大部分的編輯、兼職寫手和插畫作者都被解僱,3月剛剛買進它的新東家說,公司今後會轉而利用社交網絡裡的內容—你看,一個分享旅遊體驗的媒體,最後輸在了效率上。最好的Freelancer也比不過網際網路上眾多點擊發送的遊記總和。
羅振宇是新媒體機會的把握者。他未來要面對的是分享的可持續性,受眾可能在成長,新的競爭對手會出現。哦,我還得回頭說一下不淡定的傳統媒體,它們要做的事可多:尋找「同人」的效率,提高「分享」的價值以及思考對於它們的讀者來說,「效率」究竟是什麼。還有,別忘了,還有可持續性。
楊櫻是本刊炫公司主編,主要負責營銷、設計、炫公司等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