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國在公元14世紀中期逐漸完成了內部統一之後,整個國家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並且不斷走向強大的歷史時期。
比如在波蘭國家統一後不久,國內發展速度最為明顯的就是農業經濟了,大量的荒地、山地和森林開始被開發成為了耕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群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由此波蘭國的農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但是由於當時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使得大多數的農民都只是依附農民,並沒有自己的土地。
他們備受封建貴族、地主的剝削,因此即便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的生活依然十分艱難,甚至逐漸發展成為了後來波蘭國的農奴。
波蘭國在充分利用自己在歐洲優越的中間地理區位優勢,使得其迅速轉化為了聯繫東歐、西歐、南歐以及北歐之間的商業經濟來往的中轉站。
這種國際之間的商業互動樞紐地位,使得波蘭從中獲得巨額的商業利益,由此為波蘭國能夠迅速成長為東歐強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波蘭在與立陶宛之間比較相似的國家利益的基礎上,逐漸走向了聯合,這使得波蘭今後在東歐,乃至整個歐洲地區都由於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從而扮演著重要角色。
特別是波蘭與立陶宛對於羅斯西南地區領土的覬覦之心,一直都成為威脅莫斯科大公國統一整個羅斯地區的阻力。
波蘭立陶宛建立之初,就展現出了強大的影響力和軍事進攻力,因為建立之初就已經擊敗了強大的條頓騎士團。
此後波蘭也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以及立陶宛原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的推動下, 逐漸在經濟以及政治上出現了明顯的變革。
比如在經濟上以農業生產形式的變革為主,到了公元15世紀,原來生活困苦的封建依附農地位繼續降低,成為了農奴角色,由此農奴制經濟成為波蘭國內的主要經濟形態。
在政治方面,隨著中央與地方貴族、官員勢力的上升,國王的權力受到了巨大限制,逐漸形成了波蘭議會君主制。
公元14世紀中期波蘭完成統一之後,整個國家農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規模的封建化發展,雖然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都有所大幅度提高,但是農民群體的生活質量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下降。
這是因為當時普遍的農民基本上都屬於封建依附農,他們將自己的人身附著在封建貴族地主的勢力範圍內,也就是說隨著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發展。
大量的農民開始失去自己的土地,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夠去投靠那些佔有大量等土地生產資源的地主勢力。
另外,早在波蘭國尚未實現封建統一之前,這種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形式就已經出現了快速發展的趨勢。
再加上波蘭國內部封建割據時期頻繁戰亂的影響和衝擊,使得農民手裡僅存的土地朝不保夕,最終完全被封建貴族地主掠奪了去,由此淪為了封建依附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