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欄杆」情結

2021-01-08 瀟湘晨報

「欄杆」這個意象在宋詞中尤為常見。如周邦彥的《一落索》裡的「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庭前柳」,李清照的《點絳唇·閨思》裡有「倚遍闌幹,只是無情緒」,柳永《八聲甘州》裡「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歐陽修的《踏莎行》裡「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一系列表憂思、愁緒的詞境裡,多有「欄杆」的影子。

從古代詞作來看,幾乎涉及欄杆者,或有登高,或有遠眺,或有懷古,或者思及自身。無論何者,其作者的共同點均為有憂無處排解,有愁無處訴說,有悲憤無處發洩,有心思無人理會。婉約派的「欄杆」似乎總是淚眼朦朧,思念遠遊人,或是拂淚惜別,如柳永的「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而豪放派的欄杆則像戰鼓,要敲出內心的難酬壯志,如嶽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辛棄疾亦是如此。

辛棄疾的「欄杆」情節大概從為官中期開始。先是「拍欄」。最膾炙人口的便是他任建康通判時寫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詞此時,辛棄疾「蓋當南歸之初,自身之前途功業如何,尚難測度;嗣後乃仍復沉滯下僚,滿腹經綸,迄無所用,重至建康,登高遠眺,胸中積鬱乃不能不一吐為快矣」,可見,此時他長期輾轉於州縣,滿懷壯志而無法實現。此種懷才不遇,的確讓人心急,無怪乎氣惱時拍遍欄杆。此時欄杆是他所憑靠之物,亦是戰鼓,似要用力拍擊,才能奏出心中的憤懣。這是一種知音難覓的孤單,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

再是「離欄」。拍遍欄杆仍無人會意所帶來的失落之感,便帶來了「離欄」。《摸魚兒》中寫道「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是他於孝宗淳熙六年所作。雖常胸懷抗金救國,光復中原的宏願,卻始終不得重用。北伐無期,歲月流逝,卻仍救國無業。

辛棄疾生於不幸的時代,空有文韜武略。「玉環飛燕」之流讓「脈脈之情」難訴,奸佞之人使其「佳期」又誤。此時他倚欄遠眺,卻看不到任何希望。賦閒之愁才是最苦,正如《滿江紅》中寫道「最苦是,立盡月黃昏,欄幹曲」。

最後是「欄杆蒙塵」。當他的雄心被朝廷偏安一隅的苟且所擊潰,年少時期的豪氣也日漸冷卻。被彈劾後,他一方面無法忘卻抗金北伐的報國之念,一方面又企圖縱情山水,藉助田園之樂紓解內心苦悶。烈士暮年,雖有壯心不已,更多的卻是悵然。他在《念奴嬌·和信守王道夫席上韻》裡寫道:「待上層樓無氣力,塵滿欄幹誰倚?就火添衣,移香傍枕,莫卷朱簾起。元宵過也,春寒猶自如此。」詞間儘是自我勸慰的滄桑,憊懶消極的心態溢於言表。蒙了塵的欄杆正如蒙了塵的雄心,無人問津,他也不再想去北定中原。詞讀至此,令人想搵去英雄淚。

欄杆只是辛棄疾詞中的一個意象,不同於南宋靡靡的雕梁畫棟,他注入了自己一生的情懷和深思。欄杆這一意象也得以有了生命,似長江水,嘆不盡過客匆匆。

(見習編輯:姜皓文)

【來源:黃岡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把欄杆拍遍》精讀教學初探
    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對《把欄杆拍遍》這篇文章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首先,立足於教材專題的精神,這個專題是「活生生的這一個」,這一個是特別的,辛棄疾特別在哪裡,需要我們在「散」的字裡行間去感受勾畫他的人物形象。
  • 為什麼詩人都喜歡寫「欄杆」?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析古詩詞中一個很常見的意象:欄杆。欄杆,在古詩詞中常常也寫作「闌幹」,意思基本相同。如果我們仔細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這個詞出現在詩詞裡的頻率非常高,隨意舉幾個例子: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李白《清平調》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
  • 惡意賣萌辛棄疾
    前幾天在知乎網讀到一篇不錯的文章,關於辛棄疾。辛棄疾是我最喜歡的詞人之一,半年前就有想法寫一點關於他的文字,但總覺自己對他了解太少,遲遲未敢下筆,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篇文章的質量很高,不過辛棄疾這個寫詞的軍人用「賣萌」二字來描述,還是覺得未免有些太輕。今後等時機成熟,我再寫寫我眼中的辛棄疾吧。
  •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辛棄疾應該去求田問舍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辛棄疾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收復中原,他想當一個英雄。這首詞就是他登上賞心亭,北望中原時寫下的。這首詞寫得其實很一般,只看到辛棄疾一個人在賞心亭上唉聲嘆氣,滿懷怨憤,進又不能,退又不甘。完全看不到收復中原應有的的雄心壯志和才能謀略。
  • 詩詞內外皆英雄:辛棄疾
    而辛棄疾不同,我們稱之為「豪放派」,是因為他的詞作,豪邁之中具有英雄氣概,讀來讓懦弱之人,也覺熱血沸騰。同時在現實中,辛棄疾也是英雄傳奇式的人物。少年辛棄疾受到祖父辛贊影響,很早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22歲的辛棄疾率2000人投奔耿京起義軍,任掌書記。次年,受耿京委派,赴建康(南京)面見宋高宗。完成使命北歸時聽聞耿京已經被叛徒張安國謀害。辛棄疾立即率領50名騎兵直奔有五萬之眾的金兵營地,將張安國生擒綁縛於馬上,疾馳至建康。
  • 辛棄疾不僅是偉大的詞人,更是身懷絕技的俠客
    辛棄疾在他的詞中說:「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這可不是書生的紙上談兵,而是撫劍感慨刀光劍影的一段往事。公元1161年,金人完顏亮大舉南侵。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的濟南南部地區拉了一支二千餘人的隊伍,後加入耿京領導的山東義軍。
  • 詩詞故事:辛棄疾三登南京賞心亭 留詩三首
    水龍吟——辛棄疾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念奴嬌——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 最能體現辛棄疾偉大的一首詞
    辛棄疾是一位文學家!也是一位抗金將領!具有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這種思想貫穿他一生!幾乎烙印在他的每一首作品中。最能體現他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的是哪一首作品呢?他寫出過:「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他寫出過:「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他寫出過:「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他寫出過:「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人會背,卻常常理解錯這兩字!
    相信不少人在讀到「闌珊」時,第一印象都認為這是指「欄杆」。一方面是因為「闌」字常常作通假字同「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寫「夢啼妝淚紅闌幹」,這裡的「闌」就是有「縱橫交錯」之意。另一方面,「珊」字和「柵」字不僅有同音,而且還長得像,容易讓人認錯。另外,如果《青玉案》中「闌珊」解釋成「欄杆」,貌似也有一定的道理。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梁衡先生就在《把欄杆拍遍》中評價過辛棄疾,說他:「是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起於行伍,以武事出身,最終,以文事立業,成為一代詞壇大佬的人。」第二首是辛棄疾調任鎮江知府以後,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辛棄疾「看試手,補天裂」:一段盪氣迴腸的南宋往事
    「補天裂」出自辛棄疾寫給陳亮的詞《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的最後一句,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軍事家,一生跌宕起伏,心懷匡扶天下、保家衛國之心,但最後未展抱負、鬱鬱而終,客死他鄉。他鄉就是上饒鉛山。
  • 辛棄疾最孤寂的一首詞,孤寂的讓人心疼,最後一句已成經典
    辛棄疾就像南宋時期出現的一匹「戰狼」,他年少成名,之後一直不被重視,費盡心血向當時的朝廷提出的抗金政策,也一直不被採納。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心中悲憤無法抒發。、一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 辛棄疾一首像出徵時檄文的詞,大氣磅礴,不可不讀
    所以音樂背後的雄心壯志,辛棄疾這首詞表現的淋漓盡致。我都能看見疆場上八百裡營帳之景,刁鬥習習,吹角連營。醉裡挑燈看劍,這一句看起來太稀鬆平常。但辛棄疾的看劍不只是一般人拿著端詳,其實辛棄疾是非常喜歡看劍的,你看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裡說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裡這個吳鉤它就是一種刀,但後來也泛指所有的刀劍。
  • 什麼是欄杆?欄杆介紹!
    欄杆,英文名balustrade,就是一種起分隔、導向的作用遮攔物。欄杆起源我國3000多年前的周朝,在我們古代的時候欄杆又被稱為「闌幹」或「勾闌」,古時候的欄杆一般多用在橋梁和建築物上,進入現代以後才逐漸的應用其他地方。
  • 辛棄疾三十句經典名句
    宋代,是我國古代詩詞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宋詞,代表了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形式,在那個時代,誕生了不勝枚舉的詞人,如歐陽修、晏殊、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樣一位詞人,他是「豪放派」詞人,他被後人稱為「人中之龍,詞中之傑」,與蘇軾並稱「蘇辛」,他就是——辛棄疾
  • 錚錚鐵漢也有繞指柔,辛棄疾婚後用中藥名,給妻子寫了一首肉麻詞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馳騁沙場的武將,也是著名愛國詩人,被稱為:「人中之虎,詞中之龍」。有人說:辛棄疾真是有才,文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武能橫刀躍馬,馳騁沙場。22歲參加起義軍,後歸順朝廷,荊軻之後,燕趙雄風終於一人一劍。
  • 【辛棄疾的雪】賀新郎·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有一段時間,但凡看到驚豔的詞,必出自辛棄疾之手。
  • 辛棄疾最給力的十首豪放詞:氣吞萬裡如虎
    辛棄疾最給力的十首豪放詞:氣吞萬裡如虎辛棄疾文武雙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辛棄疾也是宋詞的集大成者,是當之無愧的豪放詞巨擘。●簡評:這首詞以老將廉頗自比,表達辛棄疾收復中原的堅定決心和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慷慨悲涼,感人心懷。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宋朝出了兩位豪放派的詞人,北宋蘇軾,詞開豪放一派,南宋辛棄疾,人稱詞中之龍,兩人合稱"蘇辛"。雖然都為豪放派,但是由於兩位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地位和人生經歷的不同,兩者風格是不同的。辛棄疾比蘇軾晚出生103年,同為宋代頂級詞人,兩人所處的年代雖不同,但經歷卻差不多。他們的起點都很高,蘇軾21歲靠文採名揚京城,而辛棄疾也是20歲出頭揚名沙場。可是過了高光時刻後,他們的人生卻充滿了坎坷。
  • 英雄失路的辛棄疾,「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人,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官吏,而是一個金戈鐵馬、叱吒風雲、建功立業,民族榮辱與個人榮辱一肩挑的大英雄,一生很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的詞,幾乎都讓人熱血沸騰,充溢著勇擔道義的「英雄之詞」。讓我們讀讀辛棄疾的《水龍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