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騰訊想要做出自己的電商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 運營研究社(ID:U_quan)
前幾天,我突然被朋友拉進一個「拼購微信群」,在群裡朋友不斷分享各種拼團連結:像什麼 7.9 元的夏涼被;9.9 元的衣服、拖鞋;甚至還有兩千多的 iPhone SE……
這些都來自一個名叫「小鵝拼拼」的小程序。
我有些疑惑,這不會又是什麼「野雞版」拼多多吧?
結果查了下小程序的信息資料,發現原來是騰訊自己的拼團購物 App 。
再聯想到最近微信最近動作不斷,商家小程序直播賣貨、內測「微信小商店」……現在乾脆直接親自出手做社交電商,連名字都明顯有拼多多內味。
騰訊這是要捧出「親兒子」,直接來跟「乾兒子」拼多多來搶用戶了?
Ps. 拼多多是騰訊投資的公司,被大家戲稱為騰訊「乾兒子」。
小鵝拼拼是什麼?
小鵝拼拼是騰訊今年 4 月底才剛剛上線的一款購物小程序,在微信「搜一搜」上搜索「小鵝拼拼」就能找到。
熟悉網際網路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騰訊雖在社交、遊戲領域無往而不利,但在電商領域卻做一個涼一個,堪稱是「常敗將軍」。後來,靠著入股京東、拼多多才勉強插手進電商領域。
那麼騰訊這次是又憋出了什麼「大招」,再次殺入電商領域?
經過一番研究後我發現,騰訊的大招就一句話:照著拼多多的作業,「抄」就完事了。
拼多多靠著「拼團 + 社群裂變 + 撒幣」崛起,迅速佔據了下沉市場。小鵝拼拼也類似,把拼多多的成功經驗一樣不差的借鑑了過來。
先來看界面。左邊的是小鵝拼拼小程序,右邊是拼多多 App 。
我們會發現,小鵝拼拼除了功能略少外,整體結構和拼多多幾乎一樣的。大紅的頁面底色;Banner 強調補貼產品的低價和折扣,之前還有 1 億補貼的文案;下方開始展示補貼產品,重點突出補貼後的價格;……
左圖:小鵝拼拼 右圖:拼多多
購買界面也很類似,不仔細看的話,真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左圖:小鵝拼拼 右圖:拼多多
同樣的,拼多多早期的傳播主要靠微信「群裂變 + 撒幣」,小鵝拼拼自然也不會放過這種高效拉新方式。分享好友搶紅包、無門檻津貼……各種撒幣手段一樣不少。
但小鵝拼拼還是有創新玩法的:就是在開頭提到的群小店。
簡單來說,群小店的玩法就是:分享小鵝拼拼到群裡,當有群員點擊連結後你就成為了這個群的「小店店主」。
只要收到邀請的群友通過群連結,在小鵝拼拼內購買商品,群友就會得到返利,店主也會得到額外獎勵。
如果分享者是群主,還可以將小程序設為群待辦,保證小程序持續露出。
但小鵝拼拼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說小程序沒有搜索功能,買什麼東西全靠系統推薦。再比如下單後竟然沒有商品評價,我們根本沒法評判這件商品到底靠不靠譜……
但一番體驗下來,小鵝拼拼總體還是不錯的。界面簡潔、商品價格不貴,裂變的紅包、優惠券獎勵力度也不小。
再加上騰訊嫡系本身的流量優勢,看來這回騰訊真的要來搶「乾兒子」拼多多的飯碗了。
小鵝拼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小鵝拼拼是騰訊自家人在微信搞出來的社交電商,幾乎全面對標拼多多。那麼,對於我們運營同學來說,這會是我們在微信上的新「風口」 嗎?
然而經過一番研究,我發現這個小鵝拼拼並不香,想要成為拼多多估計夠嗆……
1、和拼多多搶下沉市場,基本沒戲
我們看小鵝拼拼,又是拼團、又是補貼,其實就是要做下沉市場。但現在想和拼多多們搶流量,簡直是地獄難度。
拼多多能在下沉市場做起來,是因為在當時,三四線以下的城市是一塊被大多數人忽視的消費市場,雖然利潤不高,但是流量很大,基本沒有競爭對手,流量非常很便宜。
而且像拼團、砍價這些玩法,對於當時的用戶來說也很新鮮。拼多多利用這些又騷又野的營銷套路,在微信裡瘋狂傳播,很快就佔領了這塊新興市場。
現在,像淘寶、京東這些頭部電商基本都在做下沉市場,即便只是微信生態裡,也已經有拼多多和京喜這兩個非常強大的對手,長期霸佔小程序榜單。
圖片來源:阿拉丁小程序總榜
所以說,小鵝拼拼想要和他們爭奪下沉市場的流量,競爭會非常激烈。
2、群小店做分銷,效果堪憂
除了前面提到的外部競爭,我在實際體驗之後,發現小鵝拼拼看似最有特點的群小店,其實並沒有什麼新花樣,轉化的效率還很低。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群小店本質上就是分銷,並不是什麼新玩法。
微信裡有很多分銷客,會把對優惠商品感興趣的消費者引流到自己的微信群裡,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分銷客把特價商品的連結分享到群裡,有人購買的話,分銷客就能賺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像這樣在微信裡做分銷的人已經很多了,但基本都是給拼多多、淘寶、京東這些競爭對手做分銷的,比如淘寶客、京東客。他們從公眾號、朋友圈引流,到社群轉化,已經有一個很完備、很豐富的體系了。
我在微信隨便一搜,像「 領取 xx 代金券」、「xx 平臺白菜價」這樣的名字的一大堆,基本都是專門給拼多多、淘寶、京東做分銷的。
從左到右:拼多多、淘寶、京東的微信分銷客
這樣一對比,群小店其實並不是新鮮的玩法,沒有什麼優勢。
其次,群小店的產品邏輯有問題。
從小鵝拼拼的 slogan 「來自朋友推薦」可以看出來,官方做群小店,實際上是希望通過好友推薦,裂變引流賣東西。
但這種模式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一直做下去。畢竟需要店長不停地去拉人、推薦商品,光靠小鵝拼拼的紅包激勵是不夠的,對於大多數人沒法長期堅持。
真正願意做群小店模式的,還是只有那些職業分銷客。
最後,群小店的這種賣貨形式,轉化效率很低。
前面有提到,我們可以用群小店這個功能在自己的親友群、同事群裡面做分銷。如果是群主的話,還可以藉助設置群工具、群待辦,來提高群小店的曝光。
但實際體驗的時候我發現,在群小店後臺點擊「提醒群友」功能,系統就會自動生成商品的推廣連結。但推薦什麼商品,你作為店主幾乎沒有選擇權,只能在店鋪管理裡,設置大致的商品偏好。
在家人群、好友群裡,大家的需求本來就沒有那麼大,這邊還不能主動選擇推廣的商品,實際的轉化效果可想而知,更別說靠群成員訂單賺多少佣金了。
現在再來看所謂的群小店,玩法沒創新,轉化的效率也很低。小鵝拼拼想靠群小店來裂變,很難做起來。
3、流量機制沒優勢,實力勸退商家
小鵝拼拼不僅分銷不好做,對於商家來說,也沒什麼流量優勢。
首先,小鵝拼拼的入駐門檻就比拼多多、有贊要高。在小鵝拼拼,商家根據自己的經營類別不同,需要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像做數碼、大家電的商家,特殊保障金甚至要 5 萬元。
圖片來源:知乎 @大白胡說
如果平臺能給商家們足夠的流量,其實押金多點也沒關係。但小鵝拼拼並不能保證商家的流量。
一方面,小鵝拼拼的店鋪存在感都比較弱。商家賣東西,都是靠群小店裡的系統推薦。系統推薦什麼群小店就賣什麼,店鋪本身的回頭客概率低。
另一方面,我們一直說小鵝拼拼背靠微信 12 億流量,但這並不算是真正的優勢。實際上,如果它真的像早期拼多多那樣,瘋狂裂變、刷屏,影響了用戶體驗,微信該封還是會封的。
之前同樣是騰訊的「親兒子」,微粒貸用「邀請好友返現金紅包」的活動,一夜之間在朋友圈刷了屏。結果最後因為誘導分享,活動僅僅上線一天就被封了。
4、產品功能都還完全不成熟
其實除了上面說的那幾點,我發現小鵝拼拼現階段還不能算一個成熟的產品,各方面的功能都不太完善。
1)不能搜索,買東西全靠推薦
我在瀏覽頁面的時候,發現小鵝拼拼居然沒有搜索功能。換句話說,用戶在這裡並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所有看到的商品都是來自系統推薦。
而像京東、拼多多的微信小程序,首頁頂部都有搜索欄。因為電商平臺有很強的工具屬性,用戶想要來買東西,直接在搜索欄搜索。
從左到右:小鵝拼拼、拼多多小程序、京東購物小程序
現在小鵝拼拼這種純靠系統推薦的商品陳列機制,非常影響使用體驗。如果自己想買個東西,只能耐著性子一條條往下翻,非常難用。
另外,很多平臺也會用搜索欄做關鍵詞營銷。用戶點進搜索欄,所有很多商品推薦。沒了搜索功能,相當於少了一塊很大的流量入口,也是很大的損失。
拼多多小程序的搜索欄營銷
2) 沒有商品評價,用戶不信任
我在瀏覽商品界面的時候還發現,很多商品都沒有用戶評價。
很多像小鵝拼拼這樣的電商平臺,為了讓商品的價格足夠低,一般會找生產廠商來入駐,讓消費者們直接買到原廠商品,也就是俗稱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但這也導致很多商品都是些不知名的品牌。沒有品牌的保證,消費者會對產品的質量有顧慮。這時候如果有其他購買者的商品評價,就比較容易增強用戶的信任感,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掏錢。
而現在的商品頁面沒有評價功能,轉化很難做。
3)店鋪客服功能,只是打醬油
最後,想在小鵝拼拼買東西,不僅看不到商品的評價,自己聯繫客服也很不方便。
小鵝拼拼最早上線的時候,並沒有店鋪客服功能。直到最近更新之後,才在新版本裡加上了這個功能,但依舊非常簡陋。
現在的客服對話界面光禿禿的,只有最基本的對話功能,連商品連結都發不了。如果真要和店鋪的客服諮詢商品問題,溝通效率很低,非常麻煩。
我們和拼多多、京東的店鋪客服功能做個對比,同樣是小程序客服,不僅有自動回復、可以發送商品連結、訂單詳情,甚至還有發紅包、領優惠券的功能,玩法更多。
左圖:拼多多小程序;右圖:京東購物小程序
相比之下,小鵝拼拼的店鋪客服實在是有點簡陋。
結語
小鵝拼拼最近吸引了很多的關注,主要還是因為它是騰訊的親兒子,背靠微信 12 億流量。但我們實際分析下來,發現小鵝拼拼沒什麼競爭力。
首先,小鵝拼拼面對的外部競爭非常激烈,很難擠進下沉市場;其次看似最有特點的群小店,玩法上沒有創新;然後平臺機制沒有流量優勢,對商家吸引力不大;最後,很多功能都還沒做好,本身還不是個成熟的產品。
小鵝拼拼雖然有騰訊的流量,但沒有新的營銷玩法,甚至有些地方連基礎功能都做沒做好,很難做起來。
所以說小鵝拼拼雖然看起來很火,但對於我們運營同學來說並不香。
騰訊想要做出自己的電商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點個「在看」
期待小鵝拼拼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