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中國古代樂論的風雅取向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韓偉:中國古代樂論的風雅取向

2018年09月20日 07: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偉

字號

所屬學科:藝術學關鍵詞:道德;藝術;樂器;音樂思想;呂氏;雅正;表現;樂論;嵇康;觀念

內容摘要:大師作為周代的重要樂官,負責向瞽蒙傳授六種詩歌表現方式或六種演詩技能,其中最早出現了風、雅的內容,而且它們以道德為根本,以音律為外在形式。藝術層面的「風雅」精神在音樂思潮、音樂美學的演進過程中體現最為明顯。堅持雅正思想肯定鄭衛之音魏晉的音樂思想表現出一定的複雜性,一方面是對雅正思想的堅持,另一方面則表現出對鄭衛之音的肯定。以阮籍、嵇康音樂思想為代表的魏晉樂論,是後世音樂美學發展方向的縮影,也奠定了後世樂論的基本模式:一種是僵化地推崇雅樂,堅定地秉承以《樂記》為代表的經典體系,這主要體現在主流音樂系統中。可以說,魏晉以後儘管各時代音樂實踐和音樂觀念潮起潮落,但基本上不能脫離以剛健、雅正為內涵的風雅體系,這構成了中國古代樂論的原型意識。

關鍵詞:道德;藝術;樂器;音樂思想;呂氏;雅正;表現;樂論;嵇康;觀念

作者簡介:

  《周禮·春官·大師》中記載大師的職責是「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大師作為周代的重要樂官,負責向瞽蒙傳授六種詩歌表現方式或六種演詩技能,其中最早出現了風、雅的內容,而且它們以道德為根本,以音律為外在形式。在《詩經》中,風與雅變成了文體概念,這與我們今天的認識已經十分接近了。

  「風雅」精神中對「輔德」「彰德」的體現

  在春秋時代,「觀風」「觀雅」開始具備了道德之外的政治意味。《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有一段我們十分熟悉的材料,吳國公子季札奉命訪問魯國,知道魯國保留的周代樂舞較為完備,當他欣賞《周南》《召南》《邶風》《衛風》《王風》《豳風》等作品時,不免產生如下感嘆:「勤而不怨」「憂而不困」「思而不懼」「樂而不淫」「險而易行」。聽到《小雅》《大雅》的時候,則稱「思而不貳」「怨而不言」「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等等。季札觀樂這一文化事件發生在魯襄公二十九年,其時孔子尚幼,所以可以知道這段對風、雅的評價,是早於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觀點的。同時,在這段記載中,可以明顯看到文體意義上的風與雅,已經逐漸演化為一種風格意義上的風、雅。而且在風格意義上,風、雅的內涵又是相互貫通的,其顯性層面追求剛與正,隱性層面則以「輔德」「彰德」為旨歸,正因如此,整體意義上的「風雅」概念開始初具規模。概而言之,廣義的風雅,可以指一種人格修養,也可指稱完善的藝術風格。就人格修養而言,它泛指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君子人格是其基本內涵,自強不息是其外在表現,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是風雅人格的應有之義。就藝術風格而言,它傾向於指稱剛健、雅正的總體藝術追求。風與雅從分到合的過程,亦是它們從技能概念到文體概念,再到文化概念的拓展過程。

  藝術層面的「風雅」精神在音樂思潮、音樂美學的演進過程中體現最為明顯。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古代社會樂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態,從社會功能角度,它與禮的作用是相同的,對人的行為具有規約性。與此同時,它又屬於藝術領域,是表達情感、呈現人性的手段。因此,樂在古代藝術中是社會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為充分的存在形態,它既是一種社會治理手段,也是一種感性形態的藝術形式。相較於包括文學在內的其他藝術樣態,樂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普及程度是最高的,日常宴飲、祭祀祖先、諸侯會盟、軍隊出徵等場合都可以見到樂的影子。由於其與禮存在「相須以為用」的密切關係,所以可以說樂是古代藝術中意識形態與審美相互結合的最典型範例。

  在禮樂及風雅傳統的統御之下,春秋以後的文藝觀念體現出了某種趨同性,這集中表現為對道德因素的肯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了上古到周代音樂的製造過程,黃帝時期伶倫取竹於嶰溪之谷,加工成竹筒,吹之而作律。顓頊帝令飛龍「效八風之音」而作《承雲》之歌,堯帝時亦「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大章》之曲等。《呂氏春秋》在討論音樂的起源時往往從自然之風的角度切入,這符合原始先民觀物取象、以類相從的整體宇宙觀,但是隨著等級社會的出現,音樂就被賦予了神秘性和道德性。同樣是在《呂氏春秋·古樂》中,在討論帝嚳、堯、舜之後的音樂時,大多都會從功能角度對古樂進行介紹。《呂氏春秋》是秦代集體創作的產物,它的很多觀點代表了秦代的某些共識性認知。但真正理想化的音樂一定是八音配合、瞽叟齊奏、象天法地、褒揚功德等諸多因素和諧統一的結果。事實上,《呂氏春秋》中所推崇的所謂古樂,就是「雅樂」的典範,價值觀之「正」與情感表達之「剛」構成了古代雅樂的基本內涵,其中自然蘊蓄著「風雅」的潛能。

  《禮記·樂記》不僅將「聲」「音」「樂」進行了等級性劃分,而且以「德音之謂樂」的觀點對(雅)樂的內涵進行了明確。即便在思想傳統駁雜的秦代,這種基本的認知仍然被普遍接受,《呂氏春秋》就是這種思想狀態的投射。到了漢代,儘管出現了「以悲為美」的審美潛流,但主流音樂觀念仍沒有脫離風雅的範疇,可以將《史記·樂書》看作是時代主流音樂思想的反映,該文與《樂記》雷同的文字多達90%。選擇本身意味著傾向,從中不難推測出司馬遷的基本音樂觀念,在《樂書》的最後他以「太史公曰」的方式進一步明確了音樂「養行義而防淫佚」的外在功能。以史為鑑是司馬遷修史的基本原則,在他看來雅樂是古代聖人的作品,其具有巨大的道德規約性,可以成為後世君子的基本道德養成媒介。漢代是以天人之學為主要思想背景的時期,在其統御之下,緯書往往以神秘的方式追求對人們思想和社會生活的幹預,比肩六經進而幫助構建龐大的儒教神學體系是其基本動機。雖然緯書的思想意義並未被普遍接受,但客觀上緯書恰恰構成了漢代尤其是東漢思想領域不可忽視的風景,讖緯的流行不僅將傳統經學的倫理觀和審美觀推向了神秘維度,而且也為魏晉以後文學想像、文學技法的自覺奠定了基礎。就音樂思想而言,《樂緯》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它一方面將陰陽五行觀念引入到了音樂領域,另一方面則在此基礎上將風雅精神進行了新的詮釋。《樂緯·動聲儀》言「以雅治人,風成於頌」,此處之「風」當為廣義之風,可以解釋為風骨、氣度,所謂「風成於頌」是指通過對祖先的追思、頌揚繼承其精神力量,進而形成時代風習,或者說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源於對忠孝傳統的延續。同樣,「雅」也並非文體意義上的概念,它也是一種藝術精神或思想道德,以雅正精神對人實施教化,是提純人性、規範人倫的重要手段。正是因為雅樂具備這種功效,所以才有可能成為「防隆滿、節喜盛」的工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樂論的風雅取向
    中國古代樂論的風雅取向 2020年05月15日 16: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韓偉:讓黑土地上的蛋雞產業騰飛
    時任全國工商聯執委會副主席的王光英在詳細地聽取了韓偉的企業情況介紹後,連聲稱讚:「你這個集團不是大連第一,是全國第一。」儘管企業如日中天,受到如此讚譽,韓偉還是居安思危,向大會表達了他對企業前途的思慮。對此,王光英揮毫寫下「但行好事,定有前程」八個字相贈,並支持他把新聞發布會開到了人民大會堂。從此之後,韓偉更加堅定了幹好這一事業的信心,並立下心願:一定在中國建立一個正大集團式的企業。
  • 《孔子的樂論》:每個聲音都是一個小宇宙
    核心提示: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叫《孔子的樂論》,作者是江文也,而翻譯者是楊儒賓。
  • 看古代年畫,過富貴風雅年!
    市井百姓們放鞭炮迎新年,文人們畫畫迎新年,過富貴風雅年!慶賀新年有專門的畫嗎?除了人們熟悉的「年年有餘」、「招財進寶」,還有……?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文人畫家的「歲朝圖」就是專為慶賀新年而作的畫;在現代,又成了探索古代年俗的文獻庫。
  • 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呼吸二科主任韓偉—— 一呼一吸,健康生命
    半島記者 王鑫鑫韓偉,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呼吸二科主任,復旦大學呼吸病學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MD Anderson 腫瘤中心訪問學者,青島市市立醫院國際醫學部主任、東院呼吸二科主任,青島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
  • 嘉祥縣韓偉:忙碌的身影樸實的情
    韓偉,男,1984年1月出生,大張樓鎮中學教務處副主任。學生有什麼困難找他,同事有什麼需要叫他,每一次韓偉老師總能微笑著答應下來,並盡全力幫助把事情做好,甚至不惜犧牲休息時間加班加點。他是典型的大忙人,既要上課,又要幫助別人。學校裡有誰要製作課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因為他不管多忙,都不會拒絕。總是抽夜晚休息的時間,無償地為教師做出所需的課件。在學校裡,不管誰的電腦出現問題都會找他,重裝系統、敲擊鍵盤、埋頭插線,忙完後,總會拍拍手說道:好了,沒問題了。
  • 深研院化生學院韓偉課題組和李子剛課題組在多肽自組裝機制分子...
    近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韓偉課題組與李子剛課題組合作共同在納米結構的形貌與多肽分子側鏈的相對位置密切相關,而納米結構內部分子的堆積方式則與多肽主鏈的氫鍵取向存在關聯。游離狀態下的FF分子與自組裝納米結構中的FF分子構象有著明顯的區別。在自組裝過程中,隨著高度有序納米結構的形成,自組裝結構中一種類似FF晶體構象的比例大幅上升。最後,研究團隊還探索了構象變化對自組裝的影響。
  • 荀子《樂論》:弘揚一種合乎「道」的「樂」
    申張荀子《樂論》的思想主旨與理想境界,積極倡導「雅樂」「正聲」的價值效應,對個人完美人格的實現、對和諧社會的建構,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與積極的深遠意義。  「樂」植根人性,實現了天地、「樂」、情感的和諧統一  在荀子的思想視野中,「性」「情」「欲」三者之共同性在於都是天性的、自然的。
  • 弘揚傳統文化之美 「中國華服日·宋風雅集」活動在開封舉行
    這漢樂府中的情景在八朝古都開封舉辦的「中國華服日·宋風雅集」活動中得以再現。10月25日-26日 「中國華服日·宋風雅集」活動在開封舉辦,此次活動包含「國風市集」和「國風盛典」兩部分內容。 「國風市集」以開封960文創園為背景,布置具有國風特點的配飾、服飾、美食、文創等市集,同時還有古代妝容復原等特色文化展示,供嘉賓和華服愛好者遊覽參觀。
  • 為什麼古代的地名這麼風雅,到了現代卻土掉渣?起名的人是有仇嗎
    古代5大地名,風雅了上百年,如今卻土到掉渣,有你的家鄉嗎?「汝南王昔過江東,此地名將汝海同。玉斝濯來人易醉,有時人面照花紅。」提到古代風雅地名被改得難聽,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汝南」了,「汝南」變「駐馬店」難聽的不是一星半點,但其實駐馬店也是有很悠久的歷史的,很早時期就已經有了,汝南名字也沒有被取代,而是變成了汝南縣,所以這個名字倒是沒有什麼好吐槽的,但除此之外,那些風雅的地名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 盤福榜「樂論論語」讓傳統文化不但要火起來|還要活起來
    盤福榜《樂論論語》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還出版了《論語別裁》,讓現代人理解古聖先賢智慧別有一番樂趣與滋味,南先生在文中闡述:「 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此觀點對於現代人來講尤為重要盤福榜《樂論論語》趙樂意老師【盤福榜】傳統文化網校平臺在各方資源對接中,找到了一直潛心研究《論語》的趙樂意先生,趙老師為人低調謙遜,且表達幽默有趣。
  • 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
    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樂記》論樂,即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這就是以天地生物為文藝的最終根據,以體現天地生物為文藝的最高目標。後世學者更云:「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
  • 中國古代扇面與扇子歷史
    中國扇文化中,古代扇子藝術之美受到了廣大藏家的一致讚許。這種高雅之物也是國人引以為傲的藝術佳品。中國古代扇面與扇子的歷史非常悠久,讀紫色百合香的文章與您一一解讀。一、中國扇文化中國扇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素有「制扇王國」的雅稱,以江蘇檀香扇、廣東火畫扇、四川竹絲扇、浙江綾絹扇最為馳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扇。因為歷代書畫名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者留下其書法,及賦詩一首等,這樣的扇面也是古代文人饋贈親朋好友最為雅致的佳品。
  • 樂刻運動創始人兼CEO韓偉:希望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12月10日上午,「創新中國製造 培育消費動能」2020中國新消費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樂刻運動創始人兼CEO韓偉發表了題為「新消費之新業態 健身房如何玩轉線上」 的演講。韓偉表示:「我們就是想做一件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曲水流觴」,居然深受日本皇室貴族青睞?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坐在水聲潺潺的小溪邊,把裝滿酒的杯子放進小溪裡,讓它順著曲折的溪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舉起酒杯一飲而盡,並且還要賦詩一首。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此詩情畫意的活動,最早居然起源於一項習俗。
  • 中國古建築設計——古代書房的布置與裝飾
    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中國古代書房文化。古代書房文化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書房」其實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歡用齋、堂、屋、居、室、庵、館、廬、軒、園、亭、洞等來命名。
  • 古代文學論文選題參考及範文參考
    本文由掌橋科研整理,平臺提供中外文獻檢索獲取,擁有1.3億+篇,月更新百萬篇,是科研人員與碩博研究生必備平臺之一古代文學論文選題如下:文人群體交遊唱和及其對詩風的影響訂補《文心雕龍》:「文學自覺」時代的文論巔峰(論文連結: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language-literature-studies_thesis/0201278823078.html)明代復古派對「自然之音」的回歸——兼及樂論對文論的影響
  • 魚傳尺素:古代書信的風雅
    這讓我想起那個遙遠的古代,那時水闊山長,音信難成,想見你了,要走很久的路,寫很長的信,是那樣的複雜,又是那樣的鄭重。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漢樂府裡的主人公,捎託思念的信物,便是那一對「雙鯉魚」。雙鯉魚並非真正的鯉魚,而是古人獨具匠心的信件。
  • 新書探討中國古代科技:解釋自然的程度不次於西方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9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現代啟示》在北京發布。來自中科院自然科學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四川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等專家就中國的古代科技哲學進行研討。《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現代啟示》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委託研究項目。
  • 中國古代情人節是哪天?說七夕和元宵的錯得離譜,其實是這一天
    古代的情節是哪一天呢?相信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七夕或者元宵節,其實這兩個答案都錯得有點離譜。七夕是古代婦女們乞求心靈手巧的節日,不能因為織女跟人談戀愛就當做情人節。而元宵的主題是團圓,同樣不是愛情。真正的中國古代情人節,其實是農曆三月初三,叫做上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