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蒞臨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科技創新領袖篇章】,並圍繞「從技術進步角度談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這一主題進行分享,他認為中國過去40年乃至70年科技進步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文 | 鄭績
編輯 | 張帆
2020年12月9-12日,億歐 EqualOcean 主辦的 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 2020 世界創新者年會順利舉辦。WIM2020以「科創連動世界」為主題,連接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全球創新者,分享科技創新成果和認知,共同推進「讓科技更平等」的理念。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蒞臨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科技創新領袖篇章】,並圍繞「從技術進步角度談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這一主題進行分享,他認為中國過去40年乃至70年科技進步方面的成就非常大,這個成就對於世界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對於發達國家也很有啟示。
大家好,非常高興參加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受大會組織者的委託和建議,我這次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大家可能注意到以前有一本文集叫「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這次我是結合中國技術進步來談我自己對於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能給世界提供什麼的角度來和大家交流。
首先看下中國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成績,中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在過去二三十年裡取得的進步是非常大的,我從幾個方面和大家分享:
第一,科研投入。因為一個國家技術進步的腳步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科技投入的,當然基礎科研是重要的,可是從技術經過角度來說科技投入是非常重要。中國去年科技投入是達到2.17萬億美元,佔GDP的2.19%,總份額是美國的2/3,把其他國家遠遠地甩在後面,我們和美國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是就我們國家自己來說,我們的進步非常大。
與其他和中國具有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科研投資也是遠遠領先的,這是和我們國家長期注重科技投入是分不開的。我們知道當代科學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因素:人和錢。有了很好的人再加上有充足的資金,科技進步就大概率會發生。
第二,專利數。我們早已經是全球第一,當然大家會說中國的專利都是一些外觀專利,實際的發明專利是比較少的,的的確確要和專利數來比我們國家的發明專利數量是比較少的,雖然專利數是第一,但是發明專利仍然沒有美國多。但是發明數量上升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這也是我們科技創新實力上升的表現。
第三,出口產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我們很多人可能來停留在中國還是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的認知,事實上中國這些年產品升級力度非常大,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右邊這張圖是加工貿易盈餘除以加工貿易出口,事實上就是加工貿易的附加值佔出口的比例,在過去40年間上升是非常快的,到了現在基本上是在40%-50%之間進行波動。我們一般貿易的附加值就會更大。中國已經不再是純粹地在產業鏈的低端,而是在逐步地往高端邁進。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這是我們經濟學家衡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效率的重要指標。具體就是扣除資本和勞動增長之後的經濟增長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的增長是依靠於勞動的增長和資本的增長,另外就是技術進步率。所以全要素生產率實際上就是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的技術進步率,這是非常綜合的指標。
過去有些人研究中國全要素生產的增長率,他們發現這個增長率只佔全部GDP的增長率20%左右,發達國家普遍在40%-50%。也就是說全要素生產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很多就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經濟增長效率是比較低,我們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資本積累來完成的,當然在2010年之前還靠勞動力增長完成的。
這樣的計算依賴於強差的概念,所以這裡很多額外的噪音都在裡面。我這裡用另外一種方法(公司增長率和資本回報率的變動率)來計算,這個計算的結果是從1995-2015年這段時間裡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4.1%,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是41.9%,這就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至少是最低端的水平。所以中國的技術進步率還是比較快的,中國的效率改進也是比較顯著的。
當然大家看這張圖也會發現,我們國家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最快的年份是新世紀的頭10年,到後期的增長就比較慢,到了最近一些年份甚至變成負數。變成負數有些原因就是2014、2015年是中國經濟增長非常慢的幾年,也就是說從2010年開始我們的經濟開始調整,到了2014、2015年到達了谷底。因為全要素生產率不管怎麼做還是順周期的指標,所以我們看到這裡面還有一個波動。
因為數據只到2015年,如果有最近幾年的數據也許會重新變為正的。
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發展非常快,財富世界500強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的數量只有三十多家,但是那年我們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0年過去之後去年我們是119家,離美國只有2家,今年我們就超過了美國124家,世界第一。我們的企業不僅僅是大,而且還有技術領先的企業,比如說華為,華為佔有5G技術40%的份額,還有BAT,他們都進入了無人地帶。
我們也不要忘記那些世界級企業,美的、格力、聯想,我們一般認為他們的技術都不太高,事實上在他們自己的領域都是最高技術。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不應該忘記,我們有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鏈,擁有聯合國工業目錄中全部的內容,我們國家是唯一一個達到了這樣的水平。不要去小看完整的產業鏈,這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說美國矽谷只搞研發,這實際上是矽谷未來的致命傷,我的判斷短則20年、長則30年,我們的深圳極有可能超越矽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創新中心。其中一個優勢就是深圳的產業鏈太完整了,設計出來一個東西一個星期之內就可以把樣機做出來,這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和中國競爭的地方。
中國是如何做到的?我覺得我們要有一個歷史的眼光,不能把人民共和國70年給割裂開,我們看一下人民共和國頭30年,我們採用的是一種非常規的發展方式。我們先從重工業開始,先難後易。從當時高標的做起,迅速地積累資本和技術,比如說機械、船舶、航天、化工,這些產業在當時就是最重要的產業。
到了七八十年代,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40%,在1949年的時候不到20%,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就讓比值翻番。所以在頭30年裡,我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說實話我們現在有一些企業還是上世紀50年的生產線。
改革開放之後的40年我們轉變了發展模式,沿著比較優勢提升技術水平。所以最大國是中國出口大類的變化,資源型產品還有服裝還有各類產品佔比一直在下降,甚至在20年前服裝存貿已經不是我們出口大象。
今年出口比較多的一個是電子產品比值超過了30%,最大的出口產品是機械產品,我們可以看到這就是我們在計劃經濟時代打下了基礎。當時主要是在基建、裝備製造領域,現在中國機械裝備製造領域不能說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但是在中國技術這一塊我們絕對是通吃的,我們現在看到有50%的領域是在機械領域。我們過去40年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講完這些之後我們要談一下中國進步的世界意義,第一個意義就是我們工業化是不是必須的,印度提出一個口號,印度要把高薪的工作全部轉到印度去,印度要掌握一個世界辦公室的。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辦公室都是白領工作的,我們做世界工廠或者是白領工作看起來不那麼順。
很多問題就在於行業人是不是能夠讓一個國家成為一個世界強國,我覺得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不太可能,你沒有工業,你的這些投業就都是低端的,你不可能有高端的投入業,比如說金融、保險、設計等等這些都會壓值的投入業你都做不了,像印度到今天仍然是低端的。
另一方面製造業有自己的優勢叫做積累資本,因為這個資本力度比較高,所以積累資本的速度恢復快,技術進步的源泉大家可能會說我搞服務業也有技術進步了,但是服務業的種類太少了,只有製造業生產產品的種類是無限的,我們經濟學家把供給先給定下再看需求,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很多需求是供給提供的。
在蘋果生產出來iPhone之前,蘋果能造這樣一個需求,還有製造業發達了才能參與世界經濟,世界最主要還是在製造業,如果不能製造產品你在世界這個競爭裡面會落下風,沒有製造業就無法抵禦外部的風險,因為樣樣都是進口的,一旦不進口老百姓就會受苦,甚至是會被別人所制裁。
歷史經驗給告訴我們不搞工業化一個國家是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的,因為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地區在沒有經歷工業化的情況下成為高收入國家或者是地區。你可以懷疑理論,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工業化、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成為高收入國家的一個前提。
你是不是能夠全面跨越比較優勢,這個問題我在參加一些國際交往的時候是經常遇到,所謂這些這個比較優勢,你要從低端開始做起然後慢慢的升級,我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讓非洲青年人設計奔馳車的內飾行不行,這個問題不是我提出來是一個非洲的知識分子提出來的。
他是你們生產奔馳車,我們生產不了因為我們沒有工業化,但是我們非洲青年非常的有創造力,能不能讓他們來設計奔馳車的內飾,我覺得不可能。因為這個技術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車都不會生產你去搞內飾這是不可能的,奔馳車的內飾是經過幾十年的打磨才打磨出來的,而且這個內飾和機械要聯繫在一起的。
還有中國在60年代、70年代已經搞器械了,我覺得這種說法也是似是而非。因為這個技術要有一個應用場景,為什麼到了80年代放棄了晶片?因為我們當時真的沒有應用場景,你要參與國際大循環你還是要做一些別人要買的東西,當時我們只能做一些低端的東西,但是在國內就真的沒有晶片應用場景嗎?
晶片在中國今年是大發展的機會,因為我們的應用場景大,現在我們在網際網路領域在移動工業領域,在AI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其實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和應用場景確實是幫了我們很大的忙。
我們如何看待前三十年和後四十年,前三十年是打下基礎突破,不可能全部突破只是打下了一個基礎,後40年我們就是全面掀起積累資本然後帶動創新,也就是說全部的科技創新爆發性的發展我估計還是未來30年以上。
政府是不是能夠促進技術進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特別是中國國內這麼談,因為中國現在影響力很大,美國也好、歐洲也好都在問這個問題,是不是產業政策重新回到政府政策來?
我的看法是政府的作用要分時期、分地域。在早期政府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為當時資金比較稀缺,把資金集中起來使用就會更好,在這個時候政府起的作用就比較大當時技術路線是比較清晰,你製造汽車如何製造、你製造輪船如何製造,你這個政府就有資金去搞這個創新是比較容易的,而你少數突破發揮能發揮巨大的作用,這樣就使於政府去啟動資金。
到了後期政府的作用就沒有之前大,我們技術已經接近世界前沿,路徑已經多元化了,前面已經沒有人了他就是領路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本不知道未來路在哪裡,如果你還是由政府來投資的話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政府的資金是老百姓的錢,我們不能都給虧掉。
現在需要大範圍的創新,現在這個市場試錯過程就比政府集中性的投資要更適合,市場會有一定的失敗,但是失敗都是分散性的不會影響全局,政府投資失敗的話會影響全局,而且市場有自己的機制來彌補這些投資失敗的損失,比如說通過股市、債市等等,它能來彌補和失敗的成本,當然收益就到了少數人手裡,這也是市場的功能之一。
總結起來我也想說,中國過去40年乃至70年科技進步方面的成就非常大,這個成就對於世界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除了發展中國家在政府作用方面我想對於發達國家也有啟示,現在發達國家產業政策重新納入進來,我覺得失敗這個概率會很高。
從中國經驗層面來講,我們不僅能夠總結一些可以給別的國家傳遞的一些信息而且對於像我們這種經濟學家做研究也是非常有用的。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關於WIM2020
世界創新者年會(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12月9-12日點擊可查看直播),是中國科技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大會之一,也是全球創新領域的年度盛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大會組委會每年在全球範圍遴選並邀請最具代表性的「創新者」前來參會。
關於WIA
在世界創新者年會期間,WIM組委會整合億歐EqualOcean的全年產業和投資研究工作成果,發布年度重磅的World Innovation Awards (WIA) 榜單,即2020世界創新獎,並配套一系列的研究報告。
相比WIA2019,WIA2020也將有所升級,打通一二級市場,同步關注新銳企業和上市企業創新兩股重要的科技創新力量;不變的,是WIA2020依然是全球視野,全球企業榜單。 此外,WIM大會期間,組委會還會發布投資機構榜單和獎項,遴選全球範圍內的優秀投資機構,是他們引導資金支持優秀的科技創新企業,加速他們造福世界的進程。
歡迎大家通過億歐智庫和EqualOcean下載WIA2020系列中英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