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九年級化學"關注我!
轉載本文請註明微信公眾號:九年級化學
氫氧化鈉(NaOH),俗稱燒鹼、火鹼、苛性鈉,常溫下是一種白色晶體,具有強腐蝕性。易溶於水,其水溶液呈鹼性,能使酚酞變紅。氫氧化鈉是一種常用的鹼,是化學實驗室的必備藥品之一。關於氫氧化鈉的知識一直是綜合性考查的熱點。
一、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的發生
探究題1.有下列四種實驗設計及操作,實驗過程中其現象不足以說明C02與Na0H溶液發生了反應的是( )
解析:二氧化碳與碳酸鈉溶液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出現。裝置B中,取下橡皮塞,試管中的液面上升。但是此裝置所做實驗不能很好地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因為,二氧化碳氣體能溶於水。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水槽中的水完全可以溶解試管中的全部的二氧化碳氣體。A、C、D三個裝置中所用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水的質量相比較少,A裝置中雞蛋被吸入瓶子裡,C裝置中氣球脹大,D裝置中塑料瓶變扁了,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氣體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導致瓶內氣壓顯著減小,而不僅僅是二氧化碳氣體溶於極少量的水中。如果要證明B裝置中的確發生了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那麼該怎麼辦呢?
解決的方案有一下幾類:
方案一,我們可以將水槽中的氫氧化鈉溶液換成水做對比實驗。如右圖所示。在以上對比實驗中,液體換成水後,試管中液面上升的幅度較小,不如在氫氧化鈉溶液中,試管中液面顯著上升。
方案二,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後水槽中的液體,加入過量的稀鹽酸,如果產生大量氣泡,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了,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方案三,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後水槽中的液體,加入氯化鈣溶液,如果溶液變渾濁,表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了,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所以,不足以說明CO2與Na0H溶液發生了反應的是裝置B
二、檢驗氫氧化鈉是否變質
氫氧化鈉久露於空氣中,不僅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鈉,導致氫氧化鈉變質。
探究題2:四位同學分別用下列四種方法檢驗NaOH溶液是否已經變質(含有Na2CO3)
①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氣泡放出,則一定不含有Na2CO3;
②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有沉澱生成,則一定含有Na2CO3;
③加少量CaCl2溶液,有沉澱生成則一定含有Na2CO3;
④加少量BaCl2溶液,有沉澱生成,則一定含有Na2CO3。
其中探究方法和結論都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①②③④
解析:檢驗NaOH溶液是否變質,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案:
方案一、選擇一種酸溶液,如鹽酸。但是,實際操作時必須注意到,當向待測溶液中加入少量稀鹽酸時,有時即使NaOH已經變質生成Na2CO3,也可能無氣泡產生。因為當Na2CO3的質量較多,而鹽酸的質量較少時,可能發生如下化學反應:Na2CO3+HCl===NaCl+NaHCO3,此時並沒有產生氣泡。等鹽酸的量比較多時會進一步發生如下反應: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如果用鹽酸來檢驗時,一定要注意,所取的鹽酸的量必須是過量,否則就不可以確定NaOH是否變質。舉例說明如下:
探究題3.向Na2CO3溶液裡滴加鹽酸,開始時無氣泡產生,後來才有氣泡產生;向鹽酸裡滴加Na2CO3溶液時,立即就有氣泡產生。這說明( )
A、Na2CO3過量時,主要發生的反應是 Na2CO3+HCl = NaHCO3+NaCl
B、Na2CO3跟鹽酸不反應
C、鹽酸過量時,主要發生的反應是Na2CO3+2HCl = 2NaCl+H2O+CO2↑
D、產生的氣泡是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
解析:結合上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向Na2CO3溶液裡滴加鹽酸,開始時無氣泡產生,後來才有氣泡產生。這是因為,Na2CO3過量時,主要發生的反應是 Na2CO3+HCl = NaHCO3+NaCl。向鹽酸裡滴加Na2CO3溶液時,立即就有氣泡產生。這說明鹽酸過量時,主要發生的反應是Na2CO3+2HCl = 2NaCl+H2O+CO2↑
本題答案:A、C
方案二、選擇一種鹼溶液,如Ca(OH)2溶液、Ba(OH)2溶液,向待測溶液中加入以上的適量溶液後,如果有白色沉澱生成,則待測液中含有Na2CO3,這是因為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或Na2CO3 + Ba(OH)2 = BaCO3↓ + 2NaOH,此方案的靈敏度比較高。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有時會出現要求我們設計具體的方案來驗證CO2與NaOH溶液的是否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而不是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可以選取此類鹼溶液來驗證。因為CO2本身就可以溶於水中,形成H2CO3,H2CO3遇到Ca(0H)2或Ba(OH)2時,會生成白色沉澱,使得溶液變渾濁,因此不能充分說明CO2與NaOH反應了,也可能是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而應該從CO2與NaOH反應產物的角度來驗證,可以取通入CO2後液體,通過檢驗所取液體中是否存在Na2CO3,來確定它們之間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具體的方案是,向所取液體裡加入足量的稀鹽酸(或適量CaCl2溶液),充分振蕩後,觀察現象。如果產生氣泡(或產生白色沉澱),表明產物中有Na2CO3,說明CO2與NaOH的確反應了,而不是CO2僅僅溶於NaOH溶液中。
方案三、選擇一種鹽溶液,如BaCl2溶液,向待測溶液中加入適量的BaCl2溶液後,如果待測溶液中出現了渾濁現象,可以判斷待測液中含有Na2CO3,因為BaCl2+Na2CO3===BaCO3↓+2NaCl。有時,同學們常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檢驗NaOH是否變質。這種方案不太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向待測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後,即使NaOH固體沒有變質,也可能會有白色渾濁出現。原來是,當加入的CaCl2溶液中的Ca2+與NaOH中的OH--的濃度比較大時,也會因為一定溫度下Ca(OH)2的溶解度相對比較小,而有部分Ca(OH)2晶體析出,使得溶液中出現渾濁現象,導致判斷結果錯誤。所以關於鹽的選擇,最好選取BaCl2,不宜用CaCl2。
綜上所述,探究題2中②加少量澄清石灰水和④加少量BaCl2溶液的方案可以檢驗NaOH溶液是否已經變質含有Na2CO3 ,探究題2答案: C
三、探究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
保存氫氧化鈉不當,易變質。那麼如何確定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呢?
探究題4:某化學興趣小組甲、乙、丙三位同學對暴露在空氣中的氫氧化鈉是否全部變質進行了探究:
甲同學,取樣品加入鹽酸,有氣泡產生,完全反應後,蒸乾得到的固體全部是氯化鈉,認為樣品全部變質。
乙同學,取樣品加水溶解,滴加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認為樣品沒有全部變質。
請你對甲、乙兩同學的探究進行評價
丙同學,取樣品加水後溶解,先加入過量的A溶液,過濾後在濾液中加入B溶液,通過觀察現象得出正確結論:A為 B為 。
得出正確結論的理由為 。
解析:該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探究NaOH的變質程度。如果樣品是部分變質,其中應含有NaOH、Na2CO3;如果樣品是全部變質,則其中只含有Na2CO3。甲同學的實驗方案不正確,因為樣品部分變質時,NaOH與鹽酸反應也會生成NaCl。樣品全部變質時,其中所含有Na2CO3與鹽酸反應也會生成NaCl。乙同學的實驗方案也不正確,因為無論樣品全部變質,還是樣品部分變質,所得溶液都呈鹼性。樣品變質後生成的Na2CO3溶於水,也能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色。
想一想,我們會發現,檢驗變質程度的關鍵在於確定樣品中是否存在NaOH。在檢驗NaOH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案要優化,要想方設法排除Na2CO3對檢驗結果的幹擾。怎麼排除呢?加酸溶液不可行,加鹼溶液也不可行。我們可以加入能夠使CO32-沉澱的鹽溶液,比如,BaCl2溶液、CaCl2溶液。
丙同學的實驗是這樣做的,他取樣品溶於水後,先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應後過濾,再向濾液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觀察濾液是否變紅色。若濾液變紅色,則說明樣品是部分變質;若濾液沒有紅色,則說明樣品已經全部變質了。
本題答案:甲同學的方案不正確。因為無論樣品變質程度如何,加入鹽酸後都會有氣泡產生,完全反應後,蒸乾得到的固體全部是氯化鈉,無法判斷樣品的變質程度。乙同學的方案不正確。因為向所取樣品的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都會出現變紅色的現象,也無法判斷樣品的變質程度。丙同學的方案是:取樣品加水後溶解,先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應後過濾,再向濾液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觀察濾液是否變紅色。若濾液變紅色,則說明樣品是部分變質;若濾液沒有紅色,則說明樣品已經全部變質了。
四、除去氫氧化鈉變質後的碳酸鈉雜質
當我們明確知道NaOH中已經出現了Na2CO3雜質,在探討如何除去雜質時,可以這樣考慮:變質後的NaOH溶液中會有較多的CO32-,可以加入含Ca2+或Ba2+的溶液,與CO32-結合成沉澱,通過過濾而除去。為了不再引入新的雜質,考慮到原來NaOH溶液中存在OH-,所以可以加入適量的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就可以除去其中的Na2CO3雜質了。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此時選用Ba(OH)2溶液的效果比較好。因為,一定溫度下Ca(OH)2溶液的質量分數相對比較小,溶液相對比較稀,除去雜質的效果遠遠不如用Ba(OH)2溶液好。
長按下方二維碼加關注,並推薦給你的同學
覺得不錯,請在下面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