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沒有徹底結束,釘釘直播依然在進行,隨著新增病例「0」記錄的保持,小學六年級的家長,關注度已經開始轉向小升初了。
其實小學之間的競爭似乎還不太明顯,進入中學基本算拉開人生長徵路,千軍萬馬走上這根獨木橋,而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許又各不相同,因此就出現了不同的表現。
近幾年,在政府的政策傾向下,民辦中學異軍突起,和公立中學幾乎平起平坐,甚至是吸收了好多優秀生源,導致公立中學的競爭優勢有所下降,兩項因素疊加在一起,怎麼選擇學校,就成了家長們比較頭疼的問題。
前兩天一個家長發信息,和我交流孩子小升初的事情,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得出那種孩子不急家長急的狀態。
有位家長時時刻刻關注著「外國語中學」選拔的事情。
你看,或焦慮,或躍躍欲試,或漠不關心。其實每年快到六月底之前,都會有很多家長早早關注「小升初」這一塊,但大家的反應卻不盡相同。
小升初雖不同於中招考試、高考,但畢竟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分水嶺,所以選擇也極其重要,成年人都會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樣打比方,雖稍有誇張,但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種感覺也頗糾結,那麼現在的你,又是屬於哪中類型呢?
1、焦慮型:有目標,但不滿意孩子的現狀
有些孩子家長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總希望孩子能上一個名氣大、社會聲望高的學校,依據市政府的分配政策,很多家庭是不具備實力購買名校學區房的,所以要想進好中學,只能通過考試選拔,走民辦中學這條路。其它城市暫且不說,在我們這個城市裡,民辦中學創立時間也有多年,早已被劃分成三六九等,什麼「大三甲」「小三甲」。毫無疑問,「大三甲」一定是成績突出、口碑高,大家公認的有實力的民辦中學,恰好它們就成了那些只能通過成績來說話的家庭的出路。家長很有目標,可孩子的成績卻並不穩定,時高時低,甚至出現偏科現象,因此要想通過考試來進入理想學校,現實狀態就岌岌可危,可距離畢業僅剩兩個月的時間,焦慮感就特別強。
2、猶豫型:選擇哪個?住校與否?
依據個人訴求不同,這個群體會有著不同的考慮:成績特別好的,他們會在「大三甲」裡邊糾結,到底是去「A」呢?「B」?還是「C」?雖然都是一類名校,但每個學校的總體情況又各不相同,而每一個好學校的誘惑力又如此之大,所以選擇起來就特別困難,總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還有一種家長是,在學校選擇上問題不大,依據自己的情況,卻會糾結於選擇住校還是走讀,這又不得不成為了讓他們困擾的另外一個因素。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多數不好,所以家長就會擔憂,住校後孩子能否照顧好自己,而不至於影響學業呢?還有同宿舍的學生容易相處嗎?如果是女生家長,則會考慮的更多,不在眼前的孩子,會不會早戀呢?所以各種猶豫,也能理解。
3、從眾型:政府怎麼分就怎麼來
小升初分配直入中學政策已經執行很多年了,但依然會有很少一部分家長認為:還是像幾十年以前一樣通過考試決定的,這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兩眼一抹黑」型的家長,現在的信息如此發達,得忙到什麼程度,才能讓一個家長連孩子的未來政策趨向都不關注的呢?除此之外,更多的家長是順其自然,按照學校的流程,最終政府分配哪裡,就去哪裡。這種情況倒是配合了社會教育秩序的穩定,但還是覺得有點不負責任,為什麼這麼說呢?由於種種因素,有好學校,就勢必會有薄弱學校,生源差就會嚴重影響到學校的整體氛圍,學校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難於上青天,如果預知自己家住址所屬的學校真的不盡如人意,那麼,為了孩子的發展,是不是可以在分配學校和民辦中學之間做個對比、綜合權衡,而不是順其自然。
總之需要各自考慮自己的問題,那麼為了順利應對這種選擇,家長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呢?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這個人生的小小的岔路口,多多做些功課,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況,有的放矢
1、隱性能力
現在的小學教育,基本以素質教育為主,那麼素質教育又是從哪裡體現的呢?自然是各級單位組織的各種各樣的相關活動,很多家長也比較注重孩子的綜合素養,所以也會鼓勵孩子參加,從而得到鍛鍊,比如說孩子的朗誦、講故事、參與組辦黑板報、手抄報、數學知識大比拼、英語演講、體育比賽、聯歡會上的演唱、舞蹈、樂器表演等等,這些都是學生鍛鍊其綜合能力的一種途徑。那麼這些能力在小升初中,能派上什麼用場呢? 比如說在團體活動中,這裡邊就滲透著孩子是否會和同學合作?在將來住校時是否能夠和同學融洽相處?是否可以獨自處理一些問題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孩子是否適合住校的考量依據。
2、顯性成績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成績自然是最有說話分量的,小學階段主要是以「語、數、英」為主,單獨某個學期的成績說明不了什麼問題,至少需要清楚孩子連續三年在班級的成績狀態,所處的大概位置。可能你會說,現在教育部規定不允許排名次、公布成績,那你是否做到了和老師單獨聯繫、定期溝通呢?如果你平時是個很關注孩子的學習的人,不能公布成績能成為你不和老師持續性溝通的理由嗎?只要你有強烈的需求,相信老師為了做到心中有數,也會對所有孩子的成績狀態有一個內在的了解。所以臨畢業時,才想起做這些準備工作,數據保有度就不強了。
3、青春期的心態
1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進入青春期,加之現在的孩子又早熟,所以心理狀態的關注也尤為重要。那麼青春期的表現有哪些呢?最明顯的是:1、說話不再順著你們來,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了,就是你們所說的「總是犟嘴」。2、在家做事時,喜歡關著門,拒絕你們參與,真假學習?天知地知他們知我們不知。3、手機在手的頻率較高,或玩遊戲,或者和同學聊天,你們以為和同性有多少可聊的呢?4、觀察女生,就聽她們提到誰的次數比較多?就看她們和朋友都聊些什麼?就去同學堆無意地詢問在班裡和誰矛盾最多?有沒有秘密日記本?所以能否琢磨出孩子真實的心理狀態,也可以考慮他們又適合去哪些學校。
4、孩子的內心意願
我們不是一直都鼓勵大家尊重孩子嗎?所以讓孩子早在畢業之前,和你一起了解心中的目標學校,同時結合自己的優勢劣勢,共同商量出大家都比較理想的學校。
(二)密切關注政府教育動向
1、你所認為的好學校門檻也會有變化
每年的教育實際情況是在變化著的, 關於教育政策政府也會結合社會現實問題做出不同的調整,因此就會出現一些名校之間生源的流動。比如說我們這個城市之前最火熱的一個「大三甲」民辦中學,全省的尖子生都去競爭,特別難考,不是學校特別拔尖的孩子,幾乎是不用惦記的。結果過了兩三年,這個學校又開了分校區,名額一多,有些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家庭又開始想「蹦一蹦、跳一跳」,看能否如願以償。記得之前有一個班帶了兩年,畢業選擇民辦學校時,一個在班裡始終處於優秀分界線的女生家長詢問我,孩子是否可以選報這個學校,依據以往的經驗我告知對方有點懸,但還是以他們自己的決定為主,沒想到後來這個女生竟然考上了這個學校的分校,我既高興又驚訝不已,心想:就多了一個分校,這門檻就這麼容易過了?
2、選拔方式的改變
除了名校門檻的變化之外,生源的選拔方式也會有變化,比如之前我們這個地區一直是考試選拔,今年全部改為抽籤,這樣一來似乎對每個人、每個學校都公平了。
3、特長生招生政策的變化
之前有一些好的民辦中學獨具特色,為了促進學校的綜合發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他們也會有一些文體類的特長班,既配備較好的師資力量,同時也會專注於孩子的特長發展,比如二胡、管弦、琵琶、籃球等等這樣的專業傾向,這樣一來就給一些孩子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要注意:2018年2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要繼續清理和規範中考加分項目,尚未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等加分項的地方,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你看,這就是一個政策變化。這樣一來那些課外興趣班是不是就沒用了呢?小升初階段暫時處於被降溫,但這些特長又屬於隱性能力的培養,是一種長線教育,在高考時依然存在對口的專業。同樣那些經常關注國外名校招生的家長,更會清楚他們也特別注重孩子的實踐能力,所以不要只看眼前,更要為未來積攢力量。
總之,各位家長一定要多留意政府動態變化。
(三)多渠道收集往屆家長朋友的信息,以作參考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的班主任最了解這些中學,其實不然,在教育體系內中學和小學幾乎是割裂的,大家各司其職,對彼此的學校的了解也是片面的,因此這個時候小升初的家長們,還可以通過周邊的往屆家長朋友獲取信息,他們經歷過這場沒有硝煙的小戰鬥,自然感觸、收穫更多,可以更有效地作為參考。
(四)充分了解目標學校的整體情況,知己知彼
對於一個學校的了解,大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硬體設施。2、校園氛圍。3、歷年中招成績,現在的網絡很發達,有些信息基本可以通過網路查找到。但如果想了解一個學校的辦學風格或者學校氛圍,單靠網絡文字是不夠的,自己親身實地去學校周邊感受一段時間,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最後,當大家通過以上方式做足了功課,就可以靜靜思量,該如何理性地面對小升初了。當然過了這道關,也只是個開頭而已,無論選擇哪個學校,最終都是以成績說話,因此關注孩子未來的發展,才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