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前,觀眾被《滿庭芳》的廣告牌吸引。圖片來源:廣佛都市網
話劇《滿庭芳》大受歡迎,現場座無虛席。圖片來源:廣佛都市網
6月底至7月中旬,佛山禪城首部本土原創話劇《滿庭芳》在金馬劇院、新媒體產業園和泛家居電商創意園連演4場。該劇由本土文化藝術工作者林靖編劇、李潭導演,李潭和沙軒2位本地演員和多年活躍於廣佛地區的3位演員出演。
該劇通過誤會、巧合等喜劇手法,講述退休公安老方生日當天發生的一系列有趣又無奈的事件,用生活化的樸實內容傳遞樂觀處事、積極生活的正能量。在編劇林靖看來,《滿庭芳》想讓觀眾「聽到心裡花開的聲音」。
把生活搬上舞臺觀眾笑中帶淚
《滿庭芳》取材生活,以退休公安老方的家作為場景,以老方生日為時間點,通過父子情、戰友情、愛情多條感情明暗線索,串起家庭矛盾、養老問題、生活態度等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傳遞正能量的話劇以輕鬆幽默的表現手法抓住觀眾,讓嚴肅深刻的話題笑著表達出來。
「《滿庭芳》觸碰了老人題材但不沉悶,因為我們用輕鬆搞笑溫馨的手法來體現當代老人的生活狀態。」導演李潭告訴記者,在整部戲中,快遞員大聰、樂觀開朗的老唐,以及人物之間可笑的關係,為幽默增色,更接地氣,讓觀眾樂於觀賞。同時,在表演風格上完全寫實,「劇情需要圍著吃飯,我們的演員就真的涮著肥牛吃火鍋」,李潭表示,不少觀眾感嘆「非常真實,不露表演痕跡」。
事實上在演出現場,戲中的誤會、巧合的確令人捧腹,而當幾個角色紛紛打開心扉表達情感、表達愛時,也引得觀眾落淚。
「話劇很搞笑,也很感人。」梁姨是退休工人,《滿庭芳》引起了她的共鳴,「老年人應該對年輕一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而連看3場的觀眾阿玲在朋友圈中寫道:「現場座無虛席,有感動落淚的,有用力鼓掌的。看了3場每次體會都不同,這一次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臺詞:『讓你難過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會笑著說出來』。」《滿庭芳》製作人、禪城區文化館館長沈小麗表示:「《滿庭芳》取材百姓生活,有笑點有淚點,接地氣,同時不乏專業藝術水準,這是它受歡迎的原因。」
如果心裡開花就有滿眼繽紛
「去年底我們很有做原創話劇的衝動,希望用最樸實的生活故事打動觀眾,傳遞正能量。」林靖告訴記者,她與李潭在構思時達成共識,希望踏踏實實講好故事,用結構性的內容吸引觀眾。「《滿庭芳》想傳遞的就是,如果你心裡有花開的聲音,就有滿眼的繽紛。」
為了讓角色更貼近觀眾,林靖作為年輕女性,如何表現父子情感間微妙的較量?又如何傳遞老年人慾說還休的心緒?事實上,林靖在創作的半年期間,查看大量父子、老人題材的影片材料,尋找父子間的感覺,嘗試用老人的思維想問題。而多年的媒體從業經歷也讓她積累了快遞員、保姆等角色的性格特徵、行為特點等素材。
從文字到舞臺,「可讀未必可觀」,為此導演和演員不斷碰撞打磨。
其中,定位65歲左右的老方、老唐2個角色雖然有40歲左右的演員飾演,但為了呈現更逼真的舞臺效果,他們長時間在地鐵裡、街道上觀察老人舉止神態,與老人深入接觸,尋找步入黃昏、心緒沒落的狀態。而同樣40歲左右的導演李潭同時出演快遞員大聰,把機靈活躍、貪小便宜等特徵儘可能呈現。
原創話劇有值得耕耘的土壤
作為禪城區傾力打造的精品話劇,《滿庭芳》接下來還將持續演出。「立足原創打造精品的落腳點,還要讓群眾能夠經常性地欣賞到這些優秀作品。」禪城區文化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把《滿庭芳》送到各鎮街的企業、工業園區,還有其他社區、村居等進行巡演。
「我們正在收集意見,把《滿庭芳》創作得更細膩,將情感往縱深裡推。」林靖表示。
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欣賞到優秀作品的同時,觀眾看話劇的品位和素質也正不斷提升。
「《滿庭芳》首演當天,700多位觀眾年齡跨度從3歲到70多歲,幾乎準時到場,1個半小時的演出期間,幾乎沒有觀眾走動離場,沒有吵鬧聲。」沈小麗告訴記者,不少觀眾在演出結束後給話劇提出了改進建議,有些提出某些情節可以更加緊湊,有些在燈光、音樂選取、化妝等方面提供建議,「觀眾越來越專業」。
而金馬劇院近年來持續引進國內外音樂鑑賞會、歌舞劇、合唱團的高雅藝術項目,負責人李力金告訴記者,現在觀眾欣賞水平正在提高,在劇場裡的素質也有明顯改善,金馬劇院每年引進該類型項目20到30場,平均上座率均在80%以上。
鑑賞水平的提升會不會對本土原創作品提出更高要求?禪城區文化體育局負責人表示:「創作精品需要從群眾中了解反饋,聽取建議。既滿足了群眾欣賞文藝精品的需求,又促進了群眾文藝創作。」
在話劇方面,林靖認為,目前演出的多是外來團隊或者外來劇本,禪城和佛山原創作品不多,但仍有耕耘的土壤。她坦言:「舞臺戲劇創作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需要創作者具備一定的功力,考慮結構、表現形式、精神提煉等,而創作過程中,資金投入、好的導演和演員缺一不可。」
■延伸
透視禪城話劇文化的青年力量
象牙塔裡走出一群「話劇迷」
作為佛山中心城區,在禪城一直活躍著一群「話劇迷」,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就有一個累計超過200人的「話劇圈」——佛大話劇團,該劇團成立於1986年,至今已有30年歷史。在佛大話劇團裡,來自不同學院的「戲迷」持續加入,不斷帶來新創意和表現手法。連續三年,佛大話劇團均拿下廣東省大學生戲劇培育工程比賽的第一名,並在2015年斬獲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編劇獎。6月3日,佛大話劇團30周年慶晚會在學校體育館舉辦,向1000多名觀眾演出以親情為題材的話劇《椿庭》,贏得好評。
強大「外援」擴展話劇團「朋友圈」
「在校內一年有兩次大型演出,第一學期為元旦晚會,第二學期為周年慶晚會。元旦晚會由不同類型的六個小劇加上一個串場組成,周年慶晚會則是一個完整的劇,演出時間為90分鐘。」話劇團團長、14級材料化學專業黃翠熒告訴記者,在校外一學期能有5到6場社區義演,大多為十幾分鐘的短劇,5月曾在張槎、石灣街道義演親情題材小劇《傳家寶》。
在每一場演出的背後,佛大話劇團都會提前2個月準備,逐步確定好劇本、導演、演員。「劇本要經過三輪的審核,第一輪可能是1,經過三輪之後可能就會變為10。」黃翠熒介紹,之後進行每天有計劃地排練,一個動作、一句臺詞,可能都要練幾十次,直至演出完成。
除了在校學生外,佛大話劇團還有著豐富的專業「外援」。黃翠熒介紹,劇團內部有一個聯繫群,涵蓋了1986年至2015年話劇團的所有人,話劇團的動態都會在群裡公布,群裡的師兄師姐也會提出意見和指導。
「劇團有一位98級的師兄是佛山話劇之友俱樂部的編劇,也是國家二級編劇,平時會回校指導我們排劇,還牽線讓佛大話劇團與佛山話劇之友俱樂部保持聯繫。」黃翠熒表示,俱樂部每年都會與澳門的劇團進行交流,普及話劇文化,並邀請佛山當地有話劇創作的小學、中學、大學有關的劇社或者學生一同參加,佛大話劇團也每年都會參與。
以專業態度傳播話劇文化
在學校活動中心的樓頂,或在路燈下、樓道間,佛大話劇團的演員常常在課餘時間變換排練場所,或聲嘶力竭地吶喊,或快步疾走,在其他同學看來,話劇團的人「很瘋狂」。
「我現在身邊的同學,好像對話劇有兩個比較極端的看法:一種是停留在高中時的小品那樣,堆砌很多笑料,故事沒有完整性和深刻性,讓人看後覺得很搞笑;另一種則是在招新的時候經常聽到新生問到,話劇是不是很嚴肅的、是不是像唱大戲那樣、說臺詞是不是像『啊,愛麗絲!』……」來自佛科院14建築學並為話劇團14級副團長區卓賢聳聳肩。
「我們不只是單純演出一個劇,而是讓當中更深的精神內涵和正能量散發出來。」在團長黃翠熒看來,雖然喜歡看話劇的人挺多,但不理解的人也不少,除了不了解話劇想傳遞的思想,也不理解為何需要在此耗費大量時間。「在師兄師姐的指導下,我們希望能以專業態度向專業靠攏,話劇不是快餐文化,需要融入其中,反覆練習。」(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通訊員 李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