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暢教授:乳腺癌會遺傳嗎?建議這五大人群做BRCA基因檢測!

2020-12-19 騰訊網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在所有乳腺癌中,約10%的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比如母親和女兒、姐姐和妹妹同時患有乳腺癌,我們稱為「遺傳性乳腺癌」。

絕大多數遺傳性乳腺癌具有BRCA基因突變。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群,一生中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70%。

那這些具有高遺傳傾向的人群該怎麼辦?如何得知自己或者孩子,是否有遺傳性乳腺癌患病風險呢?

一、沒有症狀也可以評估風險

如果為無症狀人群,可以提供詳細的家族史,包括三代以內的癌症類型,以及診斷年齡、癌症分型等,同時還需提供詳細的個人疾病史(生育情況、激素使用情況、乳腺活檢情況、卵巢是否進行手術等),並提供體檢相關資料。

推薦接受BRCA基因檢測的五大人群:

如何能得知自己是不是上述提到的「高風險人群」呢?根據國內的乳腺癌診治指南和規範,以下五大人群推薦進行BRCA基因突變檢測:

1. 家族成員中,有已知的BRCA1/2 基因致病性突變的患者;

2. 乳腺癌(任意年齡),並有以下任何情況:

至少2位近親在任何年齡患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

1位男性近親患乳腺癌;

患者合併有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的既往史。

3. 早發性乳腺癌患者(發病年齡≤45 歲);

4. 乳腺癌患者,發病年齡≤50 歲,並有以下任何情況:

患者存在至少兩處原發性乳腺癌病灶;

至少1位近親患乳腺癌,發病年齡≤50 歲;

至少1位近親患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任意年齡)。

5. 男性乳腺癌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家族性/遺傳性乳腺癌僅佔整個乳腺癌人群的5%-10%,大多數乳腺癌都是散發性的,患者多是受到後天的環境或習慣等多因素的影響,和其基因無關,因此不會遺傳到下一代,不必過於緊張和擔心。

二、如何降低乳腺癌發病風險?

對於有BRCA基因突變但未發病的人群,我們可以通過密切隨訪、藥物和預防性的手術來降低乳腺癌的發生。

1. 改變生活方式

龔暢教授指出,改變生活方式對降低乳腺癌發病風險有一定的作用。這些可能降低乳腺癌發病風險的生活方式包括:

鼓勵母乳餵養;

規律的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

限制酒精的攝入 ;

儘量避免激素替代治療;

2. 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無論是否高危人群,都應該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而關於乳腺健康檢查,不同性別的人群可以參照以下的時間建議:

3. 藥物和手術預防

如果發現自身患病風險較高,藥物預防也是可以降低發病概率的一大渠道。藥物類別和服藥頻率可以徵詢專業醫生的建議。

龔暢教授提醒,手術預防也可供參考,具體如下:

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降低90%的乳腺癌風險 ;

保留/不保留乳頭的乳腺皮下切除效果相當;

既往診斷為乳腺癌的患者,建議預防性切除對側乳腺;

預防性切除輸卵管和卵巢,可以降低BRCA突變者乳腺癌風險,也可以降低80-90%的卵巢癌風險 。

三、分子靶向藥物降低乳腺癌復發

對於已經發生遺傳性乳腺癌的患者,可以通過有效的分子靶向藥物降低乳腺癌的復發。因此,臨床上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基因檢測和管理,來降低乳腺癌的發生和復發風險。

對於BRCA1/2基因突變的單側乳腺癌患者需要考慮單側乳癌的手術方式以及對側是否行預防性切除和重建。

另外,BRCA1/2基因突變對特定的化療藥物和分子靶點藥物敏感,因此極有可能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如鉑類藥物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可作為優選的化療方案;胚系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對分子靶點藥物PARP抑制劑敏感。

本文專家

龔暢教授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中心乳腺腫瘤中心乳腺外科主任醫師、副教授,乳腺診斷專科主任

本文來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中心

相關焦點

  • 廖寧:基因檢測指引乳腺癌治療
    在廖寧教授的建議下,患者做了乳腺癌21基因標記(Oncotype DX)檢測,結果發現她的乳腺癌復發風險評分32分,大於31分就意味著應該接受化療,獲得腫瘤無復發生存期的得益。 正當她以為就此終結煩惱時,廖寧教授指出,在遺傳史不明的情況下,建議驗血做一個胚系基因檢測,結果證實是BRCA2突變,屬於致病風險。 「這兩項風險相加,治療方案完全不同!」
  • 王昕教授:中國人群的多基因檢測模型,將助力部分乳腺癌患者避免化療
    本次SABCS大會,您的一項研究入選了壁報展示(「基於HR陽性乳腺癌基因表達譜的中國人群遠處復發風險模型的建立」),能否請您介紹下開展這項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王昕教授:非常榮幸今年有一項研究入選了本屆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的壁報展示。這是一項基於中國人群多基因檢測用於遠處復發風險模型建立的研究。
  • 擔心腫瘤會遺傳,可提前做基因檢測及諮詢
    針對這部分人群,建議他們對疾病進行早期的篩查和幹預,比方說BRAC基因突變的女性,25歲開始就可以進行每年一次的乳房鉬靶檢查,因為這部分人群的發病年齡通常較早,在20~30歲就可能發病。再比如說跟結腸直腸癌有關的遺傳基因有顯性表達的MLH1、MSH2、PMS2等基因。攜帶以上突變基因的人群,結腸直腸癌的發病率可以達到80%左右。
  • 卵巢癌診療已進入精準時代,哪些人群需要做BRCA基因檢測?
    尤其是近年來基因檢測在診療卵巢癌方面也有了新的發展,這更讓卵巢癌的防控率大大提升。 卵巢癌診療已進入精準時代 哪些人群需要做BRCA基因檢測? 1 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群。
  • 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一)
    近些年,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多種腫瘤遺傳易感基因被發現,例如BRCA1/2、TP53、PTEN、PALB2基因等。對於卵巢癌、部分乳腺癌患者,臨床醫生建議她們做BRCA1/2基因突變的檢測。因為如果她們攜帶BRCA1/2基因胚系突變,那麼她們會從靶向藥物,例如奧拉帕尼、尼拉帕尼、雷卡帕尼等治療中獲益。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有女性患者家屬來諮詢,「大夫,我母親是卵巢癌/乳腺癌,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今天我們就給大家科普下「正常女性的BRCA1/2基因檢測」這個話題。
  • 「癌症基因檢測」新技術靠譜嗎?
    有些婦女的家族中曾有多人患上乳腺癌,就想到專業的醫院去做乳癌基因檢測,看看自己患乳癌的機率有多高,提前做一些預防;有些長期吸菸的男士,則希望在醫院做一個肺癌基因檢測,也想測測自己患肺癌的概率。   防治癌症重要方向   癌症基因檢測真能對健康人患癌症未卜先知嗎?這項新技術是否靠譜?   記者就此採訪了復旦大學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馬端教授。
  • 乳腺癌為什麼需要腫瘤基因檢測?
    高達10%的乳腺癌是由家族遺傳的單個基因的特定突變引起的: 一級親屬有乳腺癌病史者,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3倍。 04.遺傳性乳腺癌或乳腺癌/卵巢癌症候群的遺傳模式及胚系致病基因 05.乳腺癌高危風險女性多基因檢測
  • BRCA基因突變是否要切除器官?女性家族性腫瘤患者該何去何從?
    對高危人群進行遺傳信息採集,如果發現有遺傳學背景,比如BRCA1突變,BRCA2突變,建議患者做預防性的器官切除,患者患卵巢癌的風險能夠降低80%左右。劉紅教授:2013年,好萊塢明星安吉麗娜·朱莉掀起了乳房預防性切除的風波,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安吉麗娜·朱莉攜帶BRCA突變基因,患癌風險較高,因此進行了雙側乳腺、雙側卵巢的切除。
  • 個人基因檢測逐漸興起,今年以來:廣州多家三甲醫院開遺傳門診
    怎麼判斷什麼是靠譜的基因檢測?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今年以來,廣州多家三甲醫院都開設了遺傳門診,主要針對乳腺癌、卵巢癌、腸癌、胃癌等腫瘤疾病,對於高風險人群給予基因檢測及醫療評估和解讀。遺傳門診的作用在於,對遺傳腫瘤患者,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對攜帶基因但未發病者,早檢查早預防;對攜帶基因要生娃者,做試管嬰兒,讓孩子別輸在胚胎前。
  • 一人患癌5名親屬查出基因突變 專家:兩種婦科癌症有遺傳
    在醫生的建議下,朱阿姨多位親屬也接受了基因檢測,結果有5位親屬分別查出相關基因突變,都屬於惡性腫瘤易感相關。 一人得癌,為何一家都要做基因檢測?湘雅醫院婦科腫瘤專家張瑜教授表示,對於所有患卵巢上皮性癌症(包括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的婦女以及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個人史或家族史的患者,建議進行遺傳諮詢。
  • 女子30歲患乳腺癌 原是基因突變作怪
    福州新聞網1月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朱丹華 通訊員 戴軍)女子小玲(化名)的母親和外婆都是乳腺癌患者,年僅30歲的小玲近日也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原來,小玲體內有一種名叫BRCA1/2的遺傳基因存在突變。最近,小玲去體檢,B超檢查顯示她的左側乳腺有個不良腫物。
  • 害怕得癌,是時候該了解下BRCA基因了
    終於,在1990年(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我這一年剛出生,哈哈,其實乳腺癌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90後患乳腺癌已經不再少數),金博士成功將乳腺癌基因(後來稱為BRCA1基因)定位到人類基因組的第17號染色體上(正常人有46條染色體,基因就刻在這些染色體上)。 前後總共花了17年時間。冥冥之中似乎存在天意,雙17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 腫瘤專家: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
    吳小華教授解釋說,BRCA1是人體中的一種抑癌基因,最初被發現時被認為是直接與遺傳性乳腺癌有關,因而命名為「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1號」,英文簡稱BRCA1,後來被發現的另一種類似的基因被命名為BRCA2。
  • Cancers:擴大BRCA1/2基因檢測,可預防數百萬癌症發生!
    乳腺癌(BC)和卵巢癌(OC)是女性最高發的癌症。約6%的乳腺癌和約10–20%的卵巢癌和6%的乳腺癌由可遺傳的BRCA1/BRCA2突變引起。攜帶BRCA1/BRCA2突變的女性在80歲之前有OC的風險為17–44%,BC的風險為69–72%。
  • 女子花四萬做基因檢測「防癌」 做完發現看不懂
    日前,家住武昌光谷的陳小姐聽信基因檢測公司的宣傳,花4萬元做了一套關於癌症的風險評估檢測,然而結果拿到手後令人瞠目結舌:長達數百頁的報告布滿密密麻麻的生物學概念,放眼望過去只看到了「乳腺癌」、「基因」、「藥物」這幾個熟悉的詞。「別說普通市民,就連醫生或生物專業的人都不一定能看懂。」同濟醫院基因治療中心主任汪道文教授直言,基因測序報告如果沒人解讀,對被測者來說無異於一本天書。
  • 有些人得癌,是基因裡帶的,會是我嗎?
    對,沒錯,因為擔心未來會受到「癌症遺傳」的影響,她早早就進行了乳腺、卵巢和輸卵管的切除!是個狠人沒錯了!可也有不少人覺得她這樣的舉措簡直就是杞人憂天,完全沒必要啊。可我要告訴你,癌症真的可能會遺傳!在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第十七屆全國學術大會上,來自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的李清麗教授,為我們帶來了「卵巢癌會遺傳嗎?」的精彩演講。
  • 備孕二孩的家庭青睞基因檢測
    南方醫科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臨床細胞基因組遺傳診斷專家陸國輝教授指出,「腫瘤遺傳諮詢門診」屬於個體化的健康管理,內容包括有對家庭史的分析,評估家族成員遺傳性腫瘤發生在不同年齡段的風險率,對準確選用腫瘤基因檢測及其結果解讀給予指導等。
  • 我做了一次價值3999元的基因檢測,發現原來是這樣的(下)
    以BRCA1/2基因突變攜帶者與普通人群患癌風險比較為例,攜帶者的乳腺癌及卵巢癌發病風險比起正常人群要高出數倍。劉強教授也對雷鋒網表示,「即使是做手術,組織總會有一些少量殘留,但因為癌變的組織量已經大量被切除,只能說癌變的風險也隨之降低。」也就是說,患者像朱莉一樣做了切除手術,也不等於一勞永逸。就像報告結果中特別註明的一行字所說的那樣:「癌症的發生並不是基因突變單因素的結果,還與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工作壓力等多種因素相關。」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腫瘤異質性會妨礙正確的腫瘤治療。如果治療僅僅關注於一小部分特異性的細胞,那就會很容易導致腫瘤的復發。通常,因為腫瘤異質性的存在,針對腫瘤一個受體的治療往往不會有明顯的療效。同時,腫瘤的異質性不只是有多個腫瘤亞克隆,腫瘤的微環境也存在異質性,這導致腫瘤治療的困難。
  • BRCA基因再探拾遺
    // 4|BRCA1/2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措施有哪些?早在20世紀40年代已經發現BRCA基因與家族遺傳的乳腺癌密切相關,到了90年代初,BRCA基因中的BRCA1、BRCA2在染色體上的具體定位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