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9年第42屆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於2019年12月10-14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召開。本屆會議上,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王翔教授、王昕教授團隊和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乳腺中心馬力教授的一項研究成果被選為壁報展示(P3-08-34),該研究首次報導了基於中國人群的早期乳腺癌復發風險評估的多基因預測模型。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在現場採訪了王昕教授,王教授就該模型建立的背景、結果和意義對研究進行了全面剖析。
2019年第42屆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於2019年12月10-14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召開。本屆會議上,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王翔教授、王昕教授團隊和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乳腺中心馬力教授的一項研究成果被選為壁報展示(P3-08-34),該研究首次報導了基於中國人群的早期乳腺癌復發風險評估的多基因預測模型。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在現場採訪了王昕教授,王教授就該模型建立的背景、結果和意義對研究進行了全面剖析。
醫脈通:王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醫脈通的採訪。本次SABCS大會,您的一項研究入選了壁報展示(「基於HR陽性乳腺癌基因表達譜的中國人群遠處復發風險模型的建立」),能否請您介紹下開展這項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王昕教授:非常榮幸今年有一項研究入選了本屆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的壁報展示。這是一項基於中國人群多基因檢測用於遠處復發風險模型建立的研究。大家都非常清楚,既往的研究中,歐美人群中常應用21基因檢測(Oncotype DX)和70基因檢測(MammaPrint ),這兩項多基因檢測模型在歐美人群被廣泛應用,而且已經寫入了各大指南,包括中國的指南也會引用相關的研究數據。歐美人群的基因檢測標準用於中國人群高低危復發轉移的預測並不合理。
21基因檢測和70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從HR陽性/HER2陰性/無淋巴結轉移患者中篩選出一部分低危患者以避免化療。國內的專家質疑之處在於歐美人群的數據指導中國的臨床決策,正如每次在各種會議上的討論:是否能用多基因檢測模型來指導避免化療並進行下一步治療,很多專家的建議是目前缺乏中國人群的數據。
基於此,我們團隊在兩年前回顧性收集了5年的研究數據,原因是需要5年隨訪,我們需要了解在這些乳腺癌患者中5年之後的情況,是否復發或轉移,研究對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RNA-seq測序,結果發現了多個基因表達的差異,我們將這些表達有差異的基因、高危轉移復發相關的基因和特異性通路與乳腺癌的轉移和復發相互匹配。最終利用統計學和生物信息方法建立了一個模型,當然建立模型是遠遠不夠的,因其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隨後研究利用另一個中心的樣本數據進行了驗證並發現,該預測模型的敏感性達到80%以上,特異性也近80%。
21基因檢測和70基因檢測的研究者最初也獲得了一個模型,後續通過不同隊列前瞻性研究的驗證和修正,現如今已有十幾年時間,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結果。希望我們也能用幾年的時間得到適用於中國人群的特異性多基因檢測預測模型。
醫脈通:您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這項研究的主要結果?
王昕教授:這次壁報展示了一部分主要結果:2007年至2012年期間,從6800多例乳腺癌患者中篩選出了1000多例HR+/HER2-/無淋巴結轉移的早期lumina型患者。相較於三陰性乳腺癌和HER2+陽性乳腺癌,這部分患者的預後較好,5年隨訪數據發現,約有8%(100多例)患者出現了復發或轉移。我們按1:2比例將復發轉移和無復發轉移樣本進行了RNA-seq測序,結果發現了很多基因的RNA表達不同,並進一步篩選出了與增殖、遺傳等相關的信號通路基因,並結合了中國人特有的基因,初步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隨後,又反覆進行了內部驗證,篩選出了117個基因的模型,並利用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的樣本進行了外部驗證,特異性和敏感性約為80%,模型的建立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下周在北京進行的前瞻性研究啟動會中,將有多家中心加入我們,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更大規模或更好的研究結果。
醫脈通:您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將給乳腺癌患者帶來怎樣的臨床獲益,以及未來您的團隊還將開展哪些方面的探索?
王昕教授:中國女性乳腺癌的治療和研究有以下特點:第一,化療使用的較多,目前我們缺乏一個多基因檢測預測模型,來指導哪些患者需要或不需要化療,跟國外同行交流時,有時會被問到中國人群接受化療比率如此高的原因。目前的潮流是治療和手術都在做減法,我們應緊跟時代發展的趨勢。第二,多基因檢測模型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樣本成本,就在一兩年前,我們團隊努力集中了所有的資源而做了這樣一項研究。
如果有中國人群的數據,就能夠更好地指導中國的治療,至少不落後於歐美國家。在壁報展示時,該研究也受到了日韓國家同道們的關注,因為他們也缺乏類似的研究,同為亞洲人群,與歐美人群的結果相比,該研究的結果可能會更接近日韓國家的需求。因此,該研究若能取得較好的結果,能更好地指導中國甚至包括亞洲人群避免接受化療。未來,也會進一步建立對化療、內分泌治療敏感,對新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敏感的預測模型,這是開啟非常有意義研究的第一步,希望未來我們能有更好的結果,能造福於更多的中國女性乳腺癌患者。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