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教授:中國人群的多基因檢測模型,將助力部分乳腺癌患者避免化療

2020-12-20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2019年第42屆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於2019年12月10-14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召開。本屆會議上,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王翔教授、王昕教授團隊和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乳腺中心馬力教授的一項研究成果被選為壁報展示(P3-08-34),該研究首次報導了基於中國人群的早期乳腺癌復發風險評估的多基因預測模型。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在現場採訪了王昕教授,王教授就該模型建立的背景、結果和意義對研究進行了全面剖析。


  2019年第42屆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於2019年12月10-14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召開。本屆會議上,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王翔教授、王昕教授團隊和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乳腺中心馬力教授的一項研究成果被選為壁報展示(P3-08-34),該研究首次報導了基於中國人群的早期乳腺癌復發風險評估的多基因預測模型。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在現場採訪了王昕教授,王教授就該模型建立的背景、結果和意義對研究進行了全面剖析。

  醫脈通:王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醫脈通的採訪。本次SABCS大會,您的一項研究入選了壁報展示(「基於HR陽性乳腺癌基因表達譜的中國人群遠處復發風險模型的建立」),能否請您介紹下開展這項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王昕教授:非常榮幸今年有一項研究入選了本屆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的壁報展示。這是一項基於中國人群多基因檢測用於遠處復發風險模型建立的研究。大家都非常清楚,既往的研究中,歐美人群中常應用21基因檢測(Oncotype DX)和70基因檢測(MammaPrint ),這兩項多基因檢測模型在歐美人群被廣泛應用,而且已經寫入了各大指南,包括中國的指南也會引用相關的研究數據。歐美人群的基因檢測標準用於中國人群高低危復發轉移的預測並不合理。

  21基因檢測和70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從HR陽性/HER2陰性/無淋巴結轉移患者中篩選出一部分低危患者以避免化療。國內的專家質疑之處在於歐美人群的數據指導中國的臨床決策,正如每次在各種會議上的討論:是否能用多基因檢測模型來指導避免化療並進行下一步治療,很多專家的建議是目前缺乏中國人群的數據。

  基於此,我們團隊在兩年前回顧性收集了5年的研究數據,原因是需要5年隨訪,我們需要了解在這些乳腺癌患者中5年之後的情況,是否復發或轉移,研究對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RNA-seq測序,結果發現了多個基因表達的差異,我們將這些表達有差異的基因、高危轉移復發相關的基因和特異性通路與乳腺癌的轉移和復發相互匹配。最終利用統計學和生物信息方法建立了一個模型,當然建立模型是遠遠不夠的,因其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隨後研究利用另一個中心的樣本數據進行了驗證並發現,該預測模型的敏感性達到80%以上,特異性也近80%。

  21基因檢測和70基因檢測的研究者最初也獲得了一個模型,後續通過不同隊列前瞻性研究的驗證和修正,現如今已有十幾年時間,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結果。希望我們也能用幾年的時間得到適用於中國人群的特異性多基因檢測預測模型。

  醫脈通:您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這項研究的主要結果?

  王昕教授:這次壁報展示了一部分主要結果:2007年至2012年期間,從6800多例乳腺癌患者中篩選出了1000多例HR+/HER2-/無淋巴結轉移的早期lumina型患者。相較於三陰性乳腺癌和HER2+陽性乳腺癌,這部分患者的預後較好,5年隨訪數據發現,約有8%(100多例)患者出現了復發或轉移。我們按1:2比例將復發轉移和無復發轉移樣本進行了RNA-seq測序,結果發現了很多基因的RNA表達不同,並進一步篩選出了與增殖、遺傳等相關的信號通路基因,並結合了中國人特有的基因,初步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隨後,又反覆進行了內部驗證,篩選出了117個基因的模型,並利用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的樣本進行了外部驗證,特異性和敏感性約為80%,模型的建立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下周在北京進行的前瞻性研究啟動會中,將有多家中心加入我們,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更大規模或更好的研究結果。

  醫脈通:您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將給乳腺癌患者帶來怎樣的臨床獲益,以及未來您的團隊還將開展哪些方面的探索?

  王昕教授:中國女性乳腺癌的治療和研究有以下特點:第一,化療使用的較多,目前我們缺乏一個多基因檢測預測模型,來指導哪些患者需要或不需要化療,跟國外同行交流時,有時會被問到中國人群接受化療比率如此高的原因。目前的潮流是治療和手術都在做減法,我們應緊跟時代發展的趨勢。第二,多基因檢測模型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樣本成本,就在一兩年前,我們團隊努力集中了所有的資源而做了這樣一項研究。

  如果有中國人群的數據,就能夠更好地指導中國的治療,至少不落後於歐美國家。在壁報展示時,該研究也受到了日韓國家同道們的關注,因為他們也缺乏類似的研究,同為亞洲人群,與歐美人群的結果相比,該研究的結果可能會更接近日韓國家的需求。因此,該研究若能取得較好的結果,能更好地指導中國甚至包括亞洲人群避免接受化療。未來,也會進一步建立對化療、內分泌治療敏感,對新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敏感的預測模型,這是開啟非常有意義研究的第一步,希望未來我們能有更好的結果,能造福於更多的中國女性乳腺癌患者。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廖寧:基因檢測指引乳腺癌治療
    廖寧教授指出,遺傳與基因檢測結果說明此前保乳術並不恰當,建議完全切除患側乳房,術後化療,還需要考慮對側乳房、卵巢等進行預防性切除,否則後患無窮。 最新:摸清了我國南方乳腺癌遺傳易感基因 每次說起乳腺癌治療新藥,很多人都以為是化療藥,「其實很多患者不用做化療的」,廖寧教授說。
  • 龔暢教授:乳腺癌會遺傳嗎?建議這五大人群做BRCA基因檢測!
    推薦接受BRCA基因檢測的五大人群: 如何能得知自己是不是上述提到的「高風險人群」呢?根據國內的乳腺癌診治指南和規範,以下五大人群推薦進行BRCA基因突變檢測: 1.
  • 乳腺癌患者需要了解的21、70、28基因檢測
    多基因檢測(Multigene profiling assays)目前被認為具有「輔助臨床決策」的重要作用,可更有利於平衡輔助治療所帶來的療效與不利,在避免過度治療、有害治療方面,具有較好的價值,患者可因此具有更大生存和生活質量的獲益。
  • 蘇逢錫教授團隊研究亮相SABCS,揭示中國乳腺癌患者的基因圖譜|2020...
    其中一項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蘇逢錫專科聯盟蘇逢錫教授團隊的「中國乳腺癌的基因圖譜」臨床研究成果精彩亮相於本次會議,該研究成果是乳腺癌精準醫學進展的重要體現,有助於中國乳腺癌患者更大程度的實現精準治療獲益。
  • 熱潮下的冷靜思考:多基因檢測在早期乳腺癌的應用_健康界
    多基因檢測是目前精準醫療下的熱潮。隨著人們對基因的深入研究,許多疾病的機制和療法在基因層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乳腺癌也不例外。在精準醫療指導下,加上臨床迫切的需要和分子分類治療年代的到來,多基因檢測應運而生。
  • 英研究發現乳腺癌化療效果的基因秘密
    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個基因與乳腺癌化療的效果有關,因此可通過基因測試來幫助確定患者是否適合化療。
  • 究竟要不要化療?基因檢測正在悄然改變癌症診療流程
    當然,化療的這些負面效果不僅僅是體現在患者的臨床表現上,臨床醫生也越來越關注化療對患者的傷害。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全身化療存在較大風險,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現在是時候想辦法解決這一歷史問題了。上個月末,一群英國科學家利用英格蘭公共衛生部門掌握的全國乳腺癌和肺癌化療數據,全面的分析了患者在接受化療後的30天死亡率。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利用全國數據分析癌症化療後的生存狀況。
  • 「癌症基因檢測」新技術靠譜嗎?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目前每年新增350萬癌症患者,每年癌症死亡人數達250萬人,在部分城市,癌症超過了心血管疾病,成了致人於死地的「第一殺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癌症患者被確診時,絕大多數已處於中晚期。於是,近幾年,一種叫「癌症基因檢測」的新技術,悄然在城市裡流行起來。
  • 乳腺癌為什麼需要腫瘤基因檢測?
    中國女性乳腺癌的 5 年生存率為73%,農村地區為55.9%,而美國女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達89%。相比之下,中國女性乳腺癌的防治工作任重道遠。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明確將早期乳腺癌列為可治癒性疾病,早診早治是提高乳腺癌治癒率的最佳途徑。
  • 中國專家為晚期難治性「最毒」乳腺癌患者燃起「生命之光」
    記者27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團隊為這些「最難治」三陰性乳癌患者,開出了「精準治療方案」,為他們重新燃起了「生命之光」。據悉,經過中國專家們的精準治療,腫瘤縮小的患者比例從不到10%提升至29%;其中部分亞型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緩解率達到100%。27日下午,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Research)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
  • 腫瘤專家: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
    而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多個家族成員患有乳腺癌、卵巢癌或兩者兼有」的特徵。2016年由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吳小華教授團隊率先牽頭完成的全國多中心研究顯示,在中國卵巢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變概率高達28.5%。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腫瘤發生機制的複雜性也提示臨床醫生在選擇治療藥物前,若能進行基因檢測及分析,對於治療的用藥指導非常重要。具體來說,可針對患者基因分型來精確的推薦合適的靶向藥物,對患者的重要變異基因進行解析,並針對靶向藥物及化療藥物進行用藥提示。同時,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常會存在耐藥問題,而耐藥機制眾多,只有明確耐藥原因才能選擇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 三姐妹同一年確診卵巢癌,上海專家用基因檢測揭秘「真兇」
    吳小華表示,對於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通過基因檢測或有效的遺傳諮詢,確認有BRCA1/2基因突變的人群經專業醫生評估可進行預防性切除,以避免罹患卵巢癌或乳腺癌的風險。吳小華專家團隊正在手術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供圖三姐妹接連確診卵巢癌這一家三姐妹共有兄妹7人,其中女性5人。
  • 卵巢癌診療已進入精準時代,哪些人群需要做BRCA基因檢測?
    但這些症狀易被忽略,也難以跟其他症狀區分,導致卵巢癌難以早期發現,且目前沒有十分精準有效的篩查方案,70%的患者初診時已經是卵巢癌晚期。 卵巢癌高危人群 卵巢癌多發於40~60歲的女性,有家族遺傳史、不孕不育、體內有基因突變等都是卵巢癌的高發人群。
  • 早期乳腺癌患者可選擇保乳手術,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鉬靶檢查
    如今,隨著醫學檢測技術的進步,可以針對患者的分子分型,由醫生結合循證醫學的依據、臨床經驗以及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意願等,為患者進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數據顯示,經規範治療後,乳腺癌患者的術後5年生存率已達80%以上。 乳房對於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些乳腺癌女性患者手術切除乳房,給心理造成重大影響。那麼,患上乳腺癌後,一定要進行乳房全切嗎?
  • 張劍輝教授、湯小江教授分享:當心乳腺癌的「寂靜殺手」—心血管...
    例如,我們部分HR+乳腺癌患者治療周期長達5-10年,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將面對隨著年齡增長和長期服用藥物出現伴隨疾病問題,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骨代謝異常和精神心理問題,乳腺癌診療和隨訪過程中應予以重視:有效管理伴隨的心血管疾病有助於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後。
  • PARP抑制劑連下三城,全面的基因檢測將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一項針對gBRCA1/2突變患者的奧拉帕利籃子試驗發現,除了卵巢癌或乳腺癌患者外,其他有HR缺陷的腫瘤也會對PARPi治療產生響應(前列腺癌、皮膚非黑色素瘤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和膽道癌等)。 截至目前,PARPi的獲批的癌種包括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及前列腺癌四大類,適用人群為HRD陽性患者或攜帶HRR基因突變患者的適應症也增加到了卵巢癌和前列腺癌這兩個癌種。可以預期的是,未來PARPi將有極大潛力會在更多攜帶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不同癌種中獲批。
  • 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意義
    乳腺癌是全球性疾病,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1]。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發現乳腺癌發病機制複雜,涉及到多條信號通路的改變。為了讓患者在合適的時間接受正確的治療,多基因檢測已成為重要的臨床檢測手段。近日,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陳益定教授,就「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意義」進行分享。
  • 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在乳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的臨床意義
    結果乳腺癌患者化療後,79.8%的病例IRF的降低早於中性粒細胞數和血小板的降低(P<0.05)。  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期,於化療後的15 d IRF的出現或逐漸升高,較網織紅細胞絕對數達到正常參考範圍低線早15d。結論IRF可作為評價乳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和開始恢復的較敏感指標。
  • 哪些肺癌患者要做基因檢測?如何選擇最合適的基因檢測方案?
    包括ADAURA研究(註:ADAURA研究發現,相比於安慰劑,術後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將患者2年內死亡和復發風險降低了79%)在內的一系列大型臨床研究表明,如果選擇合適的藥物,IB-IIIA期的患者可能從術後分子靶向輔助治療中獲益。總體上,IB-IIIA期的患者非常有必要進行基因檢測,其中EGFR、ALK、ROS1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