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雄踞畢節百花山頭多年的畢節一小又更上層樓,搬遷到古城西北角之張家坡頂。久慕其名的我循梯緩上133級臺階,便進入畢節一小校區,所見所聞,果然不同凡響。
如今的畢節一小大門 (羅大富 攝)
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我先後參觀了教室、閱覽室等,得知藏書室內6萬多冊書是輪番分流於此,可謂「架上有書任你讀」;法制教育廳中,善、惡、美、醜皆現,「模擬法庭」十分逼真;踏入致公黨中央援建之科技館,體驗「傾斜小屋」、「萬丈深淵」,光、影、電、聲之魔力讓人如履薄冰而又大開眼界;與德國貴州商會共建之足球場,已與世界接軌;走進860多平方米的桌球訓練室,更讓人震撼不已。
而今,「讓每一位孩子都得到最佳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及「博文、博雅、博智、博慧」的追求,正詮釋著80年前「誠、敬、勤、毅」之校訓。走在傳統的學宮泮橋上,目睹泮池中荷花搖曳,爭妍鬥豔,令我漫遊於畢節一小的歷史長河。
今日的畢節一小泮池、泮橋(圖片提供:高君儒)
畢節一小的前身為松山書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畢節知縣李曜創建,書院後期由進士楊紱章任山長並主講。
畢節一小原校舍(1918年2月至1939年2月前後21年間的畢節文廟校舍全景)【圖片由畢節一小 提供】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改為學堂,貴西道道員桂樹榮命名「求是學堂」,楊紱章任堂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那森改設畢節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派龔定九(文爃)任堂長主持堂務。分東堂、西堂兩地教學,原松山書院址稱「東堂」,即現畢節二小處;原考棚址稱「西堂」,即後畢節行署所在地(今盤古中心)。
民國元年(1912)二月,學堂新立名為「畢節縣立模範兩級小學校」。其校名乃楊紱章所定。翌年2月,楊家公館楊紱章、楊同士、楊漢卿兄弟出資創辦「畢節縣私立淑範兩級小學校」(女子小學)於百花山頂,校名亦由楊紱章所定,經費由楊家供給,楊同士夫人周老太君任總董,她留學歸國的女兒楊和林任校長,畢節始有女子小學,實為畢節一小分校。後楊和林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成為畢節第一個女大學生,其母周老太君又兼任校長職。「模範」、「淑範」男女兩小學「龍鳳輝映」多年。楊和林畢業後輾轉東南亞任教,後辭去蘇門答臘檳榔中學校長職,1940年回畢節任校長,獨生未婚,終生與教育為伴。
民國二年(1913)八月,貴西道署遷安順,模範小學完全遷入原貴西道署,即原畢節行署大院(今盤古中心),從而結束了六年半一校兩址的局面。
畢節一小原校舍(1939年8月,學校遷到百花山校址)【圖片由畢節一小 提供】
民國六年(1917)二月,貴西道署又由安順遷回畢節,學校又遷入大街文廟內,即現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內。文廟是當時畢節最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體,工藝之精湛,名噪川、滇、黔三省。1940年12月4日,民國才女、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林徽因(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梁啓超的大兒媳)來到此地曾流連忘返。
1917年7月28日,畢節學界泰鬥、畢節新學舊學交替的過渡人物——楊紱章逝世,遵其遺囑由其弟子,貴州軍政府總理周素園任學校名譽校長。民國十六年(1927)三月,學校更名為「畢節縣立高初兩級小學校」。新校長宋伯邨對全校教師實行前所未有的大改組,新聘教員劉安甫、鄒純之在學校任桌球教練,此項體育運動始傳入畢節。宋伯邨之後鄧調元、宋上森繼任校長。民國28年(1939)3月,彝族土司、黃埔軍校首屆畢業生楊伯瑤捐贈學校《萬有文庫》一套,計1586冊;商紳譚祉祥贈《魯迅全集》一套;團長王樸卿贈《兒童文學》一套。
畢節一小原校舍,圖為校址前景的泮池睿建橋和欞星門石牌坊(圖片由畢節一小 提供)
民國十八年(1929)三月,學校易名為「畢節縣立城區第一小學校」。是年八月,鄒守仁任校長。時習慣稱本校為「城區一小」,女小為「城區二小」,社會上稱「男一小」、「女二小」。
民國十九年(1930)三月,首行以「百分制」閱卷記分,取代「甲、乙、丙、丁」評分制。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傅紹周任校長。學校奉令易名為「畢節縣立城區男子小學校」。
民國二十一年(1932)八月,教員肖紹齋、劉竹君創建「中國童子軍畢節城區男子小學分隊」。肖紹齋任分隊負責人,上童子軍訓練課。
民國二十三年(1934)元月,教師秦天真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二月,傅紹周改任民眾教育館館長,劉安甫任校長。劉安甫上任伊始,便公布「誠、敬、勤、毅」為校訓。
民國二十四年(1935)九月,學校始設幼稚班,由寧起枷等任教,為畢節縣內最早的幼稚班。是年,學校始有籃球運動。
畢節一小文化牆(羅大富 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紅二、六軍團來到畢節,教員肖紹齋、劉竹君等組織部分學生列隊到望城坡歡迎。名譽校長周素園出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校長劉安甫出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秘書長,教員劉竹君出任畢節縣抗日大同盟秘書,教員肖紹齋出任抗日救國會會長。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抗日戰爭爆發,學校成立晨呼隊,每日清晨師生沿街遊行高呼抗日口號,因本校革命影響不斷擴大,駐黔西的國民黨九十九師來校抓走王崇素、王孟儒兩位先生。劉安甫校長舉行全校集會聲討,多次奔走於省城、黔西,以法律為武器爭辯,最終營救出兩位教師。
原畢節一小內栽植的楊槐樹(圖片由畢節一小提供)
民國二十七年(1938)十月,劉安甫的兩位恩師貴州省督學謝孝思和著名教育家黃齊生來到畢節,黃齊生還攜帶孫子黃曉莊一同前來。翌日便在畢節一小進行抗日演講,黃齊生進行《延安見聞和平民政府》的演說。謝孝思講話中歷數日本的侵略罪行,黃曉莊帶領大家振臂高呼抗日口號,還教大家唱《大刀進行曲》。周素園組織一小教師熊伯泉在街上搞書法義賣募捐,熊伯泉奮筆疾書:「殘暴倭奴,毀我首都;莫大國恥,誓必洗除;立馬崑崙頂,精詳繪戰圖;堅持能不易,終必勝倭奴。」
熊伯泉的書法,後用作學生習字帖(圖片提供:高君儒)
民國二十八年(1939)二月,設立於百花山的貴州省立畢節師範學校與本校(城區一小)交換校址,本校遷入百花山。鑑於校舍不敷使用,增闢劉家祠堂(現水井坡)作校址半年,各年級均撥一班到此處,由劉治齊負責日常校務指導。
民國二十九年(1940)二月,學校遵縣政府訓令,改名「畢節縣立城區第一男子小學校」,並遵令劃撥居住城東的學生改讀新設立的「畢節縣立城區第二男子小學校」(今畢節三小)。
民國三十年(1941)一月十七日,學校教員、中共畢節縣地下黨縣委書記王芸生被捕入獄。九月一日,奉縣政府訓令改稱「畢節縣立第一中心小學校」。
今日的畢節一小校門(羅大富 攝)
民國三十一年(1942)二月二十四日,縣政府訓令,學校改稱「畢節縣畢陽鎮第一中心小學校」。
民國三十二年(1943)二月十七日,縣政府批准傅紹周辭呈,委任閔世卿為校長。國民黨為實施黨化教育,學校發生執教人員大更換,原有的執教人員一個不留,新來的是省立畢節師範二期畢業生。
民國三十三年(1944)二月,縣政府令停辦女子小學,並令實行男女合校,本校始有女學生。是年,縣政府訓令改校名為「畢節縣標準中心學校」,為貴州省九所標準學校之一。同年八月二十日,校長呈縣府批准吳維鵬擔任教導主任,學校始有教導主任。其間周令中、劉世達曾任過校長,自此本校招生實行「男女兼收」。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一月,省政府訓令易名「畢節縣畢陽鎮第一中心國民學校」,陳奕任校長至1949年。
今日的畢節一小博文樓(羅大富 攝)
1949年11月5日,偽縣政府訓令各校:因大局緊張,一律停課。11月28日,畢節縣正式解放。11月30日,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接管學校,並宣布原有教師繼續留用。12月初,學校將行政檔案、毛瑟槍十八支移交人民政府,正式複課。啟用「貴州省畢節縣第一小學」方形公章。學校由縣人民政府直接管理。之後任炳昌、肖配芬、魏詩林相繼任校長。
1959年8月,畢節專員公署行文定本校為「畢節民族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原有校名仍保留,內部則稱「民師附小」。學校不再屬於縣政府領導,而屬專員公署領導,畢節民師直接管理。
1961年8月起,因畢節民師被撤銷,本校改由畢節專署文教局直接管理。8月12日,畢節專署行文調畢節縣文教局副局長唐心學任一小校長。爾後任光華、徐勒亮、鄧廷貴、王力民相繼任校長。畢節專署文教局8月27日下文確定本校為畢節專區唯一的重點小學。從師範院校分配和全專區抽調一大批年輕有為教師來校任教。
今日的畢節一小(羅大富 攝)
1966年之後的十年裡,因「文化大革命」,學校領導「靠邊站」,學校所有檔案損失殆盡。
1979年3月,周平一(貴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園先生之女)擔任校長,對學校管理及教育教學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畢節一小在「文化大革命」後迅速復甦創造了條件。
畢節一小首屆教工大會合影(圖片提供:高君儒)
1983年1月,周平一校長調任畢節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興繡繼任校長。
1990年2月26日,趙興繡退休,後由戴厚林、孫忠秀、江興菊、樊鴻智相繼擔任校長。
1996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六十周年,在京健在的老紅軍提出:「在長徵的路上,革命老區人民對革命作出過重大貢獻,今天我們也要對老區人民有所貢獻。在長徵路上,有影響的地方,建幾所希望小學。」因畢節一小作為「紅校」而得到中央和省、地、市聯合投資76萬元,在校園內修建了一棟「八一希望學校」教學樓,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親筆為畢節一小題寫了「八一希望學校」校牌。
畢節一小又名「八一希望學校」(圖片由畢節一小提供)
2012年11月至今,畢節一小由陳華擔任校長。2016年10月8日,畢節一小由百花山整體搬遷到張家坡原畢節市財貿學校。
畢節一小現有教職員工140人,在校學生3699名。全體師生飽受紅色文化的浸潤與薰陶,生生不息傳承紅色聖火,緊跟新時代的步伐,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新教育十大行動」「一校一品特色發展」「集團化辦學,教育脫貧攻堅」等強有力的措施,致力於打造一支德藝雙馨的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推動學校系統化、多元化、特色化向縱深發展,全面提升辦學水平。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了「全國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案例」「全國新教育實驗學校」「全省文明單位」「貴州省全民健身大賽一等獎」「貴州省陽光體育運動大會雪地足球一等獎」「貴州省第四屆青少年科普知識大賽優秀組織獎」「貴州省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等獎項,碩果纍纍,喜事連連。
畢節一小的學生正在聚精會神聽課(羅大富 攝)
自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創建的松山書院至今,歷324年,從學校校徽上看,畢節一小是以建「求是學堂」的1901年為建校時間,至今也有119年的歷史。看見校徽和大門上由原畢節一小教師、中書協副主席申萬勝將軍所題的「畢節一小」校名,學校培養的一個個名流學者和後起之秀不禁呈現眼前,璨若星河:
中共貴州省工委第一任書記林青,辛亥革命元老、貴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周素園,中共貴州省委原副書記(後任貴州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貴州省顧問委員會主任)徐健生,貴州省原副省長秦天真,獲美國凱斯裡工學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的著名物理化學科學家、1951年成為4名高教部部聘研究生導師之一的劉叔儀教授(另外3位為蘇步青、華羅庚、錢偉長),原國民黨第四軍少將代理副軍長羅謙將軍,原國民黨少將師長糜藕池將軍,原國民黨海關總署署長李炯先。
畢節城關一小歡送徐錦節 黃慧誠 吳馨三同志留影(圖片提供:高君儒)
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黨委書記申萬勝將軍,貴州省民政廳原副廳長周美一女士,貴州省國畫院原副院長李昌中,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陳敦品,貴州省政協副主席陳海峰先生,現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著名獨唱演員阿魯阿卓等等。
畢節縣立城區第一小學校歌(圖片由畢節一小提供)
他們都是從畢節一小走出去的優秀學生或教師代表,為畢節一小增光添彩,輝耀後人。
有感於畢節一小的源遠流長,桃李芬芳,筆者特吟詩一首作為此文的結尾:
百年名校史悠長,繼往開來育棟梁。
楊氏開基成翹楚,校園創業展輝煌。
林青鬥志人人譽,培藝見識代代揚。
映日荷花齊吐豔,尋根求是小學堂。
作者簡介
高君儒,男,漢族,1953年1月生於貴州畢節海子街龍灘坡。從教數十年,當過校長、主任,曾任教於小學、初中、高中、師範學校及老年大學。
領詩詞學會副會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虛銜。系中華詞學會會員,貴州省書協會員、貴州省作協會員。有回憶錄、詩詞選集成所著《一生都付笑談中》上、下兩集由貴大出版社出版。
作 者:高君儒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由羅大富拍攝
編 輯:吳 芳
編 審:秦 恆
監 制:葉光良
總監製:朱光倫
更多新聞
《黔西北記憶》欄目開篇語
黔西北記憶 ① 美麗畢節我的家
黔西北記憶②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黔西北記憶③畢節古人類的足跡
黔西北記憶④畢節的來源及建制沿革
黔西北記憶 ⑤ 水西改土歸流的歷史過程
黔西北記憶 ⑥ 「烏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黔西北記憶 ⑦ 革命老區黔西北
黔西北記憶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
黔西北記憶⑨ 享譽全國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
黔西北記憶 ⑩ 黔西北苗族遷徙路線圖
黔西北記憶 ⑪ 黔西北苗族與蚩尤
黔西北記憶⑫黔西北苗族的傳統節日
黔西北記憶⑬ 豬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義的根據地
黔西北記憶 ⑭ 畢節布依族的歷史與文化
黔西北記憶 ⑮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黔西北記憶 ⑯ 畢節一中的前世今生
黔西北記憶⑰ 畢節彝學研究院
黔西北記憶⑱畢節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綜述
黔西北記憶 ⑲ 畢節「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綜述
黔西北記憶 ⑳ 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黔西北記憶 ㉑ 烏江源頭在畢節
黔西北記憶 ㉒ 畢節攝影史話
黔西北記憶 ㉓ 畢節公路交通史話
黔西北記憶 ㉔ 磅礴烏蒙萬裡路
黔西北記憶 ㉕ 畢節飛雄機場建設始末
黔西北記憶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語
黔西北記憶㉗經典的畢節話薈萃
黔西北記憶㉘驚世駭俗的畢節蘭花
黔西北記憶㉙東漢南中第一名士——傅寶
黔西北記憶㉚助諸葛亮南徵有功的彝族首領「濟火」
黔西北記憶㉛奢香: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
黔西北記憶 ㉜ 張諫:明代貴州第一個進士
黔西北記憶 ㉝ 李世傑:清乾隆年間兵部尚書
黔西北記憶 ㉞ 晚清重臣丁寶楨
黔西北記憶 ㉟ 周素園:貴州辛亥革命元老
黔西北記憶㊱ 中共貴州省工委第一任書記——林青
黔西北記憶㊲錢壯飛:中共情報工作的「龍潭三傑」之一
黔西北記憶 ㊴ 丁揚斌其人其詩
黔西北記憶 ㊵ 餘達父:畢節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
黔西北記憶㊶黔西北清朝著名女詩人周婉如
黔西北記憶㊷畢節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劉熙乙
黔西北記憶 ㊹ 一代宗師王之和
黔西北記憶 ㊺ 威寧籍苗族大學校長楊漢先
黔西北記憶 ㊻ 威寧籍醫學博士張超倫
黔西北記憶 ㊼ 朝鮮戰場上的二級戰鬥英雄劉興文
黔西北記憶 ㊽ 打虎英雄羅學芳
黔西北記憶㊾品讀畢節
黔西北記憶㊿七星關賦
黔西北記憶(51)七星關的來龍去脈
黔西北記憶(52) 畢節倒天河是怎麼來的?
黔西北記憶(53)畢節城區40餘萬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庫
黔西北記憶(54)@所有畢節人,「響水轟雷」名字的由來
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
黔西北記憶(56)倒天河上的橋
黔西北記憶(57)南關橋,老畢節城的地標建築
黔西北記憶(58)畢節五龍橋的考證與傳說
黔西北記憶(59)那些年畢節城裡人是怎樣過年的
看完記得
點亮下方「贊」和
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