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追一部宋朝古裝劇《清平樂》,主角是由王凱飾演的宋仁宗。電視劇開播沒幾天,微博上就有了一個熱搜,叫「影視劇裡最難當的皇帝」。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理解《清平樂》這部歷史劇,路上讀書將無劇透為大家解讀歷史上的大宋朝,帶你了解真實的宋仁宗。
1.出生是傳奇,人生卻是平平無奇
宋仁宗名叫趙禎,仁宗是他死後的廟號。說到這個廟號是什麼呢?以前呢,功業卓著的皇帝死了以後,靈位要放在宗廟裡享受子孫的祭祀。而拜祖先的子孫們,就得從廟號來認人,畢竟那個時候也沒有照片不是。其實,給皇帝加廟號這個傳統,從商周朝開始就有,但在宋朝以前,這個廟號只有固定的幾個。
打宋朝時開始,文官們決定廟號不用參考過去的諡法,開始了原創之路。這樣一來,整個宋朝的廟號,就更貼近皇帝本人的性格和功績。比如宋理宗趙昀,用了一生時間想把朱熹的理學納入官學,這點小心思就讓自己得了個「理」的廟號。
因此,宋仁宗這個「仁」字,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仁宗執政期間,愛民如子,政清仁和。另一方面,仁宗的仁,也有「寬仁少斷」的含義在。在仁宗一朝,軍事上有爭端,沒什麼建樹;政治上有風波,也沒什麼革新。換句話說,就是個承前啟後的太平皇帝,沒做出什麼大事,也沒搞出什麼亂子。
不過,宋仁宗的出生可是個傳奇。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大家肯定都聽過吧?裡面的太子就是宋仁宗本人。這個故事講的是,真宗的貴妃李宸妃產下皇子,引起了寵妃劉貴妃的擔憂。這個劉貴妃害怕李貴妃母憑子貴,就動了歪心思,找來親信太監,用一隻狸貓換走了皇子。
李宸妃因為產下妖物被皇帝打入冷宮,而皇子呢,被當成劉貴妃的孩子被封為太子,劉貴妃也因此被封為皇后。宋仁宗即位不久,當時被尊為太后的劉氏害怕陰謀洩露,決定將變態進行到底,一把火燒了冷宮,企圖弄死被廢的李宸妃,永絕後患。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No No No 。萬萬沒想到,李宸妃被僕人救了,並將她帶到了名偵探包拯的面前。包大人明察此事,上奏皇帝,宋仁宗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尊為太后的母親,竟然是害苦了自己親娘的罪魁禍首!
《狸貓換太子》這件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呢,這個不好說。但歷史上的宋仁宗,的確是李宸妃所生、劉皇后所養的孩子。他13歲即位,25歲親徵,這12年間,劉太后既是輔佐政權的太后,又是教育仁宗的母親。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劉太后對宋仁宗特別嚴格。所謂「動以禮法 禁約之,未嘗 假以 顏色」,就是說,仁宗皇帝一舉一動都被嘮嘮叨叨,從來就沒給過好臉色。歷史上的仁宗對自己這位母后,可以用敬畏來形容,至於親近和喜歡,那就談不上了。
咱們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大膽猜測啊,仁宗有點唯唯諾諾的寬厚性格,和這種虎媽式教育脫不了干係。這媽寶男的毛病,也能從他對朝政的治理中看得出來。
2.執政之「軟」
老實說,宋仁宗時的朝堂,是宋朝名臣最多的時期之一,甚至有人認為,宋仁宗的寬厚讓他的兒子和孫子輩都有了現成的宰相。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文人,都出自仁宗時期。
比如大名鼎鼎的包拯,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仲淹,比如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比如以婉約詞聞名的太平宰相晏殊,他們都在仁宗朝間擔任過非常重要的職位。還有譬如蘇軾、曾鞏、王安石,司馬光,以及我們剛才提到的文彥博、韓琦、富弼等名臣,都在仁宗時期嶄露頭角,踏入官場。
宋仁宗當政期間,對外發生了三件大事,西夏李元昊立國,遼興宗蕭惠犯境,以及廣西儂智高叛亂。
廣西叛亂是仁宗解決的最強硬的一件事,他任用狄青為將,大敗叛軍,斬儂智高於大理。但是,對西夏和遼國,他的表現就當得起一個「軟」字了。
仁宗先是派韓琦和範仲淹討伐立國未穩的夏朝,可惜沒能得手,隨後夏朝反攻宋朝,也沒成功。本來打了個五五開,可以再堅持一下的,宋朝卻收手了,說是每年給西夏一筆錢,來換一個西夏向宋朝稱臣的名分。
對遼國,那就更別說了。遼興宗蕭惠只是讓大軍在宋遼邊境露了個臉,就把宋仁宗連帶滿朝文武嚇了一跳。最後大家一合計,打仗太花錢了,還不如給人家交點保護費。結果仗還沒打,宋仁宗就派富弼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代價,換取了宋遼之間的和平。
經過這幾次戰爭,宋仁宗也清楚了本國的實力,所以他發奮圖強,希望通過改革來強盛國力。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結果,他起用範仲淹開始慶曆新政,才堅持了一年半,就被反對派勸阻中止了。在這一點上,他遠不如自己銳意進取的孫子宋神宗——當時的宋神宗可是頂著宮內宮外的高壓,信任王安石進行變法,直到自己死後才被繼任者宋哲宗廢棄。
3.沒有婚配自主權的皇帝
宋仁宗的「軟」,不僅體現在他的執政上,還蔓延到自己的後宮裡。
宋仁宗的第一個皇后,是劉太后選的,仁宗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這位郭皇后仗著太后的寵愛,與宮內嬪妃爭風吃醋,不小心打了仁宗一巴掌。這一掌,把自己的皇后位置打沒了,仁宗可算找到藉口把她給廢了。
皇后位置空缺,得再招聘一個啊。那時仁宗剛好看上了一個姓陳的美人,面試啊筆試啊都通過了,只能大臣們開董事會表決通過了,可沒想到,大臣們一致向皇帝表示,「不行,不可以,我們不贊同這門親事!」無論是當朝宰相呂夷簡,還是樞密副使蔡齊,都不同意仁宗娶這個姑娘當皇后。說到最後,連給皇上煮藥的太監也在旁邊絮絮叨叨。
唉,說起來仁宗真的好難啊!像不像你帶男朋友回家,你爸媽死活不滿意,還威脅你說,如果不分手,就不讓你進家門!唉,就是這麼慘。到最後,仁宗只好放棄,娶了大臣們建議的曹皇后。曹皇后出身將門,處事得體,但是長得一般,所以宋仁宗也並不怎麼喜歡她。他後來愛上一個姓張的美人,恩寵有加,把她封為貴妃。這位張貴妃,可不是一個木頭美人,她一直盯著皇后的位置,就希望皇帝能夠廢了曹皇后,給自己這個名分。
4.後宮的爭寵大戲
和感情上優柔寡斷的宋仁宗相比,曹皇后算得上巾幗英雄。她是宋朝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做事都帶了點將門虎女的大氣。她知道仁宗不喜歡自己,一來是因為自己長得確實不出眾,二來也是因為她清楚,自己是因為家世被大臣們塞給皇帝的,這裡面始終帶著濃濃的政治色彩。
曹彬是北宋的開國名將,在宋太祖和宋太宗——也就是宋仁宗的太爺爺和爺爺——在位期間,都立下過汗馬功勞。宋朝建國初期,他攻北漢,滅後蜀,平南唐,徵契丹。他的女兒是仁宗皇帝親爹宋真宗的妃子,現在孫女又成了仁宗本人的皇后。儘管宋太祖趙匡胤靠一手杯酒釋兵權奪了節度使們的權力,但這種開國元勳的家庭有多少能量,對於兩口子來說,都是不言自明的。而大臣們把她塞到皇帝的身邊,不用說,旁人也能看出他們打的小算盤。
咱們的仁宗皇帝,第一任老婆是老娘選的,第二任老婆是屬下選的,兩個人長得還都不好看,你想想,你要是他,這樣的包辦婚姻你能開心嗎?所以呢,宋仁宗和曹皇后之間,相敬如賓是有的,面子上也過得去,可是多親密,那也說不上。我們剛才也說了,曹皇后入宮沒過多久,宋仁宗就找來一個妖豔貌美的張美人,把自己明媒正娶的皇后晾在一邊。
那曹皇后生氣了嗎?沒有。和被廢的郭皇后不同,曹皇后給足了皇帝面子。不但沒有爭風吃醋,還頗為容忍。在曹皇后治理後宮期間,她讀書練字,還帶著宮內的其他嬪妃種穀養桑,把後宮操持得井井有條。
可是曹皇后的容忍,卻沒換來張貴妃的體諒。可以這麼說,在張貴妃進宮之初,她就一直盯著皇后的位子。張貴妃本來是公主府上的舞娘,在一次宮中宴飲中讓仁宗動心,就納為妃子。因為她長得好看,又會揣摩皇帝心思,受皇上寵愛頗多,地位也火箭一般躥升。可是她不知足,總愛找皇后的麻煩。有一次她想借皇后的儀仗出遊,在宮廷中,這是非常放肆的行為。可是曹皇后非但沒計較,還爽快的借給了她。反倒是宋仁宗不高興,斥責自己寵妃的無禮行為。
張貴妃的跋扈不止在後宮之內,她還給仁宗吹枕邊風,想給自己的伯父張堯佐,在朝堂上謀個職位。可是她低估了文官們對皇帝的制約能力,即使仁宗同意安排一個閒職給張堯佐,大臣們還是一致反對。張貴妃不死心,軟磨硬泡,又求了仁宗多次,仁宗終於下定決定要自己當家作主,下詔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結果,當時擔任諫官的包拯知道後,把他一通教訓。
仁宗乖乖收回了詔命,灰溜溜下了班。回到後宮,張貴妃迎上前去,還沒來得及說話,仁宗就一邊用衣袖擦著臉,一邊不耐煩地說:「今天包拯上了殿,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
這事兒就此作罷,不過張貴妃哪能就此打住呢。不然,也不會有「坤寧宮事變」的鬧劇了。
說到這個「坤寧宮事變」,是這樣的:有一天,宋仁宗在坤寧宮與曹皇后過夜,突然後宮有人想要刺殺皇帝,還有人縱火。曹皇后臨危不亂,指揮太監和宮女平叛,最後發現所謂亂軍和刺客只是四個喝大了的宮廷侍衛。本來這事和張貴妃八竿子打不著,結果張貴妃那晚離奇地出現在坤寧宮護駕。
坤寧宮事變事發後,樞密使夏竦上書宋仁宗,說這事兒本來就是皇后幹的,賊喊捉賊,要不是張貴妃護駕及時,她可就得逞了,所以啊,應該廢了皇后,立張貴妃。
這也許是張貴妃能想到的最好的結果了,可惜,仁宗最終只是獎賞了張貴妃,對皇后沒做任何處置。也許是因為夏竦以外的文武百官都在維護曹皇后,但更可能是仁宗自己,對真相有自己的判斷吧。
說了這麼多宋朝的歷史,相信大家對凱哥哥飾演的仁宗皇帝,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以後,在看劇的時候,你就能讀懂得他的小表情,體會他的無奈與悲哀了。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