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700個日夜換取民眾的「知心人」丨三穗縣款場鄉...

2020-12-20 天眼新聞

即將下村那天早上,我剛收拾完行李準備上車,準備回頭再抱抱剛滿一周歲的雙胞胎女兒,妻子的一句話讓我堅定了駐村工作。「放心吧,不要猶豫,我會照顧好自己家裡的一切。」

我叫龍興偉,2018年3月我從三穗縣委宣傳部派駐到縣款場鄉等溪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這份光榮且艱巨的工作任務,我相信:「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龍興偉(左一)

駐村這三年,我見證了等溪村從建檔立卡貧困戶508戶1947人到現在「雙清零」;產業從單一化發展到多樣且設備完善;我的車也從2.7萬公裡到現在6.5萬公裡......,這是我700多個日夜與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共同努力的成果。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初次到達等溪村,大家都認為我很年輕,經驗不足,且指揮所剛成立不久,各項制度都不健全,駐村工作隊和村幹之間溝通不暢,導致工作推動一直十分被動,為了搞好團隊關係、凝聚攻堅合力成為我駐村工作的首要工作。

龍興偉(左一)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有壓力才有動力,在這段時間裡,我沉下心來學習脫貧攻堅相關知識和總結相關工作經驗,村幹「不理解」我主動上門走訪,班子「不和諧」我就主動向周邊鄉鎮討教學習,結合村上實際情況,我重新梳理了大家的工作任務,分工明確、落實責任,他們看見我動起了「真格」,慢慢拋開了之前的想法,對我印象從外貌「文質彬彬」的第一書記,行事卻「風風火火」,漸漸地大家心思集中在脫貧攻堅工作重心中來。

龍興偉(右二)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等溪中心村是由便路、桂平、中等、等溪四個小村合併而成,全村14個自然寨,22個村民組,有1015戶3677人。針對等溪村的實際情況,我組織了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開會研究共同討論,如何脫貧?如何謀發展?面對扶貧工作,我們認為要想實現「造血式扶貧」,必須強推產業發展。

2018年實施竹鼠、林下養雞;2019年林下養雞(擴建)、紅菜苔種植;2020年實施辣椒種植、食用菌種植,等溪村冷庫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覆蓋全村5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紅420元,2019年戶均分紅180元。同時為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出就業,等溪中心村兌現就業獎勵431人。

龍興偉(左一)主動上門為村民宣講疫情防控安全知識

為了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我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積極爭取各項政策。在駐村期間,我通過爭取政策共實施危房改造47戶;透風漏雨72戶;舊房拆除32戶;「三改一化」涉及446戶,其中改廚353戶,改廁170戶,改圈58戶,庭院硬化114戶,路燈311盞,同時,等溪中心村151戶607人順利地進行易地移民搬遷。

龍興偉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今年四月,等溪村30畝萵筍成熟銷售的季節,看著這片長勢茂盛的萵筍銷售不出去,我是看在眼裡,愁在心裡啊!怎麼辦?如何銷?賣到哪裡去?不能讓老百姓的辛苦「腹水東流」。第二天我就親自拿了幾十斤萵筍往縣農貿市場推銷,一天下來,銷售也不算很好,於是我就聯繫電商和縣城內各單位幫忙一起銷售,僅三個星期30畝萵筍一售而空。

龍興偉(左一)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駐村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我遇見過「絆腳石」「攔路虎」,但是我從來沒有退縮,同與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並肩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把等溪村當做我的「第二故鄉」,腳踏實地為人民服務,做好村民心中信任的「知心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編輯 劉娟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辦實事 我與幫扶戶成「親兄弟」︱三穗縣...
    胡應剛(左一)與龍永林家人我叫胡應剛,是黔東南州三穗縣長吉鎮大寨中心村的第一書記,駐村期間我結實了一個親兄弟,看著對方的日子一天天過好,也是我駐村工作的一份肯定。  龍永林是三穗縣長吉鎮大寨村盤鳥組村民,一家人一輩子都生活在這裡,由於早年間他家缺技術、母親生病多年和兩個正在讀書的小孩,導致一家人的生活比較艱辛,2014年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看著這個情況,我當時就在想,如何讓這一家人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是脫貧的最佳手段。
  • 「我的扶貧故事」從陌生人到群眾的知心人丨黃平縣平溪鎮大寨村第...
    龍安煦入戶走訪群眾對我們下來扶貧的幹部,開始多少會有點排斥,主要是認為這些幹部下來只是走走過場,不會對廣大群眾有所幫助。  老百姓既然有這樣的想法,那我就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讓他們打消這種想法,我們的扶貧幹部,下來就是要為老百姓做實事的,就是要為老百姓謀產業的。  我通過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地熟悉我們村的村情、組情、民情。我相信,通過與老百姓交心一定能得到群眾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丨荔波縣力書村第一書記韋紅姬
    2018年3月,我很榮幸到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力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奔赴村寨開展群眾工作。自己能夠成為全縣下派脫貧攻堅隊眾多隊員中的其中一員,深感榮幸與驕傲。從此,我踏上扶貧之路,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貴定縣新巴鎮...
    我叫陶國順,是貴定縣委巡察辦副主任。作為全縣2100名駐村幹部之一,我於2018年5月與縣委辦24名同事一起,下沉到新巴鎮幸福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按照駐村工作隊工作安排,我與張薇、柏雲飛、羅世龍組成「四人小組」,共同負責幸福村石頭寨的脫貧攻堅工作。   駐村後,我們從村幹部的口中得知,石頭寨共有3個村民小組127戶591人,其中,貧困戶33戶119人,低保戶16戶29人。
  • 「我的扶貧故事」沉下心才能辦實事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副書記...
    於是,我開始在全鎮各村開展細緻的摸底排查工作,確保全鎮各村各組用電情況統計全面,做到底數清楚,然後積極對接供電等部門,跑手續、找資金、監督施工,「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我和鄉鎮幹部們的共同努力下,報京鄉2017-2018年共實施電網建設項目76個,總投入資金690.773萬元,解決全鄉155戶存在的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報京鄉全面消除全鄉電網薄弱環節。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我聯合駐村工作隊員通過入戶走訪動員、召開群眾會、代表會和村支「兩委」聯席會等,大力宣傳教育扶貧政策,鼓勵適齡兒童、青少年上學堂,還制定了本村教育獎勵政策,在全村營造向學向善的良好風氣。曾強念到農戶家走訪宣傳政策(左一)截至目前,五家墳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28名,11名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學生享受三免一補扶貧政策。制定落實本村教育獎勵政策,即升入高中獎勵600元、升入大專獎勵700元、升入大學獎勵800元,鼓勵學生不斷提升學歷水平,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人生。
  • 「我的脫貧故事」「鴨老闆」 苦盡甘來迎小康︱三穗縣瓦寨鎮觀音閣...
    我叫李高宏,今年39歲,家住三穗縣瓦寨鎮觀音閣村四組,家中有4口人。「求人不如求己」,在脫貧路上,我只想靠著自己的努力勤勞致富。我認為,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脫貧終究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實現。
  • 「我的扶貧故事」件件「小事」溫暖著民眾的心窩 也充實著我的生活...
    走了一圈下來,發現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而且他們只知曉有很多扶貧政策,但理不清政策細則。考慮到老人不會存儲電話號碼、村民對政策知曉不全的現狀,我就制訂了一撂名片大小的「聯繫卡」,挨家挨戶發到群眾手中。「聯繫卡」兩面都印得有字,一面是我的姓名和電話,另外一面是發展產業、就業創業等政策宣傳。
  • ...故事」141個筆記,141顆心丨三穗縣臺烈鎮林業工作管理站林管員...
    與所有的駐村幫扶幹部不同,我從2018年開始「幫扶」臺烈鎮9個中心村的貧困戶,人數從最初有78人,到2018年10增加到141人,工作量之大,管理的人數之多,讓同事曾羨慕的戲稱說:「小潘,你比我們書記鎮長管的人都多,你的擔子不小啊!」同事的話雖是玩笑,但我卻感到了壓力。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告訴群眾我的初心和使命丨興義市倉更鎮...
    2019年,在組織的安排和家人的支持下,我離開了熟悉的講臺,將正在上五年級的孩子轉到縣城上學後,便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到距離興義市區62公裡的倉更鎮老王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來乍到,在走村入戶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由於基層工作經驗不足、對貧困戶情況不了解,加上群眾的不理解、不信任等等,導致工作開展得並不那麼順利。但是,從小就不服輸的我,並沒有因此而沮喪。我暗下決心,將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大家,我扶貧的初心和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2020-12-21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獨居老人的「孫兒」|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
    自古忠孝兩難全,依然清晰記得接到這個電話時,我還走在入戶的路上,自駐村以來我就從未回過家,從父母的兒子,變成了廣溪村的知心人。我叫賀昌木,是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扶貧幹部。根據工作安排,我從天柱縣城鎮服務中心來到廣溪村,還記得我背著一臺筆記本來到村委會時的幼稚模樣,指揮所同志都感慨道:「小賀,你負責的廣溪組,那個小組工作難做哦!
  • 日夜顛倒上網課,我這樣布置我的「時差桌面」
    在和父母解釋了情況之後,他們選擇支持我顛倒自己的作息時間來上課,還向我「撥款」了一筆資金來布置我的書桌。那麼這篇文章,我就來介紹一下我的網課桌面。我之前坐的是一把同樣來自西昊的弓形椅,因為沒有頸託也不能旋轉,久坐會有一些疲憊。在閱讀了少數派關於人體力學椅的文章之後,原先鎖定了西昊的 M57。但是在一番研究之後,我發現西昊的 M18,雖然沒有了「3D 調節扶手」,面料也有所降級,但價格也下降到了 600 元以下。於是乎便購買了這一款。不過這款椅子我才剛開始使用,還是要「坐」久才能見真知。
  • 「我的扶貧故事」用青春書寫網格故事丨臺江縣臺盤鄉空寨村網格員...
    2019年4月由單位選派,投身到脫貧攻堅戰役一線,成為空寨村的一名網格員,在一年多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用心用情從事網格中的點點滴滴,用行動為脫貧攻堅和群眾幸福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在青春中書寫自己的網格故事。走訪入戶初到村裡,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坑坑窪窪滿是汙泥,抬頭望去大山阻隔,轉念想到工作角色的轉換,自身缺乏基層工作經驗,面對這一切我感到既新鮮又倍感壓力和挑戰。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耐心細心服務鄉村百姓丨水城縣董地街道...
    組織上派我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我就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一方百姓的期望,就要竭盡所能,做好群眾的精準扶貧的領路人、群眾的貼心人。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白」到「精兵」,95後網格員淬鍊別樣青春|...
    扶貧,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使命,而是需要通過幾代人接力完成的偉大事業。「60後」「70後」「80後」接連衝在扶貧一線。如今,我們「95後」也衝鋒在扶貧隊伍中。我叫鄭嘉黎,今年24歲,2019年10月,我考入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工作,現在不僅是黨政辦的一名工作員,也是桃元村網格員、幫扶幹部、人口普查員……鄭嘉黎(左二)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我所負責的是桃元村街上組網格,有15戶貧困戶,23戶非貧困戶,共166個人。
  • 「我的脫貧故事」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
    我叫楊志滔,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的一名村民,也是千畝林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楊志滔正在餵雞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貧窮,我只能外出打工,賺取生活費用。2010年我決定返鄉創業,最開始做鋁合金生意,副業養了雞,因行情不好生意慘敗,副業養的雞也因一場雞瘟死了2000多隻,所有的努力都打了水漂。本來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被列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一次的遭遇,也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失敗的經驗教訓,家人和村幹部也在不斷鼓勵我重新振作起來。當年,村幹部幫忙我申請特惠袋5萬,讓我重新鼓起勇氣再創業一次。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桌面的這 10+ 件東西,幫我減輕了「日夜顛倒」的疲憊
    我之前坐的是一把同樣來自西昊的弓形椅,因為沒有頸託也不能旋轉,久坐會有一些疲憊。在閱讀了少數派關於人體力學椅的文章之後,原先鎖定了西昊的 M57。但是在一番研究之後,我發現西昊的 M18,雖然沒有了「3D 調節扶手」,面料也有所降級,但價格也下降到了 600 元以下。於是乎便購買了這一款。不過這款椅子我才剛開始使用,還是要「坐」久才能見真知。
  • 「扶貧故事繪」蒙城縣許疃鎮:貧困戶「華麗變身」扶貧小組長
    郭霜霜自己還有三個孩子需要照顧,最大的孩子9歲,小的還不滿1周歲。2014年,通過申請她家成了東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東湖村兩委的大力扶持,進行林業扶貧,種植10畝梨樹,為她家辦理了低保,且申請了殘疾人補助,郭霜霜丈夫常年在外務工補貼家中的生活開支。通過精準幫扶,她家在2017年脫了貧,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