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下村那天早上,我剛收拾完行李準備上車,準備回頭再抱抱剛滿一周歲的雙胞胎女兒,妻子的一句話讓我堅定了駐村工作。「放心吧,不要猶豫,我會照顧好自己家裡的一切。」
我叫龍興偉,2018年3月我從三穗縣委宣傳部派駐到縣款場鄉等溪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這份光榮且艱巨的工作任務,我相信:「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龍興偉(左一)
駐村這三年,我見證了等溪村從建檔立卡貧困戶508戶1947人到現在「雙清零」;產業從單一化發展到多樣且設備完善;我的車也從2.7萬公裡到現在6.5萬公裡......,這是我700多個日夜與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共同努力的成果。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初次到達等溪村,大家都認為我很年輕,經驗不足,且指揮所剛成立不久,各項制度都不健全,駐村工作隊和村幹之間溝通不暢,導致工作推動一直十分被動,為了搞好團隊關係、凝聚攻堅合力成為我駐村工作的首要工作。
龍興偉(左一)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有壓力才有動力,在這段時間裡,我沉下心來學習脫貧攻堅相關知識和總結相關工作經驗,村幹「不理解」我主動上門走訪,班子「不和諧」我就主動向周邊鄉鎮討教學習,結合村上實際情況,我重新梳理了大家的工作任務,分工明確、落實責任,他們看見我動起了「真格」,慢慢拋開了之前的想法,對我印象從外貌「文質彬彬」的第一書記,行事卻「風風火火」,漸漸地大家心思集中在脫貧攻堅工作重心中來。
龍興偉(右二)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等溪中心村是由便路、桂平、中等、等溪四個小村合併而成,全村14個自然寨,22個村民組,有1015戶3677人。針對等溪村的實際情況,我組織了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開會研究共同討論,如何脫貧?如何謀發展?面對扶貧工作,我們認為要想實現「造血式扶貧」,必須強推產業發展。
2018年實施竹鼠、林下養雞;2019年林下養雞(擴建)、紅菜苔種植;2020年實施辣椒種植、食用菌種植,等溪村冷庫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覆蓋全村5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紅420元,2019年戶均分紅180元。同時為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出就業,等溪中心村兌現就業獎勵431人。
龍興偉(左一)主動上門為村民宣講疫情防控安全知識
為了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我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積極爭取各項政策。在駐村期間,我通過爭取政策共實施危房改造47戶;透風漏雨72戶;舊房拆除32戶;「三改一化」涉及446戶,其中改廚353戶,改廁170戶,改圈58戶,庭院硬化114戶,路燈311盞,同時,等溪中心村151戶607人順利地進行易地移民搬遷。
龍興偉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今年四月,等溪村30畝萵筍成熟銷售的季節,看著這片長勢茂盛的萵筍銷售不出去,我是看在眼裡,愁在心裡啊!怎麼辦?如何銷?賣到哪裡去?不能讓老百姓的辛苦「腹水東流」。第二天我就親自拿了幾十斤萵筍往縣農貿市場推銷,一天下來,銷售也不算很好,於是我就聯繫電商和縣城內各單位幫忙一起銷售,僅三個星期30畝萵筍一售而空。
龍興偉(左一)主動上門走訪村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駐村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我遇見過「絆腳石」「攔路虎」,但是我從來沒有退縮,同與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並肩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把等溪村當做我的「第二故鄉」,腳踏實地為人民服務,做好村民心中信任的「知心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編輯 劉娟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