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決定,擴大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的範圍,將重點從「抗生素」改為範圍更廣、更具包容性的「抗微生物藥物」。自今年起,將每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固定在11月18日至24日。
為了讓大家了解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提高公眾對細菌耐藥危機的認識,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本報記者採訪了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雲南省醫療機構藥師協會的相關專家,將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知識與大家分享。
什麼是抗微生物藥物
抗微生物藥物是用來治療致病微生物所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一類藥物,它們可以殺滅細菌、真菌或原蟲(如引起瘧疾的虐原蟲),抑制病毒的生長繁殖。
包含了抗菌藥物、抗真菌藥物、抗病毒藥物和抗原蟲藥物4類
●抗菌藥物:阿莫西林、氧氟沙星、阿奇黴素、頭孢克洛等
●抗真菌藥物:咪康唑、氟康唑等
●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替諾福韋、奧司他韋等
●抗原蟲藥物:甲苯咪唑(驅蟲藥)、甲硝唑等
微生物耐藥為何多發
抗微生物藥物自誕生以來,僅應用於人類健康,到目前卻廣泛應用於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醫療健康、畜牧養殖、園林綠化、食品加工等行業。正是由於抗微生物藥物的大範圍、大規模應用,導致全國,乃至全球致病微生物對目前所常用的抗微生物藥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使得這些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越來越難以治療,有的已經無藥可用。
因此,只有全人類團結起來,共同保護抗微生物藥物,才能防止耐藥性,最終保護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
「無藥可用」並非聳人聽聞
致病微生物耐藥後會有哪些危害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類感染耐藥微生物後,最常用的抗微生物藥物無法治癒這類疾病了。
如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兒童急性扁桃體炎,耐藥前只需服用阿莫西林即可治癒,耐藥後阿莫西林治療無效,不僅延誤了病情,還需要花費更多的費用使用阿奇黴素或其他尚未耐藥的抗微生物藥物進行治療。而一旦肺炎鏈球菌對阿奇黴素也耐藥,將面臨治療再次失敗。理論上可以再次換用其他藥物,然而兒童疾病發展迅速,治療機會往往僅有一兩次,一旦錯過,失去的就不只是金錢,而是生命了。
2015年11月,中英兩國研究者在牲畜和人體內發現了一種「超級細菌」基因;2016年5月,美國境內出現了首例無法被任何已知抗菌藥物治癒的「超級細菌」。因此,無藥可用的情況已經出現,並非聳人聽聞!
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誤區
誤區一 抗微生物藥物=消炎藥
炎症反應不僅僅包括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炎症,還包括跌打損傷、過敏性疾病等引起的炎症。通常把非甾體抗炎藥(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稱為消炎藥,因此抗微生物藥物並不等於消炎藥。
誤區二 抗微生物藥物=感冒藥
普通感冒大部分都是由鼻病毒或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目前的抗微生物藥物不能殺滅這兩種病毒,故對於感冒並無治療作用。隨意使用只會增加副作用,導致其他致病微生物耐藥。
誤區三 發燒了吃點「消炎藥」
首先,抗微生物藥物並不能退熱。其次,發熱並不一定是微生物感染。出現發熱症狀後要及時就醫,看是否是微生物感染?甚至要判斷是哪種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誤區四 只選貴的,不選對的
藥品和普通商品不同,並不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只要用之得當,便宜的藥物也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治療效果。
誤區五 症狀好轉立即停藥
很多患者服用抗菌藥一兩天症狀好轉便自行停藥。其實,對於不同的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藥物都有各自的療程,比如社區獲得性肺炎、急性中耳炎的療程一般是7天至10天。提前停藥會導致治療失敗、細菌耐藥,或者感染復發的情況。
誤區六 若是吃抗微生物藥物後有不舒服的情況,可以自行停服
治療感染性疾病時,抗微生物藥物必須足劑量、足療程規範服用。療程不夠,致病微生物未被殺死,會引起耐藥性和再感染。且藥物不良反應有輕重之分,輕者可對症處理,例如,為了避免藥物的胃腸道反應,可改在飯後服藥;嚴重者或機體不能耐受時則必須停藥,應在醫師的指導下換藥。
如何正確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1.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2.堅持抗微生物藥物治療的連續性,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仍然按醫囑要求規律服藥。
3.不隨意購買、不任意服用、不隨便停用,嚴格遵照醫囑、按療程、安全可靠地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4.經常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耐藥微生物的傳播。
本報記者 王勁松 艾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