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在美麗的中國海南--博鰲,共商老齡產業發展議題,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老齡產業是人類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為此,感謝諸位聆聽和分享我的演講:《科學養老,無疾善終》。
人口老齡化現象是前所未有的,同時也是普遍而深刻的,在人類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老年人的數量將在歷史上首次超過年輕人的數量,對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重大的後果和效應。綜合應對、有效應對、科學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人類面對的共同任務。
「老齡」作為問題,始見於197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題為「年長與老年人問題」的第3137(XXVIII)號決議。以後聯合國舉辦過二次大型以「老齡問題」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即:老齡問題世界大會。
「老齡」之所以成為問題,成為世界問題,其根本在於:老齡的個人和人口的老齡化對各國社會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於妨礙和制約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步伐。老齡的個人和人口的老齡化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內在聯繫。從老齡個人而言,預期壽命在不斷增長,其參與社會、健康生活、尊嚴保障、幸福快樂需要社會關係的重新定義和調整;從人口的老齡化而言,社會老齡人口在快速增加,出生率下降、勞動力減少、撫養比降低、社會發展動力需要社會資源的重構優化和創新。
據統計1950年全球人口25億,60歲及以上人口為2億;2015年,全球人口73億,老年人口到9億,人口增量1.9倍,老年增量3.5倍,老齡社會的國家超過百個。預測,全球總人口到2050年將增加到97億,老年人口將增至21億,老年人的年均增長率為2.42%,是同期世界總人口年均增長率的3倍。
中國「老齡」問題,是在老齡事業中提出的,並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作為解決老齡問題的法律基礎。1986年中國成立第一個全國性老齡機構: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以開展國際交流、發展老齡事業、促進老齡產業發展工作。1999年中國進入老齡型社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統籌研究、制定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及重大政策,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實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維護老年人權益保障、對老齡工作宏觀指導和綜合管理、指導、督促和檢查老齡工作。
中國社會在「老齡」問題上的表達集中在「養老」這個話題上。「養老」已經是當今中國最耳熟能詳的「熱詞」,傳播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為什麼中國社會和人們如此熱議「養老」話題?因為,由「養老」而產生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發生,而且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養老的資金來源,養老的服務提供,養老的棲息之地,養老的生活保障,養老的醫療健康,養老的產品需求與供給等等,既是現實社會需求,也是未來在國家法律、政策、體制、機制、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每年老年人淨增加將近1000萬。2012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到2.6億,2025年將突破3億。積極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促進中國健康老齡化,加快發展老齡產業,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需求和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有利共享中國改革發展成果,有利於拉動消費、擴大就業、保障民生。為此,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老齡產業發展研究所在面對世界「老齡」問題和學習借鑑各國解決老齡問題的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和文化特點,提出了「科學養老」的理念。「科學養老」是什麼呢?在我們通常理解的科學技術概念中,科學是解決是什麼的問題的學問,技術是解決如何實現的問題的學問。科學養老首先解決「養老」中「老」的內涵是什麼?以便做到:認識養老的本質、把握養老的規律、 實現養老的目的。在這裡我們認為:「老」是一個社會人,他(她)的社會職能的轉變點即定義為「老」。社會職能在轉變前,其社會職能主要是以向社會提供服務為主,社會為其提供服務為輔,這個階段不應成為「老」;其社會職能轉變後,社會為他(她)提供服務為主,其向社會提供服務為輔。這個年齡的轉折點是我們科學養老意義上的「老」。如此劃分,「老」只是社會職能轉變而已。
為此,社會關係做出相應調整,社會生產為此去提供服務和產品。社會生產應當以老年人需求為主作為供給導向,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年人的需求就以服務內容或產品設計基礎。老齡人想休閒,有旅遊休閒養老;想結伴小居,有分時「度假」的抱團養老;想夏住北,冬棲南,就有「候鳥」養老;想慢性病調理,就有特色療養養老;疾患初愈,就有康復養老;想老鄰居常相見,就有智能居家養老等等,這些養老模式的特色、特性主要是為活力老人提供服務;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需要提供更多社會介入幫助,如助潔、助醫、助購、助餐、助急等介助養老;如果身體機能進一步退化,需要的護理功能和內容會增加,有個人日常生活護理、常見疾病的日常護理、心理健康護理等介護和長期照護養老。在老年人向社會提供服務為輔方面,我們稱之為老有所為。為此,也必須在養老體系中為老年人提供發揮能力平臺,從而和諧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在過去的社會體系中,特別是傳統的中國養老體系中,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要形態。其特徵主要指由家庭及宗親為家庭老人提供供養資源,因此,在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中便有了「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支撐家庭養老的文化傳承。今天社會老齡化,家庭小型化,老齡需求多樣化,家庭已經「無力」承擔全部養老責任和功能,這種無力表現在家庭成員為老年人服務專業能力、需求多樣化提供能力以及家務勞動力等問題。由此,養老問題必然走向社會成為社會問題,必須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養老問題。作為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和產品的新型產業,即老齡產業應運而生。我們可以這樣表述老齡產業:老齡產業是以老年晚年生活為核心的服務業和產品製造業。其產業特徵: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加入老齡元素進行的融合、交叉和延伸。
養老產業從需求層面看這裡包括了生活供養、身體調養、精神修養、情趣頤養、親情滋養和自我教養等各類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和確保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利用各種資源,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保險、教育、健身、旅遊等相關領域的互動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合理的各類養老服務和產品,滿足養老服務多樣化、多層次需求的科學養老。
科學養老要把老年生活與社會緊密結合,與親情緊密結合,與健康緊密結合,與科技緊密結合。老年人與社會的緊密結合,保障其充分和有效地參與其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而不脫節,提供終生學習的機會和參與社區生活,為老年人晚年的個人發展、自我實現和幸福提供各種機會,消除「衰老感」。老年人與親情緊密結合,認識家庭、世代相互依存、團結和互惠對於促進社會發展極為重要,消除「孤獨感」。老年人與健康緊密結合,老年人是一個身體機能不斷退化的群體,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保健和資助,並對其提供社會保護,包括預防和康復性保健,醫療緊急救護等保障,提高「安全感」。與科技緊密結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實現智慧養老生活,提高「幸福感」。科學養老服務貫穿了老齡晚年生活的全程,即:活力階段養老、介助階段養老、介護階段養老、長期照護養老和臨終安寧關懷。
資料顯示,從建立新中國時期的平均壽命37歲到2014年的平均預期壽命74.6歲,而北歐等一些國家有的已經達到86歲以上。為此,人活到90歲將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壽命目標。從這個目標的角度進行思考,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三個30年,每一個30年都有其明顯的生活任務。第一個30年的生活任務是成長、學習和積累;第二個30年是奮鬥、創業和實現;那麼第三個30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年,應該做什麼呢?首先看看前60年生活的共同特徵,成長時期通常是被父母呵護,學習時期由師長教誨,奮鬥和創業中有組織和上司管束。人們的職業、情趣、愛好、理想的選項首先必須服從於現實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由於現實原因放棄很多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這60年的人生都具備了被束縛的特徵。因此,人生的後30年應該是解脫束縛的生活特徵,此特徵就為後30年的生活提出了任務或叫做使命,那就是釋放、補缺和享受。這是從哲學角度對養老提出的需求,也是埋藏於每一個老年人內心深處的,對晚年生活的呼喚。滿足這種呼喚就是科學養老的基本任務。完成上述任務的最初級目標是讓老年晚年生活賦有尊嚴,終極目標是在有尊嚴的生活中無疾善終。
科學養老就是把老年人的資源、資產、資金、知識、經驗、經歷作為養老的資本,整合社會資源,包括政府資源、自然資源、科技資源,利用市場機制,制定並實施老齡健康、幸福、快樂晚年人生服務體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老齡產業發展研究所發起「四大」養老服務品牌:中國科學康養示範基地、中國老年健康養生示範基地、中國老年康復中心、中國老年用品交易中心,歡迎國內外華人華僑、機構、組織支持和參與建設和運營,為弘揚和傳承「孝」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一份力。
女士們、先生們,再過20天,就是十月一日,是中國人民共和國誕辰七十周年的喜慶日子,十月一日,也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老年人節日」 ;過去的20年,也就是1999年,是中國進入老齡社會的元年,1999年,也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老年人年」,讓我們祝福:天下老年人幸福、安康!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