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事關千家萬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今年,養老服務在疫情防控環境下面臨更高挑戰。如何在常態化防疫中保障老人服務安全,同時探索標準化、產業化發展道路,提供可持續、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成為老年服務業的「必答題」。
近日,由愛德基金會、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省老年學學會、江蘇省老齡產業協會、南京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協會主辦,廣州市愛德公益發展中心、廣州市社會服務發展促進會、上海愛德公益研究中心、江蘇省科協科技思想庫基地(人口老齡化科研基地)協辦,棲霞區養老服務協會、愛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的第六屆愛德養老服務國際研討會在南京順利舉辦,共話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議題。
據悉,愛德養老服務國際研討會是愛德基金會的品牌養老論壇,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屆。作為國內資深的品牌慈善組織,愛德基金會連結國內外豐富的專家資源,為全國各地近三千位養老服務從業者搭建傳道解惑、對話交流的平臺;此外,每年依託研討會契機,開設養老機構院長研修培訓班,培訓養老領軍人才,提升養老行業服務水平。
以改革創新推進農村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於建偉指出,如今中國農村老齡化程度遠高於城市,且農村老人普遍面臨著養老資金少、精神孤獨問題突出、健康狀況堪憂、難以融入信息社會、居家生活設施配套不到位等局面。他認為,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關係到脫貧攻堅和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效;而要推進該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則有賴於政府加大投入與政策支持力度、企業加大投入、集體經濟積極支持和社會組織的深度參與。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於建偉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解讀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養老問題不是「老年人的問題」,老年期的問題「要從娃娃抓起,從前老年期抓起」。解決全體人民老年期問題是國家戰略的核心任務之一。因此,每個人都應結合我國最新現狀、老齡事業的發展史、國內外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全面解讀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年輕時就做好充分的養老資源準備,從源頭上最大限度減少疾病和失能的發生率。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
超級老齡化下的老齡社會轉型、挑戰和對策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分享了超級老齡化下的老齡社會轉型、挑戰和對策,指出中國的「超級老齡化」來勢兇猛,老年人退休後的「健康老齡」階段逐漸延長。而老齡化、信息化、城市化「三化同步」共振,則加劇了代際數字鴻溝。因此,社會各方要進行多方協同,應對超級老齡化下的代際數字鴻溝等社會轉型現象,推動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發展。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
破解制約居家社區養老機構服務的難點問題
全國老齡辦原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原副會長朱耀垠在主題報告中指出,要破解制約居家社區養老機構服務的難點問題,可從適當延長租賃或委託經營周期、探索有效益可持續的運營模式、有針對性地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增強醫養結合的實效性四個方面來努力。
全國老齡辦原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原副會長朱耀垠
重點關注養老機構管理與認知症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老年產業研究所所長張乃子介紹了養老機構標準化管理建設要務。他認為,養老機構給老人提供的應該是一個「家」,而不是一個「院」,因而要多建造標準化的「家」,讓老人不僅可以得到像在家裡一樣的充滿愛心的照料,同時又可以享受到職業化、標準化的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醫師李霞與大家交流了認知症照護的實務和研究,強調了這一過程中「醫養各司其職」的重要性,並對角色分工進行了詳細的區分與原因剖析。上海盡美長者服務中心總幹事費超則與大家分享交流了認知症家庭社區支持的「盡美經驗」,詳細講述了家庭在認知症患者照料領域能夠承擔的責任與角色,並講述了技能培訓和喘息減壓對認知症家庭照料者的重要性與相應的行動經驗。
第六屆愛德養老服務國際研討會現場
廣州市愛德公益發展中心由愛德基金會發起創辦,於2016年6月正式成立,旨在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共享平臺,引領公益創新,推動社會發展。成立至今,共協助各類社會組織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籌得善款5000多萬元,並每年為800多家社會組織提供包括聲動力公益傳播課程、網絡籌款課程、項目設計課程、專業認證課程、社會創新類課程等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培訓,開展「全城義轉」99公益日聯合勸募系列活動、「益口同聲」品牌發展規劃等項目,為培養專業公益人才及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