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導 2020年10月24、25日,「老齡時代·中國探索」首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在北京盤古智庫盈科CBD辦事處成功舉辦。峰會包括1場主旨演講、2場高峰對話,7場分論壇,共10場學術盛宴,並重磅發布了「老齡社會創新案例研究」(先導版)和中國老齡社會創新十佳案例,以切實推進中國老齡社會的轉型與創新。
首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辦;盈科律師事務所、經觀傳媒、益人錄聯合主辦;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白求恩醫科大學北京校友會、北京醫師協會安寧療護專業專家委員會協辦;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北京金融師分析協會、鳳凰網公益為合作夥伴。
峰會開幕論壇、閉幕論壇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馬旗戟主持,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朱耀垠、盈科律師事務所中國區董事會主任李正、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文釗致開幕辭,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徐永光發布中國老齡社會創新十佳案例,盤古智庫顧問、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湯敏致閉幕辭。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2020屆輪值主席、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白求恩醫科大學北京校友會會長尤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北京大學完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左美雲,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復旦大學教授、公共經濟系主任封進,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友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人口統計研究室主任王廣州,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安馨養老創始人兼CEO鄂俊宇,北京誠和敬養老集團副總裁張帥一,銀巢未來理事長李靖慧、獵戶星空市場副總裁步搖等政府、學術、企業各界代表共襄盛會。
峰會聚焦社會創新,人口負增長、老齡產業、安寧緩和醫療、適老化、老齡健康、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熱點話題,從多學科、多領域、多視角,對老齡社會的轉型與創新這一重大話題展開了全方位、大視野、整體性、前瞻性探討。
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集全社會之力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在致辭中表示,老齡社會是典型的「灰犀牛」現象,會在經濟、倫理、制度、觀點、產業等各個層面帶來一系列的變化,需要全社會共同攜手應對。
對此,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朱耀垠指出,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始終的一項基本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搞好老齡科學研究,需要集合政府、科學機構、高校和各類智庫的力量共同攻關。
盈科中國區董事會主席李正則關注了法律的作用。他提出,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撐,應進行法律體系保障、政策體系保障和權益維護保障體系建設,以體系保障老齡社會的和諧發展。
《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文釗表示,疫情加快了中國進入數字時代的步伐,但不能忘記在科技之牆之外還有一群龐大的老年群體。老齡社會的變化怎樣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生態同樣值得關注。對這些問題我們沒有現在的答案,這也是2020首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值得期待的地方。
啟動共識 推動創新 共赴老齡社會大轉型
老齡社會轉型,涉及方方面面。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在主旨演講中指出,最主要的是面向未來兩個15年我們應該如何去謀劃發展。應對老齡社會,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不能用年輕社會的老思維來應對老齡社會的新問題;其次是中長期戰略的制訂與實施;第三是發展老齡經濟產業,這也是加強經濟內循環的重要主攻方向之一;第四是根本上還要靠理論和人才,制度可以完善,經濟可以發展,技術可以突破,但是不能沒有理論和人才,要構建中國特色應對老齡社會的輿論和話語體系,逐步建成老齡科學中國學派。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人口老齡化是結構性的變化,要擺脫以往將老齡社會、老齡化混同於養老的思維方式,啟動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轉型的新共識。老齡社會轉型是總體性、全面性的,是現代性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未來一切發展的基礎條件。
梁春曉還總結了兩年以來的八個變化:一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勞動年齡人口跌破9億;二是人口老齡化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內容和社會發展目標,政策法規及行業標準加速推出;三是老齡社會創新不斷湧現;四是老齡醫療保障改革深化;五是老齡產業市場供給顯著增加;六是老齡社會服務全面推進,生態體系有所完善;七是新冠疫情凸顯代際數字鴻溝;八是老齡社會研究持續展開,認知水平快速提升。
梁春曉強調,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啟動共識,推動創新,系統研究,全面轉型,以實現一個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
老齡社會創新案例研究先導發布
從容步入老齡社會,創新至關重要。為此,峰會先導發布了「老齡社會創新案例研究」。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趙金楠介紹,通過對國內外379個老齡社會創新案例的深入分析,此次先導發布其中十個初步結論:
第一,企業與社會組織創新在發起機構屬性與實施方面超過50%,但政府依然發揮主要引導作用。
第二,分類形成一個豐富的老齡社會創新譜系,集中分布在積極養老、時間銀行、社會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
第三,案例服務主體、服務來源及服務送達方式呈多元化、平臺化、跨部門合作發展趨勢。
第四,服務方式集中在勞務、專業及技術服務;國際主要發展技術服務,國內以勞務服務為主,可能是由於人工成本與自動化發展程度影響。
第五,表現形式包括模式創新,平臺化創新以及跨區域、跨部門創新等多種方式。
第六,國內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由政府引導,市場機構與社會力量主導實施,推動老齡產業快速發展,消費者需求上漲趨勢明顯。
第七,國際以提供商業服務為主,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為目的,輔助老年人以健康、獨立的狀態參與社會活動。
第八,國內服務對象屬性以面向個人用戶為主,19.1%為面向企業用戶。
第九,國際在老齡社會創新領域中約40%屬於面向企業用戶模式,市場發展成熟度較高。
第十,由於平臺化、跨部門及跨地區發展趨勢加強,面向個人用戶服務市場逐漸擴展並賦能於企業用戶端用戶發展,從而分擔成本,確保可持續發展。
為鼓勵老齡社會創新,峰會還評選出樂退族、銀巢未來、一刻公益、長三角七市一區、成都朗力、思德庫、誠和敬、泰康之家、河南太康、十方緣等老齡社會十大創新案例。
高峰對話:大轉型與眾創新
在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主持的「老齡社會大轉型」環節和老齡社會30人論壇秘書長林茜主持的「老齡社會眾創新」環節,與會嘉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盤古智庫顧問、國務院參事湯敏表示,從百歲人生的角度來看,重新梳理已刻不容緩。老齡產業潛力巨大,從推動內循環的角度來看,可以有效擴大內需。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曾紅穎用全增(壽命全增加)、全減(生育率全面下降)和全滲透(影響方方面面)來表達了自己對老齡社會的看法,並指出不能用均值的方法來看待老齡問題。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智綱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任國剛指出,企業從事老齡社會相關產品和服務時,必須要遵循「三老滿意」原則:一是老頭子(保底);二是老闆(市場);三是老百姓(全社會),只有這樣的商業模式才是可行的。
原新提出,從整個戰略發展的角度來說,應該把老齡社會的積極應對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制定法律、政策、規劃、項目時充分認知老齡社會這個基本國情。
徐永光指出,老齡社會要避免資源錯配。要老齡產業的發展上,一定要從政府、市場、公益、智庫等各方面認真研究,怎樣做法資源的連接,提供有效供給。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幹事王瑛表示,要在解決問題當中去創新,追求創新,提倡創新,關注新的技術以及由此帶來的組織創新。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長田蘭寧一直在推動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職業化,直到最近成為一個新的職業。田蘭寧表示,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個職業肯定是要創新的,特別是要提高這個職業的吸引力,讓更多的人願意投身其中。
應將積極應對老齡社會上升為新的基本國策
那麼,面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湯敏在閉幕致辭時肯定了會上專家提出「應把積極應對老齡社會上升到基本國策」的設想。第一,老齡社會是未來我們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本準則和保障,涉及到數以億計的人民的生活。這樣重大的問題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第二,現在要積極尋找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突破口。至今,我們的很多研究還沒入進入主流視野,還沒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從目前來看,我們可以圍繞國家提出的內循環,從積極應對老齡化角度,通過擴大內需來貢獻一份力量。這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實現早期收穫。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但現在需要在短期內作出一些成果。因此,我們要鼓勵那些短期能產生成果的項目,讓它得到社會關注,起到率先模範的作用。
湯敏強調,我們應該進一步推動中國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讓中國的老人成為世界上最幸福,也最有貢獻的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