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盤古智庫
本文大約2000字,讀完約5分鐘
8月6日晚,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暨老齡社會30人論壇、北京協力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聯合舉辦的認知障礙照護與社會支持——老齡社會30人論壇第25期專題研討會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成功舉辦。本次專題研討會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2020年度輪值主席、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主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孫永安,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李佳婧,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創始人/主任湯彬,誠和敬樂智坊負責人羅珊珍分別以「認知障礙的早期篩查診斷與幹預」,「如何營造支持性的認知症照料環境」,「上海認知障礙社區支持的探索與實踐」,「乘風破浪的認知症多學科整合照護探索」為題進行了內容豐富的精彩分享。
孫永安首先解釋了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並表示其病情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如果能夠進行早期幹預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和極大改善病人生活質量。認知障礙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體現在記憶力喪失、語言功能障礙、注意力與執行能力下降、精神行為異常等。所以,阿爾茲海默病提倡全面管理,其中包括全面治療、早期幹預、規範治療以及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相結合四個原則,從而延緩甚至阻止病人病情的進展。
李佳婧從當前認知症照料設施空間環境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可能對認知症患者和其生活帶來的一些影響,比如患者情緒、活動空間、個人隱私等。她認為可以通過空間環境、社會環境和護理環境三個環境的綜合幹預實現對認知症患者的最終幹預目標,即延緩認知症患者能力衰退。此外,支持性認知症照料環境建設需要從補償衰退的能力、促進尚存的技能運用,以及減少精神行為症狀三個方面出發,打造以人為中心的認知症照料環境。
認知症是一個全球化的挑戰。根據2019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患者家庭面臨許多挑戰,比如照護困難、經濟壓力等,目前認知症專業照護機構處於供需匹配不平衡的狀態。湯彬認為,認知症不是認知症患者在製造問題,而是他們碰到了問題,需要社會各個單位共同參與、共同解決。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剪愛」)提出的認知症分級預防體系成為了上海社區實踐中的一個解決路徑,剪愛同時成立了認知障礙家庭支持中心,為認知症的供需服務建立了一套個案管理制度。
認知症需要多學科整合照護,並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羅珊珍提出,誠和敬樂智坊是一個多學科、複合型團隊,其發展軌跡是多元互補的。通過設計綜合服務和專業服務體系,滿足認知症家庭和照護者多重且複雜的需求。她對團隊發展和合作模式以及一些服務實踐活動進行了經驗分享,表示其關鍵是認知症服務中社工的角色以及發展初期的本土化適應,形成以人為本、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內外部協作模式。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北京協力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賈雲竹以「認知障礙照護服務與社會支持的國際經驗與本土探索」為題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點評與小結。她表示,認知障礙照護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阿爾茲海默病的社會關注度上升,國內外許多影視作品都有體現並折射出了一些現實問題,尤其是家庭困擾。認知症作為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議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已制定了相應的體系建設與行動計劃,以整合國家和社會資源,滿足失智照護需求。
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將陸續更新在「老齡與未來」公眾號上。敬請關注。
機構介紹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成立於2018年4月,是盤古智庫從事老齡社會研究的專業機構,致力於系統研究老齡化、老齡社會及相關領域的現象、數據、趨勢和機制,及其對民生、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的影響,重點關注老齡社會大勢下的社會創新、公共政策和老齡產業,探索推動各個層次的老齡社會前景、體系和轉型。老齡社會30人論壇秘書處設在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
老齡社會30人論壇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立於2018年4月,由盤古智庫、信息社會50人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創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和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旨在匯聚各方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成為老齡社會領域的研究、交流、實踐和影響力平臺。
論壇致力於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高度,從趨勢、特徵、文化變遷和公共政策等維度,結合數據和案例,組織老齡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深入研究和交流老齡化對社會結構、社會形態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響,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圖文編輯:車起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