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認知障礙照護與社會支持——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盤古智庫

本文大約2000字,讀完約5分鐘

8月6日晚,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暨老齡社會30人論壇、北京協力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聯合舉辦的認知障礙照護與社會支持——老齡社會30人論壇第25期專題研討會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成功舉辦。本次專題研討會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2020年度輪值主席、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主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孫永安,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李佳婧,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創始人/主任湯彬,誠和敬樂智坊負責人羅珊珍分別以「認知障礙的早期篩查診斷與幹預」,「如何營造支持性的認知症照料環境」,「上海認知障礙社區支持的探索與實踐」,「乘風破浪的認知症多學科整合照護探索」為題進行了內容豐富的精彩分享。

孫永安首先解釋了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並表示其病情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如果能夠進行早期幹預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和極大改善病人生活質量。認知障礙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體現在記憶力喪失、語言功能障礙、注意力與執行能力下降、精神行為異常等。所以,阿爾茲海默病提倡全面管理,其中包括全面治療、早期幹預、規範治療以及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相結合四個原則,從而延緩甚至阻止病人病情的進展。

李佳婧從當前認知症照料設施空間環境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可能對認知症患者和其生活帶來的一些影響,比如患者情緒、活動空間、個人隱私等。她認為可以通過空間環境、社會環境和護理環境三個環境的綜合幹預實現對認知症患者的最終幹預目標,即延緩認知症患者能力衰退。此外,支持性認知症照料環境建設需要從補償衰退的能力、促進尚存的技能運用,以及減少精神行為症狀三個方面出發,打造以人為中心的認知症照料環境。

認知症是一個全球化的挑戰。根據2019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患者家庭面臨許多挑戰,比如照護困難、經濟壓力等,目前認知症專業照護機構處於供需匹配不平衡的狀態。湯彬認為,認知症不是認知症患者在製造問題,而是他們碰到了問題,需要社會各個單位共同參與、共同解決。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剪愛」)提出的認知症分級預防體系成為了上海社區實踐中的一個解決路徑,剪愛同時成立了認知障礙家庭支持中心,為認知症的供需服務建立了一套個案管理制度。

認知症需要多學科整合照護,並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羅珊珍提出,誠和敬樂智坊是一個多學科、複合型團隊,其發展軌跡是多元互補的。通過設計綜合服務和專業服務體系,滿足認知症家庭和照護者多重且複雜的需求。她對團隊發展和合作模式以及一些服務實踐活動進行了經驗分享,表示其關鍵是認知症服務中社工的角色以及發展初期的本土化適應,形成以人為本、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內外部協作模式。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北京協力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賈雲竹以「認知障礙照護服務與社會支持的國際經驗與本土探索」為題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點評與小結。她表示,認知障礙照護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阿爾茲海默病的社會關注度上升,國內外許多影視作品都有體現並折射出了一些現實問題,尤其是家庭困擾。認知症作為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議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已制定了相應的體系建設與行動計劃,以整合國家和社會資源,滿足失智照護需求。

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將陸續更新在「老齡與未來」公眾號上。敬請關注。

機構介紹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成立於2018年4月,是盤古智庫從事老齡社會研究的專業機構,致力於系統研究老齡化、老齡社會及相關領域的現象、數據、趨勢和機制,及其對民生、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的影響,重點關注老齡社會大勢下的社會創新、公共政策和老齡產業,探索推動各個層次的老齡社會前景、體系和轉型。老齡社會30人論壇秘書處設在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

老齡社會30人論壇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立於2018年4月,由盤古智庫、信息社會50人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創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和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旨在匯聚各方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成為老齡社會領域的研究、交流、實踐和影響力平臺。

論壇致力於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高度,從趨勢、特徵、文化變遷和公共政策等維度,結合數據和案例,組織老齡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深入研究和交流老齡化對社會結構、社會形態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響,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圖文編輯:車起詠

相關焦點

  • 「動態」全國老齡辦到訪盤古智庫,共話老齡社會轉型與創新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梁春曉對老齡社會大局觀和智庫老齡社會相關工作情況做了詳細介紹。他表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不僅涉及老年人,更不是老年人養老的民生問題,而是一個涉及整個社會經濟的全球性問題。
  • 「解讀」梁春曉:老齡社會意義重大 轉型共識開始啟動
    來源:盤古智庫本文大約3000字,讀完約7分鐘「4月25日,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老齡社會30人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成立兩周年暨適老化專題研討會以線上直播方式成功舉辦。
  • 「觀點」梁春曉:老年人能力評估體系是老齡社會的基礎設施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是老齡社會新職業的開端和代表。老年人能力評估中形成的老年人能力數據必將對老齡社會下的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社會創新和公共政策創新發揮很大作用。本文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在「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老齡社會30人論壇第26期線上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文章來源於「老齡與未來」微信公眾號。」首先,老年人評估服務是老齡服務的起點。
  • 北大六院舉辦認知障礙社區防治與照護工作研討會暨首都臨床特色...
    2016年12月22日,「認知障礙社區防治與照護工作研討會暨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與成果推廣課題年度總結會」在京順利召開。北京市科委生物醫藥處處長曹巍、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科教處王馮彬、北大六院黨委書記王向群主任醫師出席本次會議並致辭。
  • 【智愛知性】心智障礙與性專題研討會邀請函(附日程)
  • 上海聚集多方資源建立認知障礙老人照護服務體系 回應社會痛點和...
    關心、關愛認知障礙老年人的社會環境,提升上海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水平,推動上海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北橋老年福利院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改建,2019年5月開始試運營,目前收住85位認知障礙長者。華康健康集團CEO王東峰介紹說,福利院設有7個認知障礙照護單元,按照實事項目要求,通過居家式、小單元的空間布局重構,為認知障礙老年人營造家庭式住養環境,提供針對認知障礙老人的日常生活照護、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精神支持、社會交往等專業性、針對性、有尊嚴的服務。
  • 「上海市認知障礙診療照護服務聯盟」啟動 線上線下融合服務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9月21日電 (記者 陳靜)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對認知障礙的防治和對患者的照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通過網際網路醫院平臺構建的「上海市認知障礙診療照護服務聯盟」(下稱聯盟)21日啟動。
  • 首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提出:應將積極應對老齡社會上升為新的基本國策
    峰會開幕論壇、閉幕論壇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馬旗戟主持,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朱耀垠、盈科律師事務所中國區董事會主任李正、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文釗致開幕辭,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徐永光發布中國老齡社會創新十佳案例,盤古智庫顧問、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湯敏致閉幕辭
  • 首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提出:應將積極應對老齡社會上升為新的基本國策
    峰會開幕論壇、閉幕論壇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馬旗戟主持,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朱耀垠、盈科律師事務所中國區董事會主任李正、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文釗致開幕辭,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徐永光發布中國老齡社會創新十佳案例
  • 2020年「求是」系列論壇第一季: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老齡社會治理與健康促進」 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在北京市老齡協會支持下,由北京市老年學學會、中國人民大學「老齡社會的政策實踐與養老產業綜合研究平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北京老齡居養老產業促進中心協辦。會議邀請來自老年學、老年醫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老齡社會治理與健康促進」問題。
  • 兩岸「老齡化社會的人權:挑戰與應對」研討會在昆順利舉行
    2019年7月13日至7月14日,第四屆海峽兩岸人權論壇「老齡化社會的人權:挑戰與應對」研討會在昆明順利舉行,由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聯合雲南大學法學院舉辦
  • 閔行分層式打造專業認知障礙照護體系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認知障礙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目前,閔行區的輕、中、重度認知障礙老年人已超過2萬人,早期健康幹預需求旺盛,中、重度老年人剛性照護需求亟待社會共同關注、職能部門積極應對。該院建立認知障礙家庭援助中心和培訓中心,配置有認知訓練區、認知康復區、認知刺激區、咖啡吧、家庭互動區、影音室、康復室、小型書吧、療愈花園等功能用房,基礎設施配備完善,營造自由、放鬆的認知障礙友好環境,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開業僅半年即進入滿員運行狀態,預約登記的有數十人。
  • 中國之聲採訪「1」:認知障礙不等於阿爾茨海默病
    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對認知功能障礙有一個較為科學與全面的認知,重視認知功能障礙治療的意義。希望您能與我們一起,保持勇氣,繼續前進。(為保障閱讀,文字內容將會做出細微調整)阿爾茨海默病≠認知障礙很多人認為,認知障礙的別名就是阿爾茨海默病,但事實上這兩者並不是能輕易劃等號的關係,那麼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18年專題式工作坊報名!
    一、計劃內容:(一)【專題式工作坊課程】:   以授課及實作方式進行,各單元為期2-3天。學員人數以20人開班,30名為限。(二)【入臺實習】:2014年至2018年間,參加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培訓(扶助心智障礙者成長項目培訓)或本次專題工作坊學習人員,可以申請入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實習。
  • 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18年專題式工作坊報名即將截止!
    一、計劃內容:(一)【專題式工作坊課程】:   以授課及實作方式進行,各單元為期2-3天。學員人數以20人開班,30名為限。(二)【入臺實習】:2014年至2018年間,參加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培訓(扶助心智障礙者成長項目培訓)或本次專題工作坊學習人員,可以申請入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實習。二、【課程地點、交通路線和酒店推介】:待後續另行通知。
  • 「新時代背景下老人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預備通知
    在全球老齡化趨勢下中國如何應對老齡社會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和挑戰,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工作如何回應老齡社會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基於我國傳統文化探索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模式及路徑,已經成為重要的理論及實踐議題。中國共產黨十九大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 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18年專題式工作坊報名通知!
    一、計劃內容:(一)【專題式工作坊課程】:   以授課及實作方式進行,各單元為期2-3天。學員人數以20人開班,30名為限。(二)【入臺實習】:2014年至2018年間,參加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培訓(扶助心智障礙者成長項目培訓)或本次專題工作坊學習人員,可以申請入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實習。
  • 全國首份面向社區和居家認知障礙照護服務規範正式發布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屠瑜)今天下午,《長寧區社區和居家認知障礙照護規範》正式發布,該規範系全國第一份面向社區和居家認知障礙照護服務的規範,提煉了尊重意願、貼心陪伴等核心照護理念,填補了社區和居家領域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標準的空白。
  • 腸道菌群紊亂在老齡小鼠圍術期神經認知障礙中的作用
    圍術期神經認知障礙(PND)是指麻醉和手術後患者出現的精神活動、人格、社會能力及認知能力的變化,常見於老年患者。明確其病理生理機制有助於制訂有效的防止措施。老年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和穩定性明顯降低。為了評價腸道菌群紊亂在老齡小鼠圍術期神經認知障礙中的作用,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王廣治, 伍曉瑩, 韓雙印,等把SPF級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60隻,18月齡,採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4組(n=15):對照組(C組)、手術組(O組)、手術+鼠李糖乳桿菌組(OL組)和手術+糞菌移植組(OF組)。O組、OL組和OF組行剖腹探查術。
  • 全國長期照顧服務體系與專業社會工作戰略角色研討會
    、吉林省生命關懷協會、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北京禮韻天誠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全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與社會工作戰略角色」研討會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舉行。本次大會歷時兩天,由一個主會場和三個分論壇組成,會議內容包括主題報告、分組交流、大會交流、機構參訪等。我協會李建華理事長,劉繼同、方樹功副理事長,疼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路桂軍等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