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不經歷這位女性的洗禮,也難成佳作《再別康橋》

2020-12-24 偽生活咋說

提起徐志摩無人不知《再別康橋》,但極少有人知道徐志摩的表弟是金庸,那個影響了多少代人的作家金庸和詩人徐志摩居然有著親屬關係,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徐志摩的身世真能不讓人唏噓,孤陋寡聞的我又長知識了。一張圖可以看清風流才子徐志摩錯從複雜的關係。

徐志摩在他那個年代,算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借其父親及家族的威望,徐志摩能夠輕易的成就一番事業。也不能全依賴家族的扶持,徐志摩本身也相當的上進,不然爛泥再怎麼往牆上摔,也難牢牢的糊在牆上。年僅26歲就任職北大教授,身邊好友也是當時名聲在外的各界人士,全世界的遊蕩尋遍了人間冷暖之後,寫出佳作《再別康橋》,可以說是順理成章。成就徐志摩的不僅僅是其家族的無形幫助,對他影響最深的,不得不說那三位女性。

眾所周知徐志摩的結髮夫妻張幼儀,一位視夫君為生命的女性,前半生總是那麼苦辣酸。新婚之夜妻子未能看清丈夫的面孔,徐志摩就奪門而出。封建時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徐志摩難辭父母的壓力,與從未交集的張幼儀結為夫妻。徐志摩那時候是地道的的公子哥,家境優越,思想超前,內心很是牴觸包辦婚姻。與張幼儀的婚事只是為糊弄父親,那時候很講究門當戶對,當代風俗也是這麼講究的,張幼儀的家境也不差於徐志摩的家庭,在外人看來,二人的結合實屬郎才女貌。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這句話不適用於徐志摩與張幼儀的身上。

很多人都熟知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位女性對其影響頗深,陸小曼和林徽因的故事也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一些談資。才子多數是風流倜儻的,沒人會質疑徐志摩是否是渣男,只會用痴情男多形容他。放在當下社會生活中,這絕對是渣男體質,一件事就能說明徐志摩的渣男特徵。再別康橋的創作並非其遊山玩水,詩興大發而出,而是徐志摩失戀狀態下的扎心語錄。徐志摩窮追不捨林徽因,但得知其婚嫁他人情緒低落,掉頭就去德國找髮妻張幼儀尋安慰,可憐的張幼儀本以為徐志摩回心轉意,奈何其在旁的女性情感上得到挫敗,將自己當作臨時的慰藉。只怪張幼儀太愛徐志摩,一心期盼丈夫回心轉意,還好張幼儀的後半生過得並不那麼糟心。

不說張幼儀和林徽因,最影響徐志摩的那位女性,還是那個會享受的陸小曼。沾染惡習的陸小曼月消費一萬大洋,那個年代的這般消費,不知換算當下,是何種生活方式。徐志摩對陸小曼的呵護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百依百順,各個大學遊走演說,就為滿足心上人的過度消費欲望,一個男人的成就多半功勞源於另一半,反之也是。

為什麼說影響徐志摩的不是林徽因,按理說沒有林徽因就沒有再別康橋;也不是髮妻張幼儀,而是那個花瓶陸小曼?因為最讓徐志摩用心過度的人,恰是陸小曼,年輕時的徐志摩為林徽因的愛衝動過,為成為離婚第一男子,與張幼儀果斷斷絕關係,經歷過起伏後,陸小曼的出現,貌似讓徐志摩嘗到了生活還有不一樣的味道,為滿足陸小曼的需求,徐志摩可謂是嘗盡了世間冷暖,一個富家子弟放下顏面四處奔波討生活,可惜多少才子難過美人關。當徐志摩對前妻張幼儀有了新的認識後,也為時已晚,過去的終歸化為塵埃,破鏡終難重圓。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確實未曾帶走一片雲彩。

相關焦點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再別康橋》是近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啓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 再別康橋80年 劍橋大學為徐志摩樹碑(圖)
    在《再別康橋》誕生80周年之際,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劍河畔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詩碑。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這兩句著名的詩句,鐫刻在這塊白色大理石碑上。徐志摩詩碑於7月8日樹立,據國王學院發布的相關消息,這塊白色大理石的質地與北京紫禁城內大理石完全一樣,放在這裡寓意為連接中國和劍橋的紐帶。
  • 除了《再別康橋》,徐志摩最好的一首詩堪稱現代體「絕句」
    提起徐志摩,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浪漫傳奇的風流韻事,其次才想起他是一個詩人,想起他的名作《再別康橋》。徐志摩的一生總是與浪漫分不開的,除了身體力行的浪漫故事,還有他浪漫的詩篇,徐志摩的詩歌語言華麗優美,再配以他寫給陸小曼的《愛眉小札》,簡直「濃到化不開」。
  • 《再別康橋》新解:徐志摩隱藏六層靈魂的秘密
    一、《再別康橋》是需要重新解構的輕輕悄悄的無字真經研究中國文學這麼些年,我有一個奇異的發現,新詩《再別康橋》和古白話小說《西遊記》都是寫「西天」取經,而徐志摩小時候也接受過志恢和尚的摩頭,並被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所以父親給他取名志摩。
  • 如何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改編成舊體詩詞?注意這幾點即可
    老街閒來無事,根據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也改編了幾首詩詞,權當文字遊戲,練練筆墨。一、改編的思路 注意這幾點在改變以前,我們還是先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錄於此處作為參考: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 「渣男」徐志摩和他的《再別康橋》帶給我的傷害
    最近在看高中必修一的課本,看到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想起了我的一個學生。 幾年前吧,我帶的一個班有個叫做張凱友的同學,我還清晰的記著他的名字。所以每次想到徐志摩或者看到他的《再別康秋》,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著這個學生,我都會告誡自己面對學生的過錯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輕易的給學生下結論。後來張凱友同學也順利的考上了大學,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不知道他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是否還記得他的王老師。這件事也時時告誡我,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我也在努力成為一個出色的老師。
  • 網友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改寫成56個字的古詩版,高手在民間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以上節選自入選課本多年的《再別康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它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因為這首詩讓康橋變得很有名氣,去英國旅行時,很多朋友都把它當成打卡地。這首詩寫於1928年11月,當時徐志摩在歸國途中,想起了康橋,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而「康橋情節」也伴隨了徐志摩的一生。毫無疑問,這首詩曾是新月派、甚至是新詩最經典的作品。但近些年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天天聽別人說「輕輕的我走了」,也沒覺得哪裡好啊,這首詩是不是被高估了?
  • 由《再別康橋》說起徐志摩對英國劍橋的情愫
    1922年徐志摩回國,發表詩作期刊、翻譯文學作品、創建文學社、任北大教授。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1931年11月19日早,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墜毀遇難。他本是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的演講會。在徐志摩的人生經歷中,在英國劍橋的兩年雖然短暫,但是對於他的影響極大,可以說劍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
  • 《再別康橋》登國家大劇院 薛皓垠再演徐志摩
    2009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由著名導演陳蔚導演的歌劇《再別康橋》將於國家大劇院上演。這是歌劇《再別康橋》8年後再度回歸小劇場,也是大劇院首次啟用小劇場演歌劇。  歌劇《再別康橋》2001年12月在北京人藝小劇場公演,連演25場,引起轟動。
  • 徐志摩寫出再別康橋,和陸小曼做的這件事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那徐志摩的愛情呢?徐志摩寫出再別康橋,和陸小曼做的這件事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據說,他的這首詩詞是紀念自己在康橋的生活,相等於的寫的日記。後來流傳出來了,成為了一部傳世佳作。他能寫下這樣的詩詞,其實還與陸小曼做的一件事情有關。我們都知道她的妻子陸小曼,是民國的一代名媛。她經常的花錢大手大腳,可以說是揮霍無度。
  •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到底好在哪兒?
    再別康橋/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如何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講好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 《再別康橋》導學
    《再別康橋》誦讀《再別康橋》微課祝老師品讀《再別康橋》《再別康橋》學案一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党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 徐志摩《再別康橋》,與女人糾纏的一生,到頭來都是一場夢
    提起徐志摩,就會想起《再別康橋》;提起《再別康橋》也會想起徐志摩。相比起徐志摩寫的其他詩,這首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了。徐志摩,可能與《再別康橋》一起想起的不是他的作品或者成就,而是他的感情故事了。也不知道是怎麼了,感覺這種詩人文人雖然文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但是感情生活上都可稱得上是「渣男」了。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經在英國劍橋留學,《再別康橋》就是他去劍橋時寫下的。徐志摩是經商世家,又是長孫獨子,生活當然是十分愜意的,典型的「富二代」。在十五六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了。他的讀書史十分豐富,從私塾到了杭州一中,接著去了上海求學,並且與第一任妻子結婚。
  • 再別康橋,康橋依舊在,人卻走了
    那時的我真不敢認同,但今天真的理解了,一個詩人的一生就如同自己的一生,起承轉合,起起落落,經歷過的東西太多了,如果僅僅通過一首詩能體現出來,反正我是不信。研究一個詩人的一首詩就應該研究他的經歷,環境和背景,這樣才能讀懂詩歌。現代詩中給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於這首《再別康橋》了,康橋依舊在,人卻走了。
  • 讀徐志摩《再別康橋》,遊劍橋憶往昔,賞詩中美麗畫卷
    讀徐志摩《再別康橋》,遊劍橋憶往昔,賞詩中美麗畫卷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名詩《再別康橋》讓我們對劍橋充滿了嚮往。徐志摩年輕時曾有志於做一個漢密爾頓那樣的大政治家,然而,遊學劍橋的經歷,使他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
  • 再別康橋,徐志摩的自由與愛
    《再別康橋》是小Z很喜歡的一首詩,所以在看電視劇《何以笙簫默》時,他便也愛屋及烏地很喜歡大學時代的女主人公趙默笙。但是,對於作者徐志摩,小Z就有些矛盾的。一方面,他感嘆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能將景物與想像糅合在一起,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
  • 17·周末薦詩丨徐志摩: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康橋(Cambridge),即大名鼎鼎的劍橋。徐志摩的一生,具有較強的「康橋情結」。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遊學於此。1928年,作者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寫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 靜夜再讀《再別康橋》
    寂靜的夜晚,再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入睡…【原文】《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賞析】《再別康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情感為線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為陸小曼還是林徽因的?
    1931年11月19日,著名詩人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遇難。八十年過去了,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篇,依然感動著一代。錫拉胡同:1915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在此居住了三個月。小石虎胡同成為徐志摩詩歌事業的新起點,在此他寫下大量詩作,或許是為了向心上人展現自己的才華,或許是為了在當時的文壇佔據一席之地,徐志摩拿起了筆,開始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