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學生寫作畏難情緒向低年級下移的現象日益突出,不想寫、不會寫、甚至不敢寫的情況也越發明顯,習作寫不長,寫不順,寫不準等問題依然嚴峻。
反觀,學校的語文教學,大體上還是以課文精講與試題訓練(含答題技巧)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關於寫作能力培養依然是捉襟見肘的狀態。
寫作不好教是因為寫作的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其他學科諸如數學,學加減乘除的運算,理解了之後,稍加練習,基本上便可觸類旁通;諸如英語,掌握了音標與語法就懂得發音與造句。語文學科尤其寫作既要考慮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又極具複雜度與綜合性。文筆好,沒思考不行;有思考,識字量少不行;有識字量,邏輯思維弱不行;既有文筆、思考又有識字量、邏輯能力,沒有情感還是不行……(此刻「我只想靜靜」)
對於「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這句話,我想沒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不過,換個說法:語文素養提升一定會帶來寫作進步這一必然結果麼?我想未必。語文素養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這裡面任何一項的提升對寫作進步都不是一種必然的因果關係。這就意味著,一定程度而言,寫作能力的提升多少帶有點無奈與悲情。
我看過一些關於寫作教學方面的文章或書籍,不少是在停留在兜售概念的層面,比如說閱讀之於寫作如何重要、寫作離不開生活、欲學寫作先學做人之類;或者為了博眼球大言「乾貨」的有之,比如如何選材、立意,如何開頭、結尾之列;再或者從同題寫作的角度,給到相應的模板、套路者有之……這些都可算作一家之言,但是總感覺要麼不夠全面,要麼浮在表面,要麼理論與實踐脫節……
我當然也不是什麼牛人,自然也沒有高論。只不過,我願意嘗試用幾篇文章結合理論與實踐,統籌考慮教師與學生,適當兼顧課堂學習與生活延伸,力求把小學生寫作教學這件事說得明白些。
今天是這個專題的第一講,從寫作的核心素養——寫作動機、價值觀素養談起。
之所以將寫作動機、價值觀放在第一講,因為這是決定「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前提。沒有寫作動機,卻又必須要寫點東西,那就只能疲於應付。倘若已經形成了「作文很難」或「作文就是左拼右湊」的寫作價值觀,想要讓學生寫出情真意切的文字比登天還難。忽略或無視寫作動機的挖掘與價值觀的引領而大談寫作教學,這無異於捨本逐末,甚至是緣木求魚。
李邵開老師在《促使學生產生寫作動機三途徑》一文中談到「寫作心理的核心是寫作動機。動機,是一種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動因,它決定著主體的意念、行為,以至情感的趨勢和傾向。寫作動機對寫作產生決定性的認同感,它能調動有關心理因素,形成寫作的心理機制,並將思維循環往復地定向在某一寫作論題上」[1]。放大了講,有了寫作動機便有了一切。資料搜集、運思、創作修改等等便皆不在話下。當然,同樣具有寫作動機,寫作素養不同,作品的質量自然也會有差異。寫作素養與寫作動機的關係是既獨立又關聯的矛盾關係,獨立是強調二者的範疇,前者強調主觀能動性,後者則聚焦客觀實際。關聯則強調素養與動機之間的彼此轉化,有寫作動機將助力寫作素養的提升,寫作素養的提升又可以反作用於寫作動機的挖掘。這也呼應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觀點:興趣(動機)為生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徵。
福建師範大學潘新和教授更是將寫作動機、價值觀素養作為立言五大素養(另外四大素養分別為:知情意素養、體式素養、行為素養、創製力素養)之核心素養,將其從言語生命動力學的高度做了論述:「『言語生命』意識是語文學習的元動力,是言語創造的第一生產力。」[2]針對當下(持續很久了)「有技無道」的「應試」「應需」「應用」「應付生活」的語文、寫作教學觀,潘教授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立言動機、價值觀培育,要從『人何以為人』『人為什麼活』等終極思考的高度上認識『為什麼學語文』『為什麼學寫作』……只有有了正確的言語動機、價值觀——言語德行,才會有言語學習的充沛動力,讀、寫活動才會成為自發的行為,才會有言語、精神生命的可持續成長、發展……」[3]
那麼,怎麼樣培養學生們的寫作動機呢?
第一,寫作題目的設置要講求策略
寫作題目的選擇或設定應該是極為審慎的一件事。現階段,基於某些成年人的標準或者基於某種其他的目的,居高臨下式的命題思維慣性依然普遍存在著。
新課標規定小學還處於習作期(連作文都算不上),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引發他們觀察、思考和表達,而不是道德與信仰的驗收(諸如中國夢、核心價值觀、金山銀山便是綠水青山之類,我一點不反對應該對小學生有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引領,可不應該在寫作這個「果」上去驗收,而應在如何引領這個「因」上下功夫)或者文筆競賽(即文學化傾向)。這樣的題目很難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現在一些考試或者老師也布置了一些半命題作文,這使得學生有機會和空間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甚至現在小學也慢慢模仿高考話題作文,立意方向更豐富,選材範圍也更廣。從命題的角度,這應該是一種進步。不過,就小學生的習作水平而言,這似乎仍有不妥之處。因為這樣的命題僅僅是鬆了寫作的「緊箍咒」,讓寫什麼不再變得困難,然依舊很難實現讓孩子樂於寫的目標。
首先,題目的設置一是要貼近孩子生活實際。比如讓現在城市的孩子寫課餘生活似乎就有點不合時宜,因為大多數孩子幾乎沒有「課餘時間」,即便有課餘而時間也基本無「課餘生活」。如果讓孩子寫輔導或託管時光,似乎更能夠煥起學生的表達欲望。
其次,題目應儘量少用抽象概念而應設有具體情境,這樣的題目直擊寫作素材,而不需要在審題、立意上下功夫,略去了「轉化」或「翻譯」的阻礙,自然就更容易激發寫作動機。(不是審題不重要,而是小學生習作階段,可以暫時弱化此能力的要求與培養)比如,《家鄉》這個題目就是典型的抽象詞彙入題。對於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而言,寫家鄉本就有難度,一方面「家鄉」這個字眼極富有抒情的色彩,由於小孩子的經歷的局限以及認知模式尚不成熟,所以,大多數學生很難有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學生還要將「家鄉」這個抽象的集合名詞轉化為具體的人、情、事,門檻較高。這樣一來,就註定了該題目很難打開學生的寫作開關。如果將這個題目調整一下,改為《點讚福州》或《老家的榆樹》或《那山那水那人》,也許對孩子寫作動機的挖掘會有所助益。
第二, 創設交際/寫作情境
近年來,寫作教學雖然在命題上不斷向生活貼近,但是「為作文而作文」的問題依然突出。學生很難將生活與習作密切的連結起來,作文是題型、作文是任務的觀點依然大行其道。不得不說這與寫作教學中相對缺乏交際環境創設有直接的關係。
今年的高考全國卷1的作文題目在文體上要求考生「寫一篇演講稿」,這是歷史性的巨大突破。有演講的話題,有特定的聽眾,有相應的任務,這就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寫作。
這樣的題目,更接地氣。有了具體的情景,寫作就不再是單純的浮著的文字遊戲,而是要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樣的多元刺激就更有利於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產生。比如,在寫「爸爸」主題的習作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小明的爸爸愛吸菸,而吸菸有害健康,你需要以小明的身份寫一封勸爸爸戒菸的信件。
再如,在我曾經研發的一堂寫「教師」主題的習作教學課中,就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東成電視臺近期在錄製一個關於職業的節目。旨在通過對各類職業的描述,促進更多的人對該職業的了解,讓更多的孩子樹立適合自己的職業觀。
今天錄製的職業是教師。導演選取的三個鏡頭分別是:早起上班,作業批改,一封來信。
視頻已經錄製完畢。現在需要這三段視頻的解說稿。
語境的創設,用潘新和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為孩子的寫作找理由」。
第三,改進作文評價
怎樣改進作文評價,時時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呢?
首先,在評價標準上,要軟化「統一標準」,強化「自我標準」。傳統的作文評價標準過分強調「統一標準」,而且往往以班級尖子學生的作文作為評價的參照,採用統一的應試作文標準衡量所有學生的作文,嚴重挫傷了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強化「自我標準」就是個體標準,它以每個學生的現實基礎和條件為依據,確立適合個體發展需要的內差性評價標準,讓每個孩子體會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悅。
其次,在評價主體上,由單向評價轉向多元評價。要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要為每一位學生創造並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人人參與評價、學會評價。例如,可以讓學生先給自己的作文打分寫評語,然後由教師參照學生的自評,寫出賞識性的激勵評語;可以讓學生互當小老師進行相互評價;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評互改,促進他們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在評價過程上,要關注整個寫作的過程。作文前,要了解學生是否擁有真實、豐富的材料,是如何收集到這些材料的;作文時,要考查學生是否獨立構思,是否表達真情實感;作文後,要關注學生的修改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在修改的基礎上,進行表彰激勵,可以是好詞好句,可以是謀篇布局,甚至可以將學生的習作進行班級發表或者投遞到報刊社。如果看到自己的作文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沒有哪個學生不歡欣鼓舞、激動不已,並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作文充滿期待,這就是成功的愉悅。
(備註:本部分內容援引中國論文網教育論文——《 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作者不詳。)
第四, 善用各種激勵方法
通過一定的激勵手段、方法,讓學生感受到進步的快樂或成功的喜悅,這一點是不言而喻。
對於寫作的專項激勵,除了使用實物獎勵諸如棒棒糖、筆記本、書籍等之外,更應該側重榮譽獎勵。不少人一聽到榮譽二字,想到的便是獎狀或者證書。其實不然,榮譽的大小或強弱簡單來說,與兩個要素密切相關,一個是知名度,知道的人數越多,激勵效果越好。另一個是持久度,持續的時間越長,激勵效果越好。基於這個認識,我這幾舉幾個操作性較強的例子供諸位參考。
一、將優秀作品匯集成冊
老師可以將學生的優秀範文整理成文集,如果是全日制學校,可以由校方或家委會出資付之印刷。然後全校學生每人一本,如果作品質量過硬,還以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與之類似的還有建立作文展示牆、班級刊物。
二、廣泛使用公共網絡平臺或自媒體
基於開發、維護成本以及文章推送的及時主動性多方面考量,老師可以建立班級公眾號(或個人微信號),將班級學生質量高、進步大的習作在公眾號或微信號推送。我的班級公眾號——「石頭聊作文」就以周為單位推送學生作品,不僅大力推送,增加點擊率,同時,作品一旦被本公眾號推送,小作者還可以獲得20元人民幣的獎勵,稱之為「稿酬」,美其名曰「小作家夢想基金」。
接下來本公眾號還會持續推送小學寫作教學系列文章,持續關注哦!
參考文獻:
[1] 李邵開.促使學生產生寫作動機三途徑[J]. 語文教學通訊.1994.第3期
[2]、[3] 潘新和.潘新和與表現—存在論語文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12
(本文所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