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新型冠狀病毒橫行全國,為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要求春季學期延期開學,並提出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戰疫情應急之舉,各地學校紛紛響應。然而,在落地過程中,不少平臺服務方和學校簡單地以直播的方式開展線上教學,甚至要求所有教師進行錄播,不僅課程質量難以保證,還增加了教師負擔。如果說這些學校「會錯了意」,那高校應該如何妥善安排線上教學工作,保證教學任務的平穩有序開展呢?
開展線上教學 已有慕課資源是利器
2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中表示不提倡、不鼓勵、不希望、不建議各高校在疫情期間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製作直播課,並著重強調要發揮好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示範引領作用。的確,近年來,教育部加速推進在線教育發展,開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工作,著力打造線上金課和混合式金課。疫情期間,教育部推出了人民網公開課、高校邦等22個線上課程平臺的2.4萬餘門在線課程供高校選擇使用,覆蓋了本科所有12個學科門類和專科高職18個專業大類。而在質量把控上,吳巖司長表示,實行「四把關」,即平臺把關,學校把關,教職委把關、高教司把關,共同保障課程質量。此外,由22個平臺共同提供在線教育服務,避免了因網絡擁堵而導致的學習體驗感較差的問題。
可見,不論是在數量、內容還是質量上,現有在線課程足以滿足高校的部分教學需求。我們不妨看看名校是如何進行線上教學安排的。早在2月7日,北京大學就發布了《2020年春季學期疫情防控期間教學實施方案》,提出「利用上線的慕課和各類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導師進行遠程指導」的總體要求,並指出全校本科課程將採取包括慕課在內的多種方式靈活開展教學。
眼下,現有慕課資源是高校開展「停課不停學」的一把利器。發揮其最大價值在開展線上教學過程中或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而這遠比要求所有教師進行錄播、直播授課更切實際和可行。
線上教學不等於搞直播 以學生為本是核心
日前,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錄播網上課程要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課堂教學方式、時長和教學安排。部分教師把線上教學理解為基於網絡互動平臺的直播教學,把傳統的課堂「挪」到線上。然而,由教師做「麥霸」的直播難以保證教學效果,教師不僅無法感知學生的學習狀態,也難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此,慧科研究院院長陳瀅博士表示,在線教學要構建高效的線上溝通方式以及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可以充分利用學習平臺的功能模塊,甚至微信和QQ等通訊軟體,靈活多樣地開展線上教學,而不僅僅拘泥於單一的直播形式。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副教授李爽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她坦言,直播只是眾多教學方式的一種,應該鼓勵高校結合學生現有學習和環境條件,探索學生能夠主動參與的、具有創造性的學習方式,實現在線互動討論、協作探究和聯通學習。
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具有明顯差異。「不同於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要更多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同樣應該圍繞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以信息化工具(包括各種在線學習平臺、協作應用、社交工具等)重構課程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做探究式和項目式學習,而非過分倚重教師的授課方式。」陳瀅博士說。在他看來,教育部早就提出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態,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此次疫情或許是觸動高校擁抱技術,變革教學模式的一次契機。
線上與線下教學質量對齊 實踐能力培養是重點
踐行知行合一,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向來是高等教育重要任務之一,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對於提升其就業、創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實驗教學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很多學科來說不可或缺。尤其在高校延期開學、實習實訓相繼暫停的當下,如何在線上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事實上,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以及教育部近年提出的「教育大資源共享計劃」的推進和虛擬仿真課程的大力推廣,當前網際網路上的各類資源已經相當豐富,通過在線平臺進行實踐教學和線上實驗已並非難事。
以在本次疫情中,為高校免費提供產業實境教學資源的教育科技智能雲平臺慧科云為例,通過聚合百度、阿里、華為、優必選等優質產業資源,以一手的行業案例和大廠真實的開發環境打造實踐教學平臺,並實現幫助高校教師開展線上教學、遠程互動、線上實踐、雲端備課。在「停課不停學」開展過程中,對該類平臺的運用同樣有助於教育教學創新,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此次疫情或許將成為教學變革的起點,但教學是形式,教育才是靈魂,不管是否有疫情,無論線上、線下,教學都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改革。正如陳瀅博士所說,教學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教育需要有不變的初心。也唯有此,才能真正實現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同質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