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個小夥伴的文字,感覺特別奇怪。明明字都是中國字,怎麼我總是讀著別彆扭扭的?
也能明白他的意思,也基本算是文從字順,選題也好,邏輯也清晰,但就是感覺擰巴,感覺跟一臺缺乏潤滑的機器一樣,看起來很完整,但一動起來就咔咔作響。
問題出在哪裡呢?我的診斷,這是典型的文字能力差,語感沒有訓練出來。
語感這個東西,玄之又玄。就好比我們高中的時候早上起來要大聲讀英語課文,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用,但是當你真正背熟了,你在做題的時候,理性還來不及做判斷,感性已經幫你選好了答案。仿佛不選這個詞,就不妥貼,不自然,不流暢。這說明你已經在反覆的記憶和誦讀中,形成了很強的語感。
我們學英語,跟學寫作的道理很像。學英語,首先得學語法,其實就是拆解英語單詞、句子、段落、文章的規律,並舉一反三,反覆誦讀。這跟我們拆解優質自媒體文的道理是一樣的,去拆解它的選題(邏輯、思路、大綱)、標題、內容(結構,金句,文字風格),等等。
而我們即使把語法背得再滾瓜爛熟,如果我們缺乏語感支撐,我們寫出來的雖然有骨架(框架),有主幹(主線),但是卻缺乏血肉,沒有靈魂。
只懂語法沒有語感,我們寫出來的東西就乾巴,就僵硬,這是理科生的通病。只有語感(靈感)沒有語法,我們寫出來的東西就是一堆沒有串線的珠子,四分五裂,不成整體,這是文科生的通病。
果然,今天寫這個稿子的小夥伴,不負我望,真的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理科生。
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講邏輯,講結構,他們幾乎都能秒懂,經常給我一些讓我覺得驚豔的好選題,但是最終我滿懷希望地等待他呈現出來的作品,卻讓我秒怒。
——即使明白了寫作的所有規律,你也不一定能寫出一篇好文章啊。
這個毛病該怎麼治呢?其實很簡單。就跟我們讀高中一樣,每天早上把一些你自己非常心儀的範文拿出來大聲朗誦,讀到滾瓜爛熟,在讀的過程中,去揣摩他的節奏、風格、遣詞造句,甚至細細體會它的氣息。
文科生是特別善於把自己的情緒、判斷、讚賞或者鄙視,巧妙地用細節、動作、表情呈現出來的。這樣的話,寫出來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有靈魂。而這樣的語感,跟五星酒店裡的大師傅做菜一樣,很多時候都是憑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很難去做量化。所以我們要提升語感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將一塊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打磨成一塊華光四射的美玉。
要想達到神乎其神的境界,其實無非就是六個字,「無他,但手熟爾」。你現在還不行,只能說明你的練習還遠遠不夠,量變就到不了質變。這樣的訓練,全憑自己一顆誠心。
老天把我們生成各個樣子。有的人有靈氣,天然就知道如何打磨出一顆顆好珠子,但不知道怎麼串起來。有的人邏輯性強,深諳串珠子的道理,卻總是串起來一串石頭。知道自己的優勢,同時接納自己的不足,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才能不斷地去要求自己提升。
——這個時候再去讀一遍荀子的《勸學》,感覺真的是字字璣珠啊。古人誠不我欺也。
作者:李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