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人文為什麼要優先於科技?

2021-02-23 易和書齋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臺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

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

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裡的人:

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字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

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但是近年來,我已經注意到「勁」固然要緊,可是政策工具也非常重要。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談的不是上述的問題,而是另一個現象。

在大學中瀰漫著一種風氣,希望人文與科技儘量結合。

對於這一點我並無異見,譬如在一個計算機研究非常出色的學校,它的藝術系如果能用心發展計算機藝術,並突出成為一個特色;或是在法律方面發展科技法律,管理方面發展科技管理,確實順理成章。

而且我個人也深切了解現代科技所造成的掀天揭地的變化,已經大幅地改變了「人文」的地景(landscape),逼迫人文學者進行深刻反思。

但是我對一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卻不無疑問——在這種環境之下,人文學科的主要發展目標是與科技結合。

人文與科技能水到渠成的結合最好,但是那不是人文的惟一目標。

人文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如人的主體性及人的尊嚴、人之道德修養及各個方面自我提升或自我完善的自信與能力、以及人如何增進生命的豐富性等。

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豐富人的生命而產生的,怎麼發展到現在變成好像是人文必須要儘可能與科技結合才獲得其意義?

而且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把人文與科技過度綁在一起,那麼有一天某方面的「科技」出了問題,「人文」的部分該怎麼辦?

事實上人文常常是引導、刺激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人類歷史上許多有創新性的探索是人文的興趣與要求促動的。

譬如在數字典藏、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技術發展中,有許多最新、最尖端的發展是為了解決人文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以統計學為例,過去總是根據假設仿真,但目前統計學有一個趨勢,是對研究實際問題感到興趣,而社會學領域中所進行的大型社會網絡研究,透過實際、大量的樣本發現人的聯結方式的一些非常有趣的現象,給物理、統計學者很多新的刺激。

人文與創造力之間也有密切的關係。

我很喜歡閱讀席勒的詩:「通過美的晨門,我們進入真的領域。」

席勒可能是說藝術(如詩歌、戲劇)的經驗更能用來喚醒人們,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道德本性。

但我主觀認為這首詩也有另一面的意義,即通過「美」,也可能更方便地進入創造嶄新知識(真)的領域。

我個人反對單純要求人文與科技結合,或是向科技靠攏,以便取得愈來愈相似的面目;而是認為人文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不斷地問人之所以為人,如何豐富人類的精神生命,以及「人文」究竟是什麼這些重大的問題。

這是對科技時代人類心靈最大的滋養,也是對科學創發的重要助力。

套一句日常用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我相信沒有人文素養或違逆人文要求的新科技終究行之不遠。

即使考慮到產業,凡是涉及市場、涉及消費的部分,都與人文社會方面的內涵有關,包括「臉書」(facebook)在內的許多新發展,背後都有強大的人文需求。

如果對某個地方的歷史傳統、美感、社會心理了解不深,就很難把商品銷售到那些地方。

如果對美沒有感覺,在許多高度競爭性的商品世界中(如手機),就不可能贏得市場。

臺灣在高科技的生產製造方面雖然傲視全世界,但凡涉及通路、市場、品牌這些方面就拱手讓人,也是因為對西方或其他地區的人文社會把握不夠深入,沒有能力或信心進入這個高附加價值的領域。

總之,人文與科技互為主體,應該處於對話性的關係,而不是任何一方的附屬品。(完)

相關焦點

  • 人文為什麼要優先於科技?
    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裡的人: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字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
  • 王汎森:真學問是沒有地圖的旅程
    莊子之道無礙於科學民主  大家只以為章太炎是個怪人,只知道他跟革命有關,他的文章難讀,但對他的思想沒有了解,所以我就想深入探討。  時代周報:你最早的著作是《章太炎的思想》,那時為什麼對章太炎感興趣?  王汎森:有一段時間我發現中國近現代的很多思想發展都跟章太炎有關,他像個「總機」。
  • 王汎森: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多年前,幾位關心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育的朋友,發起了一個演講會,請人來講中西經典,我也應邀作了演說。在那次演講中,我首先提到林肯。林肯正式的教育背景很淺,可是他的文章和演講卻極為動人,我個人認為他主要的精神及思想資源是不斷地精讀包括《聖經》在內的經典。
  • 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但是,當臺灣高等教育正逐漸從原來的一體化標準中走出來時,卻發現最大的阻力是大學的領導階層。因為一些學校被束縛慣了,或是覺得自己定標準不足以服人,最好還是教育部制定統一標準。真是「演戲的人要散,看戲的人不散」。
  • 對話臺灣文史學家王汎森 大學"太緊張"產不出獨創性學問
    但我們同時要看到,有得就有失,大學也因此失去了它從前傳道授業解惑、甚至帶有一些悠閒思考的味道——大學變成了福特式管理的超級市場。  文匯報:您理想中的大學,應有怎樣的一種治學環境?  王汎森:大學應該慢慢恢復為一個精神至上、有些餘裕的地方。當然,餘裕不是懶惰。
  • 王汎森:「學霸」傅斯年 到處成為一種力量
    很多人知道王汎森,可能因為他2005年在臺灣花蓮教育大學做的一個演講———《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在演講中,王汎森事無巨細、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差異、研究生期間又當如何。之後王汎森在講稿基礎上寫了一篇文章,流傳甚廣。能產生這麼大影響,王汎森始料未及,他曾開玩笑說,生平寫過的文章中,沒想到,最為人知的竟是這一篇。這當然是自嘲之語。
  • 訪談 對話王汎森:大學「太緊張」產不出獨創性學問
    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時,那裡有很多美國南部有錢人家的孩子,畢業後會回家繼承家族企業。但學生們選得最多的卻是歷史系,專業的企管、法律或財務,是到研究生階段再學。因為他們覺得,要做領導者,必須要先懂得人的世界,而歷史正可以擴充心量,一個人不可能做拿破崙,但是在讀他的事跡的時候,整個人的經驗和心靈歷程就延展了。  文匯報:目前,很多國內高校都在試點開展通識教育。
  • 「思」的政治史——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王汎森先生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書所關注的是清代的思想史與學術史。
  • 觀點||臺灣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本文來源:來源:《文匯報》2013年07月12日轉自:捍衛人文 來源:《文匯報》2013年07月12日
  • 王汎森: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這在當時是很少的例子,曾經中研院錄取了很多碩士畢業、甚至是學士畢業的人進來,當然這也只有人文學科才有可能,好比今天的英國,依然認為大學畢業就可以大抵看出一個人的程度。但我那時,或許是受到美國學風的影響,大都認為一定要有博士才能夠進中研院,所以我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後來去了普林斯頓,留職留薪待了五年,又回到中研院服務,直到現在。我研究的重點大抵是明清、十五世紀的一些文化、思想。
  • 王汎森北大演講|當代西方思想史流派及其批評
    斯金納的理論後來多有修正,為求簡明扼要,王汎森先生暫且從這一篇文章入手,論述他所受到的三方面影響。昆廷·斯金納。首先是來自英國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的影響。王汎森先生提醒聽眾關注柯林武德的自傳,認為柯林武德最重要的方法論都在他的自傳當中。在該書中,柯林武德反覆強調,要了解一個人思想的意圖,把握任何一個概念,都要放回到歷史脈絡中去了解。
  • 重慶大學和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學費差距為什麼那麼大?
    為什麼重慶大學學費才5000元左右,而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要15000元左右?這個差距太大了。重慶大學校園大學新手要開學了,了解到高校收費情況,我嚇了一跳。我侄兒今年在新疆參加高考,被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錄取,父母都是打工的,為了節約,孩子上學都不送了。可這15000元的學費,的確有點壓人呀。
  • 科技與人文的辯證關係
    ……中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上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同學們的興趣呢?本周要開一個主題為「科技與人文」的班會,請你結合以上材料作一個主題演講。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十餘年前,我曾擔任過一次全臺灣科技大學評鑑的副總召集人,當時聽了一些意見,感到問題已經很嚴重,但不知為何沒引起注意。等到這兩年臺灣經濟衰退,人們才開始慢慢再度關注這個問題:公司、工廠覺得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可是大學又發現培養的人才過剩。其中部分蹊蹺就在於缺少「實做」人才。人才是有分工的,大學培養了這麼多高等人才,可是招工方不需要沒有實做能力、只會寫論文的人。
  • 《讀書》首發 王汎森 袁一丹:滿眼都是「現在」
    其間,青年學者袁一丹與王汎森做了一次訪談,圍繞「北大」「五四」「青年」三個關鍵詞,展開他們之間的問答。這三個關鍵詞的背後,是對當前兩岸學術生態、思想狀況、青年發展的觀察和理解,或許可以給人們不少啟發。傅鐘的下面曾經釘了一塊銅牌,上面引用我的話說,傅斯年說為什麼鐘聲只有二十一響,是因為每天要留三個小時思考。後來臺大有位教授一直追問我出處,好像要證明我講的是無根之談,我也忘了是在哪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但印象是很清楚的。 人跟「過去」的距離,是我近年來研究的一個課題。我要問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如何建構一個「過去」。
  •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大學排名,真是一個很俗氣的標準
    十餘年前,我曾擔任過一次全臺灣科技大學評鑑的副總召集人,當時聽了一些意見,感到問題已經很嚴重,但不知為何沒引起注意。等到這兩年臺灣經濟衰退,人們才開始慢慢再度關注這個問題:公司、工廠覺得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可是大學又發現培養的人才過剩。其中部分蹊蹺就在於缺少「實做」人才。人才是有分工的,大學培養了這麼多高等人才,可是招工方不需要沒有實做能力、只會寫論文的人。
  • 王汎森 | 傅斯年是一個時代的表徵
    王汎森:學術的落後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傅斯年從學生時代起便屬於學問型的人物,而不只是口號型人士,所以他在《新潮》的發刊旨趣書一再強調,要知道西方的學術「美隆如彼」,而中國的學術「枯槁如此」,用一句現代人的話說:「學術的落後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句話其實不只是傅斯年的想法,它表達了戊戌以來許多人心中共同的想望。
  • 科技統治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學科
    原標題:科技統治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學科 摘要:我們日益生活在一個被科學技術統治的世界中。人類社會眼下透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學科完成的許多任務,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自動化;機器人最終可能會編寫大多數程序和智能算法。
  • 大講堂 王汎森 袁一丹:滿眼都是「現在」
    傅鐘的下面曾經釘了一塊銅牌,上面引用我的話說,傅斯年說為什麼鐘聲只有二十一響,是因為每天要留三個小時思考。後來臺大有位教授一直追問我出處,好像要證明我講的是無根之談,我也忘了是在哪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但印象是很清楚的。 人跟「過去」的距離,是我近年來研究的一個課題。我要問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如何建構一個「過去」。
  • 王汎森:回憶牟復禮先生
    王汎森:回憶牟復禮先生 本文選摘自《天才為何成群的來》,王汎森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264頁,59.00元牟復禮先生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