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阿戰爭終局:小國因選擇而衰落,大國因衰落而選擇

2020-12-09 野草紀

導語:

1962年,自詡是大國的印度,以為有美蘇在背後支持,可以摸一摸中國的老虎屁股,悍然挑起中印邊境紛爭,結果一場自衛反擊戰,打掉了印度五十年國運,直到進入21世紀,才慢慢回過神來。

對於一個小國,弱國來說,選擇很重要,一次錯誤的選擇,很可能葬送的就是自己的國運。這一點在當下的亞阿戰爭之中,也可見端倪。

亞阿戰爭

與亞塞拜然相比,亞美尼亞國小民弱,如果不是俄羅斯背後力挺,早就被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給滅國了,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國,卻搞不清楚狀況,在美國人的鼓動下,選出一屆親美的政府,給俄羅斯上了「眼藥」。

就是這麼一個和平年代看「自由民主」的選擇,在戰爭來臨時,卻成為壓垮亞美尼亞的最後一根稻草。如今亞阿戰爭走入終局,喪權失土的惡果,只能亞美尼亞人自己承受了。

但與此同時,看似強大的俄羅斯,在這場不期而來的戰爭中,國力的衰退,也是觸目驚心的。

一、俄羅斯或許有懲戒亞美尼亞的心思,但絕不會為了懲戒亞美尼亞,在自己腹心之地挑起一場戰爭

這兩天看網上很多文章,都在分析亞美尼亞戰爭的起源,很可能是俄羅斯趁著美國自顧不暇,故意縱容,想通過亞塞拜然給亞美尼亞「親美」的政府一個警告,所以才推動爆發的。

這種說法看上去符合邏輯,亞美尼亞這屆親美的政府上臺後,對於一直暗中支持它們的俄羅斯而言,也確實是一種「背叛」,俄羅斯想要懲戒亞美尼亞的心思,應該是有的,但這種懲戒,絕不是在當下的時間維度裡,以戰爭的方式進行。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所處的高加索地區,對於俄羅斯來說,是絕對的腹心之地。當年二戰的時候,艱苦卓絕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背後的真實原因,就是俄羅斯要阻止德國向高加索地區滲透。

為了保衛高加索這個腹心之地,蘇聯總共投入了200萬兵力,而德國投入了100萬,雙方三百萬軍隊在一個並不是很大的範圍內,幾乎是以絞肉戰的形式僵持,蘇聯方面為此犧牲110萬人,德國死亡70多萬。

高加索地區,對俄羅斯異常重要

由此可見,高加索對於蘇聯的重要性。如今雖然蘇聯解體,高加索地區的各個前蘇聯加盟國,也先後獨立,但這塊地盤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依舊毋庸諱言。

在一個如此重要的地方,當下俄羅斯又處在一個經濟極為困頓的時刻,就算是它想懲戒「背叛」自己的亞美尼亞親美政府,也不會採用戰爭的形式。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俄羅斯捲入這場戰爭,完全是被迫的。就算其中隱藏了一些懲戒亞美尼亞的心思,那也是順勢而為,絕不是有意為之。

二、對於亞美尼亞來說,這場戰爭完全是自己作死的結果,而且註定要由此陷入一段長時間的衰落之中

亞美尼亞人口不到三百萬,亞塞拜然則超過1000萬,雙方的經濟水平也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等級上,更別提亞美尼亞身邊還有個同樣敵視它,又跟亞塞拜然交好的土耳其。

總之就一句話,如果沒有俄羅斯一直以來在背後的支持,就亞美尼亞自己的實力來看的話,早就被亞塞拜然和土耳其滅了八百回了。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在事關自己國家存續的問題上,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國家,卻被美國人忽悠,選出了一屆親美的政府,這種行為與當年越南人拿著中國援助的糧食,轉頭來打中國的行為簡直如初一轍。

亞阿戰爭中的無人機

如果不是俄羅斯現在騰不出手,肯定早就出手教訓它了。結果俄羅斯投鼠忌器,亞塞拜然卻看到了機會,它可是想要收服失土很多年了。沒錯,納卡地區本來就是人家亞塞拜然的領土。

事到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亞美尼亞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也是不可避免的。失去納卡地區,對於亞美尼亞來說,不僅是國家尊嚴上的巨大打擊,勢必也要帶來國內局勢的變化。

當下亞美尼亞總理被民眾嚇得不敢回家,就是戰後亂局的直接表現。更難堪的是,因為俄羅斯沒有像以往一樣的支持亞美尼亞,其國內的反俄情緒更加高漲。

總之就一句話,戰爭是結束了,但亞美尼亞的亂局距離結束還早,其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對於俄羅斯而言,看似在戰爭中表現出了強大的威懾力,但被迫對一場自己不希望的戰爭做出選擇,本身就是其國力衰退的佐證

亞美尼亞的衰落當然可以說是自找的,俄羅斯卻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看上去因為俄羅斯軍隊的強勢介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停火了,就連被戲稱「狗中哈士奇,國中土耳其」的土耳其,也不再像前段時間那麼咄咄逼人,俄羅斯在該地區的霸主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但實際上,被迫捲入一場俄羅斯不希望看到的戰爭,已經是其國力衰退的證明了。而且當下的局面,帶給俄羅斯的,還是一個難題。

亞塞拜然雖然迫於俄羅斯壓力停火了,但納卡地區還是沒有完全收復,也就是說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衝突基礎依然存在

更關鍵的是,作為自己扶持的小弟,亞美尼亞在這波戰爭中吃了虧,而俄羅斯又因為種種顧慮沒有出手,不管是處於懲戒亞美尼亞,還是其它的什麼原因,總之亞美尼亞國內的反俄情緒,是已經種下了。

本來是個鐵桿的俄羅斯小弟,現在被西方人腐蝕得俄羅斯不得不懲戒亞美尼亞,結果還是俄羅斯的麻煩。

俄羅斯維和部隊進入納卡地區

大國競爭之中,只有國力衰落,技不如人的哪一方,才總是被迫做選擇。比如美蘇冷戰之中,美國人唯一被迫做選擇的時候,就是「古巴飛彈危機」,那時候正是蘇聯採取攻勢,美國人採取守勢的時間。

這件事不管美國人怎麼粉飾,都掩蓋不了的一個事實就是,當時被嚇得整天往防空洞裡鑽的是美國人,不是蘇聯人。

當下國際政治博弈中也是一樣,俄羅斯看似在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爭議中威懾性比美國更強,但人家美國只是動動嘴皮子,而俄羅斯卻不得不真的把軍隊送到雙方戰場上去,這本身就是國力衰退的證明。

四、結語

亞阿戰爭,打的突然,結束的更突然。對於亞美尼亞來說,當他們選擇親美的政府上臺的那一刻,實際上這場戰爭以及戰爭的結局,就不可避免了。

而對於俄羅斯而言,在不願意看到的地點,不合適的時間,被捲入這麼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之中,不管最後展現的多麼強大,被迫在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國力衰退的寫照。

亞阿戰爭之中體現出來的國際政治博弈的道理,其實在中美博弈以及由此帶來的周邊小國的選擇上,也能看到端倪。

世界已經是個巨大的博弈場了,在這博弈場當中,小國一個不小心的選擇,帶來的可能就是國家衰退的結局;而大國,當它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證明處在下風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當下中美博弈之中,中國只要還能穩得住,迫使美國不斷先出招,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相關焦點

  • 世界弱國成超級大國剋星!英美蘇全部吃癟,從巔峰逐漸衰落
    超級大國的軍事實力極端強大,甚至可以依靠自己的軍事實力幹涉別國的發展,在全球橫行霸道,推行自己的利益,能對抗超級大國的只有另一個超級大國,然而凡事有例外,有這樣一個國家,分別在英國、蘇聯和美國最巔峰的時候和他們爆發戰爭,卻都沒有輸過,堪稱超級大國剋星,將這三個國家拖入戰爭漩渦,三戰揚名,甚至造成了超級大國沒落的開始,直到現在,這個國家依舊存活著。
  • 歐洲最傳奇的家族,曾叱吒風雲數百年,卻因近親結婚走向衰落
    而在歐洲歷史上,就曾有一個家族,因貴族聯姻而興,也因近親結婚而衰落。從13世紀開始,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開始崛起,貴族魯道夫一世,被推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依靠著不斷的政治聯姻,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分枝散葉,不斷強大。
  • 空軍少將喬良:美國或因網際網路走向衰落
    2016-06-13 09:42:11中國網: 28年前,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的著作《大國的興衰》一書出版,書中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在世界範圍影響巨大。特別是對5個主要大國和地區的未來走向進行了大膽預測,引起了世人的極大興趣。其中,對美國的預測則認為,由於帝國過度擴張而相對衰落。一時之間,引起各方爭議。20多年過去了,美國真的正在走向衰落嗎?美國面臨哪些現實問題?
  • 超級大國太貪心,對中國收重稅,中國改道後,其立刻衰落,被肢解
    從大國興衰的進程來看,每個大國的衰敗原因都是大不相同。下面這個超級大國,曾雄霸歐亞,但是因為中國改了條道,從此徹底衰敗,最後被肢解,現在成三流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我們打開地圖,看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6、17世紀的版圖,你就可以看到它有多強。
  • 小國遭入侵被割走80%土地,事後發現寶藏今富得流油
    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因為戰爭的緣故導致其領土的80%被割去,沒想到國家不僅沒有衰落,反而國民富得流油,這是怎麼一回事?被割讓80%領土卻沒有衰落人類發展過程中由於利益問題爆發了無數場戰役,戰火蔓延到全球大部分地區,一次次戰爭也讓各國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拳頭夠硬才不會被外界欺負。因此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只有軍事力量足夠強大,才能在國際上獲得話語權,否則只能成為大國的犧牲品。
  • 大英帝國的崛起和衰落
    一個國家的崛起與衰落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無非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科學技術的水平,地利指適應當時科技水平的地理條件,人和指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集團。以天時、地利及人和這三個因素我們來分析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大英殖民帝國的崛起和衰落。
  • 魏國為何會衰落?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魏惠王之後,魏國的國家發展卻開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還經歷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場重大戰爭的失敗。此後,魏國直接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被拉了下來,戰國初期的發展時段也由此結束。
  • 衰落造句和解釋_衰落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曹禺《北京人》:「這敗了的垂了頭的菊花,在這衰落的舊家,算是應應節令。」]衰落參考例句:1、從此以後,倭馬亞家系的繁榮就衰落了。2、這漁港因為漁民轉業而漸趨衰落。3、奢侈是民族衰落的起點。4、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5、這老房子的悽涼景象,活畫出世代簪纓的大家,於今已是衰落了。6、到那天,雅各伯的的光榮必要衰落,他肥滿的身軀必要消瘦。
  • 湯紹成:從高登(Johan Galtung)的觀點看美國的衰落
    因他曾正確預測多起歷史事件而聞名,其中包括1989年的柏林圍牆倒塌,與1991年的蘇聯帝國崩解,和2001年的911恐攻事件等,並認為自1945年以來,美國因戰爭導致世界上超過兩千萬人死亡,而美式帝國主義即將終結,這將為全球帶來更大的穩定與和平。
  • 定窯之衰落
    第一部分:學界對定窯衰落的認識第二部分歷年發掘報告第三部分:定窯衰落過程和時間的劃分第一部分:學界對定窯衰落的認識1.臺北故宮蔡玫芬老師認為:考古與文獻均已證實具特徵的定窯作品一直風行至十三世紀二十年代的金代未年,考古家認為定窯址在十三世紀中葉金朝滅亡後便衰落了,雖然明代史料一再強調曲陽每年缸瓶罈之貢,不過當無實物資料可茲陳述
  • 女性才是「第一性」,小國也能吞併大國?《道德經》中的博弈秘密
    槍打出頭鳥,如果是大國,就很容易起爭端,下面不斷有小弟跟你搶奪「老大」的地位,這樣就很容易因為受攻擊而衰落。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建議,大國要低調,「治大國如烹小鮮」「大邦者下流」。「下流」不是現代說的品德卑鄙下流,而是指像水一樣,甘居下方,兼收包容,海納百川。
  • 「民主」衰落,「帝國」崛起,希波戰爭成為雅典政治變革的助燃劑
    從這次局部戰爭以及最後的希波戰爭結果來看,我們似乎可以說是民主政治戰勝了專制主義。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儘管希波戰爭最終以希臘聯軍獲勝而告終,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波斯帝國強大的政治體制對古希臘城邦,特別是雅典還是造成了極其重要的衝擊。
  • 美國衰落就在眼前?從衰落到墮落,美國為何盯著中國不放?
    判斷一個國家的興衰要從政治、軍事、科技、經濟等多項指標進行衡量,但還有兩個重要的特徵,一個是對崛起國的恐懼,並因這種恐懼而做出一些戰略性的錯誤;第二是這個國家越來越難以承受維護霸權的成本。而現在的美國種種表現都體現了這兩個特徵。
  • 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崛起與衰落
    一個國家的崛起與衰落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 無非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指科學技術的水平,地利指適應當時科技水平的地理條件,人和指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集團。 以天時、地利及人和這三個因素我們來分析第一個「日不落」西班牙殖民帝國為何崛起和衰落。
  • 兩個小國在一群大國眼皮下大打出手
    但在前蘇聯逐漸走向解體後,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要求歸入亞美尼亞,引發亞塞拜然不滿,最終導致納卡戰爭的全面爆發。1994年,筋疲力盡的亞阿雙方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納卡的歸屬問題遲遲未得解決,導致兩國間的武裝衝突仍不斷發生。如兩個月前,亞阿雙方在持續4天的交火中導致至少16名軍人和1名平民傷亡,其中還包括亞塞拜然一名少將。
  • 美國暴露兩大衰落信號
    一個仰慕敵國文化價值觀的所謂大國,妄談大國復興,顯然缺乏精神內核,骨頭缺鈣就是軟骨病,站不住的人還想攀登高峰?做夢!正因如此,美國政府如此打壓中國留學生,收緊所謂的各種交流政策,真正受到影響的肯定不是絕大部分中國人民,而是一小部分有出國留學需求的人。
  • 美國的衰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推薦)
    國際著名的對衝機構-橋水基金CEO達裡奧在今年5月22日發表了一篇2萬字的長文《The big cycles over the last 500 years》(譯:《過去500年的大周期》)分析了幾個大國500年的興衰史,並且立意鮮明的指出:美國正在處於衰落之中,而中國將迅速崛起。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不要受到小說劇《大秦帝國》的蠱惑,魏惠王當權的52年裡,一直都是中原數一數二的強國,而魏國的霸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它強國普遍崛起,魏國難以維持忠於自己的朝貢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解體,此時畢竟已經是戰國了,魏國還坐著春秋時代的功業美夢,當然是不可能長久的。當然了,魏惠王也算不上雄才大略,他的政策失誤也是魏國衰落的原因。
  • 英國為何會衰落至此
    英國人可以在家裡選擇把自己的錢投到這些地區以賺取金錢,也可以在家打電話購買任何地區的任何產品,這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講毫不費力。加拿大)1磅麵包屑(英國)6盎司蜜汁果皮條(南非)8盎司麵粉(英國)1英鎊紅糖(印度)4枚雞蛋(愛爾蘭自治州)1/2盎司肉桂末(錫蘭)1/2盎司肉豆蔻末(海峽殖民地)1/2盎司丁香末(桑給巴爾島)1把布丁香料(印度)1湯勺白蘭地(賽普勒斯)2湯勺朗姆酒(牙買加)1品脫老啤酒(英國)在當時每個英國人都生活無憂,個個都是貴族,也正是這樣的條件導致英國不思進取,產業沒有創新力和競爭力,為以後衰落埋下了伏筆
  • 這個離中國萬裡的東歐小國,也要「捍衛臺灣」?
    這口氣,讓人以為至少得是個區域大國。 但它從立陶宛嘴裡說出來,怎麼聽怎麼怪異。要知道,它的人口只有不到300萬,換句話說,還沒有北京的朝陽群眾多。 說這話的,是被認為有望成為立陶宛新總理的因格麗達 希莫尼特。